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修持] 貪欲如舉債

  貪欲如舉債

  佛陀游化到舍衛(wèi)國,居住在勝林給孤獨(dú)園。有一天,佛陀問比丘們:「有一個貪欲心很重的窮人,他心中貪戀著物質(zhì),是不是會生起很大的苦惱?」

  比丘們異口同聲地答道:「是的!佛陀!」

  佛陀又問:「如果這個窮人受不了物欲的誘惑,向人貸款來滿足私欲,這會不會使他生起苦惱?」

  「會的!贡惹饌兓卮稹

  「這個窮人無法償還貸款,貸款又滋生利息,是不是會產(chǎn)生苦惱?」

  「會的!

  「窮人因?yàn)闊o法償還貸款及利息,債主因而上門索債,是否會令人生大苦惱?」

  「會的。」

  「債主因?yàn)楦F人不償還債務(wù)而天天上門催討,是不是很苦惱?」

  「是的!

  「由于窮人不能償債,因而被債主抓了起來,是不是會生大苦惱?」

  「是的。」

  佛陀接著說:「世間法中,窮而貪是大苦,向人貸款也是大苦。同樣的,在圣賢法中,不相信善有善報,不肯受持禁戒,不肯學(xué)習(xí)布施、智慧,沒有博學(xué)多聞,即使擁有許多的金銀珠寶,也只不過是一個富有的窮人,沒有真正的、無形的財富,是一個真正的窮人。

  假如一個人的身、口、意行惡,這就是在賢圣法中向人舉債。行惡之后不肯發(fā)露懺悔,這就是由借款所滋生的利息。大眾見了身、口、意不凈的惡人,批評責(zé)備他是大眾中的一根刺,惡人聽了不但不悔改,反而覆藏反駁,這就如同債主索債。又如惡人在樹下或空閑處,心中所思所念無非是貪、瞋、癡,這就如同債主天天上門討債。因?yàn)樯、口、意作惡而墮落惡道,這就如同被債主牢抓而不放。天下最大的束縛,沒有再比地獄、餓鬼、畜生的束縛更加痛苦,有智慧的人應(yīng)該要知道拔除煩惱束縛的根本!

  比丘們聽佛陀的教示后,莫不收攝身心,精進(jìn)修行,以免被三苦所束縛。

  我們的心是一座充滿寶藏的靈山,蘊(yùn)藏著無比豐富的資源,而眾生愚癡,不知道開采自性的寶藏,反而舍本逐末,向外尋找寶物。有些人一生的清白往往毀于一念的無明,而鑄下終身的憾恨。我們成圣成凡與否,就端看我們?nèi)绾螖z持正念,時時與正道相應(yīng),而不逐塵隨浪,忘失本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