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放生 > 放生文庫 >

天下放生池碑銘

  天下放生池碑銘
 
  皇唐七葉,我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陛下,以至圣之姿,屬艱虞之運。無少康一旅之眾,當?shù)撋綇姳┲。乾鞏勞謙,勵精為理。推誠而萬方胥悅,克己而天下歸仁。恩信侔于四時,英威達于八表。功庸格天地,孝感通神明。故得回紇、奚霫、契丹、大食、盾蠻之屬,扶服萬里,決命而爭先;朔方、河?xùn)|、平盧、河西、隴右、安西、黔中、嶺南、河南之師,虓闞五年,椎鋒而效死。摧元惡如拉朽,舉兩京若拾遺。慶緒遁逃,已蒙赤族之戮;思明跧伏,行就沸鼎之誅。拯已墜之皇綱,據(jù)再安之宗社。迎上皇于西蜀,申子道于中京。一日三朝,大明天子之孝;問安視膳,不改家人之禮。蒸蒸然,翼翼然,真帝皇之上儀,《誥》《誓》所不及已。歷選內(nèi)禪,生人以來,振古及隋,未有如我皇帝者也!而猶嫗煦萬類,勤唉四生。乃以乾元二年太歲己亥春三月己丑,端命左驍衛(wèi)右郎將史元琮、中使張庭玉,奉明詔,布德音。始于洋州之興道,洎山南、劍南、黔中、荊南、嶺南、江西、浙西諸道,訖于升州之江寧秦淮太平橋。臨江帶郭,上下五里,各置放生池,凡八十一所。蓋所以宣皇明而廣慈愛也!兑住凡辉坪酰“信及豚魚。”《書》不云乎:“鳥獸魚鱉咸若。”古之聰明睿智、神武而不殺者,非陛下而誰?
 
  昔殷湯克仁,猶存一面之網(wǎng);漢武垂惠,才致銜珠之答。雖流水救涸、寶勝稱名,蓋事止于當時,尚介祉于終古。豈若我今日,動者、植者、水居、陸居,舉天下以為池,罄域中而蒙福,乘陀羅尼加持之力,竭煩惱生死之津。揆之前古,曾何仿佛?微臣職忝方面,生丁盛美,受恩寖深,無以上報。謹緣皋陶、奚斯歌虞頌魯之義,述《天下放生池碑銘》一章,雖不足雍容明圣萬分之一,亦臣之精懇也。敢刻金石,著其詞曰:
 
  明明皇帝,臨下有赫;至德光天,乾元啟賾。
 
  緯武戡亂,經(jīng)文御歷;孝感神明,義形金石。
 
  仁覆華夏,恩加蠻貊;道冠巍巍,威深虩虩。
 
  遘茲多難,克廣丕績;慶緒既誅,思明辟易。
 
  人道助順,天心惡逆;撲滅之期,匪朝伊夕。
 
  乘此寶祚,永康宗祏;業(yè)盛君親,功崇列辟。
 
  交禪之際,粲然明白;迥映來今,孤高往策。
 
  去殺留惠,好生立辟;率土之濱,臨江是宅。
 
  遂其生性,庇爾鱗翮;環(huán)海為池,周天布澤。
 
  致茲忠厚,罔弗怡懌;動植依仁,飛沉受獲。
 
  流水長者,徒稱往昔;寶勝如來,疇庸允格。
 
  德力無競,慈悲孔碩;相時傳聞,尚賴弘益。
 
  矧在遭遇,其忘敷錫;真卿勒銘,敢告凡百。
 
  臣貞卿以乾元三年(760年)春三月戊辰撰。至大歷七年(772年)秋九月己亥,自撫州刺史,蒙除湖州。八年(773年)秋七月戊戌,于州駱駝橋東追建。
 
  乞御書天下放生池碑額表
 
  顏真卿
 
  臣某言:臣聞帝王之德,莫大于生成。臣子之心,敢忘于贊述?
 
  臣去年(759年)冬,任升州刺史日,屬左驍衛(wèi)右郎將史元琮、中使張庭玉等,奉宣恩命,于天下州縣臨江帶郭處,各置放生池。始于洋州興道,迄于升州江寧秦淮太平橋,凡八十一所。恩沾動植,澤及昆蟲。發(fā)自皇心,遍于天下。歷選列辟,未之前聞。海隅蒼生,孰不欣喜!臣時不揆愚昧,輒述《天下放生池碑銘》一章,又以俸錢于當州采石,兼力拙自書,蓋欲使天下元元,知陛下有好生之德,因令微臣獲廣昔賢善頌之義。遂絹寫一本,附史元琮奉進,兼乞御書題額,以光揚不朽。
 
  緣前書點畫稍細,恐不堪經(jīng)久,臣今謹據(jù)石擘窠大書一本,隨表奉進,庶以竭臣下僂僂之誠。特乞圣恩,俯遂前請,則天下幸甚,豈惟愚臣!
 
  昔秦始皇暴虐之君,李斯邪諂之臣,猶刻金石,垂于后代。魏文帝外禪之主,鐘繇偏方之佐,亦于繁昌立表頌德。況陛下以巍巍功業(yè),而無記述,則臣竊恥之。謹昧死以聞,伏增戰(zhàn)越云云。
 
  批 答
 
  唐肅宗
 
  朕以中孚及物,亭育為心,凡在覆載之中,畢登仁壽之域。四靈是畜,一氣同和,江漢為池,魚鱉咸若。卿慎征成典,潤色大猷,能以懿文,用刊樂石。體含飛動,韻合鏗鏘,成不朽之立言,紀好生之上德。唱而必和,自古有之。情發(fā)于中,予嘉乃意。所請者依。
 
  乞御書題額恩敕批答碑陰記
 
  顏真卿
 
  肅宗皇帝恩許,既有斯答。御札垂下,而真卿以疏拙蒙譴;浫魜戆嗽录韧,貶授蓬州長史。洎今上即位,寶應(yīng)元年(762年)夏五月,拜利州刺史。屬羌賊圍城,不得入。恩勅追赴上都,為今尚書前相國彭城公劉公晏所讓,授尚書戶部侍郎。二年(763年)春三月,改吏部。廣德元年(763年)秋八月,拜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充荊南節(jié)度觀察處置等使。未行,受代,轉(zhuǎn)尚書右丞。明年(764年)春正月,檢校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充朔方行營汾晉等六州宣慰使,以招諭太師中書令仆固懷恩,不行,遂知省事。永泰二年(766年)春二月,貶峽州別駕,旬余移貶吉州。大歷三年(768年)夏五月,蒙除撫州刺史,六年(771年)閏三月代。到秋八月,至上元,爾來十有六年,困于疏愚,累蒙竄謫。其所采碑石,迄今委諸巖麓之際,未遑崇樹。
 
  七年(772年)秋九月,歸自東京,起家蒙除湖州刺史,來年(773年)春正月至任。州東有苕、霅兩溪,溪左有放生池焉,即我寶應(yīng)元圣文武皇帝所置也。州西有白鶴山,山多礫石。于是采而斵之,命吏干磨礱之,家僮鐫刻之,建于州之駱駝橋東。蓋以抒臣下追遠之誠,昭先帝生成之德。額既未立,追思莫遠?突蛘埾鹊鬯n勅書批答,答中諸事,以緝而勒之,真卿從焉。勒愿斯畢,瞻慕不足,遂志諸碑陰。庶乎乾象昭回,與宇宙而終始;天文煥發(fā),將日月而齊暉。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