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部·瑜伽部論集部經(jīng)疏部律疏部·論疏部諸宗部史傳部事匯部·外教部·目錄部古逸部·疑似部
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jīng) 第624部
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
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jīng) 卷上
后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只耆阇崛山中。與六萬比丘俱。菩薩七萬三千人。一一尊復各從十方佛剎。來到是間。悉得陀鄰尼法。其欲無所掛礙。其心所念羞慚。多所忍而行。從是而得成。其心如金剛無能斷截者。諸佛法一切習。諸佛法欲具足。其意所作而欲甚尊。其意不離菩薩心令他人亦爾施與伏意而不亂所愛而無所惜其凈戒莊嚴飾身口意。其忍辱柔軟是則為力。是則僧那阿僧祇劫。憶那術百千所作。精進而不懈怠。禪惟務三昧三摩越。其心知他人意。以是自娛樂。其慧功德無所不解。其心譬若須彌。無能譬者。其心如地水火風。亦無所愛。亦無所憎。常有慈心。其身光明無所掛礙。其哀是行。為一切人而作傷心。已法等心已是為樂。其護者不墮一道。有利無利。若譽若謗。若有名無名。若苦若樂。過世間之所有法。一切諸會不已為會。卻諸外道。降伏眾魔。是者難值。若優(yōu)曇缽花。時時可得。一切人而無倩者而為作倩。故名曰厚。其厚者乃致至泥洹。已無極上僧那僧涅已深法。猛若如師子。已怛薩阿竭印而印之。所受決而無所礙。其作如所言。已諦法而審。其光明照于日月。十方莫不聞名者。一切諸佛無不救護。不令離法。悉皆守名深法滅。不斷三寶。其心功德。通無央數(shù)剎土。其心凈潔。習其處而往還。到佛所無所失。常教道一切人。已入般若波羅蜜漚和拘舍羅。則是頭隨人心所喜。以法教照。各令得所索。知諸人相。所行隨所樂喜。不失其意。而作醫(yī)王之德。療于老病死已。供養(yǎng)過去無央數(shù)佛。其功德而致相諸種好已。過空無相無愿之法。諸法無所有。如幻野馬如夢。如水中影山中之響。悉知一切之音聲。通入諸法各各能答。已成持諸所欲。以智慧曉了道事。已稍近尊十種力。肉眼慧眼道眼法眼佛眼。過度眾冥。盡入諸功德行。曉知菩薩之藏。其聞是法不復轉移。便得相印三昧。金剛行三昧。其法在所作三昧。寶明持三昧。不舍一切人三昧。悉知一切心三昧已。得佛智慧。如佛所作為一切作。本已具足諸好。有菩薩名曰樂作(一)。復有菩薩名曰樂等有(二)。復有菩薩名曰寶手(三)。復有菩薩名曰明華(四)。復有菩薩名曰寶炎(五)。復有菩薩名曰喜見(六)。復有菩薩名曰意喜(七)。復有菩薩名曰喜以眼見(八)。復有菩薩名曰持地(九)。復有菩薩名曰歡喜作(十)。復有菩薩名曰大處廢(一)。復有菩薩名曰大利(二)。復有菩薩名曰辟魔(三)。復有菩薩名曰意樂香(四)。復有菩薩名曰人中之天(五)。復有菩薩名曰諦愿(六)。復有菩薩名曰等視(七)。復有菩薩名曰盡見等不等(八)。復有菩薩名曰執(zhí)御(九)。復有菩薩名曰一切無倩而作倩之厚(二十)。復有菩薩名曰彌勒(一)。復有菩薩名曰雨音(二)。復有菩薩名曰兩若山半(三)。復有菩薩名曰兩山鼎(四)。復有菩薩名曰慈行(五)。復有菩薩名曰光英(六)。復有菩薩名曰光聲陽(七)。復有菩薩名曰鐙明王(八)。復有菩薩名曰如當眼所見(九)。復有菩薩名曰光等知(三十)。復有菩薩名曰尊官(一)。復有菩薩名曰天官(二)。復有菩薩名曰天眼(三)。復有菩薩名曰視處悉吉(四)。復有菩薩名曰快臂(五)。復有菩薩名曰諦議意(六)。復有菩薩名曰安處意(七)。復有菩薩名曰安處度(八)。復有菩薩名曰無所動而度(九)。復有菩薩名曰金剛行度(四十)。復有菩薩名曰三世行度(一)。復有菩薩名曰諦如事不異(二)。復有菩薩名曰持嚴欲好(三)。復有菩薩名曰不盡欲(四)。復有菩薩名曰不稽留欲(五)。復有菩薩名曰意音(六)。復有菩薩名曰凈音(七)。復有菩薩名曰飽滿一切音(八)。復有菩薩名曰文殊尸利(四十九)
如是等菩薩會者。七萬三千人于三千大千剎土。釋梵護持世者。一一豪尊。諸天龍閱叉犍陀羅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人非人。盡來會。悉欲聞佛所說經(jīng)。提無離菩薩。從坐起整衣服。叉手長跪而贊嘆佛說。俗者不及道之明。為世間而作本。已過度于眾冥。今自歸度于世者。以布施總持十種力。已自伏意并化余人。是則為度一切莫不供事者。今自歸于三界無能與等者(一)。以相無所不饒益其光(二)。赤色若于金。其音中和色甚殊好。無能與等者。今自歸莫不供事者(三)。以度而度以降伏眾外道。其智甚尊在于眾黠之上。莫能有轉動者。盡知一切之行。其功德甚尊。今自歸無極之大哀(四)。諸所欲于欲無所得。眾魔已索莫能當者。其凈戒無所不安。于諸天一切則為天中天。其意無所復著。今自歸莫能當者(五)。其聞德莫不歡喜。形像若寶。其見者無不愛樂。于施與已離淫怒癡。今自歸其德。若天無所不覆(六)。以四諦過于四竇。以無眼者悉得視占。所說法無涯底。于三世行為一切作本。今自歸其足而有輪(七)。其身者為諸天一切人之所供事。無男無女皆得而依。眾魔而不敢當。則是天上天下之所特尊(八)。以眾諦政法持于一切。其心等慈無所不遍。為一切作導。其法而等住。今已自歸其德無及者(九)。其音柔軟清凈。其聞者莫不悅心。其聲如梵無所不至。一切諸音皆悉具足。今自歸于尊諦(十)。已度空無相無愿。其智甚深不可得根。已入眾脫是為功德。今自歸已得脫者(十一)。悉知因緣而所生。有之功德。其見無內(nèi)無外用等故。其知所說別于如作。今已自歸過度諸所可見(十二)。亦無所從來。無所從去。視諸法悉脫。若幻野馬。今自歸于法功德(十三)。所生無所生俱無生。其有已滅無有盡時。所住如法如怛薩所入(十四)。審如所說。若法如怛薩無所動轉。其德若大山。身者若金剛。今自歸安則若山(十五)。身心意而適等。其名流于三世莫不聞者。一切所問皆能報答。惟不以煩而肯說者。愿欲所問(十六)。贊嘆佛已。儻肯說者而欲問之。佛言。在所問。提無離言。何謂菩薩以法自在說而莊飾身(一)。何謂菩薩快深法無所不入(二)。何謂菩薩知一切人心(三)。何謂菩薩隨所喜而化(四)。何謂菩薩心行而入(五)。何謂菩薩知因緣有所作(六)。何謂菩薩而施與。為莊嚴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七)。何謂菩薩得在梵天(八)。何謂菩薩其智甚尊(九)。何謂菩薩而常得勝(十)。何謂菩薩從是得度(十一)。何謂菩薩于聲聞辟支佛一切人。而示現(xiàn)法不入其中(十二)。何謂菩薩離于生死而不泥洹(十三)。何謂菩薩知一切人界不離法身(十四)。何謂菩薩不離本。于離本而示現(xiàn)(十五)。何謂菩薩而得尊貴。其福若帑藏(十六)。何謂菩薩隨欲而得入道(十七)。何謂菩薩盡知諸法(十八)。何謂菩薩所作常安諦(十九)。何謂菩薩于世間而行無所著(二十)。何謂菩薩而自在法端正莫能當者(一)。何謂菩薩常不離佛(二)。何謂菩薩安諦而學(三)。何謂菩薩意與法無所取無所舍(四)。何謂菩薩而護一切(五)。何謂菩薩至法輪轉(六)。何謂菩薩乃至阿惟顏(七)。佛言。善哉善哉。提無離。菩薩所問乃爾令一切得所。其在會者。若當來悉為作導。是摩訶衍而得久住。佛言。諦聽諦聽今我所說。則言。愿樂欲聞。佛言。菩薩用四事而自在。何謂四。其光明為一切無所掛礙(一)。所有名寶其有索者不為愛惜(二)。若明經(jīng)者說法而不中斷于邊勸助(三)。若有倩令說法而不以難。承怛薩阿竭不可議踴躍而說之。于菩薩事無所悕望以法而施與(四)。是名曰四事。復有四事深入諸法。其慧所作不離功德。何謂四。于十二因緣而真知之(一)。如自惜身亦惜于人與身無異(二)。于生死亦不念有所從來有所從去(三)。一切諸法以空現(xiàn)空(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悉知一切人心其功德增減。何謂四事。以入法身而無瑕穢(一)。諸種好悉以現(xiàn)(二)。以四事而觀(三)。其心無破壞便得三昧(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隨一切所行而教化之。何謂四事。其慧而等(一)。悉化一切人(二)。觀知諸法(三)。其心已凈潔悉凈一切人心(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知一切人心化之所行。何謂四事。其智無所不入(一)。其慧無所掛礙(二)。其心無有二(三)。睡臥諸蓋已不復著(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所作罪福不忘。何謂四事。一切無所斷(一)。亦無所著(二)。而知因緣所作隨其示現(xiàn)以法持法(三)。亦不念有我。亦不念有人。隨是教者不失道法(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以布施而莊嚴。何謂四事。以相莊嚴(一)。隨人所喜。示現(xiàn)其好(二)。其色甚尊好(三)。所作而不可盡(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用凈戒而為莊嚴。便為遮迦越羅不忘菩薩心(一)。得作釋提桓因以菩薩心而自莊嚴(二)。而作梵天其心以菩薩而為莊嚴(三)。離一切惡道但生天上世間作人。以菩薩心而為莊嚴(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忍辱莊嚴。何謂四事。其音如梵聲聞者各得所(一)。其聲軟好譬如迦陵(二)。一切莫不愛樂(三)。常于功德而堅固(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以精進莊嚴。何謂四事。其身若金剛諸邪不能得其便(一)。為一切而作厚(二)。所作事具足辦而不中悔。學問無厭極(三)。其心所求而悉具足(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以禪自莊嚴。何謂四事。所作不抵突(一)。而不調(diào)戲(二)。不為弊惡(三)。自知而無異意(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以智慧而莊嚴。何謂四事。不自念有我。亦不念有人。亦不念有壽。亦不念有命。亦不著亦不斷(一)。所作甚尊(二)。一切所有無所不入(三)。一切諸法無所復畏(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其慧自致梵天。何謂四事。以空慈念一切(一)。教一切人而以加哀(二)?倲堉T法而已護故(三)。等于一切亦不舍佛(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不離于智。何謂四事。以四禪而住不動轉于菩薩(一)。以四事三昧三摩越。用漚和拘舍羅故不生無色中(二)。自在心所說不離法(三)。遍至十方盡見諸佛(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而自在。何謂四事。于內(nèi)而自滅于外亦自滅(一)。悉曉了諸法如幻(二)。以慧為力(三)。不自貢高而得度(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深入慧。何謂四事。知欲而不斷欲。不中道取證(一)。知生死以漚和拘舍羅而在中(二)。所見悉知其政道非政道。亦不舍所見(三)。知無黠而親近十二因緣(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于羅漢辟支佛一切人。以法而示現(xiàn)不于中有所悕望。何謂四事。視諸三昧知若如幻(一)。曉了諸法而嚴飾(二)。以旬自娛樂所作審諦(三)。其心自知譬若如幻(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離生死亦不般泥洹。何謂四事。念諸佛故(一)。其心而等哀(二)。用漚和拘舍羅故(三)。不忘本發(fā)心之愿(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而知一切人不離于法身。何謂四事。視一切人皆自然。諸人入法身亦自然(一)。知一切人而自然(二)。人自然慧自然而不疑(三)。人自然泥洹自然而得忍(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亦不離本。于無本而見。何謂四事。常念泥洹欲具足佛法。其意而遍知(一)。以身現(xiàn)遮迦越羅梵釋。于其中現(xiàn)功德。令會者因是法(二)。以身現(xiàn)不肖。令劣者得作功德(三)。其有所求者則施與以身。于尊貴現(xiàn)于極豪而往率化(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持想入無想。何謂四事。生死無常其心凈(一)。從本已苦今已慧得(二)。視一切諸法無我(三)。泥洹寂(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離諸見法。何謂四事。清凈(一)。于慧眼無所不見(二)。佛眼者悉在前立(三)。已度諸法印阿惟顏(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自在決諸疑。何謂四事。所欲無覆蔽(一)。入諸諦慧(二)。無所不覆(三)。不離諸陀鄰尼(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而隨習俗無所著。何謂四事。盡知世事(一)。便能度一切人(二)。已離憎愛(三)。以凈于本無所沾污(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而住法。何謂四事。其心自在(一)。其慧亦自在(二)。其智亦自在(三)。漚和拘舍羅而自在(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何謂四事。不離怛薩阿竭(一)。為一切贊嘆佛形容(二)。教照人令發(fā)心為菩薩(三)。常念于佛(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寂而知諸法。何謂四事。以道盡知俗事(一)。一切曉了諸慧(二)。于所聞無有疑而得法忍(三)。不念有是無是。不隨俗人有所作為(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而為師無所貪。何謂四事。為一切人作因緣(一)。其心質(zhì)樸而無諛諂(二)。舍身之安而憂他人(三)。所求慧不用身故但為一切(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為一切作護。何謂四事。自舍身而憂他人(一)。悉舍諸樂以法自樂(二)。所聞不以為解(三)。以法而自長養(yǎng)(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當成輪轉。何謂四事。逮得陀鄰尼。逮得自恣所欲(一)。而無盡滅(二)。自入其心于內(nèi)曉了諸法(三)。盡解他人(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乃至阿惟顏。何謂四事。已度于生死。不離于菩薩(一)。便得無所從生法樂忍故。受生死用不離法故(二)。已得阿惟致印(三)。已今得怛薩阿竭印(四)。今到十道地。以到十道地。從次第悉曉了。是為四事。佛說菩薩四事經(jīng)時。三千大千剎土六反震動。其光明無所不明。諸天飛在其上。以億百千種妓樂。而娛樂供養(yǎng)佛。雨于天華。皆言。善哉善哉。佛從無數(shù)劫所行。今皆聞之。其在會者其聞是法。從本已作功德。聞已便諷誦持。復為一切人廣說。其心未曾忘。菩薩如是輩人所作。亦當如佛。吾等已得是利。所以者何。逮聞是法。爾時諸天及人八萬四千。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心。萬二千菩薩。皆得無所從生法樂忍。提無離菩薩問佛。從怛薩阿竭般泥洹已后。其有聞是經(jīng)者。諷誦贊供事。當?shù)脦追üΦ隆7鹧。當(shù)冒朔üΦ。其信無有異于菩薩而堅住(一)。其身施人于功德。而令增益于一切人。其心無所恨(二)。住于無極大哀教照一切(三)。以法故學問不厭足。若海不厭眾流(四)。欲護諸法(五)。以法功德而自長養(yǎng)。雖身而死后還倍好(六)。入諸福功德具足本愿。為諸佛所擁護(七)。降伏眾魔以離恐懼(八)。菩薩以是八事。佛般泥洹已后。便逮得功德法。爾時三千大千剎土。地為六反震動。悉平如掌。諸山陵海水陂渠溝坑。悉見如地其在水中。謂為如故。以百歲枯木諸樹。皆生若干種葉。其葉者在佛方面。皆傾枝向之。其余好樹亦復如是。地為生蓮華大如車輪。其色無數(shù)。其光明悉開辟三千大千之剎土。從下視上。了無所見。但聞妓樂其音甚好。爾時從冰山香山。其香到是無所不遍。其華從是山出。乃來雨佛上。遍其地沒人踝。佛所坐樹其樹亦出華。亦聞妓樂音若如天樂。其佛上便有三十萬里珍寶華蓋。而覆蓋座蓋間而有珍寶鈴。周匝其邊。悉皆垂珠。從其垂珠間。其音聲悉遍三千大千之剎土。舍利弗前長跪問佛。是何本之瑞應乃有是現(xiàn)。佛謂舍利弗。有王名曰伅真陀羅。從名香山。與諸伅真陀羅無央數(shù)千。與犍陀羅無央數(shù)千。與諸天無央數(shù)千。而俱來說是瑞應。言適未竟便見伅真陀羅與八萬四千伎人俱來。及無央數(shù)人。其華從上墮。譬若天雨從上悉下。與諸俱來者。頭面著地為佛作禮。繞佛三匝皆在前住。伅真陀羅王。便以手持琉璃之琴。所以者何。是本之愿。面面各四萬二千伎樂。伅真陀羅在其中央。同時鼓琴。其聲悉遍三千大千之剎土。諸欲天子所有伎樂。應時其音不與是聲而等。所以者何。其音悉覆即令不如諸欲天子諸色天子。皆悉到佛所。鼓是音時三千大千之剎土。應時諸樹。名大山冰山王摩訶目鄰。皆悉[(尸@言)*令][(尸@言)*令]搖。譬若如舞一切低昂皆向佛。譬若如人之作禮。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諸一一尊。比丘及新發(fā)意菩薩。其在會者。諸天龍鬼神一切。自于坐皆踴躍。[山*叵]峨其身而欲起舞。提無離菩薩問。尊聲聞已離諸欲。悉得八惟務禪。盡見四諦。何緣復舞。諸尊聲聞答言。吾等不得自在用是琴聲。于坐不能忍其音。亦不能制其心令堅住。提無離菩薩問摩訶迦葉言。仁者年尊而知厭足。自守如戒。為諸天及人之所敬愛。云何不能自制身舞。若如小兒。摩訶迦葉言。譬若隨藍風一起時。諸樹名大樹而不能自制。所以者何。其身不堪伅真陀羅王琴聲。譬若如隨藍風起時。以是故吾等而不能自制。今乃知上人之所作。其功德不可當。諸聲聞之所有。今悉為是音而覆蔽。提無離菩薩復謂摩訶迦葉。觀諸阿惟越致所作為。聞是琴聲而無動者。其有智人。聞是奈何。而不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諸聲聞之所有威神之力。皆悉為琴聲而所覆蔽。是音不能動搖諸摩訶衍。伅真陀羅王。所有伎樂八萬四千音聲。皆悉佛威神之所接。亦伅真陀羅。本愿福之所致。諸所音樂聲。莫不聞其聲。皆言。諸法等而悉脫。下中上悉凈。而亦空無有異。一切諸人計。無有人已。過去當來今現(xiàn)在亦爾。但聞其音了無所有。其法者一切人聲亦復如是。一切剎等剎。所已故等而無剎故(二)。其明無所有。等而稱其剎者。無有生者。亦無長大者。是故空無有識而自然。諸所有無所有是自然(三)。亦不可得外行。亦不可得內(nèi)行。其慧而本異法。而字法亦無所有。其名亦爾(四)。其知名色無所有。其行無著已。過去安無有極(五)。已從聞法本。盡壞無所有。亦無所至。亦無所住(六)。其所計但有字。但字盡知。字法而等不校別(七)。心所持等持故無所有。其本轉而不相知。心所思亦無所生。其知是慧便入法(八)。其根根已等斷前與后法這等其知等于三世。其慧便入無央數(shù)(九)。凡人為色名之所系。是者凡之所作。從本至本。從生至老無有已。已知因緣不復滅。其言有我有人。是與本而反(十)。我所住等無所住。諸法亦無所住。其知住無所住。是為歡喜聞信(十一)。譬若雨而有電。是上之自然。一切諸法我故曰自然(二)。我與人自然空。已知是者便入陀鄰尼印。諸所脫門戶而悉知。相等相故(三)。無有相法者。無有空故。無悕望用字故。故與法別。便有上中下(四)。其字者不自知而別用。不可見故。其心已本來故。而有本者續(xù)故。已知諸法無所有。已為斷本際故(五)。已斷本際。為一切而有行。已知本際等。是則為慈哀(六)。已凈于慈。便等于苦樂。亦不喜亦不憂。所已者是為上人。已入本故。法學者寂而寂。若說若不說。無所增減法者。所以故寂而無悕望(七)?罩兄暥豢色@。但可聞無所說。若所說若所聞皆不誠。聞是音時。八千菩薩。悉得無所從生法樂忍。提無離菩薩問佛。是嘆聲從所出。佛語若問伅真陀羅王悉自為。若說之應時受言。便問伅真陀羅是嘆聲所從出。則答言。從一切人聲從彼出。復問。一切人聲。從所出從空出。提無離菩薩則言。伅真陀羅。一切人聲不從意出。伅真陀羅復問提無離菩薩。是聲當從身出為從心出。提無離言。亦不從身出。亦不從心出。何以故。其身不常住故。譬若草不常生。若墻壁不常而住。會有僻時其心無有形。亦不可見。亦不可聞。亦不可聽。譬若如幻。伅真陀羅復問提無離。若無有身無心。是聲何從得出。則答言。一切從念自然而有聲。如仁說。聲從念便有。今我嘆聲因空而出。所已故諸聲不離空故。伅真陀羅則言。如仁欲知聲者。皆因空自然有聲。但聞音而不可見。即時滅。其滅者亦空。故曰自然。諸法所以等者。如空等故。其有所說。無所說亦等。所以者空等故。一切諸法。但可聞不可見。其所聞法。于聞不見其法。如法聲不見。是聲亦于法不現(xiàn)。諸法不可覺。所以聞者。已漚和拘舍羅故而可聞。則亦無所聞。已漚和拘舍羅知。便于法無所悕望。無所悕望者。是固要是固力。不復羸便堅強。無有能斷。無有能斷者無有生。無有生者無所屬。無所屬者便已輕。已輕者便凈潔。已凈者便無垢。已無法甚明甚朗。甚明者是心本。心本者為過。其過者知過已。已過者便無有想。已過諸想其處轉上。轉上者是菩薩忍。已得忍者無所不忍。亦忍空亦忍人。何以故。空亦不離人。何所是空人則空。忍于無想忍于有想。所以故想者自然而無想。亦忍無愿。亦忍有愿。所以故其愿想自然。無有愿本。諸法泥洹。亦復忍于生死。所以故生死者譬若如夢。菩薩得忍者不疑有無。持一計而盡知一切人。用得忍故。知一切諸法。亦無所至。亦無所來。知諸法悉住。已住于法者。知一切人亦住。已入是法者。是為無所從生法樂忍。但有音聲。其法忍者。亦無所語無可說。其本者亦復不可說。佛者甚尊。不可說法。而令人得了。提無離菩薩白佛?煸諄嫱恿_所說微妙。曉了知深法而得忍。能有一一尊。所有所入忍而甚深問佛。是王所作功德。已更幾佛。其所欲自恣乃爾。佛語提無離菩薩。可知洹河邊沙。一沙為一佛土。盡索滿中星宿。是數(shù)可知。伅真陀羅所供事佛。其數(shù)不可計。提無離菩薩問伅真陀羅。所供事佛甚多乃爾。合會功德甚大巍巍。何緣不疾成佛。伅真陀羅則言。菩薩用十事無有厭足。何謂為十。供事怛薩阿竭而無厭足(一)。所作功德亦無厭足(二)。學問法亦不厭足(三)。四禪五旬知亦不厭足(四)。視諸法亦不厭足(五)。欲廣說法亦不厭足(六)。欲教一切人亦不厭足(七)。常欲護法亦不厭足(八)。欲具足諸波羅蜜亦不厭足(九)。欲感動化道勸助亦不厭足(十)。是菩薩十不厭足。伅真陀羅問佛。聞菩薩摩訶薩有三昧。名曰寶如來。其得是三昧者。悉具足諸寶。其問者所說法而自在。佛言。諦聽所說。伅真陀羅言。受教惟愿聞之。佛言。菩薩不盡佛及法比丘僧用。是三事發(fā)心。便有八十法寶。何謂八十。其心不忘薩蕓若。是則為寶(一)。其心不舍信。是則為寶(二)。其心習諸功德不懈。是則為寶(三)。其心堅其愿不舍。是則為寶(四)。其心所有施與無所愛惜而復增益。是則為寶(五)。其心所作但念菩薩。是則為寶(六)。其心莊嚴身。不犯身三事。是則為寶(七)。其心凈者其語無惡。是則為寶(八)。其心莊嚴心不念惡。是則為寶(九)。其心已戒莊嚴加身。不欲不念人惡。是則為寶(十)。其心無所掛礙等一切人。是則為寶(一)。其心已忍辱為莊嚴。忍一切諸惡。是則為寶(二)。其心不愛惜身壽命用菩薩故。是則為寶(三)。其心無所憎愛亦不搖動。是則為寶(四)。其心堅固精進而不懈怠。是則為寶(五)。其心所作皆欲成。是則為寶(六)。其心所念意行直所作不忘。欲具足菩薩事。是則為寶(七)。其心禪三昧三摩越。已發(fā)是所作便自在。是則為寶(八)。其心求法欲合會諸智。是則為寶(九)。其心所聞法而習誦便有精進。是則為寶(二十)。其心所說法無所悕望。度諸求故。是則為寶(一)。其心于法無有虛飾。是則為寶(二)。其心念正道所作如事。是則為寶(三)。其心所聞所作如所聞用審故。是則為寶(四)。其心具足智慧已。不隨他人教。是則為寶(五)。其心已無極慈而自護。是則為寶(六)。其心為無極哀。謂等一切故。是則為寶(七)。其心無極護已法自娛樂。是則為寶(八)。其心已無極等觀視諸法。是則為寶(九)。其心于生死不以為勤苦。已入功德故。是則為寶(三十)。其心欲教一切人。多念于人不自念。是則為寶(一)。其心不乏已法分與人令得而學。是則為寶(二)。其心以大智無所不曉。有神足無所不感動。是則為寶(三)。其心而親近迦羅蜜。無所聞而學問。是則為寶(四)。其心遠離惡師而習功德。是則為寶(五)。其心等一切因是習無有二心。是則為寶(六)。其心知生死是則為病。便入一切人意。是則為寶(七)。其心為一切作藥而愈諸病。是則為寶(八)。其心不輕易無智者。用法尊故。是則為寶(九)。其心不自貢高而忍一切。是則為寶(四十)。其心不諛諂。是則為寶(一)。其心所聞法不忘。于法住故。是則為寶(二)。其心盡護諸法。用念報諸佛恩故。是則為寶(三)。其心欲報恩。用堅固厚故。是則為寶(四)。其心若有侵者而不念報。是則為寶(五)。其心樂于山間。欲守法凈故。是則為寶(六)。其心常欲舍家。欲作沙門。至于正道故。是則為寶(七)。其心于道而自趣足。自制而護惡。是則為寶(八)。其心知足。令人各歡喜。是則為寶(九)。其心于世事知足者。是為不厭足于法。是則為寶(五十)。其心自護不與眾鬧從事。是則為寶(一)。其心不厭足諸功德。用諸相具諸種好。是則為寶(二)。其心不厭足于智慧。欲決一切人疑故。是則為寶(三)。其心常念佛。不離佛故。是則為寶(四)。其心常念法。所說不離法故。是則為寶(五)。其心常念僧。便至阿惟越致僧故。是則為寶(六)。其心常念戒不動離菩薩。是則為寶(七)。其心常念施。不貪身故。是則為寶(八)。其心常念天上。便入一生補處。是則為寶(九)。其心盡知本。索曉諸所有。是則為寶(六十)。其心知法。不壞法身故。是則為寶(一)。其心所作知如事。盡知一切人之所語。是則為寶(二)。其心知自在。飽滿一切人。是則為寶(三)。其心得陀鄰尼。所聞法無所忘。是則為寶(四)。其心知本法。諸所有自然悉曉了。是則為寶(五)。其心護慧。知其識如幻。是則為寶(六)。其心學審諦。從是而得脫。不壞所作。是則為寶(七)。其心護法。欲知人自然。是則為寶(八)。其心知無?嗌。于三界無所著。是則為寶(九)。其心視諸法無有我。用無人故。是則為寶(七十)。其心入泥洹。從本本寂復寂。是則為寶(一)。其心知空無相無愿。已度于脫近泥洹門。是則為寶(二)。其心無有生。無有生無所壞無所滅。其脫是者得忍。是則為寶(三)。其心知若幻如夢如野馬如山中響如水中影已。堅固無所悕望。是則為寶(四)。其心喜知十二因緣已。去著斷之事。是則為寶(五)。其心所見悉曉而不求不墮二。是則為寶(六)。其心不入二事。以一事悉知法。是則為寶(七)。其心具足諸行而不轉還。度于諸色名。是則為寶(八)。其心稍近。已具法故。是則為寶(九)。其心合聚三十七品。用度諸法故。是則為寶(八十)。佛語伅真陀羅。已習是八十事而具足。便得寶如來三昧。已逮是三昧者。于道寶于欲寶無所住。何謂欲寶。何謂道寶。欲寶者。諸天及人人中之尊。釋梵四天王遮迦越羅。若尊者諸侯。其一一豪姓者。于天上天下各自有尊。已得者則不如驕。自于是中悅心為菩薩而欲得之。是名曰欲寶。道寶者。以法度俗。何所法而度俗者則道法。何以故。欲之所作皆因慧;壅邉t象道之法。譬如眾流皆歸于大海。須彌者諸山中尊。月者眾星中大明。日者明于眾冥。若師子諸獸中之猛。如王于眾而為上。如釋于忉利而為尊。梵者于眾梵而獨高。以是慧尊于諸法。故曰智慧王。所以其欲度者。因是而得度。用安隱道故。若冥持炬火而得明。其作甚猛降伏眾魔。作醫(yī)王調(diào)和諸藥。作師曉知諸事。若持弓弭箭在所射。其箭無所不入。若力士持兵有所擊。應時無有全命者。持是智慧擊于愚冥無有不盡者。所以者何。用去垢故。其心而等無有異。亦不與人有所諍。亦無有能害者。與人無有恨。所作有究竟故。其慧而忠質(zhì)故。能有所成作至誠。是為止意。一切平等是為斷因緣。是神足合會諸功德。是則為根。所作在后。是則為力。于無智而為智。是則為覺。視人道徑者。是則為道。已寂而寂。向觀而觀。于冥欲作明。冥去是則為明。是明之自然故。無有垢故。能凈余脫于欲故。能脫余欲。不可見已度諸界故。無有諸界。內(nèi)已寂已過諸空。用入空故。已離諸所見。是則無想。無所求寂。是則無愿想。已度三界。已相無有相是為相。其相與空等故。所以者何。以無求故。是則為布施。已度是我所非我所無希望。是則為戒。我無所住。是則為忍。無所持無所舍。是則為精進。無所增減是則為禪。不可知處所。是則為慧。其所入一切皆慧之所入。與漚和拘舍羅而相得故。譬若如夢。已無我為莊嚴。所作皆功德。已離無所住。佛語伅真陀羅。是則慧寶。菩薩已具足是者。便逮寶如來三昧。譬若大海悉含受眾流及寶。其名寶悉從中生。若菩薩得是三昧者。便含受一切人。是為合集諸法故。是者眾寶之明。是者眾寶之本。以是故三寶眾不知盡。提無離菩薩問佛。伅真陀羅王。已逮得是三昧不。佛言。自從伅真陀羅而問。為而發(fā)遣。提無離則問。仁者已得是三昧。伅真陀羅報言。是三昧不作是住念。當?shù)梦艺卟坏梦艺。是三昧無有能得者。是三昧亦無有色。而不可知。痛癢思想生死識。亦不可知。是三昧不可已色見。亦不可聽聞。亦無所生相。亦無所盡相。亦無所有相。而可相相相。亦不可觀亦不可視。其言我能視我能觀。不為三昧。何以故。有因緣想故。三昧者無有因緣想。三昧者等諸法故。已等諸法。我亦如是。一切人等人。何以故。等一切空故。三昧者空相。一切人無有想。無有想是三昧相。一切人無有愿。無有愿是三昧相。一切人悉凈。悉凈是三昧相。一切人無有我。無有我是三昧相。亦不可得身。亦不可得細滑。亦不可得心。其有說我知法我見法。是皆不可得。所以故不可從悕望得。提無離菩薩白佛。見伅真陀羅所被服從婇女及妓樂。謂已媱妷。不知所入法甚深微妙。所說自恣如法。佛言。菩薩已入深慧。曉了漚和拘舍羅。其道地如是無所不作。伅真陀羅。所持琴而鼓之。其音莫不而聞。故七十億真陀羅。三十億犍陀羅。自隨者八萬四千夫人。悉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薩以是慧漚和拘舍羅。便致名及美。人而在尊位。用不可數(shù)人。故為作本。如人作火不益薪。知令滅不久。菩薩而獨住者。不能為人作本。以與人共乃能益人。其欲作大火者。當益其薪。故能大明。菩薩以人為薪。乃能成大之光明。佛言。菩薩所受人多各各得本。提無離問佛。伅真陀羅。何以故能持伎樂音。而令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言。伅真陀羅犍陀羅者。悉樂于伎樂。便以伎樂而樂之。各得歡喜。知得歡喜。便令聞佛音聞法音聞僧音。贊嘆菩薩快。其德極尊。當以心習薩蕓若。但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音。慈哀護等。意止意斷神足根力覺道。向觀禪惟務三昧三摩越。皆聞是音。無?酂o我寂。亦復聞是音?諢o想不愿。無生無所生無生死。亦聞是音。復聞菩薩藏陀鄰尼。金剛行三昧。凈水諸法王印海印三昧。入一切諸法自恣諸法三昧。莊嚴三昧。寶如來三昧。寶自然三昧。知禪三昧。歡喜三昧。令地悉作蓮華三昧。蓮華尊三昧。無所不遍。入三昧。法池三昧。其意差特三昧。大電明三昧。師子明三昧。日明三昧。無央數(shù)因三昧。已入本三昧。金剛署三昧。金剛幢幡三昧。若金剛三昧。金剛濟三昧。如地三昧。若須彌三昧。若須彌住三昧。明華三昧。其心自恣三昧。知一切入三昧。一切所行其地因是三昧。甚深全三昧。無央數(shù)說法三昧。開冥三昧。知一切人心行三昧。所樂三昧。生旬三昧。降伏魔三昧,F(xiàn)諸色三昧。各入其音三昧。悉知一切人身三昧。法行三昧;鄣厥兹痢5厥兹。見諦所有三昧。解諸縛三昧。悉入諸因緣三昧
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jīng)卷上
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jīng) 卷中
后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佛言。其伅真陀羅。妓樂音聲如是。用是音故。令人發(fā)菩薩心。是者其德甚厚。佛說伅真陀羅功德。爾時其在會者。衣焉轄曰?雜謝?=云鴣質(zhì)腔?I??嬙勇奚稀T蚴眮?嬙勇蕖R雜壹縵な芑?F浠?歡櫚亍1慍質(zhì)腔?┭?⒎鶘稀F浠?詵鶘稀1慊?髡潯??恰8脖吻Х鶘病F浠?欽摺R灰淮π?詘僨е楸ΑF湟恢楣餉鞒鲆詘俟餉鰲R灰幻髡哂幸渙??F瀋?舾善湎閔蹕恪F湟灰渙??嫌兇?稹H縭灣任摹=匝浴I圃丈圃鍘H收邅?嬙勇蕖K??松醵唷=苑?Ⅰ穸嗦奕?耆?刑嶁摹J瞧腥???饕訊冉紜推淝氪τ?苑故徹┭?呷鍘A鉅磺腥說迷鲆婀Φ隆7鵂詞蹦??R咽芮牘省??嬙勇蕖T蚴被斷病J掛閹?又泄?0送蛩那?恕=怨那僮骷坷止┭?稹W骼穸?セ構橄閔健W?瞎?嶙莨閎?蚶鎩A釷芊鵂熬憷湊摺F淶厙獎阽ち鵒??R蘊旖鴟植計浼洹N捫朧?σ栽硬奩渲小Oぞ咧畬滄?F渥閼呦っ?ΑR蘊扃瘴?O綖。為佛作座而高二千三百里。相持珍寶而莊嚴之。周匝欄楯皆以眾寶。皆懸繒幡蓋。燒名殊香。上有帳幔悉覆其上。以天華散遍其地。近佛座處而有四樹皆寶。伅真陀羅。自呼官屬及中宮。便言。佛者難值。譬若華優(yōu)曇缽。今已得之當好供養(yǎng)。各棄諛諂嫉妒及貪。其亂者當正心。當至心供事。皆當具華名殊絕好。當以奉上名香及栴檀。于香山而熏之。今所當事是一切之尊。所作妓樂調(diào)和其音。當令悲好。其伅真陀羅所樂者。當作是供。人中之人。華蓋繒幡。及天衣殊好軟者。其色無數(shù)。當用是而奉上。佛者難值。其供事佛者。后生天上作四天釋梵。其作是者便至此得。其色端正命則長壽。所生甚尊便得自在。其貌無輩所聞則得。其供佛者便得此德。若天上世間。常得安隱。其欲得是身常得休息。是皆供佛所致。其欲得辟支佛聲聞菩薩道。為作是者便能降伏眾魔。伅真陀羅。為諸官屬中宮說是。受其教。具諸華香。調(diào)作百味之食。便住香山之南。與諸妓樂俱。皆令而作鼓諸琴瑟。所作已辦。愿及用時其音皆雅悅心。一切欲令安隱莫不歡喜。其貌常凈笑對一切。其尊無蓋。諸天阿須倫莫不供事。惟愿用時屈神到是(一)?偝质N力。其力常勝莫能當者。降伏外道益于一切。其意已凈棄于眾垢。惟愿用時勞于尊神(二)。其身不受一切之塵。其功德不可勝數(shù)。其意甚尊無有極。所生甚豪。行步莫能與及逮之者。三道之惡已永無有所行。無行已悉舍行。其有見者莫不歡樂(三)。其明過于日月星辰。及釋梵之明而不敢當。其明過于三界之上。其明見者。若在冥中見于燈火。莫不歡喜。諸所有明皆悉為蔽。其明無所不明。諸天龍所有妓樂不從其樂。而可得脫日益垢濁。其聞佛音莫不得脫其垢便除。十方諸醫(yī)不能除人心之垢。佛則是醫(yī)。所語聞者心垢則除便得安隱。佛者實尊尊中之尊。莫能與等者所語悉凈無有異諸。所有惡莫不為伏。惟愿用時勞其尊神。本已布施而行。今已住于布施。當以法而施與。本已行凈戒。自致得安隱。伏意而忍辱得成。惟愿用時勞于尊神。住于精進。已禪旬而自娛樂。其心意已住。以智慧光明而見。心常而歡悅。惟愿用時勞屈尊神。其心慈哀等于一切。已受過諸限。其功德過于梵。已佛故而得住。惟愿用時勞屈尊神。則時佛告諸比丘僧。各令護缽。當就其請。盡七日及護寺者。提無離菩薩自念。欲作交露車縱廣四百里。其中悉有蓮華。欲令佛及諸菩薩比丘僧。各各坐一一蓮華之上到香山。則時三昧。應時便有如所念。白佛今有交露車愿就之。佛便坐蓮華上。其座高四丈九尺。諸菩薩及比丘僧。各各坐蓮華之上。如所言。所以者何。惟加哀我各坐已竟。則時以右手。自以神足而擎舉之。諸欲天子。諸色天子。見提無離菩薩所作威神變化乃爾。各以其妓樂華香。而供養(yǎng)隨到香山。伅真陀羅。遙見佛在交露中坐。來見已便令八萬四千真陀羅揵陀羅。皆持華香而鼓琴瑟。作其唱樂而趣前迎佛。便相將入宮。到其處所佛就其座。諸菩薩比丘僧各各悉坐。伅真陀羅。語釋梵四天王。今具已辦各各布之。中宮一切各持飲食而悉供養(yǎng)。飲食已竟。行澡水訖。伅真陀羅。以機坐佛前聽佛說經(jīng)
佛語提無離菩薩。菩薩奉行檀波羅蜜。凡有三十二事。清凈行之。何謂三十二事。一者菩薩布施欲求佛。發(fā)心為本。二者菩薩布施。當離羅漢辟支佛道。三者菩薩布施。念欲度脫十方人民。四者菩薩布施與人心不悔。五者菩薩布施與人。視之如佛。六者菩薩布施與人。心無慳貪。七者菩薩布施與人。心不亂歡喜與之。八者菩薩布施與人。手自斟酌。九者菩薩布施與人。意廣不殆。十者菩薩布施與人。不求欲有所生。十一者菩薩布施與人。不從中有所悕望。十二者菩薩布施與人。不有所置隨佛經(jīng)教。十三者菩薩布施與人。樂佛經(jīng)故。十四者菩薩布施與人。欲求佛道故。十五者菩薩布施與人。不自貢高。十六者菩薩布施與人。欲勸勉教人故。十七者菩薩布施與人。欲度脫人民。十八者菩薩布施與人。欲持經(jīng)法教人民故。十九者菩薩布施與人。隨佛教故。二十者菩薩布施與人。欲降伏魔官屬故。二十一者菩薩布施與人。欲求成就得佛故。二十二者菩薩布施與人。欲求為人中雄猛故。二十三者菩薩布施與人。欲閉塞餓鬼道故。二十四者菩薩布施與人。欲使后世習布施故。二十五者菩薩布施與人。后世欲得豪貴富樂故。二十六者菩薩布施與人。世世得菩薩道故。二十七者菩薩布施與人。常欲與善師相隨故。二十八者菩薩布施與人。欲使世世和顏向十方人故。二十九者菩薩布施與人。欲成佛道之本故。三十者菩薩布施與人。欲反成就菩薩故。三十一者菩薩布施與人。欲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三十二者菩薩布施與人。欲成境界莊嚴。欲向佛入諸經(jīng)法故。是為菩薩清凈布施三十二事。菩薩行檀波羅蜜如是
菩薩清凈行尸波羅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謂三十二。一者菩薩身所行常清凈。是為持戒。二者菩薩離慳貪嗔恚愚癡。口所言凈潔。是為持戒。三者菩薩心作明慧不欺于佛。是為持戒。四者菩薩不隨外道奉行十事。是為持戒。五者菩薩生天上世間。常不離佛道。是為持戒。六者菩薩離羅漢辟支佛。心去調(diào)戲。是為持戒。七者菩薩遠離諛諂。入佛智慧。是為持戒。八者菩薩多學智慧心為第一。是為持戒。九者菩薩極大慈哀向于十方。是為持戒。十者菩薩遍護十方人悉具足。是為持戒。十一者菩薩未嘗犯禁。離于慚愧。是為持戒。十二者菩薩不毀缺所行身常畏慎。是為持戒。十三者。菩薩不中道犯行違戾本心。是為持戒。十四者菩薩自守不犯眾惡。是為持戒。十五者菩薩隨明人之教度脫惡道。是為持戒。十六者菩薩持戒生天之本。是為持戒。十七者菩薩悉欲具足隨佛智慧。是為持戒。十八者菩薩常堅持戒不犯佛教。是為持戒。十九者菩薩不自貢高輕侮他人常自制止。是為持戒(少十九一法諸藏并闕)。二十者菩薩能自制心不隨愛欲。是為持戒。二十一者菩薩持戒不失得佛諸經(jīng)。是為持戒。二十二者菩薩持戒有信。勸助樂不欺。是為持戒。二十三者菩薩不犯慳貪。是為持戒。二十四者菩薩持戒堅住隨法教化。是為持戒。二十五者菩薩棄捐財富。常欲作沙門是為持戒。二十六者菩薩習樂于空閑之處。樂于經(jīng)法。是為持戒。二十七者菩薩不貪飲食衣被。欲入道故。是為持戒。二十八者菩薩斷截諸惡成諸功德。是為持戒。二十九者菩薩暴露專精。遠離姓族守功行德。是為持戒。三十者菩薩入深法行無所附著。是為持戒。三十一者菩薩隨次第法行十二因緣。是為持戒。三十二者菩薩不隨諸外道。遠離四顛倒。是為持戒。是為菩薩清凈持戒三十二事。菩薩行尸波羅蜜如是
菩薩清凈行羼提波羅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謂三十二事。一者菩薩不貪身。是為忍辱。二者菩薩不惜壽命。是為忍辱。三者菩薩不持嗔恚意向人。是為忍辱。四者菩薩人有罵詈毀辱悉受。是為忍辱。五者菩薩若見疲病羸劣。當哀傷之。是為忍辱。六者菩薩不輕易無教之人。是為忍辱。七者菩薩雖自豪尊為人所易。是為忍辱。八者菩薩為人所剝割不嗔不怨。是為忍辱。九者菩薩無嗔恚恨意于人。是為忍辱。十者菩薩為人所敗令就小道。心不回轉。是為忍辱。十一者菩薩樂信佛道其心不懈。是為忍辱。十二者菩薩心不動亂。清凈而住。是為忍辱。十三者菩薩未嘗持嗔恚向人。是為忍辱十四者菩薩護他人心令不得起。是為忍辱。十五者菩薩常以柔軟之心向人。是為忍辱。十六者菩薩常持慈哀之心向人。是為忍辱。十七者菩薩不恃自貢高之心向人。是為忍辱。十八者菩薩為十方天下人下屈。是為忍辱。十九者菩薩不持忿行向人。是為忍辱。二十者菩薩自守無所犯負。是為忍辱。二十一者菩薩常自制心令意不起。是為忍辱。二十二者菩薩自有過失能自悔責。是為忍辱。二十三者菩薩不持他人長短。是為忍辱。二十四者菩薩常樂念佛道是為忍辱。二十五者菩薩常樂解于經(jīng)法。是為忍辱。二十六者菩薩常愛樂十方人民。是為忍辱。二十七者菩薩常欲施與十方人民。是為忍辱。二十八者菩薩常持和心向人。是為忍辱。二十九者菩薩常憙勞來于人。是為忍辱。三十者菩薩常隨經(jīng)法不中斷絕。是為忍辱。三十一者菩薩聞有三治不恐不怖。是為忍辱。三十二者菩薩無所從生樂喜智慧。是為忍辱。是為菩薩清凈忍辱三十二事。菩薩行羼提波羅蜜如是
菩薩清凈行精進波羅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謂三十二事。一者不斷佛道。是為精進。二者不斷經(jīng)法。是為精進。三者不斷比丘僧。是為精進。四者度不可計人。是為精進。五者受不可復計死生心不殆。是為精進。六者當供養(yǎng)無央數(shù)佛無厭極。是為精進。七者當作不可復計功德。是為精進。八者當學不可復計經(jīng)卷。是為精進。九者悉當教十方天下人。是為精進。十者成就十方天下人皆使得佛道。是為精進。十一者當為十方天下人。給所當?shù)孟ぎ攺呐c之。是為精進。十二者自身所有好物持施與人。是為精進。十三者諸禁戒悉當護持。是為精進。十四者忍辱之力悉當柔弱。是為精進。十五者諸禪三昧悉當具足。是為精進。十六者諸智慧悉令具足。是為精進。十七者諸佛境界所行功德。自莊嚴作佛時境界。是為精進。十八者欲求極大力。是為精進。十九者悉降諸魔及官屬。是為精進。二十者持佛經(jīng)法。悉降伏余外道。是為精進。二十一者十種力四無所畏。諸佛經(jīng)法悉欲得具足。是為精進。二十二者莊嚴身口心。是為精進。二十三者未嘗懈怠休倦。是為精進。二十四者所作為事悉當究竟。是為精進。二十五者心常當猛健。是為精進。二十六者悉棄捐諸愛欲。是為精進。二十七者諸未度者悉當度之。諸未聞經(jīng)者悉當使聞之。諸未般泥洹者皆令當?shù)冒隳噤。是為精進。二十八者一一相者輒有百福功德悉當具足。是為精進。二十九者諸佛經(jīng)法悉當護之。是為精進。三十者不可復計諸佛境界我悉當知。是為精進。三十一者世世常當見無央數(shù)佛。是為精進。三十二者遠離從精進出生。遠離身心無形。亦無所住。亦無所出。亦無所入。亦無所生。是為無所生樂住。是為菩薩清凈行精進波羅蜜如是
菩薩清凈行禪波羅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謂三十二事。一者所念無所犯。是為凈。二者所持不缺。是為凈。三者所分別不忘。是為凈。四者去離調(diào)戲。是為凈。五者自守知足。是為凈。六者心不邪念。是為凈。七者勸人作功德持用索佛。是為凈。八者不犯六事。是為凈。九者適無所著。是為凈。十者自觀內(nèi)外。是為凈。十一者悉具五旬。是為凈。十二者心常柔軟。是為凈。十三者不著于身。是為凈。十四者內(nèi)行定。是為凈。十五者向入佛道。是為凈。十六者遠離于惡人。是為凈。十七者智慧明所入。是為凈。十八者悉入所因功德。是為凈。十九者悉令經(jīng)法本樂。是為凈。二十者隨次第入行。是為凈。二十一者智慧恩不轉。是為凈。二十二者漚和拘舍羅所成就。是為凈。二十三者悉欲具足佛事。是為凈。二十四者悉哀苦人。是為凈。二十五者不與羅漢辟支佛從事。是為凈。二十六者稍稍樂入深智慧具足。是為凈。二十七者所作功德不厭。是為凈。二十八者一切人本無有人信是事。是為凈。二十九者悉得佛三昧不亂。是為凈。三十者悉入十方天下人所念事悉見。是為凈。三十一者悉知十方天人身事。是為凈。三十二者譬如醫(yī)王悉愈人病。菩薩持經(jīng)法。悉愈十方天下人生死老病。是為凈。菩薩行禪波羅蜜清凈如是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謂三十二事。一者欲得佛諸經(jīng)法無厭時。是為高明。二者隨次念諸經(jīng)法。是為高明。三者智慧解黠。是為高明。四者所因法不滅智慧。是為高明。五者入黠守解五陰。是為高明。六者以黠慧承經(jīng)法解于本端。是為高明。七者阿伊檀拘舍羅持智慧解。是為高明。八者十二因緣拘舍羅稍稍覺知。是為高明。九者四諦拘舍羅悉知是滅。是為高明。十者稍稍入慧拘舍羅制不隨泥洹。是為高明。十一者內(nèi)觀皆悉曉知。是為高明。十二者故受化生死。當悉曉知。是為高明。十三者諸經(jīng)法無所從生悉當曉知。是為高明。十四者一切人本端無形本自凈。隨世間習俗而入度十方人。是為高明。十五者一切法為一法耳。本端者泥洹也。是為高明。十六者一切境界為一境界耳。何以故。本自空故。是為高明。十七者一切佛為一佛耳。何以故。法身所入不可計故。是為高明。十八者一切事不悉見說。何以故。各各有字拘舍羅悉當知。是為高明。十九者無所掛礙護智慧。不可計十方天下人來問悉能報。是為高明。二十者悉得諸經(jīng)法未嘗有忘。用得陀鄰尼故。是為高明。二十一者悉覺諸魔事。覺者當即遠離。是為高明。二十二者一切法如幻。譬如人假著。籠軀須臾脫去。一切無所有亦如是。是為高明。二十三者如夢中所見。及水中影深山音響。一切法皆如是。是為高明。二十四者一切法皆空。本無所從來故。是為高明。二十五者十方天下人心所念。智慧悉至悉知其本。是為高明。二十六者持漚和拘舍羅威神之力入泥洹。后復來出現(xiàn)生死。是為高明。二十七者空無想無愿。一切法隨教悉見度脫。是為高明。二十八者本端定無定無所見。一切法悉了其本。何以故。一切法無所持無所著。是為高明。二十九者悉得明無有癡冥。悉得智慧光焰。為十方天下人。說經(jīng)法悉度脫。是為高明。三十者一切生死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悉曉知隨習俗入。而為十方人說法。更生更死示現(xiàn)如是。是為高明。三十一者四事不護智慧悉至遍皆悉知。是為高明。三十二者為十方人說經(jīng)法。從次第隨人所喜樂為說之。當自制心自護智慧。悉具足成就。諸佛悉遙見是高才。為菩薩持佛威神。為悉擁護。是般若波羅蜜三十二事清凈如是
菩薩漚和拘舍羅所行。有三十二事。何謂三十二事。一者教十方天下人自護身。二者福多者亦不于中住。福少者亦不于中住。三者教十方天下人民索菩薩道者。當教不索菩薩道者。不教悉視如師無異。四者常欲多珍寶財物施與眾人。五者常樂求羅耶多教于人。六者示現(xiàn)母人身欲多教母人。七者示現(xiàn)年少教化小兒。八者示現(xiàn)若干種人。用哀世間人故。九者世間有狂亂者。亦現(xiàn)狂身安隱度之。十者若有亂心煩憒。隨其煩憒為說經(jīng)道。十一者隨十方人所喜持法往度之。十二者持禁戒百歲若千歲。若有人所欲喜舍戒往教度之。十三者隨人所好喜被服諸音伎樂。持施與之人得莫不歡喜。因持經(jīng)法往教之。十四者頭陀沙門各異志行。隨其法行往教之。十五者尼揵波和及余外道。隨其種類而入教之。引著佛道中。十六者于諸淫女人中。示現(xiàn)端正化淫女人。獨尊悉教諸淫女人令不淫。及復化作男子。稍稍內(nèi)佛道中。十七者若大會作諸音樂。時有觀者聽音樂之聲。一切人大歡喜。持諸音樂聲說經(jīng)法。其有聞者莫不得度。十八者世間工師伎道化身。悉入其中教化令為佛道。十九者示現(xiàn)般遮旬世間有貧窮羸劣者。指示地中伏藏財物。施與貧窮人。竟為說經(jīng)法皆令發(fā)意。二十者世間有死喪號哭愁毒者。亦復化現(xiàn)威神。亦復愁毒化教愁毒人令為經(jīng)道。二十一者世間亡財物。菩薩化示伏藏財物教令為道。二十二者若有侯王。若有傍臣。若有迦羅越。儻有無子愁毒者。便化入腹中作子。各為父母家室。說經(jīng)令得度脫。二十三者于賈人中最尊貴。中道資糧乏絕。便現(xiàn)威神。給與伴人漿水飲食令飽滿。以為說經(jīng)道。二十四者若有人墮地生盲。若百人若千人若萬人。亦復持威神現(xiàn)盲人。悉復給示。與衣被飲食所當?shù)。悉使盲人得眼視。莫不歡喜。如是稍稍為說經(jīng)法。皆使發(fā)意求佛道。二十五者于大城中。若有見囚徒拘系牢獄。亦復化現(xiàn)作囚徒。亦復各各在其中持威神之力。悉使系者得洗沐衣被飲食。悉為說經(jīng)皆令發(fā)意索佛。二十六者若有死罪將詣城外。菩薩便持威神之力。隨其人數(shù)。以化人補其處將人持去。其人得脫大歡大喜。便飲食令飽與衣被。為說經(jīng)道。其人得脫喜樂。皆發(fā)意求佛道。二十七者若有斗諍變訟。若諍錢財。若諍田宅。菩薩于中央兩分和解。若有不足持錢財。義為和解給足與卻。后為說經(jīng)道。令發(fā)意索佛道。二十八者漚和拘舍羅。菩薩常端正示現(xiàn)于人作丑惡。二十九者現(xiàn)身作可憐沙門教人。轉復作白衣行教人。三十者菩薩行漚和拘舍羅。遠離在外余道。隨其被服言語于其眾中。誹謗佛。誹謗法。誹謗比丘僧。稍稍持經(jīng)法。教化引著佛道中。三十一者稍稍教人。般泥洹亦復隨之。般泥洹即復化出異方現(xiàn)。三十二者行漚和拘舍羅菩薩。自在所喜而化現(xiàn)。若化出作羅漢。若復化出作辟支佛。若復現(xiàn)作菩薩。若復化現(xiàn)作佛。是為漚和拘舍羅三十二事清凈如是。佛說般若波羅蜜時。伅真陀羅及眷屬。及諸天龍閱叉犍陀羅九萬三千人。悉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與佛俱來者八千菩薩。悉得無所從生法樂忍。伅真陀羅王。得明慧三昧。聞佛所說歡喜踴躍。則以天繒貢上于佛。是間不能平其價數(shù)。則時伅真陀羅宮室八千人。以千葉華蓋以貢上佛。佛以威神。令華蓋悉在虛空。置佛頭上合為一華蓋?v廣四千里。伅真陀羅子及諸夫人。見是威神變化。悉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對佛惟。怛薩阿竭教照吾等。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是言時。佛則離地百四十丈坐于虛空。從身放光明照三千大千之剎土。伅真陀羅摩休勒。諸所有眷屬。及諸欲天子。諸色天子。所有唱伎樂不鼓而自鳴。于香華之山。諸華果樹悉作琴聲。其音甚好。佛舉身毛。一一毛皆放光明。有蓮華。一一蓮華有菩薩坐。皆有三十二相。用佛威神故。諸伎樂聲但聞說經(jīng)。皆作難經(jīng)之音。如人所疑。諸蓮華上坐菩薩。皆發(fā)遣難經(jīng)之問。決諸狐疑
諸音而作聲。云何發(fā)菩薩心行而不忘。自致坐于佛樹(一)。菩薩報言。其心歡。于一切便有無極大慈。以是之故不忘(二)。其音復作問。其意云何。所因云何云何。已無極大慈而生(三)。菩薩報言。其意。不諂所因如慧。無極大慈者致于泥洹(四)。其音復問。所施與云何已與。云何從而不悔所作。云何不求有所生。云何作菩薩愿(五)。菩薩報言。所有物而不愛惜。既與便無有悔意。常念菩薩道故。不求有所生處(六)。其音復問所作凈戒。云何于戒而不自貢高。云何教失戒者。何從自致至摩訶衍(七)。菩薩報言。其有善心便有凈戒。知一切法空故不貢高。作無極大慈故能教失戒者(八)。其音復問。若有罵詈撾捶欲殺者當云何有忍辱。其意云何不起而有悅(九)。菩薩報言。當念我作佛時。為一切人作醫(yī)王。其病者我當愈之。以是故能忍辱。其有罵詈撾捶欲殺者。其意不起而有悅(十)。其音復問。精進云何而有究。云何不殆成菩薩行(十一)。菩薩報言。精進者用法故。欲護一切故而有究。曉了空事故不殆(十二)。諸音復問。其意當云何而令備足。其心如深入。云何于禪而自知無所希望(十三)。菩薩報言。其心不迷故能備足。其心不諂故如深入。用漚惒拘舍羅故能禪。以是故無所希望(十四)。諸音復問。云何得智慧。所見而直行。云何具法慧業(yè)。當云何而決疑(十五)。菩薩報言。憙學問者增于智慧。曉知十二因緣故能直行。憙以法施與。故決諸疑曉知其本(十六)。諸音復問。云何而多智。能自致是以聞。云何而教人而自致得尊(十七)。菩薩報言。常謙損故多智。所聞如作乃能致。是以法施無所悕望。故能至尊(十八)。諸音復問。其慈者而云何。乃至無極之大哀。云何具護等。云何得至梵天(十九)。菩薩報言。其等心是則慈。不厭極是則護。因是其心歡喜悅。故能至梵天(二十)。諸音復問。云何菩薩能見佛。見已云何而歡喜。云何聞法而不疑(二十一)。菩薩報言。其心常念佛故。能致得見聞法。其心而凈潔故能無疑(二十二)。諸音復問。云何功德而可集。云何其慧而可合。云何向觀而可知。如是之事云何求(二十三)。菩薩報言。于功德無厭足。是故集學問無有厭故能致其慧。其心不亂無所念。是故為向觀(二十四)。諸音復問。臧者云何其處。云何其行。云何所緣(二十五)。菩薩報言。臧者空無所有。其處者波羅蜜四禪是其行。所緣度一切(二十六)。諸音復問。何謂魔事。何謂佛事。云何所作至菩薩(二十七)。菩薩報言。無有膽而怯弱。是故為魔事。隨摩訶衍心。是故佛事。悉舍眾惡故致菩薩(二十八)。諸音復問。云何當親近于迦羅蜜(漢云善友)。云何離于惡師。云何而等住。云何而舍(二十九)。菩薩報言。其教導菩薩道。是則為迦羅蜜。令離菩薩心。是則為惡師。所作而自知。是故為等住。舍外道諸邪。是則為政(三十)。諸音復問。云何可護諸法。云何可教一切人。云何為漚和拘舍羅。令成菩薩道(三十一)。菩薩報言。精進故能護法。漚和拘舍羅故。能教人隨人有無。若道若俗而為開導故。成至菩薩道(三十二)。諸音復問。云何所作而用慧。云何是魔事。云何而謹敕不失時(三十三)。菩薩報言。所作令無罪是故慧所作而非法。是為魔事。常隨其教。是則為謹敕常有謙損為人之所敬(三十四)。諸音復問。其道者云何。非道者云何。云何造人令入道(三十五)。菩薩報言。六波羅蜜是故道。其急者是聲聞辟支佛事。是故非菩薩道。曉了般若波羅蜜漚和拘舍羅故。能造人令入道(三十六)。諸音復問。何謂為利。云何是鎮(zhèn)。云何能令勤苦人。而令得歡喜(三十七)。菩薩報言。其得者七覺意。其法者是則利。其鎮(zhèn)者是則陀鄰尼。所教已法無饑渴。是則為歡喜(三十八)。其音復問。何所是菩薩父母。何所是親屬。何所是眷屬。何所而有好(三十九)。菩薩報言;蹌t為母。法則為父。三十七品是親屬。其功德是則為眷屬(四十)。故能于一切而有好(四十一)。諸音復問。何從可知無我。何從可知慈而念一切。無我與慈。云何等令如稱(四十二)。菩薩報言。曉了空事乃知無我。是則為大慈。知一切人皆空故(四十三)。一切生死無有生死法令然。其知是者亦復生死(四十四)。其諦者亦無有往。無有還者亦無有住。其作是者便能至道(四十五)?諢o有相無有愿。已去求則為一相。已知者曉了五陰空。故無有想。無有想故無愿。一相而無數(shù)(四十六)。事五陰則空。已知觀故。五陰亦知觀一切人悉空。亦不有亦不無(四十七)。智慧則為護空。漚和拘舍羅護一切人。已無極大慈而教人。已故可至泥洹(四十八)。諸音復問。無有生故無所有。一切諸法如是(四十九)。何所生知微妙而生死(五十)。菩薩報言。無所生故無所有。是故慧之滅。用漚和拘舍羅微妙。故有生死(五十一)。諸音復問。何謂而得決。何謂不復還。云何而得忍。云何而無疑(五十二)。菩薩報言。等住而得決。已入法身不復還。已得無所從生法樂忍便無疑(五十三)。諸音復問。何謂佛樹。何謂菩薩相。何緣佛名為佛。何謂名為怛薩阿竭(五十四)。菩薩報言。佛樹者。普若天無所不覆。習諸法是菩薩相。是故名曰佛。以智故于心無所希望。其身亦爾。故名怛薩阿竭(五十五)。
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jīng)卷中
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jīng) 卷下
后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伅真陀羅諸子。聞是法得歡喜信忍。各各解身上珍寶。以供養(yǎng)上佛。各各說言。今用吾等故。以是所有上佛。今還得聞諸法。各各白佛。甚可奇。是伎樂之音。乃作是問。諸坐化菩薩悉決其難。其在會者皆無狐疑。為我等開無央數(shù)冥。而令得明。是者誰之所致。令諸伎樂音。乃作是難問。諸坐化菩薩。而皆發(fā)遣。悉為解之。佛言。皆怛薩阿竭之所致。若我欲令空而作音聲?芍隆:螞r伎樂及諸樹。以是故怛薩阿竭所作不可計。伅真陀羅諸子皆言。令一切人皆如怛薩阿竭。及伅真陀羅八萬四千夫人。各各持天珠而奉上佛。則時散佛頭上。便化作八萬四千交露帳。其中悉有床具足皆珍寶。皆布天繒以為綩綖。諸交露帳中悉有坐佛。其佛皆三十二相諸種好悉具。八萬四千夫人。見是變化莫不歡喜。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心。皆踴躍合作一音。而嘆怛薩阿竭已。自凈復凈他人。悉去無垢。無所著無所污。其明甚好。其眼如優(yōu)缽華。今自歸明若如月(一)。其歡者莫若如見佛。佛為一切莫不斷其罪。所語其聞者莫不歡悅。常愛樂于廬野。以眾寶而合成。悉覽持法寶藏。今自歸無所不度者(二)。若度水以到岸。卻外道伏諸邪。其凈于蓮華。以空率化。以諦教道。今自歸歡喜者(三)。度四竇已四諦而率人。于世間行與人眼。足下輪有千好。今自歸音安好(四)。其身過于人。為一切而說之。其有力無與佛等。今自歸十種力(五)。而斷欲有所得而不喜。無所得不已憂。于世間開盲者。如冥中然燈火(六)。已伏心致十種力而施與。自娛樂身已伏寂而度。今自歸而無何(七)。其相者而甚尊。在于一切為之上。為一切示現(xiàn)。莫不得其本。其忍及慈已自娛樂。今自歸為尊所敬(八)。若船師無所不度。佛者是即尊。燒三毒壞絕眾冥。一切愚闇皆蒙其恩莫不來供。今自歸寂諸惡已盡(九)。光而七尺色若如金。其音甚大聲而清凈。于人之上是則為尊。今自歸為一切而作本者(十)。貢高諸冥已悉除去。度于一切自守如道。為眾作導。所語悉諦而無有異。今自歸于冥而作明(十一)。其祠祀而甚大故名字。而悉聞其法說如所言。其所聞莫不遍。今自歸歡喜(十二)。大已住其處。降伏貢高自用者于一切而無所著。故知而極尊。今自歸脫人之欲者(十三)。其聲甚好音聞梵天。悉知罪福。去人之垢。曉知五陰。所作得重莫能等者。今自歸去諸穢垢(十四)。其心悉等將護一切已率其意。其知無所不曉。已住于道所作悉正。所教皆諦莫不得脫。今自歸所知而時(十五)。為人示導其德軟好。其聞音者莫不解釋。眾魔甚多莫不而伏。一切悉過。自用諸所貢高。今自歸已去眾惡(十六)。諸有附者莫不隨教。皆而來敬莫不供者。其佛難值所入微妙。其來問者莫不喜悅。今自歸其德無輩(十七)。其意己力無所不曉。于好于丑其心適等。已堅住其處莫能動者。今自歸已總諸力(十八)。其手足而有網(wǎng)。足下有輪。脫諸生老死。常勝一切。今自歸其德如天無所不蓋(十九)。則時伅真陀羅夫人。贊嘆已竟各各復問。雖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難以母人。自致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二十)。佛言。以一事離于母人。疾得男子。至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何謂一事。以發(fā)薩蕓若。作無央數(shù)功德而不忘。是為一事。復有二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羅。何謂二事。所作如所語不事諸天。但歸于佛。所作如正不信于邪。是為二事。復有三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羅。何謂三事。護身三事而凈。護口四事。護意三事。是為三事。復有四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羅。何謂四事。所施與不諛諂。于戒而不諛諂。常自守護亦不諛諂。聽聞其法亦不諛諂。是為四事。復有五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羅。何謂五事。用法故。所作如法。聞法而直住。不樂于母人。常念作男子。是為五事。復有六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羅。何謂六事。不懈怠。所作不忘。其心柔軟。質(zhì)樸而不諛諂。亦無恣態(tài)。所作至誠。是為六事。復有七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羅。何謂七事。常念佛得法身。常念法得佛慧。常念僧欲令來屬。常念戒欲凈之所求。常念施與去諸垢。常念天上欲令如菩薩心。常念人欲度生死故。是為七事。復有八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羅。何謂八事。不以飲食而自樂。亦不華。亦不香。亦不眾好雜色。亦不至戲觀之廬。亦不倡伎而為樂。亦不歌舞。是為八事。復有九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羅。何謂為九。亦無所斷。亦無所著。亦不念有我。亦不念有人。亦不念有壽。亦不念有命。亦不念有所生。亦不念無所生。而信因緣。是為九事。復有十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羅。何謂為十。為一切而有慈不貪利。一切物亦不念他。男子身命盡而不欺眾。不兩舌而憙罵。亦不妄語。其有作倡伎樂。其心不以為樂。亦不起意。亦無所恨而正住。不以邪罪福事而索知。是為十事。母人可得為男子。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母人有施心有法心。視諸色若水中之聚沫。自于色不貢高。于安于苦。視若雨中之泡。若得安不以為愛。若得痛而不怒。于安隱亦不喜。于痛亦不憂。視而知思想。若野馬。其心亦不在男。亦不在女。生死譬如芭蕉。知生死無有可于生死。亦不念有。亦不念無。其識譬如幻。視其心意。若幻無有異。于諸法無有著。以四大地水火風而知一切。若舍以三事而得成。有草有土有木。人者亦無吾無我無命所作。如所為無崖閡。是則本眼已自然而有所視。眼者如水中泡。但怙以肉而里空本空而凈。耳鼻口身意亦爾。視其身若如影。其聲者譬若向。知其心如幻。其作是者。疾離母人而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說是時。諸夫人皆歡喜已。頭面著佛足。應時佛笑。無央數(shù)色光明。而從口出遍十方。還繞身三匝還從頂入。阿難從坐起正衣服。長跪已贊嘆而問。面明如月其光甚尊。其色如火中之金。今笑愿聞其緣。今欲所問(一)?偝肿鸹。為一切悉作本。其因地之者莫不供事。屬之所笑會有歡者。今欲而問(二)。已法施自樂。已清凈之戒忍辱之力。屬之所笑是誰之本。今欲所問(三)。精進而根得成之力。以禪惟務以自娛樂。其慧若天無所不遍。屬之所笑而為論本。今欲所問(四)。常若有慈。加之于哀護。壽適平而無奇特。屬之所笑誰當?shù)帽尽=裼鶈?五)。已斷三毒而有三眼。所語法譬若甘露。屬之所笑誰當值本。今欲所問(六)。降伏眾魔卻于外道。已四諦而教。屬之所笑誰當致本。今欲所問(七)。尊于十力決斷眾疑。其德無數(shù)。屬之所笑誰當?shù)帽。今欲所?八)。佛語阿難。乃見伅真陀羅諸夫人眷屬為我作禮者不。阿難白言。已見佛謂阿難。諸夫人因是歡喜。為我作禮而自發(fā)心合會功德。壽終已后離于母人。當?shù)媚凶颖闵敌g天上。當與彌勒相見講議菩薩之事。彌勒佛時皆當供養(yǎng)。是波羅劫其當作佛者。皆悉來而供養(yǎng)。稍稍于是劫中。當成菩薩行。伅真陀羅自致至成佛。是諸夫人。皆當生彼佛剎悉作菩薩道
伅真陀羅白佛。今吾等所作。已若如佛。生死已盡。但住于天及人。已住于佛道。今已具法藏。已住其慧地。已治于功德。已現(xiàn)于諦道。已說漚惒拘舍羅。已造菩薩心。開決眾法說。所說而得依歡喜。而聞法時。眾會及諸菩薩各各有念。伅真陀羅能至久如。而成佛號字云何。及其剎土有眾菩薩。及其所有佛。應時悉知諸菩薩所念。便呼阿難謂。伅真陀羅王。卻后七萬四千八百劫。當為佛號字群那羅耶波披沙(漢曰德王明)。其剎土名栴陀惟摩羅(漢言日月明)。其劫名羅陀那三披(漢言寶等有)。其地平等悉白琉璃。其地之明譬若如日。其地甚凈無有塵垢。在于虛空而有交露之帳。皆悉眾寶諸菩薩悉坐其中。所行徑處。諸菩薩各見佛。見已便念。我之所見若如是;T菩薩所疑。所見佛則當開解其疑。皆當?shù)脽o所從生法樂忍。爾時剎土無有城郭丘聚縣邑。王者之土。一切人皆在交露帳中。不見母人。亦不聞母人。其往生者。皆悉而化在蓮華師子之座。眾菩薩以禪為樂。以法歡喜為食。亦無異道。不聞異道一切。但有眾菩薩。悉摩訶衍。無有邪道不信佛者亦無眾魔。亦無魔民。亦無求者。亦無苦者。以好之藏。以空印而封。彼聞諸天及人等無異。但有名字。其佛壽十小劫。當以無央數(shù)眾菩薩以為僧。悉當?shù)貌豢勺h惟務。是佛欲般泥洹時。先當授菩薩決。其菩薩名曰漚多惟授。后當作佛號字摩訶惟授(漢言大嚴)。是劫羅陀羅三披。于佛于法于僧無有盡時。故名曰羅陀那三披。伅真陀羅。于佛前受決。即時歡喜踴躍。飛上去地百四十丈而住。欲令一切在會者而歡喜。自用功德。因佛威神而說嘆。諸法本凈。若空自然無有。自然故無垢。其知是者。則佛之上子(一)。若夢之所見不可得。故不可持。若如虛空。其知諸法如夢。不以死生為勤苦(二)。如幻師有所現(xiàn)。于其中無所得其五陰若如幻(三)。其色本若水中之沫。痛癢者若水中之泡而自然。思想者若野馬如芭蕉無所得。生死無所得(四)。心意所知但有字。佛言。若如幻知五陰本如空。于生死不已等。已四大等如稱所。已等如毒故(五)。六衰者如空野。已如法持佛威神(六)。自伏者乃施與。為是者即之安。其已凈是則戒。想已盡則忍辱。能自制而寂為精進(七)。所作而無異。是則之為禪。如所緣無所礙故慧。持是學則波羅蜜(八)。無我無人則善慈。清凈者是為哀。其寂者若護等。作是行上梵天(九)。以四事雜施與受佛忍以不怒貪。已無過所有(十)。無我壽命亦爾。六衰空而悉寂。其知者則菩薩(十一)。菩薩者不希望。不想有人無人。亦不想有我無我。其心不二故無所著(十二)。法無所有。而無所依。去無所至。來無所從。住法身無所閡。怛薩者與佛等(十三)。亦不有亦不無。因法緣所因便有。若電現(xiàn)則滅。心者亦爾(十四)。于生死而有行。其心不可見。心者如風無所著。其心者為本凈。已知心本凈。于生死無所沾污(十五)。若垣壁墻因土草木而得成。其身無知。譬若石本之凈。身者無所希望(十六)。若風不可得。其聲亦爾。若山中有妓樂之響。其知是聲之亦凈。于是響亦不作欲(十七)。若虛空而不墮。無所住無有處。盡知諸法。若虛空無所住無所止。如是知者已為等住(十八)。若有大火不能焦燒其虛空。其知諸法凈若空。若異方剎土而有大火。往到彼間。其火亦不能害。已知是法。不已須彌遮迦和山之為礙。其知是者。能遍諸剎土。其四大地水火風悉平等。用空故。其知是者。能到億億剎土(十九)。于三界而有聲上中下。于百億劫而有聲。無有竟。本自然故(二十)。佛色心等如稱而微妙。用凈故。諸佛平等若稱(二十一)。菩薩行已。合會無央數(shù)之功德。已知善心諸法悉平等。后能便受其決(二十二)。菩薩者自己界于法身而甚凈。其知是者后乃受決(二十三)。于色不想。于想亦不想。于痛癢思想生死識亦不想。以法故而受決。受決者不以陰四大。故空者盡平若稱。已知是者為無所從生。后乃受決(二十四)。盡者不能自知。不盡者不能知盡。已向盡者。諸法忍后乃受決。無想者若直之道。有想者若入邪道。于諸法無所著。已過三世。其知是者乃得決(二十五)。自知我而自然。諸法悉自然。無我而自然。用空故而自然?照咦匀粺o所有。其知三蓋心等而空。是故曰自然。其知受決者。不當作是知。為有希望故。其知不心不意。受決者是則為受決(二十六)。伅真陀羅謂。諸會者若等悉住在地。而我在虛空。其知在地。于虛空心適等。遍于三世而無所著(二十七)。伅真陀羅贊嘆說是。從虛空來下。前到佛所而白曰。今佛者用我故于世而有。佛盡為我說。吾之愿已從無央數(shù)阿僧祇劫而行菩薩道。不忘功德今悉得聞。時會諸菩薩各有是念。伅真陀羅。已從本何過去佛而發(fā)心。佛則知諸菩薩所念。欲決其疑故喚提無離菩薩言。過去不可勝數(shù)阿僧祇劫
爾時有佛。號字羅陀那吱頭(漢言為寶英)。其剎土名曰首呵(首呵者漢言曰為凈貌)。其劫名波羅林(波羅林者清凈貌)。爾時怛薩阿竭。有十二億菩薩。皆精進悉得忍。皆阿惟越致。其佛壽六十億歲。其剎土莊嚴無所不辦。其地悉琉璃。無種諸谷者。其有饑渴名美飲食盡悉在前。其土者無有異道。皆悉摩訶衍。爾時之世有遮迦越羅。名曰尼彌陀羅。而主四方。是遮迦越羅。供養(yǎng)佛六十億菩薩至千億萬歲。所作功德而無央數(shù)。及夫人八萬四千。及子千人。及官屬八萬四千人。與俱發(fā)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心。發(fā)心復供事佛至億萬歲。卻后以太子。名曰和陀波利林代而立為王。棄國行作沙門。其太子立為王者。亦供養(yǎng)佛。如前數(shù)已。復立其子而為王。便棄國行作沙門。如是展轉相傳如前法。乃至盡于佛壽。其佛般泥洹已。最后末王而制持法。佛語提無離菩薩。汝乃知時遮迦越羅尼彌陀羅不。今現(xiàn)伅真陀羅是。提無離則言。善哉善哉。佛之智以不可計盡久遠。悉知而說之。佛言。是智不足言。所以故能知一切人已過去當來今現(xiàn)在心所行。有所因無所因。有功德無功德。是故怛薩阿竭智無所掛礙。佛說無所掛礙時。八萬四千人。悉發(fā)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心。伅真陀羅與宮室眷屬。供養(yǎng)佛七日已。便持所有國土悉奉上佛。是者皆怛薩阿竭所有。時時抂尊來到是間。當用哀一切故。伅真陀羅太子。名曰遺摩羅涅。以摩尼珠交露以奉上佛。白言。今吾伅真陀羅者。于伎樂而有大欲。唯愿佛以法教照吾等。令于伎樂而無欲心。佛言。從今已去我為若心作護。有伎樂之音時。令若聞六十四法聲當所向。何謂六十四法。但聞無常聲?嗦。空聲。無我聲。寂聲。清凈聲。無生死聲。本凈聲。無所從生聲。如其本聲。本際聲本無聲。法身聲。怛薩阿竭聲。無人聲。無壽聲。無命聲。無來聲。無當來聲。無過去聲。無現(xiàn)在聲。無處所聲。無所得聲。無所上聲。布施聲。凈戒聲。忍辱聲。精進聲。一心聲。智慧聲。慈聲。哀聲。護聲。等聲。佛聲。法聲。僧聲。不忘菩薩聲。意止聲。意斷聲。神足聲。根聲。力聲。覺意聲。道所入聲。響聲。觀聲。漚和拘舍羅聲。四事雜布施聲。教一切聲。護法聲。降伏魔聲;寐。夢所見聲。若日明聲。若響聲。若水中影聲。不壞法身聲。十種力聲。四無所畏聲。十八法不共聲。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聲。阿惟越致聲。莊嚴國土聲。是為六十四事。諸所伎樂以佛威神但聞法聲。已入是者便得三十七品。時會者莫不歡喜。皆以頭面著地。各各悉言。菩薩甚尊。已住法者。皆為佛所護。佛語。諸會者如若之言。菩薩已住法者。皆為佛所護。所以者何。以護菩薩者。為護一切人。所以者何。菩薩發(fā)心用一切故。所以為僧那。將護愚冥脫于生死皆至泥洹。佛言。其知護菩薩者。是人已為護一切人。以其有以缽震越衣被。所當?shù)谜叨c菩薩已。為施與一切已所以者何。菩薩出息入息而得生活。譬若如人有出息入息。因是而得住足。欲饒益一切故。一切眾會。諸欲天子。諸色天子。清凈天子。真陀羅揵陀羅摩休勒。皆贊嘆勸助佛之所言。皆持眾華而散佛上。伅真陀羅自念。諸比丘菩薩上至佛。皆當還去。欲令因伅真陀羅神足。而還便化作交露車?v廣三百里皆悉眾寶。無央數(shù)寶以為諸樹。為怛薩阿竭作師子座。高四丈九尺。以天繒無央數(shù)色。有綩綖布其諸座。令諸比丘菩薩各各就坐。為諸帝釋四梵天王。作座如天座。則已成辦。白佛。已加哀當就之。佛與比丘僧諸菩薩。悉就伅真陀羅車。則時因伅真陀羅神足。去地百四十丈。其車行于虛空。八千天子。其諸伅真陀羅揵陀羅皆共隨從。伅真陀羅以金為繩。與眷屬俱挽交露車適當向道。佛放光明悉照三千大千剎土。王阿阇世及諸群臣。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見光明知佛當來。悉持繒蓋幡花香。出羅閱城。皆出而行迎。伅真陀羅八萬四千伎樂。皆作倡伎鼓琴瑟而行。其音先聞。伅真陀羅與子及眷屬。挽車送佛。至耆阇崛山中已到。佛從車已下自就其座。諸比丘菩薩皆在前而住。阿阇貰王。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諸一一尊者。及散王屬阿阇貰者。皆持繒蓋華香。悉以供養(yǎng)佛作禮。各各問言。怛薩阿竭。提無離菩薩問佛。伅真陀羅與諸眷屬。以車送佛到是。當?shù)煤喂Φ。佛言。伅真陀羅及眷屬。其發(fā)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者。因是功德皆當?shù)梦逖D酥脸煞鸲煌。從一剎到一剎供養(yǎng)諸佛。聞其法亦供。視諸比丘僧。皆當知宿命。悉當成無極之大哀。常當護法。常當教化一切人。王阿阇貰語伅真陀羅。善哉仁者。為佛所譽。阿阇貰復報語伅真陀羅仁所作功德。愿分我少所令我得其功德。伅真陀羅則答言。若可意者持是功德。而相與及一切人。何以故。菩薩諸所作功德。皆為一切故。不于中有所貪。諸所作功德。不念獨是我所作。一切人許菩薩有所作。為一切當蒙其福祐。何以故。菩薩者。是一切之因緣。稍而自習故能益于人。伅真陀羅謂阿阇貰。善哉仁者。而得二加羅蜜。一者是佛。二者是文殊尸利。蒙是恩所作非法其狐疑悉得解除。阿阇貰王言。菩薩所作甚善。已意作法器。諸所聞法其心不疑。亦不念亦不忘。提無離菩薩問佛。何謂菩薩能作法器。佛言。以三十二事為法器。何謂三十二事。菩薩堅住為佛所護。是為法器(一)。其意不諂所語無異。于功德有信。是為法器(二)。以習菩薩事。是為法器(三)。所聞用意。是為法器(四)。已入意稍欲至道。是為法器(五)。入知諸本。是為法器(六)。布施得尊。是為法器(七)。凈戒具足所愿。是為法器(八)。忍辱者致三十二相。是為法器(九)。精進者一切諸佛法。是為法器(十)。一心者療治其病。是為法器(十一)。智慧者無所掛礙。是為法器(十二)。慈者為一切人而等。是為法器(十三)。其哀者護一切貧窮。是為法器(十四)。其護者為哀一切人。是為法器(十五)。等心者為一切其心無有異。是為法器(十六)。為人作迦羅蜜。是為一切功德之法器(十七)。所聞不厭足。是為般若波羅蜜法器(十八)。作沙門雖離父母親屬。其心不已為勤苦。是為法器(十九)。樂在山間而自獨處其心專一。是為法器(二十)。能忍空閑可得禪旬。是為法器(二十一)。其無者己所有而與之便教道入。是為法器(二十二)。護諸法使盲冥而得明。是則為法器(二十三)。知陀鄰尼。曉了其事能開導人。是為法器(二十四)。在所欲為一切人能決其疑。是為法器(二十五)。其念佛者疾得見佛。是為法器(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兩法諸本并皆闕)。其無嗔怒其心不恨。其功德不知盡。是為法器。已知空事不慕所有。是為法器。曉了十二因緣過著斷上而去。是為法器(二十九)。已得法忍者。是為法器(三十)。今受決不久。是為法器(三十一)。于阿惟越致。前其力故不動轉。是為法器(三十二)。是為三十二事菩薩法器。說是時萬人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皆舉言。令一切悉得是法器。令吾等逮得如佛所說法器。佛謂伅真陀羅。可還處所勿令人勤勞。伅真陀羅言。其心念勞者。是非菩薩。其不念勞者是為菩薩。伅真陀羅復問佛。何所菩薩念勞。何所菩薩而不念勞。佛言。菩薩以四事可知有勞。何謂四事可知有勞。聞無央數(shù)人其心恐怖。是為一勞。聞不可度生死其心恐怖。是為二勞。聞不可限諸佛智其心恐怖。是為三勞。聞無央數(shù)功德而成一相其心恐怖。是為四事。知而有勞。菩薩以四事知而不勞。何謂四事。欲度一切人皆令至泥洹。是為一事不以為勞。欲自護無央數(shù)生死。蓋欲作功德其心不恐。是則不為勞。聞無央數(shù)佛智。欲悉具足其心不恐。是則不難。聞無央數(shù)功德而成一相其心不恐。續(xù)作功德不以為難。是為四事知菩薩而不為勤勞。復有四事。知而計勤勞。何謂四事。中間中間。愛樂聲聞之事而往附覲。中間中間。樂辟支佛法而往親近。諸法欲盡時而不用意。亦無有護。亦不教人發(fā)菩薩心。是為四事。知菩薩而計勤勞。復有四事不可計有勞。何謂四事。不于羅漢辟支佛法而自娛樂。聽亡身命不離其法。若聞有好人可發(fā)菩薩心。故往教不避大遠。是為四事知菩薩而不為勞。復有四事?芍袆。何謂四事。若沙門婆羅門貧窮乞丐者。如有所求輒嗔怒向之。但憂食飲臥起得安。而不念余人。不念學問。我當多知時時所聞慧急去而不欲教人向。是為四事。知菩薩而計有勞。復有四事。知而不計勞。何謂四事。其乞丐者有所求則而施與。視之如迦羅蜜。其心柔軟好顏向一切。不自念身安但欲安他人。于學不以厭足。如所聞教化一切人無所希望。是為四事。知菩薩不計有勞。復有四事。菩薩計而有勞。何謂四事。不求波羅蜜道。不以四事而有所施。于一切人不精進而欲教其趣?伤勀钜褳樽。不念菩薩道。是為四事知計有勞。復有四事?芍兴_不計有勞。何謂四事。若身被火不已為劇。求諸波羅蜜亦如是不以懈怠。以四事施與常以備足不逆求者。以精進欲于人歡喜。欲具諸功德知而不厭。是為四事。菩薩知不計勞。佛謂阿阇貰。聞菩薩而不計勞則。答言已聞。佛言。已聞者從今已去。其有行菩薩者。所作勿厭極而計勞。王阿阇貰問佛。何謂菩薩行。佛則于伅真陀羅揵陀羅諸會中而言。各各得所。其阿阇貰聞佛所說菩薩行。如所行聞法則作行。于菩薩不計勤苦而行。于一切等心行。堅固行。諦行。其意所作而凈行。于菩薩法而不諂行。布施行。與行。所有無所惜行。其作菩薩行不作有。所依凈戒行。寂行。身口意凈行。菩薩已心常念而行忍辱行。棄舍眾恨而行。其作菩薩行者。不起其意精進行。有所致行。于生死不以勤劇而行。其作菩薩行其心不怯弱。禪行。知行。安身心而行。其作菩薩行心而不亂。菩薩者以智慧行當如法行。其行菩薩不計有所得。慈行。柔心行。常作哀行。菩薩所作行。無有恚行?招小R砸庑。無有想清凈行。其菩薩行無所愿。菩薩行是當行。具足意智慧行。菩薩所行。無所礙信行。精進行。用意安三昧行。其菩薩行無所斷神足行。惟務行。以五旬行。菩薩所作而不罪行。平實行。乘法行。欲教一切而行。其如菩薩行。所作而不藉因緣行。如作行。斷絕眾冥行。于菩薩所作而不錯凈行。清凈行。脫眾垢行。菩薩其作是行。無有悔安行。護一切令無畏行。菩薩其作是行。為悉具足所欲。如日行。如月行。如蓮花不污行。菩薩作是行。為諸天一切之所敬。如釋行。如梵行。具足道行。菩薩其作是行。眾魔悉恐。持行。尊行。盡淫怒癡行。菩薩作是行者。無央數(shù)諸天皆贊嘆之。所行。久長行。智慧眼清凈行。菩薩作是行者。無所希望。寂行。肅行。于名色無所著行。菩薩其作是行。無有罪。菩薩所作如是行。為諸天所嘆。所語柔軟行。如平等行。舍邪道行。菩薩之所行以慧為本行。勇猛行。動眾魔行。會當坐佛樹無有異行。得陀鄰尼行者。菩薩在所作而不厭行。山間行。能忍行。常愛樂欲作沙門行菩薩所行如所因。欲脫行而心行。于一切而尊行。菩薩所緣所而不失。辯行。漚和拘舍羅行。于禪旬而不希望行。其作菩薩無所法行。于俗行。非俗行。欲色無色行。菩薩作是行。無所畏。一切無所不行。盡知一切人行。菩薩所行。譬若如天無所不覆(三十二)。佛說菩薩行時。五百菩薩皆得無所從生。法樂忍。于眾會八千人。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悉對佛言。吾等悉當奉行菩薩行如所行。佛作瑞應。欲令伅真陀羅還歸其處。時伅真陀羅宮室眷屬。繞佛三匝。前長跪而辭。放身光明皆作伎樂鼓于琴瑟。地六反為震動。而雨天華。便還處所歸其宮室。釋提桓因白佛言。今伅真陀羅。供養(yǎng)佛及法比丘僧諸菩薩。其功德已出我上。佛語釋提桓因。不獨過若上。其德已過三千大千剎土諸釋梵四天王諸聲聞辟支佛上。所以過者何。菩薩一發(fā)心。過諸聲聞辟支佛一切人。當因其法得度脫故。菩薩勝于一切。莫能有勝于佛者。故知無能勝菩薩者。所以者何。佛因菩薩心。而自致成諸聲聞。悉因佛法而得成。佛說是語。釋提桓因則自泣淚出。白佛。令我有損本。不發(fā)菩薩心。時座中有天子。名曰懼或。謂釋提桓因。佛法而普天。莫不發(fā)菩薩心。今若之悔。當復何益。所以者何。焦燒菩薩種故。已不在菩薩法器。懼或說是語時。五百忉利天子。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懼或天子白佛。我見佛從本行。菩薩從提和竭佛受決。得無所從生法忍。時今怛薩阿竭。如所得法樂忍。惟愿說之。今吾等聞佛。佛言。無功德菩薩。不能得聞無所從生法樂忍。佛語懼或。菩薩以四事。得無所從生法忍。何謂四事。等知諸佛以過去當來今現(xiàn)在無有(一)。于諸法等無有異(二)。等諸剎土(三)。等一切人(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何謂四事。樂空而知四禪(一)。以無極哀樂于三活(二)。以漚和拘舍羅樂六波羅蜜(三)。以智慧樂于五旬(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何謂四事。于五陰求菩薩道。菩薩知五陰而自然(一)。于四大求菩薩以自然(二)。信四大于六衰求菩薩。視六衰而自然(三)。于諸法求菩薩。于諸法自然而不疑(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何謂四事。以住于本際而知諸法(一)。已住怛薩阿竭。于法無所不入。于三世而等(二)。入于法身悉知諸法。其相若空不可壞(三)。視諸法悉等無有異(四)。是為四事。菩薩得無所從生法樂忍。說是時。五百菩薩悉得無所從生法樂。懼或天子。得法忍不疑。說是欲竟時。佛呼阿難。若悉得伅真陀羅所問不。阿難白言。悉得甚善。是法快哉無比。甚深微妙如本所說。以是而知本曉了諸法。阿難白佛。如本所聞法。今聞是者可悉曉了。今我聲聞。聞是悉曉了是法。何況菩薩其智無極。其心若海無所不受。其智甚廣無所不苞。于諸法無所不總。于眾寶而為大器。于一切無倩者而為作倩。若視厚其慧不可度。阿難復問佛。其后聞是者。當?shù)孟蚍。佛言。今怛薩阿竭一毛光明。悉覆三千大千日月之明。如怛薩阿竭舉身毛光明。不如得是法明。其決無所不過。所以者何。諸明者皆因智慧而得。法明者而知一切人。故尊而無蓋者一其后聞是者。皆得慧明便持諷誦讀。教人為其法智。不離菩薩。用一切故。于無極哀以為摩呵僧那僧涅。以慈而為鎧以降伏眾魔。稍近佛樹下。阿難白言。今我承佛威神而持是法。其諷誦讀。為一切人廣說。其福云何。佛言。若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剎土。施與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上至佛。所作功德至千歲。佛問阿難。其德甚多不。阿難白言。甚多甚多。天中天。佛言。不如男子女人奉行菩薩事。而晝夜各三諷誦讀。若為人說是法中事。其德出彼上。何況說如是法者。何以故。菩薩以經(jīng)中四事。為人說解中義是故為法施。眾施中之尊。于是為極上之恩。法施者是為極上之護。何以故。其法施者。聞聽心垢則除便得脫。其所有物而施與。但長養(yǎng)于生死。其欲度于生死者。當以法而施與。是為隨佛教法施者。一切人因是中而得德。菩薩法施時。得三十二事。何謂三十二事。用意安(一)。所作安(二)。于行安(三)。于愛欲少(四)。于怒鮮(五)。癡亦爾(六)。自就脫。復脫人。度生死(七)。為人所愛(八)。為諸天所嘆(九)。為龍閱叉犍陀羅所護(十)。因所作而分越(十一)。便得衣缽震越床臥具病瘦醫(yī)藥(十二)。名聲遠近莫不聞者。終不為邪之所得(十三)。為諸佛之所贊便能行護法(十四)。因是而得法身。不畏于惡道(十五)。于諸天及人不以為難(十六)。所生不離諸佛法(十七)。所生便知宿命(十八)。所生愛(十九)。身而不缺減(二十)。便逮得三十二相(二十一)。得陀鄰尼所破壞欲(二十二)。而知諸因緣以禪自養(yǎng)(二十三)。以大慧治道路(二十四)。于冥疾明(二十五)。其心不邪念(二十六)。俗事之所施與而過上(二十七)。于法藏不可盡在所欲(二十八少二十九至三十二四法諸本皆闕)。是為三十二。釋提桓因白佛。我奉行持是法。若佛般泥洹以后。其有人應法器者。我當擁護令得聞是法。所以者何。如是經(jīng)中所說功德。用功德歡喜故。佛言。善哉善哉。釋提桓因于我前而勇猛若師子說。后當護是法。用是功德故。若阿須倫欲以兵而來不敢當若。所以者何。是法要無能得者。而若欲護之。其有所畏者。所見不邪故。于法無所希望。是故為護。梵天白佛。其有郡國縣邑聚落其說是法。吾等自當舍其處所當往擁護。所以故聲聞辟支佛釋梵。因是法而得自成致。四天王白佛。吾等是佛弟子。皆當奉行是法。當擁護之令得久住。其吾等所部主。不信佛法者。若龍閱叉犍陀羅真陀羅摩休勒。其有不信者。我當令信。則皆言。隨其習俗。說咒曰
多錍唵錍阿獵錍婆少獵錍休晏摩休晏伊晏牽晏阿和[口*鞮]惟越[口*鞮]波利眄陀那尼蚊眄波袈散那吚和吚和惟利頞眄妲眄妲摩羅伊陀
悉當令信向佛法其有邪意者皆令正心。其有閱叉自用者。皆不自貢高。皆當令贊嘆佛而擁護法。是要佛之所說。四天王咒是言。其有求人短者皆得不勝。佛語彌勒。提無離菩薩。我從阿僧祇劫。而行菩薩道。今以法而相屬累令得久住。彌勒菩薩謂提無離菩薩。佛般泥洹已后。吾等當護是法。當教告人廣說其事。后世若有菩薩有功德者。當逮得是經(jīng)卷。我等當勸助而擁護之。若后世其逮得是經(jīng)者。有書諷誦讀皆得安隱。當知彌勒。提無離菩薩之所擁護。時于會中。魔來而白佛。佛為聲聞說法時。我不恐懼。亦無所憂。佛今所說菩薩印。住怛薩阿竭稍近菩薩道。為一切作護。我今聞是愁憂。譬若如老今以羸極。若欲躄地。惟怛薩阿竭加哀而哀。所以者何。聞是甚愁甚憂。從今已去莫復說是。佛謂。魔莫復啼哭。亦勿致愁。今若伴者亦甚眾多。其有不聞是法者。悉是其伴。信樂者少少耳。佛以取土著爪甲上。其有信向是法。其數(shù)若爪上之土。其有不信者之數(shù)。譬若地之土。如地土之數(shù)不信者。悉若之侶也。用是故且自歡喜。無央數(shù)一切人界。說是法時悉發(fā)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心。九萬二千菩薩皆得無所從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得須陀洹道。八千比丘皆得阿羅漢。爾時三千大千剎土而為六反震動。其光明無所不照。普雨于天華。其琴瑟倡伎樂不鼓而自鳴。諸天無央數(shù)輩。在虛空中皆言。善哉善哉。吾等于閻浮利。再見法輪而轉。如怛薩阿竭。于波羅那
- 佛說大凈法門經(jīng) 第817部
- 佛說無希望經(jīng) 第813部
- 佛說校量數(shù)珠功德經(jīng) 第788部
-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shù)珠功德經(jīng) 第787部
- 佛說木槵子經(jīng) 第786部
- 得道梯橙錫杖經(jīng) 第785部
- 四十二章經(jīng) 第784部
- 佛說忠心經(jīng) 第743部
- 佛說自愛經(jīng) 第742部
- 五苦章句經(jīng) 第741部
- 佛說頞多和多耆經(jīng) 第740部
- 相續(xù)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jīng) 第678部
- 禪要經(jīng) 第609部
- 優(yōu)婆夷凈行法門經(jīng) 第579部
- 佛說龍施菩薩本起經(jīng) 第558部
- 佛說菩薩逝經(jīng) 第528部
-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jīng) 第502部
- 佛說沙曷比丘功德經(jīng) 第501部
- 羅云忍辱經(jīng) 第500部
- 佛為阿支羅迦葉自化作苦經(jīng) 第499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