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做事要識時務,做人要適可而止

做事要識時務,做人要適可而止

  老子口中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大意是說,一個人太過貪得無厭,倒不如適可而止,因為太貪的人到最后可能什么都沒有了;而“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意思是說我們做人做事要懂得識時務,太過精明算計和鋒芒畢露很有可能給自己招致災禍。老子的這句話用現(xiàn)代語言來總結就是:“做事要識時務,做人要適可而止。”

  南懷瑾先生對老子這句話的理解是:“這是形容一個人對聰明、權勢、財富等,都要知時知量,自保自持。如果已有聰慧而不知謙虛涵容,已有權勢而不知隱遁退讓,已有財富而不知適可而止,最后終歸不能長保而自取毀滅。”南先生還認為,“持而盈之”和“揣而銳之”是人類心理的通病,從古至今有很多人都犯過這種毛病。所以人們要想“富貴久且長”,就要看開世事無常,懂得“功成身退”的天之道。

  劉秉忠,字仲晦,少時出家為僧,后成為元世祖忽必烈最器重的股肱重臣,而且他還是第一個被信用的漢儒。劉秉忠生來就風骨秀美,素有志向,為人豪爽不羈。自幼聰明伶俐,據說他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并對《易經》等經史、地理、天文、律歷以及卜算、遁甲等都深有研究。劉秉忠的父親是金的地方官,按照當時的制度,凡是在蒙古貴族領地為官的漢人,都要把自己的兒子作為人質,所以劉秉忠在13歲的時候就于都元帥府做人質,并在那里初步學到了一些從政的方略。

  17歲時,劉秉忠在邢臺節(jié)度使府當了令史,主要負責一些文字工作,但素有大志的他不甘于此,投筆擲案感嘆道:“吾家累世衣冠,乃汨沒為刀筆吏乎!丈夫不遇于世,當隱居以求志耳。”所以他毅然辭官,跑到武安山中隱居了。

  后來,劉秉忠的才華獲得了天寧寺虛照禪師的賞識,于是“遣徒招致為僧,以其能文詞,使掌書記。”后來,劉秉忠游歷云中時,留居在了南堂寺。

  有一次,元世祖忽必烈為樂積極接納中原文士和儒釋道三教名流,就特意邀請了海云禪師。禪師在經過云中的時候,聽說劉秉忠很有才華,就“邀與俱行”。后來見了忽必烈之后,劉秉忠很受賞識,而且他“于書無所不讀,尤邃于《易》及邵氏《經世書》,至于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屬,無不精通。論天下事如指諸掌。”所以等到海云禪師返回的時候,劉秉忠被留了下來。

  從此,劉秉忠?guī)资暌恢备S著忽必烈,參與他創(chuàng)建元朝的各種大計方針的決策,為輔佐忽必烈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竭盡了全部精力。他上書諫言說:“典章、禮樂、法度、三綱五常之教,備于堯、舜,三王因之,五霸敗之。漢興以來,至于五代,一千三百余年,由此道者,漢文、景、光武、唐太宗、玄宗五君,而玄宗不無疵也。然治亂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天生成吉思皇帝,起一旅,降諸國,不數(shù)年而取天下。勤勞憂苦,遺大寶于子孫,庶傳萬祀,永保無疆之福。”

  劉秉忠還告訴忽必烈說:“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所以劉秉忠接著提出了要改正蒙古國官制混亂的缺陷,他上疏建議說:“官無定次,清潔者無以遷,污濫者無以降?杀雀焦爬,定百官爵祿儀仗,使家足身貴。有犯于民,設條定罪。威福者君之權,奉命者臣之職。今百官自行威福,進退生殺惟意之從,宜從禁治。”

  國家要強大,最基礎的就是保民安民,所以劉秉忠又提出要減輕百姓負擔,他說:“天子以天下為家,兆民為子,國不足,取于民,民不足,取于國,相須如魚水。有國家者,置府庫,設倉廩,亦為助民;民有身者,營產業(yè),辟田野,亦為資國用也。”不但如此,他還積極改革考試制度,主張尊師祭祀,開科舉士,為忽必烈選拔有用人才。

  劉秉忠的大部分建議都得到了忽必烈的采用和實施,為其建立一套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后來劉秉忠還俗之后,官拜光祿大夫,位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同時,忽必烈又下詔以翰林學士竇默之女嫁給他為妻,賜給了他一座大宅子,成家立業(yè)。

  還俗之后的劉秉忠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他卻依然過著齋居素食、心如止水的簡樸生活。有一次,元世祖要賞賜他千兩黃金,他拒絕說:“臣山野鄙人,僥幸遭際,服器悉出尚方,金無所用。”后來他去世之后,忽必烈悲痛地對群臣說道:“秉忠事朕三十余年,小心縝密,不避艱險,言無隱情。其陰陽術數(shù)之精,占事知來,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聞也。”

  劉秉忠以一個漢人的身份在金朝內部做著重要的職位,這一方面和他自己的才華、修養(yǎng)、品行以及元世祖的重用有關,另一方面就是因為他很會為人處世,是一個識時務、懂得適可而止的人,所以在金朝的幾十年來他一直備受敬重和愛戴,成為令人敬仰的大家。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