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生活故事 >

知恩報恩,常懷感恩

  一天,臨濟禪師向他的老師黃檗禪師告別,要到其他地方去參學。

  黃檗禪師問:“你要到哪里去?”

  臨濟禪師答:“不是河南就是河北。”

  黃檗禪師當即打了臨濟禪師一拳,臨濟禪師抓住黃檗禪師,回了他一巴掌。

  黃檗禪師被打了以后,哈哈大笑地呼叫侍者:“去把百丈先師的禪板和經案給我拿來。”

  臨濟禪師也高聲呼喝:“沙彌,順便將火拿來。”

  黃檗對臨濟道:“話雖如此,火也燒不著的。你盡管去你的,今后你必須堵塞天下人的嘴巴。”

  溈山靈佑禪師就這件事問弟子仰山禪師:“臨濟的言行是否背叛了他的老師?”

  仰山禪師答:“并非如此。只有知恩的人才懂得報恩。”

  溈山禪師請仰山禪師在古代圣賢中列舉類似的事跡。

  “在《楞嚴經》中,阿難贊美佛陀說‘我愿把一顆赤誠的心,奉獻給像塵埃那么多的國家和眾生’。其實那就是‘報佛恩’,這不就是報恩的實例嗎?”仰山禪師道。

  溈山禪師聽罷說道:“的確如此,見識和老師的程度相同時,會減損老師的盛德,唯獨見識能超出老師時,才可以傳授老師的遺教。”

  在常人眼里,對老師恭敬才是對老師的尊重,如果反駁老師或者表現(xiàn)得比老師強,那就是對他們不敬了,其實不然。

  古人說:“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老師是傳道的,并不是道的代表和化身,他們也有不知道的東西。因此,對老師的真正尊重,不是恭敬和恭維,更不是在老師的羽翼下尋求保護,而是獲得更多的知識,努力超過自己的老師,這樣才展現(xiàn)出了自己老師傳道的功力。

  一個老師如果教不出比自己強的徒弟來,那么他只能算是一個知識豐富的人,并不能算是一個好的老師,甚至都不是一個合格的老師,因為他沒有掌握傳道的真正技法。所以,黃檗禪師是一個好的老師,溈山靈佑禪師也是一個好的老師。

  人不僅要懷報恩之心,更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恩。要將報恩的心用到恰當處,而不是用在表面上。對老師,最好的報恩方式是努力學習,并超越他們;對父母,報恩的方式是成就自己給他們驕傲。如果懷著報恩的心而苦守在父母身邊,一無所成,那么帶給他們的只能是負擔。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