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宗門故事 >

老實開示

\

  明代有一高僧辨融禪師,師初住盧山,樸實無華,自律甚嚴,精勤行道,時忘寢食。一日,誦《華嚴經》,頓證華嚴三昧,得大解脫法門。后入京師,大作佛事,化度群品。當時王公大臣,名士俊彥,無不瞻仰敬服。有一天,云棲大師,因久慕師之德學,結同參道友二十余人,往詣京師,參禮請益。融師曰:“無貪利,無求名,無攀援貴要之門,唯一心辦道,老實持戒念佛。”示畢,棲等禮謝退出后,于中有數(shù)年少者笑曰.“我等以為此來,必得一番寶貴開示,聞所未聞,豈知用是寬泛之語。”棲謂不然,無視老生常談。此大德可敬處,正在此也。師豈不能掇拾古德問答機緣一二,以遮門蓋戶。而不爾者,其所言是其所實踐,舉自行以教人,貴無勝于此也。

  按:道,貴在力行,不重于侈論。所謂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善用功者,得大善知識之一言半偈,則終身受用不盡。否則,不務躬行者,得大善知識開示三藏微妙之教義,于之仍無所益。譬如真龍得一滴水,可以遍雨天下,若是泥龍,泡之于水中,不但不能降雨,猶不免有喪身之禍。所以宗下諸大德,開示行者,多以尋常機語扣之,悟則宏范三界,不悟則終身參去。

  如趙州參南泉,問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趙問:“還可趣向否?”泉曰:“擬向即乖。”趙問:“不擬時,如何知是道?”泉曰:“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是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為是非耶。”趙乃于言下省悟。視此公案之問答語,頗為平實,然而,善用心之趙州,竟于此平實處得通消息。

  又印光大師,對求開示者,總以“勿學派頭”,“老實念佛”為口頭禪,至多談談因果報應,根本不談玄言妙語,而慕道者,卻蜂涌云臻,圍繞左右。皈依弟子,無處不有。由是可見,大善知識之簡便開示,極易使人接受,流入道門。

  隨時之開示,與開座講經略別,開座講經欲自淺至深,理事縷析唯恐不周(重解)。而隨時開示,貴在簡練扼要(重行)。否則,有如高筑門檻、礙難入門。所謂“解重多聞,行貴平實”是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