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
◎連珠凡六十五首
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將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養(yǎng)神,則自安于內(nèi),清虛棲心,則不誘于外也。
七竅者,精神之戶牖也。志氣者,五臟之使候也。耳目誘于聲色,鼻口悅于芳味。肌體之于安適,其情一也,則精神馳鶩而不守。志氣縻于趣舍,則五臟滔蕩而不安。嗜欲連綿于外,心腑壅塞于內(nèi),曼衍于荒淫之波,留連于是非之境,而不敗德傷生者,蓋亦寡矣。
人之稟氣,必有情性。性之所感者,情也。情之所安者,欲也。情出于性而情違性,欲由于情而欲害情。情之傷性,性之妨情,猶煙冰之與水火也。煙生于火,而煙郁火;冰生于水,而冰遏水。故煙微而火盛,冰泮而水通。性貞則情銷,情熾則性滅。夫明者刳情以遣累,約欲以守貞。食足以充虛接氣,衣足以蓋形御寒,美麗之華,不以滑性;哀樂之感,不以亂神。處于止足之泉,立于無害之岸,此全性之道也。
海蚌未剖,則明珠不顯;昆竹未斷,則鳳音不彰;情性未煉,則神明不發(fā)。譬諸金木,金性包水,木性藏火。故煉金則水出,鉆木而火生。人能務(wù)學(xué),鉆煉其性,則才慧發(fā)矣。
吳竿質(zhì)勁,非筈羽而不美;越劍性利,非淬礪而不銛;人性懷慧,非積學(xué)而不成。人不涉學(xué),猶心之聾盲,不知遠(yuǎn)近。祈明師以放心術(shù),性之蔽也。
奕秋,通國之善奕也。當(dāng)弈之思,有吹笙過者,乍而聽之,則弈敗矣。非弈道暴敗,情有暫暗,笙滑之也。隸首,天下之善算也。有鳴鴻過者,彎弧掇之,將發(fā)未發(fā)之間,問以三五,則不知也。非三五難算,意有暴昧,鴻亂之也。奕秋之奕,隸首之算,窮微盡數(shù),非有差也。然而心在笙鴻,而弈敗算撓者,是心不專一,游情外務(wù)也。
瞽無目,而耳不可以察,專于聽也;鱉無耳,而目不可以聞,專于視也。瞽鱉之微,而聽察聰明審者,用心一也。
善者,行之不可斯須離,可離,非善也。人之須善,猶首之須冠,足之待履。首不加冠,是越類也;行不躡履,是夷民也。今處顯而修善,在隱而為非,是清旦冠履,而昏夜倮跣也。
蘧瑗不以昏行變節(jié),顏回不以夜浴改容。句踐拘于石室,君臣之禮不替;冀缺耕于坰野,夫婦之敬不虧。斯皆慎乎隱微,枕善而居。不以視之不見而移其心,聽之不聞而變其情。故居室如見賓,入虛如有人。
昧暗之事,未有幽而不顯,昏惑而行,未有隱而不彰。修操于明,行勃于幽,以為人不知也。若人不知,則鬼神知之。鬼神已知之,而云不知,是盜鐘掩耳之智也。
若身常居善,則內(nèi)無憂慮,外無畏懼。獨(dú)立不慚影,獨(dú)寢不媿衾。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固人倫。德被幽明,慶祥臻集。
仁愛附人,堅(jiān)于金石。金石可銷,而仁愛不離。則太王居邠,而人隨之也。
水性宜冷,而有華陽溫泉。猶曰水冷,冷者多也;鹦砸藷,而有蕭丘寒焰,猶曰火熱,熱者多也。迅風(fēng)揚(yáng)波,高下相臨,山隆谷洼,差以尋常,較而望之,猶曰水平,舉大體也。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拘禮之人,不足以言事;制法之士,不足以論理。若握一世之法,以傳百世之人,猶以一衣擬寒暑,一藥治疵瘕也。若載一時(shí)之禮,以誹無窮之俗,是刻舟而求劍,守株而待兔。故制法者為理之所由,而非所以為治也。拘禮者成化之所宗,而非所以成化也。成化之宗,在于隨時(shí);為治之本,在于因世。未有不因世而欲治,不隨時(shí)而成化也。
言以譯理,理為言本;名以訂實(shí),實(shí)為名源。有理無言,則理不可明;有實(shí)無名,則實(shí)不可辯。理由言明,而言非理也;實(shí)由名辯,而名非實(shí)也。故明者論言以尋理,不遺理而著言,執(zhí)名以責(zé)實(shí),不棄實(shí)而存名。是乃言理兼通,名實(shí)俱正。
靈氣謂之神,休氣謂之鬼,煩氣謂之蟲豸,雜氣謂之禽獸,奸氣謂之精邪。氣之濁者,愚癡兇虐;氣之剛者,高嚴(yán)壯。粴庵嵴,仁慈敦篤。所以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
萬善之要者,道德孝慈功能也。萬惡之要者,反道背德,兇逆賊殺也。若乃強(qiáng)然之善者,天亦福之。自然之善者,即可知也。若乃強(qiáng)然之惡者,天亦禍之。自然之惡者,即可知也。但有為小善者,勿為無福;為小惡者,勿為無禍。小善者,如九層之臺(tái)起于累土,千里之行起于足下,為一善以至于萬善,一一而皆有福應(yīng)。既萬善功滿,乃為九天大帝。為小惡者,如積小以成大,從微至著,為一惡以至于萬惡,一一而皆有禍應(yīng)。既萬惡業(yè)滿,乃為薜荔獄囚眾,永無原放之期也。
形者,氣之聚也,氣虛則形羸。神者,精之成也,精虛則神悴。形者人也,為萬物之最靈;神者生也,是天地之大德。最靈者是萬物之首,大德者為天地之宗。萬物以停育為先,天地以清凈是務(wù)。故君子養(yǎng)其形而愛其神,敬其身而重其生。莫不稟于自然,從于自在,不過勞其形,不妄役其神。
形者,生之具。神者,生之本。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更相生,更相成。形神合同,可以長(zhǎng)久。形者,神之舍也,神之主也。主人安靜,神即居之;主人躁動(dòng),神即去之。神之無形,難以自固;形之無神,難以自駐。若是形神相親,則表里俱濟(jì)。
夫人只知養(yǎng)形,不知養(yǎng)神;不知愛神,只知愛身。殊不知形者,載神之車也。神去即人死,車敗則馬奔,自然之至理也。
若乃養(yǎng)其身,愛其神,自合于至真。除其好,去其躁,自合于大道。則有神有余而形不足者,亦有形有余而神不足者。神有余者,貴也;形有余者,賤也。假如石韞玉而山輝,水有珠而川媚,乃知形有神而遂靈,神有靈而乃圣。是以庖犧、女媧、神農(nóng)、夏后,蛇身人面,牛頭虎足,雖非有人之狀,而有大圣之德也。
陰陽粹靈,胎化而成,乃成乃生,乃性乃情。所以性者陽也,情者陰也;性者靜也,情者動(dòng)也。性有愚智,情有利欲。性者,仁義禮智信也;情者,喜怒哀懼好惡欲也。
夫清凈恬和,人之性也;恩寵愛惡,人之情也。凡人不能愛其性,不能惡其情,不知濁亂躁競(jìng)多傷其性,悲哀離別多傷其情。故圣人云:“順物者物亦順之,逆物者物亦逆之。不失物之性情,乃自然性情之道者也。”
理好憎之情,則愛弗近也;和喜怒之性,則怨弗犯也。故喜怒亂氣,嗜欲傷性。性之相近,習(xí)以之遠(yuǎn)。如水性欲清,泥沙污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與性相害,不可兩立。一起一廢,不可俱興,故圣人損欲而從其性也。性同者相善,情同者相成。扶其情者,害其神;為其賢者,困其性。若是無其能者,無所求也。無其能者,唯圣人耳。
夫生死之道,弘之在人。生死常也,確乎在天。但稟以自然,則生死之道,無可而無不可也;蛭瓷阉,或已死而重生;或不可以生而生,或不可以死而死;或可以死而不死,或可以生而不生;或有生而不如無生,或惜死而所以致死。是以致死之地則生,致生之地則死。或?yàn)橹豢梢运,或(yàn)闀r(shí)而不可以生。或云勞我以生,生者好物也,不可惡其生;蛟菩菸乙运溃勒邜何镆玻豢珊闷渌。凡人心非不好其生,不能全其生;非不惡其死,不能遠(yuǎn)其死。
草木反者,帶甲而生;鳥獸馴者,守節(jié)而死。經(jīng)冬之草,覆而不死;在廩之粟,積而不生。一溉之苗,死必在后;有蠹之木,死必在前。卵生者輕清,生必在前;胎生者重濁,生必在后。草生在英,木生在心。及草木之死也,乃英心而無異。鳥生乃在天,獸生乃在地。及鳥獸之死也,乃天地以同歸。
晴空之中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見陽而死;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夜。則知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zhēng)。故與時(shí)爭(zhēng)者昌,與人爭(zhēng)者亡。是以雖有甲兵,無所陳之者,以其不爭(zhēng)也。
夫不祥者,人所不爭(zhēng);垢辱者,人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者則足矣,得人之所不爭(zhēng)者則寧矣。制生殺者,天也;順性命者,人也。非逆天者,勿殺也;非逆人者,勿伐也。故王法當(dāng)殺而不殺,縱天賊;當(dāng)活而不活,殺天德。為政如是,使后世攸長(zhǎng)。
君子之立身,以玄德為父,以神明為母,清凈為師,太和為友。為虎為龍,與天地同終;為玄為默,與道窮極。非時(shí)不動(dòng),非和不言。圖難為易,治之于根本,絕之于末也。
為善者自賞,造惡者自刑。故不爭(zhēng)無不勝,不言無不應(yīng)者也。
尚爭(zhēng)貴武,威勢(shì)流行,名蓋天下,殘委忠信,伐紀(jì)滅理,與善為怨,與鬼為仇,與惡為友,飲食重味,多積珍寶。此為揚(yáng)禍之人,危亡之大數(shù)。故名在青云之上,身居黃泉之下矣。
執(zhí)道德之要,固存亡之機(jī)。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于無為。定安危之始,明去就之理,是可全身,去危離咎,終不起殆也。
口舌者,禍患之宮,危亡之府;語言者,大命之所屬,刑禍之所部也。言出患入,言失身亡。故圣入當(dāng)言而懼,發(fā)言而憂,常如臨危履冰,以大居小,以富居貧,處盛卑之谷,游大賤之淵,微為之本,寡為之根,恐懼為之宅,憂畏為之門。
福者禍之先,利者害之源,治者亂之本,存者亡之根。上德之君,質(zhì)而不文,不視不聽,而抱其玄。無心無意,若未生焉。執(zhí)守虛無,而因自然。原道德之意,摖天地之情。禍莫大于死,福莫大于生。是以有名之名,喪我之橐,無名之名,養(yǎng)我之宅。有貨之貨,喪我之賊;無貨之貨,養(yǎng)我之福。
罪莫大于淫,禍莫大于貧,咎莫大于僭,此三者,禍之車,小則危身,大則殘家。
天下有富貴者三:貴莫大于無罪,樂莫大于無憂,富莫大于知足。知足之為足,天道之祿;不知足之為止,害乃及己。
五色重而天下爽,珠玉貴而天下勞,幣帛通而天下傾。是故五色者陷目之錐,五音者塞耳之錐,五味者截舌之斧。
言者萬神之機(jī)關(guān),非言無以序形,非言無以暢聲,非言無以序真,非言無以化人。言者矚玄睹之像,非言何以序人?言聲而相須,形響而共俱。
大德者,受天下之大惡;大仁者,受天下之大辱。能受天下之大惡,故能食天下之尊祿;能受天下之大辱,故能為天下之獨(dú)貴。奔想飛馳,迅于游鳥;荒動(dòng)滯固,給疑給作急若兩絞。膠附素疏,壞之若流。欲風(fēng)速發(fā),色火亦然。嬰發(fā)猛虎,惡光莫當(dāng)。欲之氣移,不滑其族。放散無常,解目染著。累色至玄,亦不有足。釣魚不餌,綱而不繒,戈而不繳,鉞而不煞。雖為柯鋒,而心不施。有道者處之,有德者居之。虎兕措爪而無所慮;鬼神同群而無所懼。玃鳥鸚鴿,不相畏恐;貍?cè)檬,不相避忤。故君子自處,不群不黨,不曜不動(dòng),不利不害,常守靜不移,故成君子也。
任重唯重,其重心累;居藏不藏,其藏必涌。好淫與淫,其淫唯昏;好帛與帛,終亡乃止。凌謀不生,攝亦俱然。故攝心者若仰中著,止意者若以盜凌,晝夜怵怵,憂道不行。是以道人憂道不憂貧,憂行不憂身。
處惡不壞,居穢不塵,在弱不諍,臨亭不望,期謂志業(yè)之行?瑟(dú)修之道者,是故不行而知,不取而取,故曰取。
其味甘焉,和而謂養(yǎng);其藥善焉,眾和乃醫(yī);其疾徒焉,先后乃所;其佃作焉,日足獲矣。故累足成步,著備成德。接下舉高,敷德以正。截他不修,勤于三道。三道訖備,通天達(dá)道。是故太初降于太始,太始降于太素。崇正匠者,其萬備也。鐘鼓鳴乎,非手不聲。水中有像,非質(zhì)不映。川谷有神,不呼不返。樸中有器,非匠不崇。子有長(zhǎng)質(zhì),非功不苗。故道加一切。
從氣滿太虛,隨前降對(duì),有之以有,無之以無。道德圓入,不拘一切。眾生假明而見其物,假聲以聽其音。非謂聽見之所能,因前而有之。故道人修于假明之明,習(xí)于假聲之聲,故能聽見而不可彰。體于未言之言,知于未聲之聲,故辯言而可極。是故真人所為處異,所造者返。何以故?蓋知天道無親,唯與善人。
養(yǎng)蠶貴葉,功乃就之;養(yǎng)神貴道,真乃可登。貴本尚末,上下通達(dá);敬根重枝,天道可為。存母得子,可保終始;珍道保身,大道可因。守默不移,故能廣載;執(zhí)直不曲,故能道長(zhǎng)。本法無也,質(zhì)真若渝。抱一化元,存元以通其道,守本以致其子。故善道者吉,審己者達(dá),察過者泰。忖短者思齊賢哲,貪高進(jìn),務(wù)先活。是以真人常以守一遜過,攘而無臂,動(dòng)而不搖,高而不貴,故能常貴。
飾兵者不祥之器,嚴(yán)觀者無厭之至。假使戰(zhàn)勝,何益乎命?是以有道者貴于廉,無道者貴于貪。國貪則民病,好兵則民殘。民殘者,無道之極也。
去不修之道,故能長(zhǎng)生;絕自圣之力,故能無極。祛外來之知,故能發(fā)大慧之慧;任自然之德,故能合大德之德。是以進(jìn)可進(jìn)之進(jìn),去可發(fā)之發(fā),以斯之業(yè),故能果耳。
質(zhì)真者德,著德者真,積行者達(dá),和氣者圣。不行而知,不見而明,故曰他心力也。是以道人行于不足,故能有足;處下不讓,故能成高。夫欲興太山之功,要須寬居乃得成高;為太極之道,要須廣德乃能達(dá)道。故真人自卑下細(xì),以致標(biāo)遠(yuǎn)。
金處礦礫,性同內(nèi)殊。兩人同名,形性心別。狼彘貪侶,所求趣異。故安危心殊,所類各別。水之無味,萬用崇之;土之無氣,廣載生物。故無味為味,無氣為氣,故成氣味。處下居德,能為不失。
累絲至疋,累土至山,累業(yè)至圣,累靈至真。故萬里之涉,累足乃達(dá)。云海中漂,明行自悅。敦樸易匠,是盈是顯。沖而不厭,和而不嗄。正道易興,而人反是。
氣盈于內(nèi),彌耀于外。週流表里,津及百節(jié)。六甲錯(cuò)形,流灌丹元。敷道廣成,無極太康。少而不老,昏而不耄;蛳扔谌,或游太極。無形無色,非品而利。成之不居,故能大成。
伴豕而為群,徒游天下;伴羔而為黨,交行野路。去留無趣,生死無在。愚惡侶行,通于天圣。無隱無伏,皆至神明。故真人治身,不淫不弊,絕荒閑原,煉神守一,赤子安寧,保國常道也。禾穡邪外,非種同茂,青苗共逸,無可分別。銀鍮镴錫,同室而藏,遣不識(shí)任意之流,無可分別,唯有審顧之士,乃可了耳。是以真人審匠投身,而無有悮,顧比學(xué)士而師事之。何以故?非其審者,冰湯同爨,莫有全之。審己擇交,而無漏敗。
其日莫宵,長(zhǎng)明不殆;其月莫虧,長(zhǎng)登景曜。劫運(yùn)到滅,墜會(huì)而沒。是以道人托而不久,功而不處,自容自受,正氣不離。
道成四生,廣育萬物;性入萬類,因人成器。明行者器,貪餌者絕。是以道生一,德生二,人生三。故天生萬物,以人為貴。人能知貴,可以成器。若不知貴,雜生其精。識(shí)斯理者,大通無極。夫真人者,不為而功高,不拔而德集。聲而不答,動(dòng)而不搖,五彩加形,不以曜其目;五甘入口,不以爽其味。故心流速于飛電,馳想急于風(fēng)云。是故折心不在嚴(yán)刑,絕味不在五甘。故去而不為,天道階津矣。
萬筜之途,因路而達(dá);珠羅之服,因針而成。故學(xué)道君子,非路而同趣,異居而同心。是以道不同,不相為謀。非其同行之路殊,而心見異,故以非同之同也。
石利傷腰,鐵利傷身,寶利傷命,心利傷性。夫惟傷者,善或競(jìng)茲,異厲必申。故割利去傷,道必附將;舉下取中,氣必充養(yǎng)。無階之期,大愿果常。積在元?dú)猓己痛罂。無英公子,善舉硃場(chǎng)。由除煩結(jié),累心道梁。會(huì)我無邊,是乃無傷。
真人散玉華以卻穢,金仙散日精以拂塵,八素虛映以贊靈,三元命仙以運(yùn)冥。明氣九回,神精八纏。若能夷遐心于床室,思神顏于自然,招靈景之幽華,榮朽老以長(zhǎng)存。
- 上一篇: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
- 下一篇: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shù)要記部
- 云笈七簽
- 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yàn)部五
- 卷一百二十 靈驗(yàn)部四
- 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yàn)部三
- 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yàn)部二
- 卷一百一十六 紀(jì)傳部·傳十五
- 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yàn)部一
- 卷一百一十五 紀(jì)傳部·傳十四
- 卷一百一十四 經(jīng)傳部·傳十三
- 卷一百一十三 紀(jì)傳部·傳十一
- 卷一百一十二 紀(jì)傳部·傳十
- 卷一百一十一 紀(jì)傳部·傳九
- 卷一百一十 紀(jì)傳部·傳八
- 卷一百九 紀(jì)傳部·傳七
- 卷一百八 紀(jì)傳部·傳六
- 卷一百七 紀(jì)傳部·傳五
- 卷一百六 紀(jì)傳部·傳四
- 卷一百五 紀(jì)傳部·傳三
- 卷一百四 紀(jì)傳部·傳二
- 卷一百三 紀(jì)傳部·傳一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一卷
- 太上感應(yīng)篇感應(yīng)選錄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遙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經(jīng)名句
- 始計(jì)第一
- 太上感應(yīng)篇后記
- 卷一 暢玄
- 捭闔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東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師序
- 老子道德經(jīng)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韜
- 齊物論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nèi)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謀上●天無陰陽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貧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經(jīng)簡(jiǎn)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 馬蹄第九
- 人間世第四
- 第一計(jì) 瞞天過海
- 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yùn)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