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宗門故事 >

小木人

  小木人

  戒嗔小的時候也有玩具,山里孩子的玩具很簡單,是一個木雕的小人,那是戒嗔小的時候父親做的。戒嗔的父親并不是木匠,所以做出的玩具其實很拙劣,如果不告訴別人這個是什么,估計他們要猜上很久。

  孩子的眼里沒有貴賤之分,當(dāng)然也不會在意玩具的質(zhì)量好壞。戒嗔很喜歡這個不像小人的小人,整天拿在手中。

  那時候最大的玩樂就是跑到父親面前,舉著小人問,這是什么?

  父親照例要假裝猜上很久,最后還是猜不出。

  戒嗔?xí)笮χf,這是個小人呀。

  戒嗔是個小小的戲迷,從小就會把自己置身在假得不能再假的場景中,一次次演繹,一次次騙自己,一次次哈哈大笑。

  戒嗔五歲時,也可能是六歲,可能是戒嗔長大的緣故,忽然不再喜歡它了。

  有時候喜歡一件事物,靜下心來想想,為什么會喜歡,思來想去,才發(fā)現(xiàn)喜歡是沒道理的。

  不喜歡仿佛也是沒有道理的。小木人丟在屋子的拐角,久久不再問津。

  那年進寺里的時候,戒嗔什么東西都沒有帶,只帶上了它,依然不知道為什么獨獨選中它。

  很多人走進寺門的那一剎那,都以為自己從此和塵世隔絕了,然而即便是蓮藕內(nèi)心真空之所,也有根根柔絲穿過。

  戒嗔進寺時已經(jīng)十二歲,算是一個大孩子了,不再是喜歡玩玩具的年齡,可是不知道為什么又重新喜歡上這個小木人。

  是因為這是唯一的塵緣嗎?戒嗔也不知道。

  還記得把那個小木人放在枕邊的情景,只是不記得,是哪一刻它掉到了床下。

  從來沒有想過要找尋,或許是這份塵緣對戒嗔來說,已經(jīng)不那么重要了。

  過了很久,有次掃除,夾雜在戒嗔床下書堆里的小木人忽然掉了出來。洗去沉積在小木人上厚厚的一層灰塵,這個小木人依然不像個小木人,一切仿佛不曾變過。只是對戒嗔來說,對它的感覺,已經(jīng)不再是一種喜愛了,變成一種奇怪的感覺,有種追憶,有種思念,腦中不再是兒時終日不離手把玩的情景,記憶仿佛更遠,有幅畫面從心里走過,是父親把它交給戒嗔的那瞬間。

  戒嗔曾經(jīng)以為自己離開過,卻不知自己一直在這塵世間。

  它沒有變過,可是戒嗔變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