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乾隆大藏經(jīng) > 此土著述 >
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yán)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賢首五教儀卷第六

  清浙水慈云沙門 灌頂續(xù)法 集錄

  七體用者體則三途招上中下惡業(yè)苦報之身三道招下中上善業(yè)樂報之身二乘五分法身始教有為無漏變易五蘊(yùn)之身終教無為無漏變易五蘊(yùn)之身頓教無生法性身圓教圓融無盡身如來三四十身用則地獄登刀上劍餓鬼吞銅啖鐵畜生魚鱗相呾強(qiáng)者伏弱負(fù)重牽車構(gòu)造諸惡修羅我慢顛倒與天爭權(quán)人持五戒天修八定二乘勤?斷煩惱障證小涅槃三明六通應(yīng)真無礙始教發(fā)四弘誓修六度行乃至現(xiàn)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終教稱性建修六度廣興萬行為化群生運(yùn)大慈悲乃至現(xiàn)起八萬四千諸妙相好頓教離相修一切行無作妙力起諸變化力通自在猶如虛空無有分齊圓教一斷一切斷一行一切行乃至現(xiàn)十蓮華藏世界海微塵數(shù)相彼一一相皆遍法界業(yè)用亦爾如來三輪不思議化。

  八人法者人則火途血途刀途修羅人道天道聲聞辟支定不定性始終頓圓初心后心諸位菩薩如來法則三途上中下十惡三道下中上十善小教四諦十二因緣始教相宗五位百法空宗八十一法終教一心二門頓教一真如性圓教十不可說無盡法門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

  九逆順者逆則地獄?陀增慢婆藪罪者畜生無慈鹿王餓鬼半偈夜叉修羅婆稚騫?質(zhì)多羅睺人有六師十仙央崛屠兒等天有自在無想摩醯首羅二乘六群比丘始終頓圓梵志尼犍盧迦登伽婆須無厭勝熱婆羅門等佛如提婆達(dá)多順則地獄蒙光天子挽火車者畜生菩薩鹿王金獅龍女餓鬼說咒羅剎啟教面然修羅幻術(shù)大力出現(xiàn)好聲人有四眾法眷天有護(hù)世釋梵二乘五百羅漢始終頓圓維摩大慧地藏彌勒文殊普賢勢至觀世音等佛如藥師彌陀。

  十感應(yīng)者感則六道同分類生二乘同分初心有學(xué)及異分六道凡夫始終頓圓自類根熟初心有學(xué)及他類二乘六道如來九界眾生應(yīng)則六道同事之者及四圣身二乘四果四向菩薩如來始終頓圓三賢十圣五智如來佛有五眼十身。

  此十對中初一為總后后漸略初謂如來說能詮之教詮所詮之理則無法不盡法有教理行果行果并在所詮義理中故二就所詮中雖復(fù)眾多不出事之與理即性及相無法不攝三理該下八且置勿論就其事中不出境智四智觀于境便有造修之行所成之位五歷位未極總屬因收極則為果六果中多法不出依正七正中所有不出體用體者法報用者應(yīng)化八用中自有人法不同以法成人以人知法九就于法中逆化順化十就順化中自有感應(yīng)矣若依后后開一成二則法彌多謂如果分依正為二因亦如之則有四矣隨依正中皆有體用正中體者法報等身用者應(yīng)化隨宜依中體者法性等剎用者應(yīng)物隨現(xiàn)果門既爾因門例然則成八矣正體用中自有人法不同依亦如之即成十六矣又于人中逆化順化法亦如之便為三十二矣人之逆順必有感應(yīng)宜逆化之感則婆須等應(yīng)之宜順化之感則文殊等應(yīng)之人感應(yīng)爾法感應(yīng)然積為六十四矣如是相望展轉(zhuǎn)成多然猶約次第辯若依圓融論開合者即成無盡又此十對不唯十界于一界中隨一法上即有此十如一蓮葉或一微塵皆具教等十對相也。

  又將此能含十對法中取一教義對具余九對余理事等九對亦具余教義等九對則為百門一一門中各有所含十法界則為千門千門中隨取其一亦具一千則有百萬如一千錢共為緣起一錢為首則具一千余亦如是即成千千若以所具十對例能具十界則十法界亦成百萬法界華嚴(yán)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念非瞋心百萬法門就又此百萬門中一一皆有六相圓融如理事對一即具多名理總多即非一名理別互不相違名理同彼此不濫名理異共相成就名理成各住本性名理壞共為一法名事總諸法宛然名事別多種不異名事同各不相同名事異諸緣辦就名事成不離自位名事壞余教義等九對及十法界具百具千乃至百萬六相例知如此無盡圓融法相皆為三觀所依事體經(jīng)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次明能依觀法門有三重。

  第一真空絕相觀者于中略開四句十門。

  第一句會色歸空觀復(fù)開四門。

  一色非斷空門色不即是斷空以色舉體即是真空故。

  二色非真空門青等非是真空之理以青黃無體莫不皆空故。

  三色空非空門會色歸空空中必?zé)o色故。

  上三門以法揀情訖。

  四色即是空門凡是色法必不異于真空以無性故如色空既爾一切法亦然。

  第二句明空即色觀亦有四門。

  一空非幻色門斷空不即是色以真空必不異色故二空非實色門真空理非青黃以空必不異青黃故三空非空色門空是所依非能依必與能依作所依故。

  上三門亦以法揀情訖。

  四空即是色門凡是真空必不異色以是法無我理非斷滅故。

  如空色既爾一切法亦然。

  第三句空色無礙觀謂色法舉體全是真空色即空而色不盡真空舉體不異色法空即色而空不隱無障無礙為一味法

  第四句泯絕無寄觀謂此所觀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此不可語亦不容受迥絕無寄言解不及以生心動念乖法體故。

  前四句中初二句八門皆揀情顯解第三句一門解終趣行第四句一門正成行體由解成行行起解絕。

  將前所依十對中取一理事對具此能依觀中十門而彼理事對中又具余教義等九對各有此十觀門則為百門理事既爾余教義等九對具百亦然則為千門千門之中隨取其一亦具一千余亦如是則有百萬一即具多名總相多即非一名別相彼此不違名同相互不相濫名異相共相成辦名成相各居自位名壞相。

  此等六相百萬法門皆為真空絕相觀相經(jīng)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第二理事無礙觀者但理事镕融存亡逆順通有十門。

  一理遍于事門謂無分限之理全遍有分事中以彼真理不可分故故一一纖塵理皆圓足如一大海全在一小波時而海非小又不妨舉體全遍諸波而海非異故出現(xiàn)云譬如法界遍一切不可見取為一切此明一性全在五性中也又云如來智慧無處不至此明一乘遍于三乘中也又云如來成正覺時于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此明理遍同于事故一成一切成也。

  二事遍于理門謂有分限之事全同無分之理以事無體還如理故故一一纖塵皆遍法界如一小波全匝于大海時而波非大諸波亦各俱時全匝而波非一故出現(xiàn)云聲聞與獨(dú)覺及諸佛解脫皆依于法界法界無增減此明五性全在一性中也又云無一眾生不具如來智慧此明五乘遍于一乘中也又云譬如虛空無成無壞菩提亦爾無相非相無一非一此明事遍同于理故說都無所成也。

  三依理成事門謂事無別體要因理成以諸緣起皆無自性由無性理事方成故如攬水體成立波相覺林菩薩偈云心如工??師能??諸世間五陰悉從生無法而不造覺首菩薩偈云法性本無生示現(xiàn)而有生。

  四事能顯理門謂由事攬理成故事虛而理實以事虛故能顯實理如波相虛令水體現(xiàn)夜摩偈云分別此諸蘊(yùn)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滅此是無生義眾生既如是諸佛亦復(fù)然佛及諸佛法自性無所有須彌頂偈云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如是解法性即見盧舍那。

  五以理奪事門謂事法既全攬理成則理性現(xiàn)而事相皆盡以離真理外無片事可得故如水奪波波相全盡出現(xiàn)品云設(shè)一切眾生于一念中悉成正覺與不成正覺等無有異何以故菩提無相故若無有相則無增減不增不減經(jīng)云一切愚癡不如實知一法界故起邪見心謂眾生界增眾生界減皆顯平等理性無有高下法也。

  六事能隱理門謂真理隨緣而成事法遂令事顯理不顯也以諸事法違于理故如水成波動顯靜隱財首偈云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法身經(jīng)云法身流轉(zhuǎn)五道名曰眾生。

  七真理即事門謂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以是法無我理不異色故如水即波舉體皆動須彌偈云觀察于諸法自性無所有如其生滅相但是假名說回向品云法性不違法相又云無有智外如為智所入皆顯理即事故雖空不斷也。

  八事法即理門謂緣起事法必?zé)o自性無自性故舉體即真如波即水無動而非濕也須彌偈云一切凡夫行莫不速歸盡其性如虛空故說無有盡回向品云法相不違法性又云無有如外智能證于如皆顯事即理故雖有不常也。

  九真理非事門謂即事之理而非是事以真異于妄故所依非能依故實非虛故如濕非動真實慧偈云于實見真實非實見不實如是究竟解是故名為佛第四回向云于無為界示有為法而不滅壞無為之性。

  十事法非理門謂全理之事而恒非理以相異于性故能依非所依故虛非實故如動非濕慚愧林偈云如色與非色此二不為一如相與無相生死及涅槃分別各不同回向品云于有為界示無為法而不滅壞有為之相。

  上之十義同一緣起約理望事有成壞即離約事望理有隱顯一異逆順同時無礙自在一具十為總十非一為別互不違為同各無濫為異眾成就為成住本位為壞。

  然上十對皆悉無礙今且約理事以為之顯耳。

  又此能依觀中十門取一理遍事門具前所依體中十對而此理遍事中又具余之事遍理等九門各有前十對法則為百門理遍于事既爾余之事遍理等九門具百亦然即為千門千中取一亦具一千余皆亦爾則成百萬一含多是總相多非一是別相各無異是同相不相同是異相共成辦是成相不離位是壞相此諸圓融無盡法門皆為理事無礙觀相經(jīng)云如金與金色其性無差別法非法亦然體性無有異。

  第三周遍含容觀者事如理融遍攝無礙交參自在

  略開十門。

  一理如事法門謂事法既虛相無不盡理性真實體無不現(xiàn)此則事無別事即全理為事是故無盡事相即是無盡法界理也遂令法界全體在于一切塵中同時顯現(xiàn)周遍無礙。

  二事如真理門謂諸事法與理非異故事隨理而圓遍遂令一塵普遍法界如一微塵既爾一切事法亦然。

  三事含理事門謂諸事法與理非一故存本一事而能廣容如一微塵其相不大而能容攝無邊法界剎等諸法如一塵爾諸法亦然。

  四通局無礙門(重開第二)謂事與理非一非異令此事法不離一處而全遍十方一切剎塵之內(nèi)全遍十方一切剎塵之內(nèi)而不動本位即遠(yuǎn)即近即遍即住無障無礙。

  五廣狹無礙門(重開第三)謂事與理非異非一令此一塵之事不壞一塵而能廣容十方剎海廣容十方法界而微塵不大即廣即狹即大即小無障無礙。

  六遍容無礙門(合前二三四五)謂此一塵望彼一切由普遍即是廣容故此一塵遍彼一切法時還復(fù)攝彼一切諸法在一塵內(nèi)又由廣容即是普遍故此一塵攝彼一切法時還即遍在自一塵內(nèi)一切法中同時無礙七攝入無礙門(翻第六門)謂此一切望彼一法由入他即是攝他故此一切全入一法中時還攝一法在一切內(nèi)由攝他即是入他故彼一法攝在一切中時還令一切恒入彼一法內(nèi)同時無礙。

  八交涉無礙門(兼前六七)謂一法望一切有入有攝通有四句第一一攝一切一入一切第二一切攝一一切入一第三一攝一一入一第四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謂此一法正攝彼一切令彼一切入一中時還即令彼一切攝此一法能令自一入一切中又彼一切正攝此一令此一法入彼一切中時還即令此一法攝彼一切能令彼一切法入此一中初二句攝入隱顯既爾余后二句攝入亦然能所交涉同時無礙九相在無礙門(翻第八門)謂一切望一法亦有攝有入亦有四句第一攝一入一第二攝一切入一第三攝一入一切第四攝一切入一切謂此一切法正攝余一法時還令攝余一之一切入彼一中又彼一法正攝余一切時還令攝余一切之一入此一切法中攝一入一攝一切入一切二句既爾余二句亦然攝入相在同時無礙。

  十普融無礙門(近收八九二門遠(yuǎn)則通收前九)謂一切及一普皆同時更互相望一一具前兩重四句第一一攝一切一入一切攝一切入一切第二一切攝一一切入一攝一入一第三一攝一一入一攝一切入一第四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攝一入一切謂此一法正攝余一切余一切入此一將入彼一切時還即令彼一切攝余一余一入彼一切將入此一法中又此一切法正攝余一余一入此一切將入彼一中時還即令彼一法攝余一切余一切入彼一將入此一切中初二句既爾后二句亦然同時相應(yīng)普融無盡。

  然上十義展轉(zhuǎn)相生而成十門理為事本理如事現(xiàn)故有初門事依理起事如理遍故有次門不唯理事相如亦且理含事理事含理事故有三門二中唯遍故有第四不動而遍三中唯包故有第五不大而包二四唯遍三五唯容故有第六亦遍亦容六但以一望多故有第七以多望一六則一能入攝七則多能攝入故有第八一多俱為能入能攝八則俱能故有第九多一俱為所攝所入六七一多互無八九能所各闕故有第十一多相即能所雙融初二門即為總意能成后之八門猶兼理事無礙有此二故得有事事無礙之義屬事事攝。

  古德準(zhǔn)此十義重開為十玄門一同時具足相應(yīng)門二廣狹自在無礙門三一多相容不同門四諸法相即自在門五秘密隱顯俱成門六微細(xì)相容安立門七因陀羅網(wǎng)境界門八托事顯法生解門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十主伴圓明具德門。

  第一同時具足相應(yīng)門者教等十義同時相應(yīng)成一緣起無有前后始終等別具足自在參而不雜故妙嚴(yán)品頌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

  第二廣狹自在無礙門者十對事體或廣或狹于一句中演無邊教至大身剎涉入無內(nèi)極小塵毛包納無外如是遍容無礙自在七十六摩耶夫人云我身形量雖不逾本然其實已超諸世間量同虛空悉能容受七十七善財嘆樓閣云不動本處而能普詣一切佛剎十住品云金剛圍山數(shù)無量悉能安置一毛端又云佛于一一句法中經(jīng)無量劫說不盡等。

  第三一多相容不同門者此上諸義隨一門中即具攝前因果理事一切法門然此一中雖具有多仍一非即是其多耳多中一等準(zhǔn)上思之由一與多互為緣起力用交徹遞相涉入故曰相容不壞其相故曰不同余一一門中皆悉如是故經(jīng)頌云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余世界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能爾普賢行品云一切世界入一毛道一毛道入一切世界十行品云能于一一三昧中普入無數(shù)諸三昧無量無邊諸國土悉令共入一塵中。

  第四諸法相即自在門者上十對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自在故得十身歷然而相作六位不亂而更收經(jīng)云初發(fā)心菩薩一念之功德深廣無邊際如來分別說窮劫不能盡何況于無邊無量無數(shù)劫具足修諸度諸地功德行又云以眾生身作剎身而亦不壞眾生身以剎身作眾生身而亦不壞于剎身不思議法品云諸佛知一切佛語即一佛語十住偈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隨于義義隨文如是一切展轉(zhuǎn)成此不退人應(yīng)為說。

  第五秘密隱顯俱成門者即上十義此全攝彼此顯彼隱彼全攝此彼顯此隱以一攝多一顯多隱以多攝一多顯一隱如是彼此一多攝入隱覆顯了俱時成就不相妨礙秘密自在雖各不同亦不雜亂故云隱顯俱時而成體無前后故云俱成各得其所自在無礙故云秘密經(jīng)云此方入正受他方三昧起眼根入正受色塵三昧起男子身中入正受女子身中三昧起于一微塵入正受一毛端頭三昧起又云十方世界有緣故往返出入度眾生或見菩薩入正受或見菩薩從定起又云于彼十方世界中念念示現(xiàn)成正覺轉(zhuǎn)正法輪入涅槃現(xiàn)分舍利度眾生夜摩偈云十方一切處皆謂佛在此或見在人間或見住天宮十定品云或見佛身其量七肘或見佛身其量八肘或見佛身其量九肘乃至或見佛身不可說不可說大千世界量。

  第六微細(xì)相容安立門者如前十事于一念中具足始終同時別時前后逆順等一切法門于一念中炳然同時齊頭顯現(xiàn)無不明了猶如束箭齊頭顯現(xiàn)耳一能含多法法皆爾故曰相容一多法相不壞不雜故云安立經(jīng)云菩薩于一念中從兜率天降神母胎乃至流通舍利法住久遠(yuǎn)及所被益諸眾生等皆悉顯現(xiàn)又云一毛孔中無量佛剎曠然安住又云于一塵內(nèi)微細(xì)國土悉于中住。

  第七因陀羅網(wǎng)境界門者上諸義中體相自在隱顯互現(xiàn)重重?zé)o盡如天帝殿珠網(wǎng)覆上一明珠內(nèi)萬像俱現(xiàn)珠珠皆爾互相現(xiàn)影影復(fù)現(xiàn)影而無窮盡十中唯此從喻受名若就法立應(yīng)名重重映現(xiàn)無盡門經(jīng)云一切世界廣大無量粗細(xì)亂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去如帝網(wǎng)差別十方無量種種不同現(xiàn)前知見智皆明了第十云諸佛知一切法界中如因陀羅網(wǎng)諸差別事盡無有余阿僧祇品云于一微細(xì)毛端處有不可說諸普賢一切毛端悉亦爾如是乃至遍法界一毛端處所有剎其數(shù)無量不可說盡虛空量諸毛端一一處剎悉如是又云一塵中剎不可說如一一切皆如是此不可說諸佛剎一念碎塵不可說念念所碎悉亦然此塵有剎不可說普賢三昧品云佛身所現(xiàn)一切國土及此國土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世界海微塵數(shù)佛剎一一剎中有世界海微塵數(shù)諸佛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塵數(shù)普賢菩薩等。

  第八托事顯法生解門者前來諸事隨托一種便顯多法即依即正即法即人即理事等一切法門以隨一事即是見于無盡法界法界無盡法亦無盡故隨一事名多法門非是托此別有所表經(jīng)云從超過三界法甚深方便法無作法門出過諸天供具供佛無著無生善根所生一切寶蓮華云一切堅固香云一切清凈莊嚴(yán)具云皆遍法界供養(yǎng)于佛又云彌勒菩薩前詣樓閣彈指出聲其門即開命善財入善財入已見其樓閣廣博無量同于虛空又見其中有無量百千諸妙樓閣一一嚴(yán)飾皆同虛空不相障礙亦無雜亂善財童子于一處中見一切處一切諸處悉如是見等。

  第九十世隔法異成門者此諸雜義遍十世中同時顯現(xiàn)具足別異以法與時不相離故言十世者三世各有過現(xiàn)未來名為九世然此九世迭相即入攝為一念前九為別一念為總總別合論故云十世十世區(qū)分名為隔法而互相在即是異成故晉經(jīng)云過去無量劫安置未來今未來無量劫回置過去世普賢行云過去中未來未來中現(xiàn)在三世互相見一一皆明了又云無量無數(shù)劫解之即一念發(fā)心功德品云無量劫即一念一念即無量劫十地品云一劫入多劫多劫入一劫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等。

  等十主伴圓明具德門者前之事體隨舉其一即便為主而居其中余者為伴周匝圍繞由其為唱為隨無雜無礙故云主伴彼此隱顯主伴交輝故云圓明一多攝入連帶緣起故云具德如經(jīng)中一方為主十方為伴余方亦爾又現(xiàn)相品佛眉間出勝音菩薩與無量諸眷屬俱出即人眷屬遮那品明法界修多羅以佛剎微塵數(shù)修多羅而為眷屬即法眷屬出現(xiàn)品中佛放眉間光明無量百千億光明以為眷屬即光明眷屬故隨一一法中皆有其眷屬也。

  今又于前十中取一事法明具十門。

  一同時門者如華嚴(yán)中一蓮華葉或一微塵即具教等十對同時相應(yīng)具足圓滿亦具后之九門及彼門中所具教等以是總故華藏頌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一塵尚具況一葉耶。

  二廣狹門者即彼華葉普周法界而不壞本位以分即無分無分即分廣狹自在無障無礙十定品云有一蓮華盡十方際而又不妨外有可見是故或唯廣無際或分限歷然或即廣即狹或廣狹俱泯或具前四以是解境故或絕前五以是行境故下皆準(zhǔn)此然此廣狹亦名純雜義普周法界故純一無二不壞本位則不妨于雜萬行例然。

  三相容門者即此華葉舒已遍入一切法中即攝一切令入已內(nèi)舒攝同時既無障礙是故镕融或有四句六句思之十定品云微塵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悉入是菩薩身是菩薩身亦入是諸世界離世間品云以一切眾生身入己身無礙用以己身入一切眾生身無礙用等若一與一切對辨則攝入各具四句謂一入一切一入一一切入一一切入一切互攝亦然。

  四相即門者此一華葉廢己同他舉體全是彼一切法而恒攝他同己令彼一切即是己體一多相即混無障礙解行境別六句同前。

  五隱顯門者華能攝彼則一顯多隱一切攝華則一隱多顯顯顯不俱隱隱不并隱顯顯隱同時無礙全攝俱泯存忘俱成句數(shù)同前。

  六微細(xì)門者此華葉中微細(xì)剎等一切諸法炳然齊現(xiàn)。

  七羅網(wǎng)門者謂此華葉與一一微塵中各現(xiàn)無邊剎海剎海之中復(fù)有微塵彼諸塵內(nèi)復(fù)有剎海如是重重不可窮盡非是心識思量境界。

  八托事門者見此華葉即是見于無盡法界經(jīng)云此花蓋等從無生法忍之所起等。

  九異成門者即此一花既具遍一切處亦復(fù)該一切時謂三世各三攝為一念故為十世以時無別體依華以立華既無礙時亦如是。

  十主伴門者謂此華葉理無孤起必攝無量眷屬圍繞經(jīng)云此花有十世界微塵數(shù)花以為眷屬。

  舉花既爾一塵等事亦然事法既爾余教義等亦然。

  斯則十門義極深遠(yuǎn)若非譬喻奚能了徹炳然齊現(xiàn)猶彼芥瓶具足同時方之流滴一多相入等虛室之千光隱顯俱成似秋空之片月重重交映若帝網(wǎng)之垂珠念念圓融類夕夢之經(jīng)世法門層迭如云起于長空主伴遍周例星圍于北極彼此相即像百般之具體依一金廣狹融通比徑尺之鏡影現(xiàn)千里。

  所以次第者一同時門以是總故冠于九門之初二別中先辨廣狹門者此是別門之由由前初二門事理相遍故生余八門且約事如理遍故廣不壞事相故狹故為事事無礙之始三由廣狹無礙所遍有多以己一望彼多故有一多相容相容則二體俱存但力用交徹耳四由此容彼彼便即此由此遍彼此便即彼等故有相即門五由互相攝則互有隱顯謂攝他他可見故有相入門攝他他無體故有相即門攝佛他雖存而不可見故有隱顯門此三皆由相攝而有為門別故相入則如二境互照相即則如波水相收隱顯則如片月相映六由此攝他一切齊攝彼攝亦然故有微細(xì)相容七由互攝重重故有帝網(wǎng)無盡八由既如常網(wǎng)已隨一即是一切無盡故有托事顯法九由上八門皆是所依所依之法既融次辨能依能依之時亦爾故有十世異成十由法法皆然故隨舉其一即便為主連帶緣起則有伴生故有主伴。

  此十玄門同一緣起無礙圓融隨其一門即具一切。

  △又此十玄準(zhǔn)前開立亦有三義一準(zhǔn)前一門圓開為十且約事如理門事如于理同時具足多種義門故開同時如理遍應(yīng)故廣住一故狹開廣狹門一事普容一切有相容門如理廢己同他有相即門事如于理能所隨緣故理隱顯事如于理一切齊攝故開微細(xì)事亦攝入重重即帝網(wǎng)門事亦具足無盡即托事門如理該徹十世具十世門如理帶眷屬生具主伴門事如于理一門既爾余之九門開玄亦然此約十門中義各全具故圓開為十玄也三于前十門或開或合分立為十謂由前三總成諸門事理相如故有廣狹門事如理遍故廣理如事小故狹事含理事故有微細(xì)門第四不離一處即遍有相即門五即廣狹門六具相即廣狹二門七開相即相入二門第八交涉互為能所有隱顯門九即因陀羅網(wǎng)門十即同時具足門隨為十首有主伴門顯于時中有十世門諸法皆爾故有托事門此約十門中義有兼具故分立為十玄也三于前十中各開為十初則托事二乃相即三立微細(xì)四分十世五還廣狹六為相入七成隱顯八開主伴九屬帝網(wǎng)十是同時此約十門中義自別具故各開為一玄也。

  將前能起十觀門中取一理如事門具后所起十重玄門而此理如事中又具余之事如理等九種觀門每門各有十重玄門則為百門理如事門既爾余之事如理等九門具百亦然即為千門千門之中隨取其一亦具一千余皆例爾即為百萬若以能顯十重玄門例前所顯十種觀門亦成百萬又以能依十玄門中取一同時門具余九門余廣狹等九門亦具余同時等九門則為百門一一門中各有所依教義等十對法則為千法門千中取一亦具一千余皆亦爾則為百萬若以能依門例所依法亦成百萬又以十觀門與十對法互成百萬義例可知一總該一切是總相各別從其類是別相據(jù)理皆同成是同相隨緣各異體是異相眾緣和合成是成相壞各歸自位是壞相是故于此圓明顯了則常入法界重重之境。

  問有何因緣令此諸法得有如是混融無礙。

  答因廣難陳略提十類一唯心所現(xiàn)故二法無定性故三緣起相由故四法性融通故五如幻夢事故六如影像現(xiàn)故七因無限量故八佛果證窮故九深定大用故十神通解脫故。

  初唯心所現(xiàn)者一切諸法真心所現(xiàn)如大海水舉體成波以一切法無非一心故大小等相隨心回轉(zhuǎn)即入無礙。

  二法無定性者既唯心現(xiàn)從緣而生無有定性性相俱離小非定小故能容太虛而有余以同大之無外故大非定大故能入小塵而無間以同小之無內(nèi)故是則等太虛之微塵含如塵之廣剎有何難哉十住品云金剛圍山數(shù)無量悉能安置一毛端欲知至大有小相菩薩以是初發(fā)心。

  △一非定一故能是一切多非定多故能是一邊非定邊故能即中中非定中故能即邊延促靜亂等一一皆然。

  三緣起相由者謂大法界中緣起法海義門無量就約圓宗略舉十門以釋前義。

  一諸緣各異義謂大緣起中諸緣相望要須體用各別不相雜亂方成緣起若雜亂者失本緣起緣起不成此則諸緣各各守自一位經(jīng)云多中無一性一亦無有多。

  二互遍相資義謂此諸緣要互相遍應(yīng)方成緣起如一緣遍應(yīng)多緣各與彼多全為一故此一即具多個一也若此一緣不具多一即資應(yīng)不遍不成緣起此則一一各具一切經(jīng)云知以一故眾知以眾故一。

  三俱存無礙義謂凡是一緣要具前二方成緣起以要住自一方能遍應(yīng)遍應(yīng)多緣方是一故是故唯一多一自在無礙镕融有其六句一或舉體全住是唯一也二或舉體遍應(yīng)是多一也三或俱存四或雙泯五或總合六或全離皆思之可見經(jīng)云諸法無所依但從和合起。

  △此上三門總明緣起本法竟。

  四異體相入義謂諸門力用遞相依持互形奪故各有全有力全無力義緣起方成如地論云因不生從緣生故緣不生自因生故。

  △若各唯有力無無力則有多果過一一各生故若各唯無力無有力即有無果過以同非緣俱不生故。

  △是故緣起要互相依具力無力如闕一緣一切不成余亦如是。

  △是故一能持多一是有力能持于多多依于一多是無力潛入一內(nèi)由一有力必不與多有力俱是故無有一而不攝多也由多無力必不與一無力俱是故無有多而不入一也。

  △如一持多依既爾多持一依亦然反上思之。

  △如一望多有依有持全力無力常含多在己中潛入己在多內(nèi)同時無礙多望于一當(dāng)知亦爾。

  △俱存雙泯二句無礙思之。

  五異體相即義謂諸緣相望全體形奪有有體無體義緣起方成。

  △若闕一緣余不成起故緣義則壞。

  △得此一緣令一切成起所起成故緣義方立。

  △是故一緣是能起能成故有體多緣是所起所成故無體由一有體不得與多有體俱多無體必不與一無體俱是故無有不多之一無有不一之多。

  △一多既爾多一亦然反上思之。

  △如一望多有有體無體故能攝他同己廢己同他同時無礙多望于一當(dāng)知亦爾準(zhǔn)前思之。

  △俱存雙泯二句無礙亦思之可見。

  六體用雙融義謂諸緣法要力用交涉全體融合方成緣起是故圓通亦有六句一以體無不用故舉體全用則唯有相入無相即義二以用無不體故舉用全體則唯有相即無相入義三歸體之用不礙用全用之體不失體是則無礙雙存亦入亦即自在俱現(xiàn)四全用之體體泯全體之用用亡非即非入圓融一味五合前四句同一緣起無礙俱存六泯前五句絕待離言冥同性海。

  △此上三門于初異體門中顯義理竟。

  七同體相入義謂前一緣所有多一與彼一緣體無別故名為同體。

  △又由此一緣應(yīng)多緣故有此多一所應(yīng)多緣既相即入令此多一亦有即入也。

  △今且先明相入謂一緣有力能持多一多一無力依彼一緣是故一能攝多多便入一。

  △一入多攝反上應(yīng)知。

  △余義余句準(zhǔn)前思之。

  八同體相即義謂前一緣所具多一亦有有體無體之義故亦相即以多一無體由本一成多即一也由本一有體能作多一令一攝多。

  △如一有多空既爾多有一空亦然。

  △余義余句并準(zhǔn)前思之。

  九俱融無礙義謂亦同前體用雙融即入自在亦有六句準(zhǔn)前應(yīng)知。

  △此上三門于前第二同體門中辨義理竟。

  十同異圓滿義謂以前九門總合為一大緣起令多義門同時具足故有同時門由住一遍應(yīng)故有廣狹自在門由就體就用故有相即相入門由異體相容具微細(xì)門異體相即具隱顯門又就用相入為顯令就體相即為隱即顯入隱亦然又由異門即入為顯令同體即入為隱同顯異隱亦然又由異體相入帶同體相入具帝網(wǎng)門由此大緣起即無礙法界故有托事顯法門顯于時中故有十世門相關(guān)互攝故有主伴門。

  △此第十圓滿一門就前第三門中以辨義理。

  △故知緣起法要具此十義緣方起故闕則不成。

  △經(jīng)云菩薩善觀緣起法于一法中解眾多眾多法中解了一等皆其義也。

  四法性融通者謂若唯約事則互相礙不可即入若唯約理則唯一味無可即入今則理事融通具斯無礙謂不異理之一事具攝理性時令彼不異理之多事隨所依理皆于一中現(xiàn)若一中攝理不盡則真理有分限失若一中攝理盡多事不隨理現(xiàn)則事在理外失今既一事之中全攝理盡多事豈不一中現(xiàn)也華藏品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法界即事法界矣。

  斯即總意別亦具十玄門。

  一既真理與一切法而共相應(yīng)攝理無遺即是諸門諸法同時具足。

  二事既如理能包亦如理廣遍而不壞狹相故有廣狹純雜無礙門又性常平等故純普攝諸法故雜。

  三理既遍在一切多事故令一事隨理遍一切中遍理全在一事則一切隨理在一事中故有一多相容門。

  四真理既不離諸法則一事即是真理真理即是一切事故是故此一即彼一切事一切即一反上可知故有相即自在門。

  五由真理在事各全非分故正在此時彼說為隱正在彼時此即為隱故有隱顯門。

  六真理既普攝諸法帶彼能依之事頓在一中故有微細(xì)門。

  七此全攝理故能現(xiàn)一切彼全攝理同此頓現(xiàn)此現(xiàn)彼時彼能現(xiàn)所現(xiàn)俱現(xiàn)此中彼現(xiàn)此時此能現(xiàn)所現(xiàn)亦現(xiàn)彼中如是重重?zé)o盡故有帝網(wǎng)門以真如畢竟無盡故。

  八即事即理故隨舉一事即真法門故有托事門。

  九以真如遍在晝夜日月年劫皆全在故在日之時不異在劫故有十世異成門況時因法豈有法融時不融耶。

  十此事即理時不礙與余一切恒共相應(yīng)故有主伴門。

  故一理融通十門具矣。

  五如幻夢事者猶如幻師能幻一物以為種種幻種種物以為一物等經(jīng)云或現(xiàn)須臾作百年等一切諸法業(yè)幻所作故一異無礙。

  △言如夢者如夢中所見廣大未移枕上歷時久遠(yuǎn)未經(jīng)斯須故攝論云處夢謂經(jīng)年覺乃須臾頃故時雖無量攝在一剎那故知時處等皆如夢自在。

  六如影像現(xiàn)者一切萬法略有二義一皆如明鏡含明了性一心所成故二分別所現(xiàn)如影像故由初義故為能現(xiàn)由后義故為所現(xiàn)故一切法互為鏡像如鏡互照而不壞本相經(jīng)云遠(yuǎn)物近物雖皆影現(xiàn)影不隨物而有遠(yuǎn)近等。

  七因無限量者謂諸佛菩薩昔在因中常修緣起無性等觀大愿回向等稱法界修及余無量殊勝因故今如所起果具斯無礙。

  八佛果證窮者由冥真性得如性用是故一即一切無所障礙經(jīng)云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余世界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能爾。

  九深定大用者謂彼海印定等諸大三昧力故令于小處而現(xiàn)大法無礙自在賢首品云入微塵數(shù)諸三昧一一出生塵等定而彼微塵亦不增于一普現(xiàn)難思剎又云眾生形相各不同行業(yè)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xiàn)海印三昧威神力等。

  十神通解脫者謂由十通及不思議等解脫力故小處現(xiàn)大皆無障疑不思議法品十種解脫中云于一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法等。

  故上十中隨舉一因即能令彼諸法混融無礙自在。

  △十中前六通約法性為德相因法爾如是后二皆是業(yè)用義通因果七約起修義通德相業(yè)用八約果德唯是德相故。

  △問前十玄門于德用中通耶局耶開耶合耶。

  答前之十門德相業(yè)用通而不局合而不開約佛則用亦德相德上用故約機(jī)則相亦稱用令知相故即用之相染凈雙融即相之用能染能凈故相及用不分兩別。

  由上十因令前教義等十對具前同時等十門圓融無盡。

  此等百萬六相玄門皆為周遍含容觀相經(jīng)云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dāng)成無所畏。

  然此三觀觸處可修如心之生住異滅身之行住坐臥正報生老病死依報成住壞空乃至二時衣食六根緣境一切法中皆可成觀以本不離此法界故。

  但漸教人作行布觀頓教人作圓融觀圓教人作無礙觀又初心者行布觀久修者圓融觀后心者無礙觀又根鈍行布觀根利圓融觀根熟無礙觀皆隨機(jī)異非法有別。

  真空觀成斷現(xiàn)行障成一切智證泯相理實體法界無礙觀成斷種子障成自然智證融相緣起用法界周遍觀成斷習(xí)氣障成無礙智證一真無障礙法界。

  又依真空觀義而得成立小始二教依無礙觀義而得成立終頓二教依周遍觀義而得成立同別圓教又由小始二教方能詮顯真空觀中所具義理由終頓二教方能詮顯無礙觀中所具義理由同別圓教方能詮顯周遍觀中所具義理是故教觀并行不悖如人目足闕一不可未有無觀而有教者也此如法界觀門及華玄中釋。

  所以唯有此五門者三時能依時也儀觀所說法也又十儀化儀也教宗化法也又教宗所稟教也三觀能修觀也如是等義散在藏文今依賢宗諸大部典略錄綱要若能知此則賢家宗旨思過半矣。

  欲廣明者當(dāng)考華嚴(yán)圓覺起信玄談疏鈔及教章等余不繁贅。

  賢首五教儀卷第六(終)

  音釋

  呾

  (音睢嚼也含味也)。

  ?陀

  (具云跋陀婆羅華言賢護(hù))。

  婆藪

  (此云天慧亦云廣通高妙斷智剛?cè)岽缺?。

  婆稚

  (此云團(tuán)圓亦云被縳)。

  騫?

  (具云佉羅騫馱此云惡陰亦云廣肩)。

  質(zhì)多

  (具云毗摩質(zhì)多羅此云凈心亦云種種疑)。

  羅睺

  (此云障持亦云覆礙)。

  尼犍

  (此翻離系出家外道總名)。

  盧迦

  (此云世論)。

  登伽

  (此云本性)。

  婆須蜜

  (此翻世友)。

  提婆達(dá)多

  (此云天熱亦云天授)。

  摩耶

  (唐言大術(shù)或云大幻)。

  舍利

  (此云身骨堅固亦云靈骨骨分)。

  肘

  (音杻臂節(jié)也一肘一曰一尺五寸二曰一尺八寸三曰二尺)。

  迭

  (音牒遞代互更也)。

  舒

  (音書伸也放也)。

  悖

  (音倍違背逆也)。

  贅

  (音醉附贅疣瘤也)。

  (賢首五教儀第六卷伏愿

  六相十玄門一一開通而不盡三觀四法界重重證入以圓融過現(xiàn)未生生如意已今當(dāng)事事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