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生活故事 >

撐起全家的“父親”

  編者按:

  在我們周圍,生活著這樣一群特殊的老人:他們的子女或是出國留學,或是去外省工作發(fā)展,最終留下老兩口獨守“空巢”,成為“空巢老人”。

  為了更好地關愛空巢老人,關注他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本報特別聯(lián)合浙江泰隆商業(yè)銀行蘇州分行、團市委·志愿者指導中心,啟動“空巢·有愛”大型公益活動;顒又,我們采訪了一些特別有故事的空巢老人,向你講述他們的歲月故事。另外,我們也想通過本報96466新聞熱線,征集更多空巢老人的歲月故事,以及曬一曬空巢老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等,尋求更為廣泛的關注、關愛,圓老人一個夢,讓更多的空巢老人“空巢不寂寞”。

  大家印象中的空巢老人,多半是子女長大離開后,獨守空巢的父母。然而,今天的這位空巢老人情況有些特殊:作為一名“父親”,他跑遍全國,打工做生意撫養(yǎng)4個“子女”長大成家;而作為一位大哥,他獨自一人至今未婚———這位空巢老人就是王永泉。

  父親臥床 全家七口生活艱難

  日前,記者來到園區(qū)唯亭鎮(zhèn)古婁一村,見到了今年62歲的王老伯。由于一個月前因為面部神經(jīng)疼痛才開過刀,王老伯說話不是很便利,但在老鄰居王阿姨的幫忙補充下,他還是緩緩地向我們道出了他的過去。

  三十多年前,年輕的王永泉還住在農(nóng)村。當時,家里除了六畝薄田,只有一棟三十平米左右的平房,屋子里擠著一家七口人。由于父親得了肺病常年臥床,5個子女中排行老大的王永泉從小幫著家里干活,特別是農(nóng)忙時,1米78的王永泉作為家中最強壯的勞動力,一直幫著母親支撐著家庭

  由于要為父親買藥治病,當時一家人生活得很艱難,按王阿姨的形容,王老伯一家用“吃了上頓沒下頓”來形容毫不夸張。

  四處打工 挑起大梁撫養(yǎng)全家

  過了幾年,父親去世了,28歲的王永泉成了家里的頂梁柱。在農(nóng)村,28歲還沒有結(jié)婚的他也算是“大齡青年”了,但知道家里經(jīng)濟條件不允許,他沒有著急自己的終身大事。不過,作為家里的頂梁柱,他感受到了責任和壓力,“當時我想,我自己年紀已經(jīng)偏大了,再晚點結(jié)婚也沒什么。但看看我身后正在逐漸長大的弟弟妹妹,我不能讓他們再像我這樣。”

  想要養(yǎng)活六口人,還要讓他們分別成家,窩在家里種地遠遠不夠,王永泉因此想到了外出打工做生意,“我當時真的沒辦法了,就想著出去試試看吧。所以向親戚們借了點錢,獨自一人出發(fā)了。”王永泉的第一站是上海,然后去了東北,接下來是浙江、沈陽,后來又去了新疆。那些年,他除了農(nóng)忙時節(jié),其他時間都在外地打工做生意。十幾年的奮斗,他的付出得到了回報,不但弟弟妹妹一個個順利長大成家,他還為最小的弟弟造了一棟房子。

  住院開刀 弟弟妹妹悉心照料

  回首在外這些年,不要說沒有戀愛結(jié)婚的功夫,跑遍全國的他甚至沒有想到給自己拍一張照片,“其實那幾年也有人找到我,但是我拒絕了,一來我天天在外跑沒有空,二來結(jié)婚要很多錢,我賺的錢要為弟弟妹妹們準備著。”

  等把弟弟妹妹一個個送出巢,王老伯總算可以“金盆洗手”回到家鄉(xiāng),而此時依舊單身的他已經(jīng)是“奔五”的人了。就這樣,王老伯開始了“空巢生活”。不過王老伯的生活并不算寂寞,他每天上午燒菜做飯,弟弟妹妹也時常上門探望。

  前些日子,王老伯面部疼的厲害,同時半邊手腳感到不太靈便。弟弟妹妹們發(fā)現(xiàn)后,趕忙把他送到醫(yī)院。在醫(yī)院住院開刀期間,王老伯需要人照顧,大家就輪流值班陪伴,F(xiàn)在,王老伯在家休養(yǎng),弟弟妹妹們還每周買藥煲湯看望他。

  談起未來,王老伯并沒有想太多,“我現(xiàn)在就是想專心把病養(yǎng)好,能像往年一樣全家一起過年就好了。”

  晚報記者 張致遠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