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婆媳與母女

  婆媳與母女

  端午節(jié)到了,婆婆叫媳婦包粽子。媳婦不大會包粽子,從清晨包到下午,好不容易包好了。煮粽子的時候,媳婦聽到婆婆打電話給出嫁的女兒,叫她趕快回來吃粽子。媳婦非常生氣,心里不住嘀咕:我忙得汗流浹背,你都沒有關(guān)心我的辛苦,卻叫你的女兒回來吃粽子!因為心里不平,越想越氣,她把圍裙一摔,換件衣服就想跑回娘家。正要出門的時候,電話鈴響了,原來是娘家的媽媽,說:“女兒呀!媽媽今天叫你嫂嫂包了粽子,你趕快回來吃粽子!”媳婦聽了一愣:原來天下的母女都是一樣的!

  在家庭中,母女之間的問題比較少,婆媳之間的問題比較多。

  母女有母女的感情,婆媳有婆媳的關(guān)系,你能認(rèn)清母女與婆媳之間的微妙情誼,一切當(dāng)就釋然了!

  母女的關(guān)系,女兒是媽媽身上的一塊肉;媳婦終究是從別姓人家娶過來的,何況自己最親愛的兒子完全被她占有,婆媳的關(guān)系就已埋下了危機(jī)。母女也好,婆媳也好,總要把這種相互關(guān)系透徹地認(rèn)清,彼此才好相處。

  世間也有母女關(guān)系不和諧的,也有婆媳彼此親愛勝于母女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一個碗不會有聲音,兩個碗才會叮當(dāng)響。趙麗云博士有一次談到她和婆婆的相處時,道出了一個秘密:婆媳在一個家庭中生活,要跳探戈,你進(jìn)我就退。

  過去有兩戶人家緊鄰而居,張家的人和樂相融,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而李家的人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雞犬不寧,無法過日子。

  有一天,李家的人跑來問張家的人說:“你們一家人為什么不吵架而能夠和睦相處呢?”

  “因為我們一家人都認(rèn)為自己是做錯了事的壞人,所以能夠相互忍耐,相安無事。你們一家人都自以為自己是好人,因此爭論不休,大打出手。”

  “這是什么道理呢?”

  “譬如這里放著一個茶杯,有人不小心把它打破了。打破杯子的人不肯認(rèn)錯,還理直氣壯地大罵:‘是誰把茶杯擺在這里的?’擺杯子的人也不甘示弱地反駁:‘是我擺的,你為什么不小心把它打破了?’兩個人彼此不肯退讓,自以為是好人,僵持不下,當(dāng)然吵架了。反過來,打破杯子的人如果能夠道歉:‘對不起,是我疏忽,打壞了杯子。’對方一聽也馬上回答:‘這不應(yīng)該怪你,是我不該把茶杯放那里的。’彼此肯坦承自己的過失,互相禮讓,怎么會吵架呢?”

  所以,婆媳之間要常常抱著“對不起,我錯了”的心態(tài),把自己當(dāng)做壞人,學(xué)習(xí)水的就下,謙卑自躬,好處讓別人享受,壞處自己承當(dāng),從讓步吃虧之中來陶冶自己的心性,擴(kuò)大自己的心量。

  其實,人我相處,不只是婆媳之間要跳探戈,母女之間也要跳探戈,夫妻之間也要跳探戈,朋友之間也要跳探戈。世上任何人際關(guān)系都要學(xué)會跳探戈,你進(jìn)我退,我進(jìn)你退。如果兩個人的腳步同時前進(jìn),就會踩到對方,如果兩個人同時后退,這支舞也就跳不下去了。

  婆媳之間的這支探戈舞,如何才能跳得和諧、曼妙呢?那就要看彼此之間的默契了。我們的人生,向前的只是半個世界,而大家拼命往前面擠插,而不知道轉(zhuǎn)身還有更寬廣的半個世界。我們應(yīng)該學(xué)習(xí)不比較、不計較,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尋找人生。

  ·佛光菜根譚·

  如得人意,卻不得我意,

  如得我意,卻不得人意;

  要得人如我意,除非我如人意;

  人人所得如意,大家萬事如意。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