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生活故事 >

活到極致,一定是素與簡

活到極致,一定是素與簡

  生活的意義在于簡單,人修煉到一定程度,會淡泊一些事,會簡單。簡不僅是一種至美,也是一種能力、一種境界,是拷問靈魂的終極問題。

  老子《道德經(jīng)》:“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越是真理的就越是簡單的。

  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寫過這樣一個短篇故事:

  有一個農(nóng)夫,每天早出晚歸地耕種一小片貧瘠的土地,累死累活,收效甚微。一位天使可憐農(nóng)夫的境遇,就對農(nóng)夫說,只要他能不停地跑一圈,他跑過的地方就全部歸其所有。

  于是,農(nóng)夫興奮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可想到天使的話又拼命地再往前跑??

  有人告訴他,你該往回跑了,不然你就完了?赊r(nóng)夫根本聽不進去,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錢,更多的享受。

  最終,他心衰力竭,倒地而亡。生命沒有了,土地沒有了,一切都沒有了。

  被物欲左右的人往往只有小聰明,層次較低。

  他們沒辦法拒絕享樂與奢靡,沒辦法抗拒所有膚淺的事物,所以他們不能靜心靜氣的去學(xué)習(xí),故而人生也只能止步于此,無法再上升一個層次。

  人們常常被物欲左右,殊不知:樸素,簡單,是抵制膚淺與浮躁最好的方式。

  周恩來有一套睡衣和睡褲,顏色都褪光了,可還是穿破了就補,一直穿到他逝世。他一條浴巾用了20多年,正反補了14塊補丁,住院時,還把它當(dāng)枕巾。

  一頂帽子都破了,他還舍不得扔掉。一雙夏天穿的黃顏色的皮涼鞋,一雙春、秋、冬穿的黑皮鞋,穿了20多年,修補過多次,卻依然堅持不換,工作人員幾次給他換鞋底,都是利用他睡覺的時間修理的。

  過素簡的生活,能專注,能擦亮敏感度。

  當(dāng)一個人能透過紛呈的世相,探知到內(nèi)在的本源時,那種真正大徹大悟的心境,便是素簡。

  層次越高,活得越簡。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西蜀的丞相諸葛亮,以神機妙算而聞名。他為子孫的打算,也是算計得比較久遠的。他在給哥哥諸葛瑾的信中曾特意說到他的兒子諸葛瞻:“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正器耳。”

  諸葛亮擔(dān)心的是:聰明過早外露,容易自滿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給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遠”。

  怎樣才能有遠大的志向呢?諸葛亮在給兒子的信中指出了兩個條件:一個叫靜,一個叫儉。

  他的家訓(xùn)《誡子書》中這樣寫道: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xué)也,非學(xué)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xué)。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fù)何及!

  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于眼前得失,才會有長遠而寬闊的境界。

  《老子》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白居易在《問秋光》中寫道:“身心轉(zhuǎn)恬泰,煙景彌淡泊”。

  世上的東西千千萬萬種,我們并不需要每種都要擁有,你所需要的,不過是那些剔除了外界的擾亂的,真正你所需,所動心的東西。

  只有心情平靜的人方能視見“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的悠閑,聽聞“荷風(fēng)送秋氣,竹露滴清響”的天籟,感受那“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空曠。

  江山明月,本無常主,得閑便是主人;大道至簡,活在當(dāng)下,知足便能常樂。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