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生活故事 >

福盡而死是真理,故當惜福少享福

  福盡而死是真理,故當惜福少享福

  福盡而死是真理 故當惜福少享福針對“福盡而死”這條死緣,有必要展開破斥現代的邪見,樹立起惜福的觀念。

  有一個故事,流傳很廣。有一位美國老太太一生中都以貸款提前消費,臨死前剛好把貸款還清。而一位中國老太太,天天省吃儉用,存錢準備以后享用,存到足夠錢的時候,她就得病去世了。這兩位老太太在天堂見面后,彼此交換心得。中國老太太說:“還是你聰明,哪象我,只是苦了自己。”

  許多不明因果的人都認為這個故事很有道理,覺得應當提前消費才對得起自己。其實這是一個具有欺誑性的故事,體現的完全是斷見思想,誤導了許多人。

  以因果衡量,這個故事應該這樣改版:有位美國老太太貸款消費,在揮霍的同時,卻很少積累福報,于是她在法界銀行的赤字越來越大,由于福報提前透支,她無法償還債務,在貧病交加、饑寒交迫中死去。

  中國老太太生活節(jié)儉,平常節(jié)省的錢都用來積福,結果福報越來越深,由于善業(yè)深厚,最后走的時候天樂鳴空,升到天堂。

  以后兩位老太太見面了,一個是衣食自在、光明赫奕的天子,而一個淪為腹部大如泰山、咽喉細如針孔的餓鬼。美國老太太說:“當初,我只知道盡快享樂,沒想到還有三世因果,事實上,因果上的利息大大超過美國銀行的利息,貪求現世的享樂,真正害了我,F在我要在惡趣中遭受億萬年的痛苦,即使最終脫離,也還要做牛馬來償還,還是你這條路走得對。”

  因此,不能隨順凡夫人的邪說,這些邪說不符合正量,在任何取舍上,唯一應遵循因果規(guī)律。

  有人說:我自己賺的錢我自己花,不把錢花光享受,不是白賺錢了嗎?

  我們可以通過比喻來思考,比如一個農民對著糧倉想:這是我自己種的糧食,當然應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嗎?這顯然是愚人自絕后路的做法,不為明年留下種子,最后只會餓死而已?梢,不顧及后果的過分享受,將會耗盡福報,給自己的未來和后世帶來無量的痛苦。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