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因果故事 >

仁慈的果報

  仁慈的果報

  (一)

  梁武帝斷酒禁肉,節(jié)儉愛民,即使在暗室中也衣冠整齊;執(zhí)行死刑的那一年必先齋戒一個月,為死刑犯流淚;不興兵打仗,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以天下為公。

  梁武帝治國四十九年,享壽八十六歲。他的子孫在唐代為官,有八人當(dāng)了宰相。([清]周安士《安士全書》)

  (二)

  王曾,宋朝益都(山東昌樂)人,為人正直,心地仁慈。

  宋真宗咸平年間,王曾參加禮部考試,途中住宿一家旅店,聽見附近有母女二人哭聲悲切,于是探問鄰居,得知她們因欠官債四萬,一時無法償還,只得將女兒賣給商人,母女就要遠別,因此哀傷哭泣。王曾憐憫她們處境凄涼,對那位母親說:“你的女兒可以賣給我,我往來仕途,你們母女也可時得一見。”于是拿出銀錢退還商人,約定三天之后前來迎娶。

  過了三天,母女倆不見王曾前來,便到旅店打聽。店主對她們說:“王曾已經(jīng)離開了。”她們這才知道王曾原來是位有心相助的仁人君子。

  王曾到達京都,禮部和殿試都名列第一,后官至宰相,封沂國公。(《歷史感應(yīng)統(tǒng)紀(jì)》)

  (三)

  劉大夏,明朝人,通曉兵事,深得孝宗信任。

  劉大夏官任車駕郎中時,皇上命兵部審閱有關(guān)憲宗成化年間三保下西洋的舊案,擬定再派使者前往,以期獲得珍寶。劉大夏最先找到該案舊卷,便將它隱藏起來。兵部尚書項忠派官員復(fù)檢,找了三天也沒找到。這期間,有朝臣諫正,事情就此作罷。

  后來項忠責(zé)難屬吏說:“庫中案卷怎么會丟失呢?”

  劉大夏在一旁笑著說:“三保下西洋,隨行軍民死者過萬,往返花費數(shù)十萬,縱然獲得再多珍寶,又有什么益處呢?案卷雖然還在,也應(yīng)把它毀掉,還追究什么呢?”

  項忠聽了,深有感觸,起身作揖而謝,指著自己的坐位說:“劉公陰德不小,這個位置不久將屬于劉公了。”

  后來劉大夏果然升任兵部尚書。(《鑒綱》、《歷史感應(yīng)統(tǒng)紀(jì)》)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