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二十九卷 中阿含經(jīng)
第二十九卷 中阿含經(jīng)
大品第一(有二十五經(jīng))(第三念誦)
柔軟、龍象、處,無常、請、瞻波,
二十億、八難,貧窮、欲、福田,
優(yōu)婆塞、怨家,教曇彌、降魔,
賴吒、優(yōu)婆離,釋問及善生,
商人、世間、福,息止、至邊、喻。
大品柔軟經(jīng)第一
我聞如是:一時,佛游舍衛(wèi)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自我昔日出家學(xué)道,為從優(yōu)游、從容閑樂、極柔軟來。我在父王悅頭檀家時,為我造作種種宮殿,春殿、夏殿及以冬殿。為我好游戲故,去殿不遠(yuǎn),復(fù)造種種若干華池,青蓮華池、紅蓮華池、赤蓮華池、白蓮華池。于彼池中植種種水華,青蓮華、紅蓮華、赤蓮華、白蓮華,常水常華,使人守護(hù),不通一切。為我好游戲故,于其池岸植種種陸華,修摩那華、婆師華、薝蔔華、修揵提華、摩頭揵提華、阿提牟多華、波羅頭華。
“為我好游戲故,而使四人沐浴于我;沐浴我已,赤旃檀香用涂我身;香涂身已,著新繒衣,上下、內(nèi)外、表里皆新,晝夜常以傘蓋覆我——莫令太子夜為露所沾,晝?yōu)槿账。如常他家粗[麩-夫+黃]、麥飯、豆羹、姜菜,為第一食,如是我父悅頭檀家最下使人,粳糧肴饌為第一食。復(fù)次,若有野田禽獸,最美禽獸,提帝邏惒吒、劫賓阇邏、奚米何犁泥奢施羅米,如是野田禽獸,最美禽獸,常為我設(shè)如是之食。
“我憶昔時父悅頭檀家,于夏四月升正殿上,無有男子,唯有女妓而自娛樂,初不來下。我欲出至園觀之時,三十名騎,簡選上乘,鹵簿前后,侍從導(dǎo)引,況復(fù)其余?我有是如意足,此最柔軟。
“我復(fù)憶昔時看田作人止息田上,往詣閻浮樹下,結(jié)跏趺坐,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游。我作是念:‘不多聞愚癡凡夫自有病法,不離于病,見他人病,憎惡薄賤,不愛不喜,不自觀己。’我復(fù)作是念:‘我自有病法,不離于病,若我見他病而憎惡薄賤,不愛不喜者,我不宜然,我亦有是法故。’如是觀已,因不病起貢高者,即便自滅。我復(fù)作是念:‘不多聞愚癡凡夫自有老法,不離于老,見他人老,憎惡薄賤,不愛不喜,不自觀己。’我復(fù)作是念:‘我自有老法,不離于老,若我見他老而憎惡薄賤,不愛不喜者,我不宜然,我亦有是法故。’如是觀已,若因壽起貢高者,即便自滅。不多聞愚癡凡夫為不病貢高豪貴放逸,因欲生癡,不行梵行;不多聞愚癡凡夫為少壯貢高豪貴放逸,因欲生癡,不行梵行;不多聞愚癡凡夫為壽貢高豪貴放逸,因欲生癡,不行梵行!
于是,世尊即說頌曰:
“病法老法,及死亡法,
如法自有,凡夫見惡。
若我憎惡,不度此法,
我不宜然,亦有是法。
彼如是行,知法離生,
無病少壯,為壽貢高,
斷諸貢高,見無欲安。
彼如是覺,無怖于欲,
得無有想,行凈梵行!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品龍象經(jīng)第二
我聞如是:一時,佛游舍衛(wèi)國,在東園鹿子母堂。
爾時,世尊則于晡時從宴坐起,堂上來下,告曰:“烏陀夷,共汝往至東河澡浴!
尊者烏陀夷白曰:“唯然!
于是,世尊將尊者烏陀夷往至東河,脫衣岸上,便入水浴。浴已還出,拭體著衣。
爾時,波斯匿王有龍象,名曰念,作一切妓樂,歷度東河。眾人見已,便作是說:“是龍中龍,為大龍王,為是誰耶?”
尊者烏陀夷叉手向佛,白曰:“世尊,象受大身,眾人見已,便作是說:‘是龍中龍,為大龍王,為是誰耶?’”
世尊告曰:“如是,烏陀夷。如是,烏陀夷。象受大身,眾人見已,便作是說:‘是龍中龍,為大龍王,為是誰耶?’烏陀夷,馬、駱駝、牛、驢、胸行、人、樹,生大形。烏陀夷,眾人見已,便作是說:‘是龍中龍,為大龍王,為是誰耶?’烏陀夷,若有世間,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不以身、口、意害者,我說彼是龍。烏陀夷,如來于世間,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不以身、口、意害,是故我名龍。”
于是,尊者烏陀夷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惟愿世尊加我威力!善逝加我威力!令我在佛前,以龍相應(yīng)頌頌贊世尊。”
世尊告曰:“隨汝所欲!
于是,尊者烏陀夷在于佛前,以龍相應(yīng)頌贊世尊曰:
“正覺生人間,自御得正定,
修習(xí)行梵跡,息意能自樂。
人之所敬重,越超一切法,
亦為天所敬,無著至真人。
越度一切結(jié),于林離林去,
舍欲樂無欲,如石出真金。
普聞?wù)M覺,如日升虛空,
一切龍中高,如眾山有岳。
稱說名大龍,而無所傷害,
一切龍中龍,真諦無上龍。
溫潤無有害,此二是龍足,
苦行及梵行,是謂龍所行。
大龍信為手,二功德為牙,
念項智慧頭,思惟分別法。
受持諸法腹,樂遠(yuǎn)離雙臂,
住善息出入,內(nèi)心至善定。
龍行止俱定,坐定臥亦定,
龍一切時定,是謂龍常法。
無穢家受食,有穢則不受,
得惡不凈食,舍之如師子。
所得供養(yǎng)者,為他慈愍受,
龍食他信施,存命無所著。
斷除大小結(jié),解脫一切縛,
隨彼所游行,心無有系著。
猶如白蓮華,水生水長養(yǎng),
泥水不能著,妙香愛樂色。
如是最上覺,世生行世間,
不為欲所染,如華水不著。
猶如燃火熾,不益薪則止,
無薪火不傳,此火謂之滅。
慧者說此喻,欲令解其義,
是龍之所知,龍中龍所說。
遠(yuǎn)離淫欲恚,斷癡得無漏,
龍舍離其身,此龍謂之滅!
佛說如是,尊者烏陀夷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品說處經(jīng)第三
我聞如是:一時,佛游舍衛(wèi)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有三說處,無四無五。若比丘見已,因彼故說而說我見、聞、識、知,比丘說而說是我所知。云何為三?比丘,因過去世說,而說如是過去世時有;比丘,因未來世說,而說如是未來世時有;比丘,因現(xiàn)在世說,而說如是現(xiàn)在世時有。是謂三說處,無四無五。若比丘見已,因彼故說而說我見、聞、識、知,比丘說而說是我所知,因所說善習(xí)得義,因不說不善習(xí)得義。
“賢圣弟子兩耳一心聽法,彼兩耳一心聽法已,斷一法、修一法、一法作證;彼斷一法、修一法、一法作證已,便得正定。賢圣弟子心得正定已,便斷一切淫、怒、癡。賢圣弟子如是得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因其所說有四處,當(dāng)以觀人,此賢者可共說、不可共說。若使此賢者一向論不一向答者,分別論不分別答者,詰論不詰答者,止論不止答者,如是此賢者不得共說,亦不得共論。若使此賢者一向論便一向答者,分別論分別答者,詰論詰答者,止論止答者,如是此賢者得共說,亦得共論。
“復(fù)次,因其所說,更有四處,當(dāng)以觀人,此賢者可共說、不可共說。若使此賢者于處、非處不住者,所知不住者,說喻不住者,道跡不住者,如是此賢者不可共說,亦不可共論。若此賢者于處、非處住者,所知住者,說喻住者,道跡住者,如是此賢者可得共說,亦可得共論。因所說時止息口行,舍己所見,舍怨結(jié)意,舍欲、舍恚、舍癡、舍慢、舍不語、舍慳嫉、不求勝、不伏他,莫取所失,說義說法。說義說法已,教復(fù)教止,自歡喜、令彼歡喜。如是說義,如是說事,是圣說義,是圣說事,謂至竟漏盡!
于是,世尊說此頌曰:
“若有諍論議,雜意懷貢高,
非圣毀呰德,各各相求便。
但求他過失,意欲降伏彼,
更互而求勝,圣不如是說。
若欲得論議,慧者當(dāng)知時,
有法亦有義,諸圣論如是。
慧者如是說,無諍無貢高,
意無有厭足,無結(jié)無有漏。
隨順不顛倒,正知而為說,
善說則然可,自終不說惡。
不以諍論議,亦不受他諍,
知處及說處,是彼之所論。
如是圣人說,慧者俱得義,
為現(xiàn)法得樂,亦為后世安。
當(dāng)知聰達(dá)者,非倒非常說!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品說無常經(jīng)第四
我聞如是:一時,佛游舍衛(wèi)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者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覺亦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想亦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行亦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識亦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是為色無常,覺、想、行、識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多聞圣弟子作如是觀,修習(xí)七道品,無礙正思正念。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若有眾生及九眾生居,乃至有想無想處行余第一有,于其中間是第一、是大、是勝、是最、是尊、是妙,謂世中阿羅訶。所以者何?世中阿羅訶得安隱快樂!
于是,世尊說此頌曰:
“無著第一樂,斷欲無有愛,
永舍離我慢,裂壞無明網(wǎng)。
彼得不移動,心中無穢濁,
不染著世間,梵行得無漏。
了知于五陰,境界七善法,
大雄游行處,離一切恐怖。
成就七覺寶,具學(xué)三種學(xué),
妙稱上朋友,佛最上真子。
成就十支道,大龍極定心,
是世中第一,彼則無有愛。
眾事不移動,解脫當(dāng)來有,
斷生老病死,所作辦滅漏。
興起無學(xué)智,得身最后邊,
梵行第一具,彼心不由他。
上不及諸方,彼無有喜樂,
能為師子吼,世間無上覺!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品請請經(jīng)第五(下一請字慈井切)
我聞如是:一時,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蘭哆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共受夏坐。
爾時,世尊月十五日,說從解脫相請請時,在比丘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我是梵志,而得滅訖,無上醫(yī)王。我今受身,最是后邊。我是梵志,得滅訖后,無上醫(yī)王。我今受身,最是后邊,謂汝等輩是我真子,從口而生,法法所化。謂汝等輩是我真子,從口而生,法法所化,汝當(dāng)教化,轉(zhuǎn)相教訶!
爾時,尊者舍梨子亦在眾中。于是,尊者舍梨子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向之所說:‘我是梵志,而得滅訖,無上醫(yī)王。我今受身,最是后邊。我是梵志,得滅訖后,無上醫(yī)王。我今受身,最是后邊,謂汝等輩是我真子,從口而生,法法所化。謂汝等輩是我真子,從口而生,法法所化,汝當(dāng)教化,轉(zhuǎn)相教訶。’世尊諸不調(diào)者令得調(diào)御,諸不息者令得止息,諸不度者而令得度,諸不解脫者令得解脫,諸不滅訖者令得滅訖,未得道者令其得道,不施設(shè)梵行令施設(shè)梵行,知道、覺道、識道、說道。世尊弟子于后得法,受教、受訶,受教、訶已,隨世尊語,即便趣行,得如其意,善知正法。唯然,世尊不嫌我身、口、意行耶?”
彼時,世尊告曰:“舍梨子,我不嫌汝身、口、意行。所以者何?舍梨子,汝有聰慧、大慧、速慧、捷慧、利慧、廣慧、深慧、出要慧、明達(dá)慧。舍梨子,汝成就實慧。舍梨子,猶轉(zhuǎn)輪王而有太子,不越教已,則便受拜父王所傳,而能復(fù)傳。如是,舍梨子,我所轉(zhuǎn)法輪,汝復(fù)能轉(zhuǎn)。舍梨子,是故我不嫌汝身、口、意行!
尊者舍梨子復(fù)再叉手向佛,白曰:“唯然,世尊不嫌我身、口、意行。世尊不嫌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耶?”
世尊告曰:“舍梨子,我亦不嫌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所以者何?舍梨子,此五百比丘盡得無著,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重?fù)?dān)已舍,有結(jié)已盡,而得善義正智正解脫。唯除一比丘,我亦本已記于現(xiàn)法中得究竟智: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舍梨子,是故我不嫌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
尊者舍梨子復(fù)三叉手向佛,白曰:“唯然,世尊不嫌我身、口、意行,亦不嫌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世尊,此五百比丘,幾比丘得三明達(dá)?幾比丘得俱解脫?幾比丘得慧解脫耶?”
世尊告曰:“舍梨子,此五百比丘,九十比丘得三明達(dá),九十比丘得俱解脫,余比丘得慧解脫。舍梨子,此眾無枝無葉,亦無節(jié)戾,清凈真實,得正住立!
爾時,尊者傍耆舍亦在眾中。于是,尊者傍耆舍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唯然,世尊加我威力!惟愿善逝加我威力!令我在佛及比丘眾前,以如義相應(yīng)而作贊頌!
世尊告曰:“傍耆舍,隨汝所欲!
于是,尊者傍耆舍在佛及比丘眾前,以如義相應(yīng)而贊頌曰:
“今十五請日,集坐五百眾,
斷除諸結(jié)縛,無礙有盡仙。
清凈光明照,解脫一切有,
生老病死盡,漏滅所作辦。
掉悔及疑結(jié),慢有漏已盡,
拔斷愛結(jié)刺,上醫(yī)無復(fù)有。
勇猛如師子,一切恐畏除,
已度于生死,諸漏已滅訖。
猶如轉(zhuǎn)輪王,群臣所圍繞,
悉領(lǐng)一切地,乃至于大海。
如是勇猛伏,無上商人主,
弟子樂恭敬,三達(dá)離死怖。
一切是佛子,永除枝葉節(jié),
轉(zhuǎn)無上法輪,稽首第一尊!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品瞻波經(jīng)第六
我聞如是:一時,佛游瞻波,在恒伽池邊。
爾時,世尊月十五日說從解脫時,于比丘眾前敷座而坐。世尊坐已,即便入定,以他心智觀察眾心;觀眾心已,至初夜竟,默然而坐。于是,有一比丘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初夜已訖,佛及比丘眾集坐來久,惟愿世尊說從解脫!”
爾時,世尊默然不答。于是,世尊復(fù)至中夜默然而坐,彼一比丘再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初夜已過,中夜將訖,佛及比丘眾集坐來久,惟愿世尊說從解脫!”
世尊亦再默然不答。于是,世尊復(fù)至后夜默然而坐,彼一比丘三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初夜既過,中夜復(fù)訖,后夜垂盡,將向欲明,明出不久,佛及比丘眾集坐極久,惟愿世尊說從解脫!”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于此眾中有一比丘已為不凈!
彼時,尊者大目揵連亦在眾中。于是,尊者大目揵連便作是念:“世尊為何比丘而說此眾中有一比丘已為不凈?我寧可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他心之智觀察眾心!
尊者大目揵連即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他心之智觀察眾心。尊者大目揵連便知世尊所為比丘說此眾中有一比丘已為不凈。于是,尊者大目揵連即從定起,至彼比丘前,牽臂將出,開門置外:“癡人遠(yuǎn)去!莫于此住!不復(fù)得與比丘眾會,從今已去,非是比丘。”閉門下鑰,還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白曰:“世尊所為比丘說此眾中有一比丘已為不凈者,我已逐出。世尊,初夜即過,中夜復(fù)訖,后夜垂盡,將向欲明,明出不久,佛及比丘眾集坐極久,惟愿世尊說從解脫!”
世尊告曰:“大目揵連,彼愚癡人當(dāng)?shù)么笞?觸嬈世尊及比丘眾。大目揵連,若使如來在不凈眾說從解脫者,彼人則便頭破七分。是故,大目揵連,汝等從今已后說從解脫,如來不復(fù)說從解脫。所以者何?如是,大目揵連,或有癡人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似如真梵行,至諸真梵行所,彼或不知。大目揵連,若諸梵行知者,便作是念:‘是沙門污,是沙門辱,是沙門憎,是沙門刺。’知已,便當(dāng)共擯棄之。所以者何?莫令污染諸梵行者。
“大目揵連,猶如居士有良稻田,或有麥田,生草名穢麥,其根相似,莖、節(jié)、葉、華皆亦似麥。后生實已,居士見之,便作是念:‘是麥污辱,是麥憎刺。’知已便拔,擲棄于外。所以者何?莫令污穢余真好麥。如是,大目揵連,或有癡人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似如真梵行,至諸真梵行所,彼或不知。大目揵連,若諸梵行知者,便作是念:‘是沙門污,是沙門辱,是沙門憎,是沙門刺。’知已,便當(dāng)共擯棄之。所以者何?莫令污染諸梵行者。
“大目揵連,猶如居士秋時揚(yáng)谷,谷聚之中若有成實者,揚(yáng)便止住。若不成實及粃糠者,便隨風(fēng)去。居士見已,即持掃帚,掃治令凈。所以者何?莫令污雜余凈好稻。如是,大目揵連,或有癡人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似如真梵行,至諸真梵行所,彼或不知。大目揵連,若諸梵行知者,便作是念:‘是沙門污,是沙門辱,是沙門憎,是沙門刺。’知已,便當(dāng)共擯棄之。所以者何?莫令污染諸梵行者。
“大目揵連,猶如居士為過泉水故,作通水槽,持斧入林,扣打諸樹。若堅實者,其聲便小;若空中者,其聲便大。居士知已,便斫治節(jié),擬作通水槽,如是,大目揵連,或有癡人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似如真梵行,至諸真梵行所,彼或不知。大目揵連,若諸梵行知者,便作是念:‘是沙門污,是沙門辱,是沙門憎,是沙門刺。’知已,便當(dāng)共擯棄之。所以者何?莫令污染諸梵行者。”
于是,世尊說此頌曰:
“共會集當(dāng)知,惡欲憎嫉恚,
不語結(jié)恨慳,嫉妒諂欺誑,
在眾詐言息,屏處稱沙門,
陰作諸惡行,惡見不守護(hù),
欺誑妄語言,如是當(dāng)知彼,
往集不與會,擯棄不共止。
欺詐誑說多,非息稱說息,
知時具凈行,擯棄遠(yuǎn)離彼。
清凈共清凈,常當(dāng)共和合,
和合得安隱,如是得苦邊!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品沙門二十億經(jīng)第七
我聞如是:一時,佛游舍衛(wèi)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沙門二十億亦游舍衛(wèi)國,在暗林中,前夜、后夜學(xué)習(xí)不眠,精勤正住,修習(xí)道品。于是,尊者沙門二十億安靜獨住,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若有世尊弟子精勤學(xué)習(xí)正法、律者,我為第一,然諸漏心不得解脫。我父母家極大富樂,多有錢財,我今寧可舍戒罷道,行欲布施,修諸福業(yè)耶!”
爾時,世尊以他心智知尊者沙門二十億心之所念,便告一比丘:“汝往至彼,呼沙門二十億來!
于是,一比丘白曰:“唯然!奔磸淖,稽首禮足,繞三匝而去,往至尊者沙門二十億所而語彼曰:“世尊呼汝!
尊者沙門二十億聞比丘語,即詣佛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世尊告曰:“沙門,汝實安靜獨住,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若有世尊弟子精勤學(xué)習(xí)正法、律者,我為第一,然諸漏心不得解脫。我父母家極大富樂,多有錢財,我今寧可舍戒罷道,行欲布施,修諸福業(yè)耶!’”
彼時,尊者沙門二十億羞恥慚愧,則無無畏:“世尊知我心之所念!辈媸窒蚍,白曰:“實爾!
世尊告曰:“沙門,我今問汝,隨所解答。于意云何?汝在家時,善調(diào)彈琴,琴隨歌音,歌隨琴音耶?”
尊者沙門二十億白曰:“如是,世尊。”
世尊復(fù)問:“于意云何?若彈琴弦急,為有和音可愛樂耶?”
沙門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復(fù)問:“于意云何?若彈琴弦緩,為有和音可愛樂耶?”
沙門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復(fù)問:“于意云何?若彈琴調(diào)弦不急不緩,適得其中,為有和音可愛樂耶?”
沙門答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如是,沙門,極大精進(jìn),令心掉亂;不極精進(jìn),令心懈怠。是故汝當(dāng)分別此時,觀察此相,莫得放逸。”
爾時,尊者沙門二十億聞佛所說,善受善持,即從座起,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受佛彈琴喻教,在遠(yuǎn)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彼在遠(yuǎn)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已,族姓子所為,剃除須發(fā),著袈裟衣,至信、舍家、無家、學(xué)道者,唯無上梵行訖,于現(xiàn)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游: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尊者沙門二十億知法已,至得阿羅訶。彼時,尊者沙門二十億得阿羅訶已,而作是念:“今正是時,我寧可往詣世尊所,說得究竟智耶!”
于是,尊者沙門二十億往詣佛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白曰:“世尊,若有比丘得無所著,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重?fù)?dān)已舍,有結(jié)已解,自得善義,正智正解脫者,彼于爾時樂此六處:樂于無欲,樂于遠(yuǎn)離,樂于無諍,樂于愛盡,樂于受盡,樂心不移動。
“世尊,或有一人而作是念:‘此賢者以依信故,樂于無欲者,不應(yīng)如是觀,但欲盡、恚盡、癡盡,是樂于無欲。’世尊,或有一人而作是念:‘此賢者以貪利稱譽(yù)求供養(yǎng)故,樂于遠(yuǎn)離者,不應(yīng)如是觀,但欲盡、恚盡、癡盡,是樂于遠(yuǎn)離。’世尊,或有一人而作是念:‘此賢者以依戒故,樂于無諍者,不應(yīng)如是觀,但欲盡、恚盡、癡盡,是樂于無諍,樂于愛盡,樂于受盡,樂心不移動。’世尊,若有比丘得無所著,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重?fù)?dān)已舍,有結(jié)已解,自得善義,正智正解脫者,彼于爾時樂此六處。
“世尊,若有比丘學(xué)未得意,求愿無上安隱涅槃者,彼于爾時成就學(xué)根及學(xué)戒。彼于后時,諸漏已盡而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xiàn)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游: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者,彼于爾時成就無學(xué)根及無學(xué)戒。世尊,猶幼少童子,彼于爾時成就小根及小戒。彼于后時具足學(xué)根者,彼于爾時成就學(xué)根及學(xué)戒。如是,世尊,若有比丘學(xué)未得意,求愿無上安隱涅槃?wù)?彼于爾時成就學(xué)根及學(xué)戒。彼于后時,諸漏已盡而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說,于現(xiàn)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游: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者,彼于爾時成就無學(xué)根及無學(xué)戒。
“彼若有眼所知色與對眼者,不能令失此心解脫、慧解脫,心在內(nèi)住,善制守持,觀興衰法。若有耳所知聲、鼻所知香、舌所知味、身所知觸、意所知法與對意者,不能令失此心解脫、慧解脫,心在內(nèi)住,善制守持,觀興衰法。世尊,猶去村不遠(yuǎn)有大石山,不破不缺不脆,堅住不空合一,若東方有大風(fēng)雨來,不能令搖,不動轉(zhuǎn)移,亦非東方風(fēng)移至南方,若南方有大風(fēng)雨來,不能令搖,不動轉(zhuǎn)移,亦非南方風(fēng)移至西方;若西方有大風(fēng)雨來,不能令搖,不動轉(zhuǎn)移,亦非西方風(fēng)移至北方;若北方有大風(fēng)雨來,不能令搖,不動轉(zhuǎn)移,亦非北方風(fēng)移至諸方。如是彼若有眼所知色與對眼者,不能令失此心解脫、慧解脫,心在內(nèi)住,善制守持,觀興衰法。若有耳所知聲、鼻所知香、舌所知味、身所知觸、意所知法與對意者,不能令失此心解脫、慧解脫,心在內(nèi)住,善制守持,觀興衰法。”
于是,尊者沙門二十億說此頌曰:
“樂在無欲,心存遠(yuǎn)離,
喜于無諍,受盡欣悅。
亦樂受盡,心不移動,
得知如真,從是心解。
得心解已,比丘息根,
作已不觀,無所求作。
猶如石山,風(fēng)不能動,
色聲香味,身觸亦然,
愛不愛法,不能動心!
尊者沙門二十億于佛前說得究竟智已,即從座起,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
爾時,世尊,尊者沙門二十億去后不久,告諸比丘:“諸族姓子,應(yīng)如是來于我前說得究竟智,如沙門二十億來于我前說得究竟智,不自譽(yù),不慢他,說義現(xiàn)法隨諸處也。莫令如癡增上慢所纏,來于我前說得究竟智,彼不得義,但大煩勞。沙門二十億來于我前說得究竟智,不自譽(yù),不慢他,說義現(xiàn)法隨諸處也!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品八難經(jīng)第八
我聞如是:一時,佛游舍衛(wèi)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人行梵行而有八難、八非時也。云何為八?若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佑,出世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為善逝所演。彼人爾時生地獄中,是謂人行梵行第一難、第一非時。
“復(fù)次,若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佑,出世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為善逝所演。彼人爾時生畜生中,生餓鬼中,生長壽天中,生在邊國夷狄之中,無信無恩,無有反復(fù),若無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是謂人行梵行第五難、第五非時。
“復(fù)次,若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佑,出世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為善逝所演。彼人爾時雖生中國,而聾啞如羊鳴,常以手語,不能知說善惡之義,是謂人行梵行第六難、第六非時。
“復(fù)次,若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佑,出世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為善逝所演。彼人爾時雖生中國,不聾、不啞,不如羊鳴,不以手語,又能知說善惡之義,然有邪見及顛倒見,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齋,無有咒說;無善惡業(yè),無善惡業(yè)報;無此世彼世;無父無母;世無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游。’是謂人行梵行第七難、第七非時。
“復(fù)次,若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佑,不出于世,亦不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為善逝所演。彼人爾時生于中國,不聾、不啞,不如羊鳴,不以手語,又能知說善惡之義,而有正見不顛倒見,如是見、如是說:‘有施、有齋,亦有咒說;有善惡業(yè),有善惡業(yè)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游。’是謂人行梵行第八難、第八非時。
“人行梵行有一不難、有一是時。云何人行梵行有一不難、有一是時?若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佑,出世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為善逝所演。彼人爾時生于中國,不聾、不啞,不如羊鳴,不以手語,又能知說善惡之義,而有正見不顛倒見,如是見、如是說:‘有施、有齋,亦有咒說;有善惡業(yè),有善惡業(yè)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游。’是謂人行梵行有一不難、有一是時!
于是,世尊說此頌曰:
“若得人身者,說最微妙法,
若有不得果,必不遇其時。
多說梵行難,人在于后世,
若得遇其時,是世中甚難。
欲得復(fù)人身,及聞微妙法,
當(dāng)以精勤學(xué),人自哀愍故。
談?wù)f聞善法,莫令失其時,
若失此時者,必憂墮地獄。
若不遇其時,不聞?wù)f善法,
如商人失財,受生死無量。
若有得人身,聞?wù)f正善法,
遵奉世尊教,必遭遇其時。
若遭遇此時,堪任正梵行,
成就無上眼,日親之所說。
彼為常自護(hù),進(jìn)行離諸使,
斷滅一切結(jié),降魔魔眷屬,
彼度于世間,謂得盡諸漏!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品貧窮經(jīng)第九
我聞如是:一時,佛游舍衛(wèi)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欲人貧窮,為大苦耶?”
諸比丘白曰:“爾也,世尊。”
世尊復(fù)告諸比丘曰:“若有欲人貧窮舉貸他家財物,世中舉貸他家財物,為大苦耶?
諸比丘白曰:“爾也,世尊。”
世尊復(fù)告諸比丘曰:“若有欲人舉貸財物,不得時還,白曰長息,世中長息,為大苦耶?”
諸比丘白曰:“爾也,世尊。”
世尊復(fù)告諸比丘曰:“若有欲人長息不還,財主責(zé)索,世中財主責(zé)索,為大苦耶?”
諸比丘白曰:“爾也,世尊!
世尊復(fù)告諸比丘曰:“若有欲人財主責(zé)索,不能得償,財主數(shù)往至彼求索,世中財主數(shù)往至彼求索,為大苦耶?”
諸比丘白曰:“爾也,世尊!
世尊復(fù)告諸比丘曰:“若有欲人財主數(shù)往至彼求索,彼故不還,便為財主之所收縛,世中為財主收縛,為大苦耶?”
諸比丘白曰:“爾也,世尊。”
“是為世中有欲人貧窮是大苦,世中有欲人舉貸財物是大苦,世中有欲人舉貸長息是大苦,世中有欲人財主責(zé)索是大苦,世中有欲人財主數(shù)往至彼求索是大苦,世中有欲人為財主收縛是大苦。如是若有于此圣法之中,無信于善法,無禁戒、無博聞、無布施、無智慧于善法,彼雖多有金、銀、琉璃、水精、摩尼、白珂、螺璧、珊瑚、琥珀、瑪瑙、瑇瑁、硨渠、碧玉、赤石、琁珠,然彼故貧窮,無有力勢,是我圣法中說不善貧窮也。
“彼身惡行,口、意惡行,是我圣法中說不善舉貸也。彼欲覆藏身之惡行,不自發(fā)露,不欲道說,不欲令人訶責(zé),不順求;欲覆藏口、意惡行,不自發(fā)露,不欲道說,不欲令人訶責(zé),不順求,是我圣法中說不善長息也。彼或行村邑及村邑外,諸梵行者見已,便作是說:‘諸賢,此人如是作、如是行、如是惡、如是不凈,是村邑刺。’彼作是說:‘諸賢,我不如是作、不如是行、不如是惡、不如是不凈,亦非村邑刺。’是我圣法中說不善責(zé)索也。
“彼或在無事處,或在山林樹下,或在空閑居,念三不善念——欲念、恚念、害念,是我圣法中說不善數(shù)往求索也。彼作身惡行,口、意惡行,彼作身惡行,口、意惡行已,因此緣此,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是我圣法中說不善收縛也。我不見縛更有如是苦、如是重、如是粗、如是不可樂,如地獄、畜生、餓鬼縛也。此三苦縛,漏盡阿羅訶比丘已知滅盡,拔其根本,永無來生!
于是,世尊說此頌曰:
“世間貧窮苦,舉貸他錢財,
舉貸錢財已,他責(zé)為苦惱。
財主往求索,因此收系縛,
此縛甚重苦,世間樂于欲。
于圣法亦然,若無有正信,
無慚及無愧,作惡不善行。
身作不善行,口意俱亦然,
覆藏不欲說,不樂正教訶。
若有數(shù)數(shù)行,意念則為苦,
或村或靜處,因是必有悔。
身口習(xí)諸行,及意之所念,
惡業(yè)轉(zhuǎn)增多,數(shù)數(shù)作復(fù)作。
彼惡業(yè)無慧,多作不善已,
隨所生畢訖,必往地獄縛。
此縛最甚苦,雄猛之所離,
如法得財利,不負(fù)得安隱。
施與得歡喜,二俱皆獲利,
如是諸居士,因施福增多。
如是圣法中,若有好誠信,
具足成慚愧,庶幾無慳貪。
已舍離五蓋,常樂行精進(jìn),
成就諸禪定,滿具常棄樂。
已得無食樂,猶如水浴凈,
不動心解脫,一切有結(jié)盡。
無病為涅槃,謂之無上燈,
無憂無塵安,是說不移動!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上一篇:第三十卷 中阿含經(jīng)
- 下一篇:第二十八卷 中阿含經(jīng)
- 第六卷 佛說樓炭經(jīng)
- 第五卷 佛說樓炭經(jīng)
- 第四卷 佛說樓炭經(jīng)
- 第三卷 佛說樓炭經(jīng)
- 第二卷 佛說樓炭經(jīng)
- 第一卷 佛說樓炭經(jīng)
- 第四十三卷 雜阿含經(jīng)
- 第三十八卷 雜阿含經(jīng)
- 第三十五卷 雜阿含經(jīng)
- 第三十四卷 雜阿含經(jīng)
- 第三十三卷 雜阿含經(jīng)
- 第三十二卷 雜阿含經(jīng)
- 第三十一卷 雜阿含經(jīng)
- 第三十卷 雜阿含經(jīng)
- 第二十九卷 雜阿含經(jīng)
- 第二十二卷 雜阿含經(jīng)
- 第二十一卷 雜阿含經(jīng)
- 第十三卷 雜阿含經(jīng)
- 第六卷 別譯雜阿含經(jīng)
- 第十一卷 別譯雜阿含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