心術(shù)上第三十六
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見色,耳不聞聲。故曰上離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馬走,使盡其力;毋代鳥飛,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動,以觀其則。動則失位,靜乃自得。
道,不遠(yuǎn)而難極也,與人并處而難得也。虛其欲,神將入舍;掃除不潔,神乃留處。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智乎,智乎,投之海外無自奪,求之者不得處之者。夫正人無求之也,故能虛無。
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君臣父子人間之事謂之義,登降揖讓、貴賤有等、親疏之體謂之禮,簡物、小未一道。殺僇禁誅謂之法。
大道可安而不可說。直人之言不義不頗,不出于口,不見于色,四海之人,又孰知其則?
天曰虛,地曰靜,乃不伐。潔其宮,開其門,去私毋言,神明若存。紛乎其若亂,靜之而自治。強(qiáng)不能遍立,智不能盡謀。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當(dāng),謂之圣人。故必知不言,無為之事,然后知道之紀(jì)。殊形異埶,不與萬物異理,故可以為天下始。
人之可殺,以其惡死也;其可不利,以其好利也。是以君子不休乎好,不迫乎惡,恬愉無為,去智與故。其應(yīng)也,非所設(shè)也;其動也,非所取也。過在自用,罪在變化。是故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其應(yīng)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
“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耳目者。視聽之官也,心而無與于視聽之事,則官得守其分矣。夫心有欲者,物過而目不見,聲至而耳不聞也。故曰:“上離其道,下失其事!惫试:心術(shù)者,無為而制竅者也。故曰“君”!拔愦R走”,“毋代鳥飛”,此言不奪能能,不與下誠也!拔阆任飫印闭,搖者不走,趮者不靜,言動之不可以觀也!拔弧闭摺,謂其所立也。人主者立于陰,陰者靜,故曰“動則失位”。陰則能制陽矣,靜則能制動矣,攸曰,‘靜乃自得!
道在天地之間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故曰“不遠(yuǎn)而難極也”。虛之與人也無間,唯圣人得虛道,故曰“并處而難得”。世人之所職者精也。去欲則宣,宣則靜矣,靜則精。精則獨立矣,獨則明,明則神矣。神者至貴也,故館不辟除,則貴人不舍焉。故曰“不潔則神不處”!叭私杂髦,其所以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修之此,莫能虛矣。虛者,無藏也。故曰去知則奚率求矣,無藏則奚設(shè)矣。無求無設(shè)則無慮,無慮則反復(fù)虛矣。
天之道,虛其無形。虛則不屈,無形則無所位?,無所位?,故遍流萬物而不變,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以無為之謂道,舍之之謂德。故道之與德無間,故言之者不別也。間之理者,謂其所以舍也。義者,謂各處其宜也。禮者,因人之情,緣義之理,而為之節(jié)文者也,故禮者謂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諭義之意也。故禮出乎義,義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殺僇禁誅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權(quán),權(quán)出于道。
道也者、動不見其形,施不見其德,萬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極。故曰“可以安而不可說”也。莫人,言至也。不宜,言應(yīng)也。應(yīng)也者,非吾所設(shè),故能無宜也。不顧,言因也。因也者,非吾所顧,故無顧也。“不出于口,不見于色”,言無形也;“四海之人,孰知其則”,言深囿也。
天之道虛,地之道靜。虛則不屈,靜則不變,不變則無過,故曰“不伐”。“潔其宮,闕其門”:宮者,謂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宮”。潔之者,去好過也。門者,謂耳目也。耳目者,所以聞見也!拔锕逃行,形固有各”,此言不得過實、實不得延名。姑形以形,以形務(wù)名,督言正名,故曰“圣人”!安谎灾浴,應(yīng)也。應(yīng)也者,以其為之人者也。執(zhí)其名,務(wù)其應(yīng),所以成,之應(yīng)之道也!盁o為之道,因也。因也者,無益無損也。以其形因為之名,此因之術(shù)也。名者,圣人之所以紀(jì)萬物也。人者立于強(qiáng),務(wù)于善,未于能,動于故者也。圣人無之,無之則與物異矣。異則虛,虛者萬物之始也,故曰“可以為天下始”。
人迫于惡,則失其所好;怵于好,則忘其所惡。非道也。故曰:“不怵乎好,不迫乎惡。”惡不失其理,欲不過其情,故曰:“君子”!疤裼錈o為,去智與故”,言虛素也!捌鋺(yīng)非所設(shè)也,其動非所取也”,此言因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為法者也。感而后應(yīng),非所設(shè)也;緣理而動,非所取也,“過在自用,罪在變化”:自用則不虛,不虛則仵于物矣;變化則為生,為生則亂矣。故道貴因。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熬又幰踩魺o知”,言至虛也;“其應(yīng)物也若偶之”,言時適也、若影之象形,響之應(yīng)聲也。故物至則應(yīng),過則舍矣。舍矣者,言復(fù)所于虛也。
- 上一篇:心術(shù)下第三十七
- 下一篇:侈靡第三十五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一卷
- 太上感應(yīng)篇感應(yīng)選錄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遙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經(jīng)名句
- 始計第一
- 太上感應(yīng)篇后記
- 卷一 暢玄
- 捭闔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東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師序
- 老子道德經(jīng)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韜
- 齊物論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nèi)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謀上●天無陰陽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貧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經(jīng)簡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 馬蹄第九
- 人間世第四
- 第一計 瞞天過海
- 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