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因果故事 >

色與心的關(guān)系

  色與心的關(guān)系

  一天我太太看《蔡志忠漫畫·禪說》時問我:“學(xué)佛者就應(yīng)該不近女色,那個老太太為什么把和尚趕走,還把茅庵燒掉呢?”

  我說:“這個故事實際上講的是色與心的關(guān)系。莫說你不理解,即使是某些法師也未必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義理呀。”

  “那個和尚到底錯在什么地方呢?”我太太問。

  “淫性即是佛性。”我回答。

  “為什么這么說呢?”

  “淫性與佛性本是同一性。人無佛性,淫性亦無;人無淫性,佛性亦無。也就是說,因為人有佛性,才有見聞覺知的功能。因為人有佛性,才會產(chǎn)生情欲。人把見聞覺知斷了,等于把佛性斷了,這叫斷佛種智。”

  “既然淫性就是佛性,那為什么還要戒淫呢?”

  “因為淫性是后天的物欲之性,不是先天本然的清靜之性。淫是心之用,不是心之體。人貪著情欲,所以才迷失佛性。人迷于后天,所以不能返回先天。六祖惠能在《壇經(jīng)·付囑品第十》中說:‘淫性本是凈性因。除淫即是凈性身。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那個和尚遇女人抱他,他沒有感覺,這不就是定力和不動心嗎?”

  “一個真正的修行者遇到一個女人抱他,怎么會沒有正常人的感覺呢?這不叫定力和不動心,這叫斷佛種智呀。”

  我太太怒道:“難道說動心才是對的嗎?”

  “有見聞覺知,不等于有淫心呀。孩子被父母擁抱,這個孩子會產(chǎn)生淫心嗎?淫心不是從斷除見聞覺知而去除,而是在于心正,在于性真。一個人被他人擁抱,卻沒有感覺,此不變成枯木頑石了嗎?六祖惠能在《壇經(jīng)·機緣品第七》中說:‘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為什么不說‘斷絕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呢?佛性好比是面鏡子,淫欲好比鏡子中的影像,一個人為了去除鏡子中的影像,把鏡子也一同給去除了,就落頑空了。”

  “你的意思是說,有感覺,但不能有淫心,對嗎?”

  “對。這就是“好色而不淫”,也是孔子所說的“關(guān)雎樂而不淫”。不修行的人,見色則好淫;不識自性的盲修行,則終日在事相上斷色、離色;真修行則是在色不染;這就是真修行與盲修行、無修行的差別。”

  “那個老太太把和尚趕走,還把茅庵燒掉,是不是太過分了?”

  “不過分。這個和尚修了二十年,竟然沒有識得人心道心,像這種假修行,不把他趕走,留著他何用?”

  因為淫欲是人身的最大欲望,最難去除,也最容易迷失本性,所以許多學(xué)佛者都把戒淫當成首要任務(wù)。但是,學(xué)佛者如果不從明理上入手,一味在事相上用功,到頭來不是把自己變成了木頭人,就是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還有一些聰明人,總妄想從心外找到點靈丹妙藥,一下把淫欲去除掉,快點成佛,此是無法獲得成功的。

  去淫的過程,實際上是去除后天物欲之性,返還先天無欲無為自然本性的過程,此需要純心養(yǎng)性的真實修養(yǎng),長久的功夫,非一朝一夕能夠達到目的。

  據(jù)《七真天仙寶傳》中記載,劉真人是在妓院里妓女的簇擁中修成真人的。而一些遠離紅塵鬧市,躲到深山老林里的修道者,盡管一生沒近女色,臨終卻沒能過得淫欲關(guān)。這就是心的問題。

  由此可知,戒淫必須從心入手,從明理入手。一個學(xué)佛修道者,惟有通過覺悟的提高、堅實的修養(yǎng),才能夠真正做到“好色而不淫”。不明理,先天后天不明,一味強制其欲,就會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雖然明理,卻不克制自己的欲望,就很容易走向墮落。所謂的明理和提高覺悟,就是“格物”,就是覺悟事物的本質(zhì)。所謂的堅實修養(yǎng),就是不斷的修行,不斷的注意細節(jié),不斷的量化,如“非禮勿言,非禮勿聽言,非禮勿視,非禮勿動”等等,直至形成良好的習(xí)慣,最終做到自性如如不動,自然而然,在色離色,在塵出塵……。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