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放生 > 放生心得 >

放生詳細介紹

  放生詳細介紹

  放生的注意事項非常多,希望要去放生的人都能了解動物的習性,才能更好的放生。

  1.一般而言,螺螄 河蚌 花鰱 泥鰍能改善水質,我們既放了生,又為水中其它生命的改善了生活環(huán)境,一舉兩得,重點推薦!

  2.注意季節(jié)水溫!冬天氣溫寒冷時(如:零度左右),此時放生魚類,如果脫水(或水放得少)攜帶的過程中,魚類不容易死掉,例如:在冬天曾經(jīng)脫水攜帶好幾包的鯽魚,經(jīng)過半個小時,鯽魚沒有死掉一條,黑魚、泥鰍脫水攜帶更容易一些,但是在夏天天氣炎熱時(如:30度以上),不要說不放水,就是袋子里放上水,路上也容易有死掉的(黑魚稍好一些),那時袋子里的水中一定還要放上冰塊。

  下詳:

 。ㄒ唬X

  黃鱔為底棲生活魚類,適應力強,在各種淡水水域幾乎都能生存。湖汊、稻田、塘堰、溝渠、池沼、水庫等靜水水域中數(shù)量較多;水流較緩的溪流、江河緩流處亦有。但深水和流水的水域,卻少有黃鱔定居。喜棲于腐質多的水底淤泥中,在水質偏酸的環(huán)境中也能很好生活。常鉆入泥底或田堤,堤巖和水邊亂石縫中孔隙內營居生活。洞穴深隧(洞長約為魚體全長的2.45-3.65倍),結構較復雜(可分洞口、前洞、中間和后洞四部分),有的黃鱔洞穴有三個甚至多個洞口。黃鱔用頭部穿泥土時,動作特別敏捷,瞬間即可鉆進泥中。黃鱔與蚯蚓穴泥土截然不同,蚯蚓是將穴內泥土逐漸排出洞外,而黃鱔是直接鉆入,洞內土不向外排,所以,見其穴口大小便知黃鱔有多大。

  黃鱔棲息巢穴的深度,離地面約30厘米的地方。生活在稻田內的黃鱔,大多數(shù)棲息于離田基30厘米的范圍內,孔道延伸至田基,只有極少數(shù)棲息在稻田的中間?椎缽澢喽妫總棲息巢穴至少有兩個出口,兩個穴口通常相距60-100厘米左右,其中必有1個出入口在離水面的地點,一個作為避敵的退路,另一個則作為巢穴的通氣孔。

  黃鱔與其他魚類相比,在歷史進化上是較為突出的特殊魚類之一。它的鰓已基本退化,鰓耙上僅留下一點點痕跡,很早以前已不能獨立在水中呼吸了。而口腔、喉腔、腸道內壁表皮粘膜充滿了毛細血管,可作輔助呼吸器官。它經(jīng)常豎直前半段身體,吻端伸出水面能直接吸取自然界的新鮮空氣。故在水中含氧十分貧乏時也能生活。出水后,只要保持皮膚的潮濕狀,可不至死亡。(這對長途運輸是十分有利的),黃鱔對光和味的剌激不大敏感。

  黃鱔在水中經(jīng)常抬著頭吞入空氣,目的是把新鮮的空氣貯存在口腔的喉部,然后再逐漸把口腔的氧氣與吻道壁間的氣體進行交換。所以,鱔魚平時的喉頭特別大,一旦悶閉在水中時,喉表皮也能在水中呼吸。

  鱔魚在水中,頭部若不伸出水面呼吸新鮮空氣的話,即使水中溶氧十分豐富,也會引起它窒息而死亡。一般雄鱔將頭伸出水面呼吸氧氣的頻率較高,雌鱔相對較低,小雌鱔甚至不到水面吞吐空氣。因為,剛孵出的稚鱔具有胸鰭和鰭褶,鰭和鰭褶上面有許多毛細血管,卵黃囊上具有與水有很大接觸面的血管網(wǎng)膜,這些血管網(wǎng)膜是這一時期的主要呼吸器官。稚鱔的胸鰭和鰭褶不停地經(jīng)常扇動,在水中進行著氣體交換,而不必將頭伸出水面呼吸氧氣。隨著稚鱔的個體增大,卵黃囊、鰭褶和胸鰭逐漸退化泊失,而后主要靠口腔和喉部呼吸。

  黃鱔是以肉食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喜歡吃鮮活餌料,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在自然條件下,黃鱔主要以小魚、小蝦、昆蟲、幼蟲、小河蚌、小螺螄以及水中枝角類、橈足類、輪蟲類等大型浮游動物為食,同時吞食小蝌蚪、小青蛙,有時也攝取少量浮萍、茭瓜、絲狀藻類、嫩水草和菜葉等。人工喂養(yǎng)黃鱔,主要以蚯蚓、蠶蛹、小魚蝦、鮮魚漿、蠅蛆、小蚌、螺肉、屠宰下腳料、各種動物內臟、配合飼料以及米飯、米糠、熟小麥、高梁、玉米、麩皮、各種餅類(豆餅、花生餅、菜籽餅)、豆腐渣和瓜果等新鮮飼料來飼喂。腐爛變質的飼料,切不可投喂。人工飼料黃鱔最好是將動物性飼料和植物性飼料粉碎后,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工成顆粒飼料投喂。顆粒的大小,可根據(jù)黃鱔的大小來定,一般以一口能吞進去為宜。黃鱔在攝食旺季,攝食量很大,日攝食量可占體重的1/7左右。在飼料缺乏時,大黃鱔也殘食比它自身更小的小黃鱔。所以,放養(yǎng)時,需要選擇大小規(guī)格一致的鱔種,切忌大小混放。(放生時注意,大小分開!)

  黃鱔晝伏夜出。白天很少活動,一般靜臥于洞內,溫暖季節(jié)的夜間活動頻繁,出穴覓食,有時守候在洞口撲食,撲食后即縮回洞內,在炎熱季節(jié)的白天也出洞呼吸與覓食,一到晚上,它就將頭伸出洞口,出來尋找食物。由于黃鱔視覺不太發(fā)達,眼睛高度近視,因而,在夜間光憑著視覺是很難發(fā)現(xiàn)食物的,故黃鱔在覓食時,主要依靠鼻孔內發(fā)達的嗅覺小褶,接收水中的各種生物餌料發(fā)散出來的微弱的化學分子氣味,探測餌料生物藏身所在地。平時,黃鱔在洞內將頭部伸出洞口處,一旦有蠅蛆、蚯蚓、各種蟲類從洞口露過,就立即張口,以綴吸或者吞食式把獵物吸吞下去。當捕到較大生物時,一般是猛一下咬住動物的頭部,將其致死,或用旋轉方式咬斷生物,然后再把生物漸漸吃下,捕食后則立即縮回洞內休息。黃鱔還能在穿穴時攝食蜓蚓等土棲動物。同時,鱔魚還有嗜食陸生動物的癖好,夜晚它常常游到近岸邊甚至離水爬到岸上尋找食物吃,稚鱔最愛吃小型的甲殼類浮游生物。黃鱔內有忍耐饑餓的本領,一旦吃飽一餐,3一5天可不食飼料,也不致死亡。

  攝食方式為口噬食及吞食,多以噬食為主,食物不經(jīng)咀嚼咽下,遇大型食物時先咬住,并以旋轉身體的辦法,將捕食物一一咬斷,然后吞食,攝食動作迅速,攝食后即以尾部迅速縮回原洞中。

  性貪食,在夏季活動旺盛時,攝食量大,據(jù)報導,曾測定日食量約占體重的七分之一左右。 黃鱔比較耐饑餓,長期不吃食,不會死亡,但體重明顯減輕。

 。ǘ 螺螄

  螺螄通常生活在稻田、湖泊、池塘、河溝等處,棲息環(huán)境要求冬暖夏涼、底土柔軟,水中餌料生物豐富。其最適生長溫度為20-25℃,水溫15℃以下和30℃以上時停止攝食活動,10℃以下時入土進入冬眠狀態(tài)。生存能力極強,要求有底土或泥沙,一般天然水體都能滿足。

  螺螄可以取食水中的底棲生物和沉淀雜質,可以改善水質。據(jù)測算,螺螄生長過程中可吃食比自己體重多幾百倍的雜質。

 。ㄈ 田螺

  我國田螺科分田螺和圓田螺兩個屬:田螺屬,其螺層不膨脹,而具有螺旋色帶,如長旋田螺;圓田螺屬,貝殼表面光滑,螺層膨脹,有中華圓田螺和中國圓田螺兩種。目前在我國華北、黃河平原、長江流域一帶覺的是中華圓田螺。

  田螺可單養(yǎng),也可與鯽魚、泥鰍等混養(yǎng);可在水稻田或休閑田中生存,也可在池塘或河溝中生存。田螺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0~25度,在15度以下或30度以上時停止攝食活動,10度以下開始入土冬眠,15度以上時開始繁殖,每只每次產(chǎn)小田螺約20~30個。田螺的雌雄在外殼上很難識別,主要根據(jù)觸角識別,雄田螺的右觸角呈一定程度的螺旋狀彎曲(此觸角兼作交接用),而雌田螺左右兩觸角形狀完全相同。田螺疾病較少,成活率高,田螺對氧較敏感,含氧量低于3.5毫克/升時攝食不良,1.5毫克/升時開始死亡。

  田螺食性很廣,暫時喂養(yǎng)時,可投喂米糠、菜葉、魚粉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飼料。

 。ㄋ )河蟹

  自然生長的河蟹一般是穴居或隱居。在食物豐盛、飽食時,它們?yōu)槎惚軘澈,常常營穴居生活。沒有穴居條件時,它們便躲在石礫或草叢中隱居。河蟹通常喜歡生活在水質清潔、水草豐盛的江河湖泊中,在池塘中時,它們常隱伏在池底的淤泥中。河蟹晝伏夜出,在餌料豐富,環(huán)境適宜時安于定居,一旦成熟,便棄穴離去。

  河蟹在淡水中生長,在海水中繁殖。蟹苗進入淡水后,一般在餌料豐足的河灣、湖泊中生活18個月左右,性腺逐漸成熟。成熟的河蟹在秋末冬初開始到海淡水混合的近海區(qū)產(chǎn)卵,這就是生殖洄游。交配后的雌蟹不久便可產(chǎn)卵,卵一串串貼附在雌解的腹肢毛上,堆積在腹部,直到孵出幼體。這類蟹稱“抱卵蟹”。河蟹一次可產(chǎn)數(shù)萬至百萬粒卵,并且能產(chǎn)2-3次。

  在自然界受精卵要經(jīng)過4個月才能出苗,孵化率可達90%左右。剛孵出的幼體很小,形狀像水蚤,稱蚤狀幼體。蚤狀幼體經(jīng)過五次蛻皮,大約35天就長成蟹苗(大眼幼體),蟹苗再蛻一次皮,成幼蟹。剛脫殼的蟹稱軟殼蟹,它無力攝食和防敵,1-2天后殼才漸硬,這時才漸漸活動,脫殼后蟹體顯著增大。河蟹繁殖后,身體很快便衰老、死亡。

  河蟹的食性很雜,它葷素均吃,并且喜歡吃魚、蝦、螺、蠕蟲、蚯蚓、昆蟲及其幼早等動物性食物,也殘食受傷或剛蛻殼的同類,抱卵蟹在饑餓時還取卵當食。在自然環(huán)境中河蟹容易得到的多為水草,所以植物食性為主。

  河蟹十分貪食,食量也大,消化能力很強。在食物豐富時可以吃得很多,而沒有食物時,幾天甚至一個月不吃,也不至餓死,這是因為在飽食后,會把多余的營養(yǎng)貯存在肝臟中,剛脫殼的“軟殼蟹”就是預先貯存的營養(yǎng)來維持生命的。在穴洞里越冬期間,才停止或減少攝食。

  河蟹不僅貪食,而且有搶食好斗的習性。為了爭搶一頓美餐,經(jīng)常會互相殘殺。

 。ㄎ澹 鱉

  鱉是變溫動物水陸兩棲,用肺呼吸,鱉無鰓,出水爬行用肺呼吸,有鼻孔、氣管、支氣管和肺等完善的呼吸系統(tǒng)。肺大而多泡,海綿狀,對水中生活十分適應。鱉的咽壁粘膜上也布滿了用于水中氣體交換的毛細血管,隨著水流從口中的吞吐,也可進行水中氣體交換。所以,鱉在冬眠期潛棲水底泥沙中,只把嘴尖和管狀鼻孔伸到貼近水底的泥沙表面,即可吸收水中的溶氧以維持生命。由于鱉具有以上特殊器官,所以它能較長時間潛棲水底。

  在溫暖地區(qū)的水系,鱉的生長期很長;在北方地區(qū),每逢北風呼嘯霜鋪地、草衰葦敗綠水寒的季節(jié),鱉潛伏水底泥沙中冬眠,不吃也不動。鱉平時潛棲在水底泥沙上,頭頸藏在體內,雙目炯炯窺視水底世界,當魚蝦等游到它的身邊時,則突然伸頸襲擊,一口咬住不放。在晚春、炎夏和初秋季節(jié),波平浪暖,綠菌鋪地,它們常常爬到岸邊曬太陽。在風平浪靜的炎夏中午前后,常浮到水面,把管狀的鼻子伸到水外呼吸空氣。稍有風吹草動,立即潛入水中。在溫暖季節(jié),每到氣壓低的陰雨天,鱉也紛紛游到水面呼吸,有時全身露出水面。尤其在陰云密布、大雨滂沱、江河漲水、驚濤拍岸時,常有幾十公斤的老鱉探頸張望。 鱉的生活習性可歸納為“三喜三怕”即喜靜怕驚,喜陽怕風,喜潔怕臟。對周圍環(huán)境的聲響反應靈敏,只要周圍稍有動靜,鱉即可迅速潛入水底淤泥中,所以養(yǎng)鱉場或養(yǎng)鱉池地環(huán)境一定要保持安靜。鱉如果經(jīng)常受到驚嚇,對其生長繁植都是很不利的。

  鱉是以肉食為主的雜食性動物。主要食物為小魚、小蝦、螺、蚌、水生昆蟲、蚯蚓、動物內贓等。同時也兼食蔬菜、草類、瓜果等。在食物不足時,同類可互相殘食。所以在飼養(yǎng)時一定要大小分類,切不可不同規(guī)格的鱉混養(yǎng)在同一池中,以免互相殘殺,造成損失。(放生時候最好大小分開。M既貪食又耐餓,一次吃后很長時間不吃東西,也不會死亡。當然,這是靠它自身積蓄的營養(yǎng)來維持生命活動的,在人工養(yǎng)殖時一定要供給它充足的食物,以加快它的長生。

  鱉是一種變溫動物,對周圍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當外界溫度降至15℃以下時,鱉就開始停食,潛伏在水底泥沙中冬眠(一般為 10月至翌年4月),冬眠期長達半年之久。因此,在自然條件下養(yǎng)鱉,生長緩慢,一般一年只長100克左右。為了加快鱉的生長速度,在人工養(yǎng)殖中常采用加溫措施,打破鱉的冬眠習性,加快生長速度。

  野生鱉進攻性比較強,牙齒鋒利,咬住就不放。呵呵,放生的時候要注意哦

  (六) 泥鰍

  泥鰍營底本生活喜生活于淤泥較厚的靜水中。棲息于稻田、池塘,湖沼和江河等有軟泥的地方。由于生活于光線較差的淤泥中,眼睛退化,只有靠觸須來尋找食物。

  泥鰍可生活在溶氧極小的水或淤泥中,除進行鰓呼吸外,還可用皮膚和腸直接從空氣中吸取氧氣。當水溫高、氣壓低或密度過大、水中溶氧不足時,可躍出水面吞吸空氣,行腸管呼吸。

  泥鰍的適宜生活水溫為20-30℃。當水溫過高或過低,以及天旱水淺時,往往潛入泥層度過不良環(huán)境。通常除遇到缺氧、染病和氣候惡劣等原因外,幾乎不到水的中、上層活動、冬季池水干涸時,鉆入軟泥中,靠少量水分保持皮膚濕潤,并行腸呼吸維持生命。

  泥鰍是雜食性魚類。主要食物是小型甲殼動物、昆蟲幼體、水絲蚓、藻類以及高等植物碎屑、水底腐植質等。幼體階段捕食動物料,然后轉為雜食性,成鰍以攝食植物性餌料為主。水溫在15℃以上時,食欲逐漸增加,上升到25-27℃時食欲特別旺盛,生長迅速。一旦超過32℃,食欲則減退。平時多在夜間攝食,生殖期間則在白天,而且雌魚攝食明顯增加。

  泥鰍耐缺氧能力強,對食物、水質要求低,是適合大多數(shù)放生條件的。

 。ㄆ撸 青蝦

  青蝦生活在淡水,且能適應低鹽度的水域。水質要求中性或偏堿性。青蝦在水溫上升時,在沿塘邊、河岸淺水處活動,秋冬季向深水處移動,由于深水的溶氧、餌料生物條件的影響,青蝦很少進入池塘中心的深水水域。青蝦適應的潛伏深度為1-1.5米。青蝦的游動能力較弱,通常是在塘底和水草叢中攀緣爬行。白天喜隱蔽,晚上出來活動覓食。越冬期間則潛伏于水底的石礫、泥穴、樹枝或草叢中,清明前后出來活動。

  青蝦是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動物。不同的發(fā)育階段食性不同。幼體孵出后,從第一次蛻皮到第八、九次蛻皮的階段為幼體發(fā)育期,總的時間為20-30天(即每年5月-6月),平均每1-3天蛻皮1 次,每蛻一次皮,蝦體即長大一次,這一階段的食物主要是有機碎屑和單細胞藻類,特別是藻中的絲狀藻,鼓藻和矽藻中的固著性藻類,其他還包括水中的無節(jié)幼體和昆蟲幼蟲等,或人工投喂的蛋黃和豆?jié){。經(jīng)4-5次蛻皮的幼體,即可投喂煮熟的魚肉或其他切碎的動物性飼料。仔蝦階段后為幼蝦階段(變態(tài)結束到性成熟前),生活習性轉入底棲。每隔7-11天蛻皮1次,這一階段為35-45天。這一階段的食物主要是小型的水生昆蟲、蠕蟲、動物尸體等,也喜食人工投喂的軋碎貝類、魚蝦、蠶蛹等動物性飼料及豆餅、米糠、水草、菜葉等植物性飼料,包括魚粉、蝗蚓、蠅蛆、小蛤等,植物性飼料則包括豆餅、豆渣等。青蝦成蝦特別喜食糖糟。在飼料不足時,青蝦會自相殘殺。

  青蝦貪食,生長快,適口的飼料投入后,2-3分鐘即能充滿全胃,但總的攝食強度取決于水溫。一般3月份,當水溫達14℃時即開始攝食,4-10月攝食強度最大,12月進入越冬階段,即很少攝食,只在氣溫回升時少量攝食。

 。ò )小龍蝦

  克氏螯蝦(procambarus clarkii),英文名red swamp crayfish,俗稱龍蝦、海蝦等,是淡水經(jīng)濟蝦類,常被人們做成麻辣小龍蝦大量吃掉。

  克氏整蝦在分類上屬節(jié)肢動物門,甲殼綱,軟甲亞綱,十足目,刺蛄科。原產(chǎn)于北美,1918年被引入日本,1929年經(jīng)日本引人中國,經(jīng)幾十年的擴散,已形成全國性的分布,成為常見的淡水經(jīng)濟蝦類。它適應性極廣,具有較廣的適宜生長溫度,在水溫為10—30℃時均可正常生長發(fā)育。亦能耐高溫嚴寒,可耐受 40℃以上的高溫,也可在氣溫為—14℃以下的情況下安然越冬?耸向r生長迅速,在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餌料供應情況下,經(jīng)2個多月的養(yǎng)殖,即可達到性成熟,并達到商品蝦規(guī)格,一般雄蝦生長快于雌蝦,商品蝦規(guī)格也較雌蝦大。同許多甲殼類動物一樣,克氏螯蝦的生長也伴隨著蛻殼,蛻殼時,一般尋找隱蔽物,如水草叢中或植物葉片下。蛻殼后最大體重增加量可達95%,一般蛻殼11次即可達到性成熟,性成熟個體可以繼續(xù)蛻皮生長。其壽命不長,約為1年。但在食物缺乏、溫度較低和比較干旱的情況下,壽命最多可達2-3年。

  生活習性,克氏螯蝦喜歡生活在水體較淺、水草豐盛的濕地、湖泊和河溝內,繁殖季節(jié)喜掘穴。洞穴位于池塘水面以上20cm左右,深度達60cm到1.2m,內有少量積水,以保持濕度,洞口一般以泥帽封住,以減少水分散失。在夏季的夜晚或暴雨過后,它有攀爬上岸的的習慣,可越過堤壩,進入其它水體?耸向r對餌料的要求不高,屬雜食性動物,主要以水底的有機碎屑為食,也捕食水生動物,如小型甲殼類、水生昆蟲等,在養(yǎng)殖池塘中,喜食投喂的小雜魚和螺蚌肉;天然水域的個體,動物性食物約占20%,植物性食物占80%。當食物供應不足時有自相殘殺的習性,主要是捕食剛蛻殼的軟殼蝦。

  克氏螯蝦對水質要求不高,可在ph為6.5-9.0的水域內生長,最適ph為7.5—8.5,耐低氧和氨氮,當水中溶氧為1.0—3.0mg/l時,可正常生長,當溶氧降至1.0mg/l以下時活動減弱,低于0.5mg/l時方可造成大量死亡;一般情況下,在氨氮為2.0—5.0mg/l時,對其生長無明顯影響,但氨氮過高會使生長受到抑制,甚至造成大量死亡,這種情況多發(fā)生于夏季,當水中大量有機物腐爛時會偶爾發(fā)生。從以上各種情況來看,它比較適合我國的廣大地區(qū)進行養(yǎng)殖,尤其適合在水稻種植地區(qū),進行稻一蝦生態(tài)養(yǎng)殖。

 。ň牛 黑魚

  又稱烏鱧、黑魚、財魚、生魚、烏魚、烏棒、蛇頭魚、黑魚棒子、斑魚、草鱧等。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后部側扁。頭較長,前部扁平,后部隆起,頭上被有小細鱗,頗以蛇頭?诖,端位,具有尖銳的牙齒,口裂后端延伸至眼后緣。眼小,位于口的前上方。背鰭和臀鰭較長,可達尾柄基部,尾鰭圓形。體被圓鱗,側線完全。全身青褐色,頭民、背色較深暗,腹部較淡。體側有許多不規(guī)則的黑色斑塊,頭側有兩縱行黑色條紋。背鰭、臀鰭、尾鰭均有黑色斑紋。胸鰭、腹鰭淺黃色,胸鰭基部有一黑色斑塊。

  烏鱧喜棲息于水草叢生、淤泥底質的湖泊、水庫、河流、河溝及池塘,內外蕩等水體中。平常潛伏在水草茂密的水底,捕食或水中缺氧時才到水體中上層活動。對環(huán)境適應能力強,有輔助呼吸器官可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故耐低氧,在少水或潮濕的地帶也能長時間生存。生存水溫0-41℃,適宜生長溫度為16-30℃。遇有適害時,可以潛伏于底泥中。能在水面跳躍,同時發(fā)出鈍音。可隨細小水流轉移水域中,在少水的潮濕淤泥地帶也能生活相當長時間。冬季常進行穴居生活,潛伏于泥中停食不動。

  烏鱧是典型的肉食性魚類,食性隨魚體大小而變化,10厘米以下的幼魚主要以橈足類、枝類、水生昆蟲、仔魚、小蝦為食;成魚則以各種小型野雜魚為食,主要有鯽魚、餐條、泥鰍等。烏鱧的性成熟年齡一般為2齡,體重在500克能上能下,懷卵量約為2萬粒。5-7月為產(chǎn)卵期,以6月較為集中。產(chǎn)卵方式為筑巢類型,是屬一次成熟、分批產(chǎn)卵,卵為金黃色的浮性卵。

  (十) 鯽魚

  鯽魚又叫河鯽、鯽瓜子。體側扁而高,腹部圓,頭較小,吻鈍,口端位呈弧型;眼較大,無須;體呈銀灰色,背部較暗,鰭灰。因生存的環(huán)境不同,形體與顏色也有所差異。是內陸江河湖塘分布最廣的野生魚種,家養(yǎng)的很少。它的個體較小,一般250克以上就算大鯽魚了,超過1000克的數(shù)量不是很多。

  鯽魚的家族成員廣,有銀灰鯽魚、銀鯽魚、百鯽魚、彩色鯽魚、金鯽魚、烏鯽魚等多個品種。 (1)棲息于水的下層,鯽魚是底棲性魚類,經(jīng)常棲息在雜草叢生的水域,游弋到有腐殖質的水底覓食。 (2)喜歡清潔水域和水草,清潔水域溶氧充足,且微生物等雜物少,水質不污染,魚兒在這樣的水域里游動覓食有舒適感,食欲旺。水草叢生處有魚愛吃的食物,且隱蔽性強,魚有安全感。同時水草還是魚兒產(chǎn)卵繁殖的天然產(chǎn)床。(3)文靜而膽小,膽小是魚類的共性,而卿魚尤其膽小,害怕驚擾。大鯽魚更甚。鯽魚性情溫順、文靜,警覺性很高。(4)食性雜,四季尋食,鯽魚食性較雜,葷素都吃,以葷為主。同時喜吃植物性餌料,也吃有機碎屑及底棲小動物。蚯蚓、蛆、蝦、面食、飯粒、薯類都喜歡吃。而且一年四季,只要水溫適宜,隨時都在覓食。當然鯽魚也有個換口味的習慣,一般是春秋二季喜吃葷餌,夏季喜吃素餌,深秋以后則葷素兼食。 (5)喜溫暖,懼酷熱,怕強光,鯽魚是廣溫性魚類,適合鯉魚生存的最佳溫度是15℃~25℃,在這個溫度范圍內,鯽魚的活動能力最強,食欲旺盛。春秋之季,鯽魚喜歡到岸邊淺水區(qū)域,尤其是水草繁密的地段游戈、覓食;炎熱的夏天,淺水區(qū)水溫被曬得很高,鯉魚便潛入深水處棲息,或到蔭涼處“乘涼”;到了嚴寒的冬季,便游進深水域避寒去了。鯽魚最懼怕強光照射,很少到水面曬太陽。 (6)喜活水,喜風,魚類絕大多數(shù)都喜歡活水。這是因為活水不僅帶來了充足的氧氣,還往往夾帶著魚兒愛吃的雜物,同時還會對魚兒生活的水域起到調節(jié)溫度的作用。對于鯽魚來說,尤其喜歡從外部注入的新鮮水(包括漲水和下雨),因為這能給膽小而好動的鯽魚提供了“天賜良機”。鯽魚喜風,刮三四級風的天氣,表現(xiàn)異;钴S。 (7)喜歡群集,鯽魚生性喜歡群集,且多是個體大小相近的聚集在一起,形體相差懸殊的元緣相聚。所以往往能在某個窩點接連釣上很多條鯽魚,而且個體大小相差不多。 (8)生長緩慢,餌魚生長速度較慢,當年魚也就是長到100克左右。正因為這樣,鯽魚絕大多數(shù)都屬野生,很少有放養(yǎng)的。 (9)繁殖能力強,鯽魚的性腺較其他魚成熟得早,隔年魚便能產(chǎn)卵,一邊產(chǎn)卵一邊長個頭;而且產(chǎn)卵期長,從春季一直可持續(xù)到秋季,產(chǎn)卵數(shù)量多,卵產(chǎn)在淺水域的水草或其他物體上。鯽魚繁殖能力強是它分布廣、數(shù)量多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有一點,鯽魚產(chǎn)卵期間照樣覓食,這與其它魚類是不同的。 (10)生命力極強,鯽魚的耐受力特好,生命力極強,不易死亡。即使水域環(huán)境很惡劣,只要有水,沒有毒質污染,就能存活和繁衍后代。經(jīng)常有這樣的情況,某個養(yǎng)魚塘的水已被抽干,但當有了水之后,又有鯽魚出現(xiàn),這是鯽魚原先產(chǎn)下的卵埋人濕土中了,當有水之后,經(jīng)過陽光照射,便孵化成小魚的緣故。有的水域被輕度污染后,其他魚幾乎都死光了,但鯽魚卻不會絕跡。

 。ㄊ )鯉魚

  鯉魚又叫鯉拐子、黃河鯉魚等,種類繁多。體形呈紡錘形,側扁,吻長而堅硬;眼小鱗大,有兩對須;尾鰭下部為紅色,體側兩面近金黃色,背部鰭硬刺,微黑。屬大型淡水魚種之一。分布范圍廣,江河、湖泊、水庫、溝塘,到處都有它的蹤跡,是我國淡水魚中產(chǎn)量最高的魚種。 (1)屬底層魚。棲息于水域的松軟底層和水草叢生處,喜歡在有腐殖質的泥層中尋找食物。早晚風平浪靜時,也常到岸邊淺水區(qū)游弋覓食。 (2)食性雜,葷素皆吃,以葷為主。幼魚期主要吃浮游生物,成魚則以底棲動物為主要食物。小魚、小蝦、紅蟲、俎蟲、螺肉、水蚯蚓以及藻類果實等,都是它的美味佳肴。隨著氣候和水溫的變化,其攝食口味也會發(fā)生某些改變,有時有明顯的選擇性。鯉魚的吻部長而堅,伸縮性強,吃餌常常翻泥打洞,有點像豬拱食,并隨之泛起氣泡。在魚塘抽水干枯后,可以看到塘底和岸邊那無數(shù)的圓形坑窩和孔洞,便是鯉魚所為。 (3)喜弱光,喜活水。鯉魚喜歡在水色比較暗褐、透明度較低的水域中生活,陰天時比晴天時活躍。特別喜歡在有新水注入的流水口處游弋和覓食。 (4)機警聰明。鯉魚較比其他魚類要聰明機警得多,素有“鬼子鯉”之稱。鯉魚膽小,一有動靜便立即逃竄。 (5)生長快,壽命長,個體大。當年魚可長到250~800克(指人工喂養(yǎng)),三齡魚體重可達2000克。在江河、湖泊和大中型水庫中,二三十千克以上的大鯉魚為數(shù)甚多。鯉魚的壽命比較長,一生能活四五十年,素有魚中“老壽星”之稱。 (6)攝食量與水溫關系密切。水溫是決定鯉魚食欲的關鍵因素。水溫20℃~25℃時,食欲最旺,從早至晚不停地攝食;水溫低于10℃,活動量很小,基本上不進食;水溫在2℃以下時,躲進深水處越冬,不吃不動。 (7)生性好動,到處游弋覓食,有逆水而上的習性。在一個地方呆不了多長時間,愛躍出水面蹦跳。鯉魚雖好動,但較孤僻,不大合群。大鯉魚喜歡單獨行動。 (8)適應能力強,能耐寒、耐堿、耐低氧,對水體要求不高,能在各種水體中生活,只要水域沒有被污染,就能生存。 (9)繁殖力強。兩冬齡鯉魚便開始產(chǎn)卵,產(chǎn)卵數(shù)量大。在我國北方,每年的五月上旬至中旬(長江以南地區(qū)早些),雄雌鯉魚相互追逐游到岸邊淺水區(qū)水草稀疏處 (無水草則找岸邊僻靜處),進行交尾和產(chǎn)卵,卵貼于水草或其他物體上發(fā)育、孵化成幼魚。鯉魚交尾期不進食,產(chǎn)卵后食量大增。每年春夏之交、盛夏和初秋,攝食量最大,初春和深秋次之。

 。ㄊ )鰱魚

  鰱魚又名白鰱、水鰱、跳鰱、鰱子。體側扁、稍高,呈紡錘形,頭大吻短,口寬、眼小,鱗很細,體呈銀白色,腹部有肉棱。鰱魚是人工飼養(yǎng)的大型淡水魚,生長快、疾病少、產(chǎn)量高,多與草魚、鯉魚混養(yǎng)。(1)鰱魚屬中上層魚。春夏秋三季,絕大多數(shù)時間在水域的中上層游動覓食,冬季則潛至深水越冬。 (2)屬于濾食性魚類。主要食物:鰱魚終生以浮游生物為食,并喜吃草魚的糞便和投放的雞、牛糞。對酸味食物很感興趣,對糟食也很有胃口。鰱魚的餌食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春秋除浮游生物外,還大量地吃腐屑類餌料;夏季水位越低,其攝食量越大;冬季越冬少吃少動。 (3)食欲與水溫成正比。鰱魚喜高溫,最適宜的水溫為23℃~32℃。炎熱的夏季,鰱魚的食欲最為旺盛。秋分以后,天氣漸涼,鰱魚食欲有所降低。 (4)性情活潑,喜歡跳躍,有逆流而上的習性,但行動不是很敏捷,比較笨拙。鰱魚喜肥水,個體相仿者常常聚集群游至水域的中上層,特別是水質較肥的明水區(qū)。 (5)膽子小怕驚擾。當受到驚擾或碰到網(wǎng)線時,便紛紛跳出水面越網(wǎng)而逃。 (6)生長速度快、產(chǎn)量高。每年4~5月產(chǎn)卵,當年魚可長到500~800克,三齡魚體重可達3~4千克,最大個體可達到30千克。 (7)耐低氧能力極差,水中缺氧馬上浮頭,有的很快便死亡。 所以,要放生鰱魚的話,一定要注意不能缺氧,否則很容易窒息而死。

  (十四 )烏龜

  烏龜(chinemys reevesii 圖2),又叫草龜、泥龜、臭烏龜。屬烏龜屬中的一個種。國內除東北、西北各省(區(qū))及西藏自治區(qū)未見報道外,其余各地均有分布。國外分布于日本。

  [形態(tài)特征]頭部粗大,略呈三角形。頭背為橄欖色,頭側及咽部有黃色縱紋及斑點,一直延伸到頸部。背甲棕色或黑色,且具三條嵴棱,腹甲棕黃色并有黑褐色斑塊。背甲腹甲間借骨縫相連。四肢灰褐色,指、趾間具蹼,四肢具爪。

  [生活習性]生活于江河、湖泊、稻田、池塘、溪流中,其食性雜,如小麥、稻谷、小魚、蝦、螺、動物尸體等。每年4~9月份為繁殖期,每窩產(chǎn)卵1~15枚不等,年產(chǎn)卵1~4窩,人工飼養(yǎng)條件下產(chǎn)卵較好。溫度10℃進入冬眠。

  [養(yǎng)殖設備]大至池塘,小至缸盆均可。大規(guī)模集約化與庭院養(yǎng)殖都行。池塘與水泥池養(yǎng)殖時,應給烏龜留有陸面休息、曬背的地方,缸、盆養(yǎng)殖水不宜太深,一般15~20厘米,稚龜水深3~5厘米。

  [飼養(yǎng)管理]烏龜是我國龜種類中分布最廣,數(shù)量最多,目前養(yǎng)殖規(guī)模最大的一種。養(yǎng)殖方式可采用常溫養(yǎng)殖與加溫養(yǎng)殖。最佳養(yǎng)殖水溫為28~31℃,19~32℃生長較好,12℃左右開始冬眠。越冬可在池塘,也可干放在室內泥沙中越冬,冬季池塘底泥不能低于0℃,室內越冬也不能低于0℃,且溫度不能時高時低(保持在0℃以上,12℃以下)。

  烏龜為雜食性,動、植物飼料均可,但要飼養(yǎng)好得話,最好投喂蛋白質高的飼料,或生產(chǎn)配合飼料投喂,早春、晚秋2~3天投喂一次,平常飼養(yǎng)季節(jié)1天投喂一次。池塘養(yǎng)殖15天左右用生石灰消毒及調節(jié)水質。

 。ㄊ澹 娃娃魚

  娃娃魚學名大鯢,它分布在湖北、安徽、四川、陜西等十七個省,棲生山谷的溪流中。它實際上并不是魚,是我國體型最大的兩棲動物,它的外形有點象壁虎,一般長 0.6—1.2米,體重10—20公斤。據(jù)說它的叫聲象嬰兒的啼哭,故名娃娃魚,可是動物園內養(yǎng)的娃娃魚,至今尚未聽到它的叫聲;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大鯢四條又短又胖的腿,前腳有四指,后腳有五趾,尤其是前腳連同它的四指很象嬰兒的手臂,因此有了娃娃魚的稱謂。娃娃魚身體扁平,棕褐色的身體后面拖著一條側扁的大尾巴,幾乎占了身長的三分之一。與魚類的最大區(qū)別是,娃娃魚可以用肺呼吸。兩棲類是從水生過渡到陸生,鰓消失,它具有比其它任何動物更多的呼吸方式,這反映了兩棲類開始適應陸地生活,但并不完善的過渡情況。不同種的兩棲類,或同一種的不同階段,或在不同生活狀態(tài)下,分別進行鰓呼吸、皮膚呼吸、口咽腔呼吸和肺呼吸。娃娃魚一般生活在低山地區(qū)清沏、湍急、清涼的溪流中,白天棲息在石縫或巖洞中,夜間出來覓食。以水中的魚、蝦蟹、蛙和水生昆蟲為食。它不善于追捕,只是隱蔽在灘口的亂石間,發(fā)現(xiàn)獵物經(jīng)過時,進行突然襲擊。因它口中的牙齒又尖又密,獵物進入口內后很難逃掉。它的牙齒不能咀嚼,只是張口將食物囫圇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娃娃魚有很強的耐饑本領,甚至二、三年不吃也不會餓死。它同時也能暴食,飽餐一頓可增加體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時,還會出現(xiàn)同類相殘的現(xiàn)象,甚至以卵充饑。娃娃魚雖不怕冷,但也有冬眠的習性。每年從初冬到明年開春是它的冬眠期,這時它不吃也不動,但受襲擊時仍有反應。娃娃魚的壽命在兩棲類中是最長的,在人工飼養(yǎng)的條件下,能活130年之久。

  (十六 河鰻)

  河鰻又名鰻魚、鰻鱺、白鱔等,為水產(chǎn)珍品。河鰻是海水繁殖;淡水肥育的肉食性魚類。鰻苗喜淡水,春天常群集在沿海滲淡水的閘口,漁民常在閘口捕苗。

  飼養(yǎng)管理 鰻的飼料有絲蚯蚓、水蚤、搖蚊幼蟲、河蚌、螺蜆和野雜魚等,還有各種配合飼料。

  要用3周時間訓練攝食:第一周使分散攝食改變?yōu)榧袛z食;第二周由晚上攝食改變?yōu)榘滋鞌z食,第三周由天然餌料改變?yōu)榕浜巷暳稀M讹曇〞r、定量、定位。鰻苗每天喂3次,鰻種8次,食用鰻1次;投飼時間和次數(shù)隨水溫高低而變化。喂量因鰻體大;水溫高低而不同,一般日喂量按鰻體重計算:體重1g左右為3~1o %;3~5g為6~8%,5~10g為5~6%;]0~20g為4~5%;20g以上為2~3%。要把飼料投在固定的食臺上。

  鰻有明顯的趨溫性,水溫在10℃以下時,不吃不動,處于冬眠狀態(tài),水溫12℃以上時開始采食;24~30℃最活潑,旺食旺長。水中.溶氧在5~12mg/升時最適宜。水質管理是高產(chǎn)的關鍵。露天靜水池養(yǎng)要預防水變,主要措施有引種培育微囊藻,掌握水色、及時除蟲、適時開機換水。

 。ㄊ撸 黃顙魚

  黃顙魚是我國優(yōu)質的名貴魚類,俗稱黃骨魚、骨魚、昂刺魚、黃辣丁。

  它生長在江河、湖泊、水庫或其支流等水域,棲息于底層,以各種底棲的無脊椎動物、小雜魚、蝦等為餌,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性較廣,對營養(yǎng)和其它環(huán)境因素的要求不高,因此,在條件較好的水域均可以進行養(yǎng)殖(或增殖)。

  黃顙魚魚體粗壯,頭略平扁,軀干、尾側扁,背傾斜,胸、腹寬闊平坦,頭頂皮膚單薄,表皮比較粗糙,吻純圓,眼中等,口裂大,齒細小呈絨毛狀,唇薄而簡單,上枕裸露,有一根向后延伸的骨刺,須4對,鰓蓋8條至10條,尾鰭深分叉,其特征魚一般魚類有較大的差異。

  黃顙魚是一種廣為分布的魚類,廣東省珠江水系和其它河流、湖泊都可以發(fā)現(xiàn)它的蹤影。在廣東,屬于黃顙魚的魚類共有三種,分別是黃顙魚、中間黃顙魚和互氏黃顙魚。

 。ㄊ耍 青魚

  青魚(mylopharyngodon piceus)屬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青魚屬。俗稱:黑鯇,青鯇,螺螄青。英文名:blak carp 。

  體長,略呈圓筒形,尾部側扁,腹部圓,無腹棱。頭部稍平扁,尾部側扁。口端位,呈弧形。上頜稍長于下頜。無須。下咽齒1行,呈臼齒狀,咀嚼面光滑,無槽紋。背鰭和臀鰭無硬刺,背鰭與腹鰭相對。體背及體側上半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鰭均呈灰黑色。

  一般多在底層多螺螄的較大水體中、下層中生活,食物以螺螄、蚌、蜆、蛤等為主,亦捕食蝦和昆蟲幼蟲。生長快,2-3冬齡可達3-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70公斤,長江中常見的個體重約15-20公斤。性成熟為4-5齡。4-7月在江河干流流速較高的場所繁殖,生殖后常集中于江河灣道及通江湖泊中肥育,冬季在深水處越冬。

  青魚主要分布于我國長江以南的平原地區(qū),長江以北較稀少;它是長江中、下游和沿江湖泊里的重要漁業(yè)資源和各湖泊、池塘中的主要養(yǎng)殖對象,為我國淡水養(yǎng)殖的“四大家魚”之一。

  (十九) 鳙

 。ㄉ虾H私谢枺诸^魚,重點推薦,可改善水質,但耐缺氧能力差,注意運輸)

  鳙(aristichthys mobilis)屬鯉形目,鯉科,鰱亞科,鳙屬。俗稱:花鰱,胖頭魚,黑鰱,黃鰱,松魚,鰫魚,大頭魚。英文名:bighead , bighead carp

  鳙喜歡生活于靜水的中上層,動作較遲緩,不喜跳躍。以浮游動物為主食,亦食一些藻類。性成熟年齡為4-5齡,親魚于5-7月在江河水溫為20-27℃時于急流有泡漩水的江段繁殖;幼魚一般到沿江的湖泊和附屬水體中肥育,到性成熟時期至江中繁殖,以后又回到湖泊食物豐富的地方肥育。冬季多棲息于河床和較深的巖坑中越冬。

  分布于亞洲東部,我國各大水系均有此魚,但以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qū)為主要產(chǎn)地。

  鳙生長迅速,3齡魚可達4-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40公斤,天然產(chǎn)量很高。疾病少,易飼養(yǎng),我國淡水養(yǎng)殖業(yè)中的“四大家魚”之一,為我國重要經(jīng)濟魚類。

 。ǘ )鱖魚

  鱖魚是名貴魚類之一。在分類上,屬鱸形目,鰭科。學名為鱖魚,地方名較多,有桂花魚、季花魚、鰲花魚等。鱖魚有長體鱖、大眼鱖、鱖魚、斑鱖、暗色鱖五種。以鱖魚生長最快,其次是大眼鱖。

  一、生物學特性

 。ㄒ唬┬螒B(tài)特征鱖魚身體側扁,背部隆起,口裂大且上位,略傾斜,下頜向前突出,上頜骨延伸至眼的后緣

 。ㄒ妶D)。在上下頜骨、黎骨和口蓋骨上均長有大小不等的鋒利牙齒,前鰓蓋骨后緣鋸齒狀,下緣有4—5個大棘,鰓蓋后緣有1—2個扁平的棘。鱖魚的鱗圓而細小,體色為棕黃色,較鮮艷,分布許多不規(guī)則斑塊。通常自吻端穿過眼部至背鰭前下方有一棕黑色或紅褐色條紋。第6—7背棘下有一暗棕色橫帶。背鰭、尾鰭、臀鰭上都有2—4條棕色圓斑連成條帶。

  鱖魚背鰭發(fā)達,前部為硬刺,后部高大且圓。胸鰭、臀鰭、尾鰭均呈圓形。在腹鰭、臀鰭前部都長有硬刺。幽門盲囊多少不一,從1至180左右,而且分群。

  (二)生態(tài)習性

  鱖魚原生長在江河、湖泊水域中,喜清水,近底層,特別喜歡藏于湖底石塊、樹底之中,亦藏于繁茂的草叢之中。秋冬水溫低的季節(jié),潛于深水處越冬,到春天水溫回升后,逐漸游到食物豐富的沿岸水草叢中覓食。鱖魚以夜間活動,覓食為主,白天一般臥于石縫、樹根、底坑中,活動較少。鱖魚吞下魚、蝦后,會吐出魚刺和蝦殼。它的胃很大,吃飽后腹部膨脹鼓起。鱖魚到繁殖時期,魚體頂水激烈游動,成群結對,并在水面形成浪花。

  鱖魚對溫度有較強的適應性,在我國南北方均有分布。冬天在深水處越冬,夏天在石縫草叢中避暑。

  (三)食性和生長速度

  鱖魚是肉食性魚類,主要吃食魚、蝦類等水生動物。鱖魚食性最大的特點是靠吃活體水生動物而生長,尤其是活魚。當鱖魚孵化出膜4—5天后,開口餌料即是其它種類的活魚苗。不同階段的鱖魚其餌料又各不相同,幼體是靠吃其它魚類的魚苗生長,如團頭魴、鳊魚及其它野雜魚苗。當鱖魚成為魚種時,食性相對廣些,食一些其它魚類的魚苗。成魚食性比較廣,攝食小型魚類和蝦等。一些體形為紡錘形或棍棒形的魚類,常是鱖魚吞食的對象。在饑餓無其它餌料時,它們相互吞食維持生命,因此在養(yǎng)殖鱖魚的水體中,要投足夠的餌料。

  鱖魚生長速度較快,當年可達到50—100克,第二年可達0.5公斤,第三年可長到1—1.5公斤,從4冬齡開始,體重和體長增長減慢,第三年開始,雌性生長速度超過雄性。

  (四)繁殖習性

  鱖魚的繁殖水溫在21℃以上,最適水溫為26—30℃。根據(jù)南北地區(qū)不同,繁殖月份有所不同,南方3—8月,長江流域為5—8月,其中6—7月為繁殖盛期。

  天然生長的鱖魚產(chǎn)卵期間,成群結對于河道及湖泊入口處,有流水的場所產(chǎn)卵,這是其理想的產(chǎn)卵場。通常產(chǎn)卵是在夜間進行。

  一般鱖魚二年可達性成熟,體重在150克以上,但在天然資源少,捕撈量過大情況下,親魚亦有一年就成熟的,此時個體較小,懷卵量少。一般懷卵量在3—20萬粒之間,隨個體增大懷卵量增加。卵呈浮性,具有較大的油球,在流水中呈半浮狀態(tài),但在靜水中則要下沉。其卵徑為1.2—1.4毫米。受精卵孵化溫度為20 —32℃,最適溫度為25—30℃。在較低水溫(21—24℃)中,孵化時間要長。通常孵出后48—60小時開始攝食,此時苗全長僅0.46厘米。當稚魚長達1.65厘米時已具有成魚外形,但尚未長出鱗片。

 。ǘ唬|魚

  鱸魚的生活習性

  鱸魚生活在淺海河口,適鹽廣,幼苗在22‰左右鹽度的海水中孵出,再溯河而上到咸淡水交匯的河口生活,并可進入淡水水域覓食生長,但成熟魚多數(shù)在咸淡水中棲息。

  鱸魚是兇猛的肉食性魚類,食量大,一次攝食量可達體重的5-12%,捕食強度在春夏季節(jié)最強烈,魚苗以橈足類和糠蝦為餌,長至10厘米體長后則捕食小魚蝦。

  鱸魚生長速度較快,繁殖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1月,魚苗長至年底體長25厘米、重0.25公斤,6齡魚體長達0.8米,最大的個體長達1米、重15-20公斤。

  人工養(yǎng)殖的鱸魚長速度較快,通常養(yǎng)殖280天達0.5公斤以上。鱸魚在14 ℃的水溫以上就可正常覓食生長,在本地區(qū)可自然越冬,這有利于隔年養(yǎng)殖成為大規(guī)格商品魚和分散、調節(jié)上市量。

  水質──鱸魚在純淡水和咸淡水中均可生長,但在鹽度 5‰以內有海潮到達的咸淡水水域更好,以河?诘聂~媼和圍墾區(qū)最佳。

 。ǘ 河蚌

  河蚌的生活習性

  河蚌廣泛分布于江河、湖泊、水庫、池塘和稻田等水體中,通常生活于水底泥沙中。自然狀態(tài)下,河蚌只有身體的后端從泥沙中露出,進、出水管經(jīng)常張開,以維持體內水流不息,保持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河蚌通常成片或成帶地群集生活于淺水地帶,喜流動、清潔的肥水。在大江河中數(shù)量較少,僅在河灣淺水地區(qū)分布。池塘中河蚌的種類不多,但數(shù)量較大,稻田里數(shù)量則較少。

  河蚌一般適宜在中性或弱酸、弱堿性水中生活,但不同種類要求也不同。背角無齒蚌和褶紋冠蚌在ph值5~9之間均能生活;而三角帆蚌常需穩(wěn)定于ph7~8的水中生活。

  河蚌對溶氧要求不高,低限約為3毫克/升,但若長期低于此限,河蚌會大批死亡。

  河蚌的干旱抵抗能力較強,一般埋入土中的河蚌,干旱半月左右不會死亡,但暴露在空氣中,尤其夏季烈日曝曬下,幾小時即會死亡。

  河蚌的運動能力很弱,主要靠斧足在水底泥沙中緩慢犁行。運動時蚌體淺埋于泥沙中,伸出斧足向前插入泥沙,大量充血使斧足膨大并以粘液附于泥沙上,然后肌肉收縮牽引蚌體向前滑行數(shù)厘米。

  河蚌多在夜間活動,白天少見,但陰天也;顒。

  河蚌的食性

  河蚌的食性較廣,以淡水中浮游植物如硅藻類和裸藻類,浮游動物如輪蟲和鞭毛蟲為主,其他水生植物和甲殼類動物的腐敗碎屑也能為食。

  河蚌的攝食種類和數(shù)量與水域環(huán)境、氣候條件和季節(jié)的變化有關。因此,養(yǎng)殖生產(chǎn)中應搞好飼養(yǎng)管理,大量培養(yǎng)育珠蚌易消化的浮游生物,使其獲得量多質優(yōu)的食物。

  河蚌的攝食方式,是靠鰓瓣和唇瓣上的纖毛作同步擺動,使外套腔的水形成游流,把隨水流入的天然餌料集中,以便吞食,因此吊養(yǎng)珠蚌時還要注意生態(tài)環(huán)境,才能使其良好生長。

  (二十三)鯰魚

  鯰魚又稱鲇魚、河鯰、四須鯰、年魚、鯰金姨、鯰拐子等,為食肉性大型淡水魚類,廣布于黑龍江、遼河、海河、黃河、長江、珠江等水域,以長江、錢塘江、淮河流域為甚。

  鯰魚為底層兇猛性魚類。怕光,喜歡生活在江河近岸的石隙、深坑、樹根底部的土洞或石洞里,以及流速緩慢的水域。 在水庫、池塘、湖泊、水堰的靜水中,多伏于陰暗的底層或成片的水浮蓮、水花生、水葫蘆下面。

  春天開始活動、覓食。入冬后不食,潛伏在深水區(qū)或洞穴里過冬。 鯰魚眼小,視力弱,晝伏夜出,全憑嗅覺和兩對觸須獵食,很貪食,天氣越熱,食量越大,陰天和夜間活動頻繁。

  鯰魚性成熟早,一般一齡即成熟。產(chǎn)卵期長江一帶為4~6月,越往南越早,越往北越晚。產(chǎn)卵時成群追逐。幼魚以浮游動物、軟體動物為食,其中水生昆蟲的幼蟲和蝦類是它的美味佳肴。

  鯰魚貪食易長,500克左右的幼魚便大量吞食鯽魚、鯉魚等,最大個體可達40千克以上。

 。ǘ~

  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屬鯉形目,鯉科,鲌亞科,鳊屬。鳊魚,在我國為長春鳊、三角魴、團頭魴的統(tǒng)稱.。英文名:white bream , beijing white bream 。

  體高,甚側扁,呈長菱形,頭后背部隆起。頭小,近似三角形;古人根據(jù)這種既方且扁的體形特征,給它們取名“鳊”、“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 “魴,方也;鳊,扁也”?谳^小,端位;上頜比下頜稍長,上下頜前緣且角質層。無須。腹面自胸部基部下方至肛門間有明顯的皮質腹棱。背鰭具強大光滑的硬刺,臀鰭鰭條較多,基部很長。體背部深青灰色,其它部分銀白色;每個鱗片的后部有一寬黑斑,各鰭灰黑色。

  生活范圍較廣,不論靜水或流水都能生存。成魚多棲居于水的中下層,尤其喜歡在河床上有大巖石的流水中活動;幼魚喜棲息在淺水緩流處。鳊為草食性魚類,主要食物有水草、硅藻、絲狀藻等,亦食少量浮游生物和水生昆蟲。攝食強度隨季節(jié)有所變化,成魚一般在冬季和春初攝食藻類和浮游動物,4-8月攝食水生高等植物、植物種子、湖底植物的殘渣,其次是藻類和無脊椎動物。冬季很少攝食,春季從3月開始增大食量,夏季強度最大。性成熟年齡因地區(qū)而異,長江流域為2齡,北方為3-4齡。2冬齡魚的懷卵量為2.8-9萬粒,4冬齡魚為9.4-26萬粒。成熟的親魚于5-8月在有一定流水的場所繁殖,6月底至7月初為最盛期。冬季群集在江河或湖泊的深水處越冬。生長速度較緩慢而平穩(wěn)。最大個體可達2公斤。

  廣泛分布于全國主要水系的江河、湖泊中,產(chǎn)量大,是天然水體中主要的捕撈對象之一。湖北省襄陽的鳊魚早在南北朝時就著盛名。相傳當時襄陽刺史張敬兒為了取寵齊高帝,特別制造了一種“陸艫船”,載運一千六百尾鳊魚往京都建業(yè)上貢。為此,齊高帝以鳊魚的地方名“槎頭鳊”賜封張敬兒為“槎頭刺史”!逗蓖ㄖ尽酚涊d:“鳊,即魴,各處通產(chǎn)。以武昌樊口、襄陽鹿門所出為最。”鳊魚一年四季均為佳肴,故民俗有“春鯰夏鯉四季鳊”之說。

  鳊為一廣布性種類,分布于黑龍江、鴨綠江、遼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閩江、海南島、珠江各水系,國外見于朝鮮及俄羅斯。

 。ǘ模┪洳~

  團頭魴(武昌魚)(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屬鯉形目,鯉科,鲌亞科,魴屬。俗稱:團頭鳊,平胸鳊。英文名:bluntnose black bream , wuchangfish , bluntsnout bream 。

  體高,甚側扁,呈菱形,頭后背部隆起,體長為體高的2.0-2.3倍。頭小,吻圓鈍,口端位,口裂寬,上下頜等長,上下頜的角質層較;胸部平坦,腹部僅自腹鰭基部至肛門,具有皮質腹棱。背鰭具光滑硬刺,其長度較頭長為;臀鰭長,具27-32根分枝鰭條,尾柄高而短。體背部青灰色,兩側銀灰色,體側每個鱗片基部灰黑,邊緣黑色素稀少,使整個體側呈現(xiàn)出一行行紫黑色條紋,腹部銀白,各鰭條灰黑色。

  團頭魴多見于湖泊,比較適于靜水性生活。平時棲息于底質為淤泥、并生長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區(qū)的中、下層中。幼魚主要以枝角類和其它甲殼動物為食;成魚攝食水生植物,以苦草和輪葉黑藻為主,還食少量浮游動物。4月開始大量攝食,6-10月為肥育期,攝食強度最大,冬季11月起停食。2齡可達性成熟,5-6月間,成魚集群于流水場所進行繁殖;產(chǎn)卵場一般需要具有一定的流水,有茂密的水草,底質為軟泥多沙,水深1.0-1.5米,水溫20-28℃。懷卵量一般為3.7-10.3萬粒。受精卵在水溫為 25℃時,經(jīng)兩晝夜可孵化。冬季集群在深水處的泥坑中越冬。

  團頭魴僅分布于長江中、下游附屬中型湖泊。

  生長速度較快,當年魚體長可達120-230毫米,最大個體可達3公斤左右,因其為草食性,且能在靜水中繁殖,目前已在全國各地人工養(yǎng)殖。習稱的“武昌魚”本是鳊、魴的統(tǒng)稱。在湖北省梁子湖通長江的入口處,有一小鎮(zhèn)樊口,古時稱為武昌縣。這里江湖相通,不少魚群自由出入于江湖之間,湖中的天然食料豐富,是魚類的重要肥育場所。樊口所產(chǎn)的“鳊魚”以團頭魴為主,此魚肉嫩脂多,尤為肥美,故古時有“鳊魚產(chǎn)樊口者甲天下”的說法。

 。ǘ澹 各種青蛙

  青蛙又名田雞,有的地方稱水雞,是黑斑蛙、虎紋蛙、和金線蛙的統(tǒng)稱。在分類上屬于兩棲綱,無尾目,蛙科,均為我國常見的蛙類。

  一、形態(tài)特征

  黑斑蛙體分頭、軀干和四肢三部分,成體無尾,體長 約8厘米、頭扁而寬,略呈三角形,眼圓而突出,兩眼后方各有一明顯的圓形鼓膜,鼻孔小,口寬闊,吻部尖,舌 扁平分叉,并能翻出。皮膚較光滑,有一對背側褶及短膚褶,軀體短而闊,背部黃綠、深綠或帶灰棕色,斑,腹 面白色。前肢較粗短,有四趾,無躞,后肢肌肉發(fā)達,有五趾,趾間有躞。雄蛙口角兩旁有一對外聲囊,前肢第一 脂內側有婚墊,生殖季節(jié)更為明顯。

  黑斑蛙與虎紋蛙的區(qū)別是虎紋蛙體型較大,體長10厘 米以上,背部黃綠棕色斑紋,后腿有橫斑,趾間全躞。金 線蛙體長約5厘米,背面綠色或橄欖綠色,有兩條棕黃色的背側褶。大腿后面具有一條黃色和一條明顯白色縱紋。

  二、生活習性

  青蛙棲息池塘、水溝小河的岸邊草叢及稻田中,捕食 昆蟲,主要是農業(yè)害蟲,成體營水陸兩棲生活,白天一般 隱匿在草叢或水稻田內,晚黑和清晨出來活動。

  蛙在氣溫 下降到10℃以下時鉆入水邊或泥土中進行冬眠,翌年春季 (長江流域3月上旬)出墊活動,一般4~7 月份進行每殖。 雌蛙一次可產(chǎn)卵34個粒,蛙的受精卵12天可孵出蝌蚪。蝌蚪生長到了一定程度開始變態(tài)。

 。ǘ蛤

  蟾蜍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從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潛伏在草叢和農作物間,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塊下、土洞中,黃昏時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覓食。多行動緩慢笨拙,不善游泳,多數(shù)時間作匍匐爬行,但在有危險的時候也會小步短距離小跳(也有例外,如蟾蜍類中的雨蛙科、樹蛙科、叢蛙科比蛙類善跳而且靈活,滑趾蟾蜍類則可以像蛙類一樣跳躍)。

  蟾蜍是無尾目、蟾蜍科動物的總稱。最常見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稱癩蛤蟆。皮膚粗糙,背面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對是位于頭側鼓膜上方的耳后腺。這些腺體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種蟾蜍,它們分屬26個屬。主要分布在除了馬達加斯加、波利尼西亞和兩極以外的世界各地區(qū)。(澳大利亞原來無蟾蜍,后來從其他地區(qū)引進了蟾蜍,但繁殖太快,并且有毒,因此成為了澳大利亞目前最為嚴重的問題之一)

  白天,大蟾蜍多隱蔽在陰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內或草叢中。傍晚,在池塘、溝沿、河岸、田邊、菜園、路邊或房屋周圍等處活動,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燥地方捕食各種害蟲。大蟾蜍冬季多潛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爛草里,也有在陸上泥土里越冬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