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人,詩意地生存

  人生的意義還能靠什么來支撐?當有一天生命變得毫無意義可言時,生命活下去、存在下去的理由又何在?

  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首先是得先要有一片充滿詩意的大地,然后才可能實現詩意的棲居。上帝賜與人的其實本是一片伊甸般的樂園,充滿詩意的棲居之地!妒ソ洝防锬莻失樂園的故事,其實只是一個預示、一個象征、一個警告。亞當和夏娃其實并沒有失去過他們真正的樂園,上帝從未曾把人類從那塊樂園放逐和驅趕出去。那一次偷食智慧果,上帝其實只給了人類的先祖一個警告:既然擁有了智慧也就罷了,只怪我多事造了陰險的蛇,只怪我看管不嚴也沒給你們曉以利害。但既然已經犯戒了,也不能不予你們以勞作的艱辛和生育的痛苦,以示薄懲,目的只是要讓你們懂得珍惜。故此人類并沒有經歷遷徙,而是仍然留居在那片青山綠水的充滿詩意的樂園里,以觀后效。上帝行事的原則是:一任自然,多行不義必自斃。

  而在后來,人類雖然在經歷那場風波之后老實了千余年,也信守了他對于上帝的承諾,雖未達詩意地棲居之境,倒也安分安然地生活了一陣子。然而近數百年來,由于人類的心靈越來越遠離了上帝,遠離了詩,他也就遺忘了上帝的箴言與警告,忘懷了那個偉大的象征和深刻的神話,開始過度地運用他的“智慧“,對這片本來是充滿詩意的土地胡作非為起來。使這片青翠蔥蘢的土地、生機勃發(fā)的土地、生意盎然的土地,變成了千瘡百孔的破布和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今天,人類已然失落了上帝賜予他的充滿詩意的棲居地。

  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的詩意既然已經被人自己給折騰掉了,那么他是否還能實現詩意的棲居?又怎樣去實現他的詩意的棲居?大多數人從物質享樂中去尋找,從感官刺激中去尋找。也有人從心靈深處去尋找,從精神的領域去尋找。但是人類能夠找到物質和感官刺激的滿足,卻無法在那份滿足里找尋到心靈的寧靜與精神的豐富。人之所以成其為人決不僅是物質的存在和感性的存在,他還應該有精神的存在,才不至失去人的尊嚴。

  人居住于大地之上,首先得有一個遮風擋雨,能安頓疲憊的身軀和困倦的靈魂的棲息之所。而且那個場所和所在必須提供這些不可或缺的條件%26mdash;%26mdash;能為他阻攔風雨,能為他提供庇護,能令他休養(yǎng)生息,能讓他恢復體力與精神,能安頓他的惶惶惴惴的心,能撫他忄西忄西惶惶的靈?傊,不僅是供應安全與庇護,也不僅是供應寧馨與充實。這里是他的領地,這里也是他的歸屬,這里必定是他精神的家園。然后他的一切念頭、一切想法、一切向往、一切理想,才有所依、有所托、有所靠、有所皈。

  那棲居之地不僅是有一房、一妻、一群兒女、一幫鄰人與朋友,有一頭牛,有一頭豬、一大伙以豬牛馬羊為代表的牲獸群落,還更應有山水、自然、田園和道路。自然與時俱進的是這棲息地里的某些角色也常有變異。青油、豆油燈、而煤油燈,汽燈、而電燈,牛車、馬車,而汽車,牛馬而各式機械,但生活的內容、生存的本質,卻從未曾易過、改過、而變革過。那里不僅是他的棲息地、棲身所,也更是他勞作之場地。

  在今天,詩意地棲居在我看來仍然是一個理想。是一個理想失落的時代里,由哲學家和藝術家給出的理想。理想的價值和意義不在于它的可行性和實踐性,而在于它的引導性和導向性。在于它能夠在舊的理想破滅之后,能夠繼續(xù)引導人類精神向前走。在于它能夠把迅速墮落、誤入歧途的人類導向正路。

  當然,這詩意棲居也不是一個僅供書齋中研究的命題,它還是有它的現實意義的。北大旁邊的《風入松》書店,就把“人,詩意地棲居“作為書店的宗旨并醒目地立在書店的入口處。其意在為北大的莘莘學子們提供一片詩意的家園與精神的凈土。對“詩意地棲居“作了深刻理解的人們就一直在他們各自的方格天地里艱苦地尋覓,以期尋覓到人類的拯救之途與逍遙之境。還有另外一些人在他們那方教室的窄窄小小的天地里辛勞地耕耘,從別樣的地方搬運來一些綠色,以期裝點自己的園地。但杯水車薪的救助,螳臂擋車的阻攔,何其壯也。你們能夠穿透這絕大的虛無而抵達詩意地棲居的彼岸嗎?

  意義仍然只是在路上,在過程,在給予人們一種向往。我們無法想像,當人連同向往都失落了的時候,那該是一片怎樣不堪的天地?當理想寂滅的時候,人類你是否還能前行而又向何方去?人生的意義還能靠什么來支撐?當有一天生命變得毫無意義可言時,生命活下去、存在下去的理由又何在?沒有了生存的理由我們那望斷天涯無歸路的意緒是否會油然而生?那時,也許能夠拯救我們于絕望之境的仍然是那一句溫馨的“人,詩意地棲居%26hellip;%26hellip;“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