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賢首五教儀卷第二

  賢首五教儀卷第二

  清浙水慈云沙門 灌頂續(xù)法 集錄

  第三遍周三際時者謂盡前后際各無邊劫恒常周遍演說諸經(jīng)初無暫息華嚴云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劫說異句身味身音聲充滿法界一切眾生無不聞者盡一切未來際劫常轉(zhuǎn)法輪如來音聲無異無斷不可窮盡余如不思議品梵網(wǎng)云三世諸佛已說今說當說我今亦如是說四分律云諸世尊大德為我說是事如過去諸佛及以未來者現(xiàn)在諸世尊能勝一切憂皆共尊敬戒此是諸佛法法華云如諸佛所說我亦隨順行即趣波羅奈為五比丘說又云善哉釋迦文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彌陀云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嘆。

  楞伽云我念去來世所有無量佛菩薩共圍繞演說楞伽經(jīng)世尊亦應爾住彼寶嚴山菩薩眾圍繞演說清凈法。

  維摩云此經(jīng)廣說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菩提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此生諸佛賢圣所共稱嘆背生死苦示涅槃樂十方三世諸佛所說。

  般若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

  楞嚴云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若我說是般怛羅咒經(jīng)恒沙劫終不能盡又持地菩薩云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涅槃云如來演說一偈之義經(jīng)無量劫義亦不盡所謂若戒若定若慧施等。

  第四攝同類劫時者謂彼三際無邊劫中一一劫內(nèi)各攝無量同類劫海如長劫唯攝長劫短劫唯攝短劫然時與劫各有多相如華嚴明時有八類謂長短染凈廣狹多少劫有十二類謂長短一無數(shù)有量無量有盡無盡一念不可說一切非于中復有十類謂成壞劫染污劫染凈劫凈染劫清凈劫無邊莊嚴劫無量大莊嚴劫莊嚴滅劫莊嚴成劫普清凈劫于彼無量同類劫中恒說一切權實教門。

  華嚴云一一地獄中經(jīng)于無量劫(根本獄長劫唯攝根本獄長劫眷屬獄短劫唯攝眷屬獄短劫也)為度眾生故而能忍是苦不惜于身命常護諸佛法無我心調(diào)柔能得如來道。

  梵網(wǎng)云吾今來此娑婆世界(此天多時唯攝彼天多時彼洲少時亦唯攝此洲少時余例知)八千返說心地法楞伽云住一切剎兜率陀宮(狹攝狹劫)色究竟天(廣攝廣劫)成如來身。

  楞嚴云應以菩薩聲聞身得度者即現(xiàn)菩薩聲聞身而為說法(此證凈攝凈也)應以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xiàn)之而為說法(此證染攝染也)法華云我說然燈佛等(興成也)又復言其入于涅槃(滅壞也)如是皆以方便分別頌云是諸罪眾生以惡業(yè)因緣過阿僧祇劫(有盡攝有盡劫)不聞三寶名諸有修功德柔和質(zhì)直者則皆見我身常在(無盡攝無盡劫)此說法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寶樹多華果散佛及大眾(莊嚴成劫相攝)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莊嚴滅劫相攝)涅槃云往昔眾生壽百歲時(有量劫攝有量)恒沙眾生受地獄報我見是已即發(fā)大愿受地獄身我于爾時在地獄中經(jīng)無量歲(無量劫攝無量)為諸罪人廣開分別十二部經(jīng)諸人聞已壞惡果報令地獄空。

  第五收異類劫時者謂彼無邊一一劫中各攝無量異類劫海如長劫攝短劫短劫攝長劫等于彼一切異類劫內(nèi)恒說諸法華嚴云長劫與短劫平等短劫與長劫平等一劫與無數(shù)劫平等無數(shù)劫與一劫平等有量劫與無量劫平等無量劫與有量劫平等有盡劫與無盡劫平等無盡劫與有盡劫平等不可說劫與一念平等一念與不可說劫平等一切劫入非劫非劫入一切劫。

  凈名云即演七日以為一劫即促一劫以為七日(多少時相攝)楞伽云或有現(xiàn)變化或有先時化(染凈劫相攝)于彼說諸乘皆是如來地法華云是諸菩薩種種贊法而贊于佛如是時間經(jīng)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又云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項(長短劫相攝)又云以方便力故現(xiàn)有滅不滅(莊嚴滅劫與莊嚴成劫相攝也)。

  第六以念攝劫時者謂于一念之中即攝前后無量無邊同異類劫一念既爾余一切念一一念中皆各普攝盡前后際一切劫海如是時劫說無盡教華嚴云于一念中盡知前際后際及現(xiàn)在一切世界成壞劫故發(fā)菩提心頌云一念普觀無量劫(同異類也)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楞伽云譬如心意(一念也)于無量百千由旬(無量同異劫也)之外憶先所見種種諸物念念相續(xù)(一切念也)疾詣于彼(各攝無邊同異劫也)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為礙意生身者亦復如是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諸相莊嚴憶本成就眾生愿故猶如意去生于一切諸圣眾中凈名云諸有眾生類(同異劫也)形聲及威儀無畏力菩薩一時(一念也)能盡現(xiàn)或現(xiàn)劫盡燒天地皆洞然(壞劫)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成劫)或時作地水或時作風火法華云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亦一念間攝多同異劫也)。

  第七劫念重收時者謂一念中所攝劫內(nèi)復有諸念而彼諸念復攝諸劫一念既爾余一切念劫內(nèi)諸念攝劫亦然是則念念既不盡劫劫亦無窮如因陀羅網(wǎng)重重無盡于彼諸劫說諸經(jīng)海華嚴云于一念頃能知東方阿僧祇世界(念攝劫也)所有眾生種種差別解(劫攝念也)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多念相收也)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重收例東知之)菩薩摩訶薩入可數(shù)劫即不可數(shù)劫(劫內(nèi)諸念各攝多劫也)入一切劫即一念(一念攝多劫念也)頌云不可說諸劫即是須臾頃(亦明重收)莫見修與短究竟剎那法。

  圓覺云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shù)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shù)(念攝劫)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劫攝念)猶如目睹所受用物又云如是初靜從于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念攝劫)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劫攝念)楞伽云諸菩薩以本愿方便愿一切眾生悉入涅槃(念收劫)若一眾生未涅槃者我終不入(劫收念)凈名云一切諸法(劫念也)亦無在無不在(相收也)楞嚴云一為無量(一攝多也)無量為一。

  (多入一也)無量義云佛一切時(念劫相攝入也)說大小法。

  第八異類界劫時者謂前之七重且約同類如今娑婆一類界等今辯樹形江河形等無量無邊異類界剎剎既同處而有不同時劫亦有時劫相同而有長短各別分齊。

  然世界形相略開二十種華嚴華藏世界品云佛子彼一切世界種或有作須彌山形或作江河形或作回轉(zhuǎn)形或作旋流形或作輪輞形或作壇墠形或作樹林形或作樓閣形或作山幢形或作普方形或作胎藏形或作蓮華形或作佉勒迦形或作眾生身形或作云形或作諸佛相好形或作圓滿光明形或作種種珠網(wǎng)形或作一切門闥形或作諸莊嚴具形如是等若廣說者有世界海微塵數(shù)又收彼界總成八類謂穢世界凈世界小世界大世界粗世界妙世界狹世界廣世界。

  并盡彼界時劫常說一切諸法華嚴云于一微細毛孔中不可說剎次第入毛孔能受彼諸剎諸剎不能遍毛孔入時劫數(shù)不可說受時劫數(shù)不可說于此行列安住時一切諸劫無能說又云或有雜染或清凈受苦受樂各差別斯由業(yè)海不思議諸流轉(zhuǎn)法恒如是一毛孔內(nèi)難思剎等微塵數(shù)種種住一一皆有遍照尊在眾會中宣妙法于一塵中大小剎種種差別如塵數(shù)平坦高下各不同佛悉往詣轉(zhuǎn)法輪一切塵中所現(xiàn)剎皆是本愿神通力隨其心樂種種殊于虛空中悉能作一切國土所有塵一一塵中佛皆入普為眾生起神變毗盧遮那法如是無量壽云羅綱寶樹演發(fā)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譬如比丘得滅盡三昧隨其時節(jié)風吹散華又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花出三十六百千億佛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七寶池中八功德水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正法念云諸天游樂池中鳧雁皆出音聲宣揚偈頌開示五欲畢竟無常不可耽玩大般若云凈土樹林內(nèi)外物中常有妙音說一切法皆無自性楞嚴云林木池沼皆演法音涅槃云七寶林樹華果茂盛微風吹動出微妙音一一園中有五泉池是諸池中復有諸華是諸華中一一各有師子之座一一座上有一王坐以大乘法教化眾生楞伽云何故諸國土猶如日月形須彌及蓮華卍字師子像何故諸國土如因陀羅網(wǎng)覆住或側住一切寶所成何故諸國土無垢日月光或如華果形箜篌細腰鼓何因佛世尊一切剎中現(xiàn)異名諸色類佛子眾圍繞。

  法華云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于余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fā)歡喜心。

  第九彼此攝入時者即彼異類界中所有時劫亦復各別相收或同異類界時互相攝入若念若劫重重無盡同前四五六七悉于彼時恒說諸門華嚴云一毛端處(分正也)所有剎其數(shù)無量不可說盡虛空量諸毛端一一處剎悉如是(上總下別)彼毛端處諸國土無量種類差別住有不可說異類剎有不可說同類剎不可言說毛端處皆有凈剎不可說(此明剎界也)或復于一毛端處不可說劫常安住如一毛端余悉然所住劫數(shù)皆如是(此明時劫也)彼佛法身不可說彼佛分身不可說演說法門不可說調(diào)伏眾生不可說(此明佛法也上毛端下微塵亦先總)乃至法界悉周遍其中所有諸微塵(分依也)世界若成若住壞其數(shù)無量不可說(次別)一微塵處無邊際無量諸剎普來入十方差別不可說剎海分布不可說(界剎也)一一剎中有如來壽命劫數(shù)不可說(劫時也)諸佛所行不可說甚深妙法不可說(佛法也)又云我見十方世界海劫數(shù)無量等眾生(上總下別)或長或短或無邊以佛音聲今演說我見十方諸剎;蜃廖m劫或有一劫或無數(shù)以愿種種各不同或有純凈或純?nèi)净驈腿緝舳汶s或無量劫入一劫或復一劫入多劫或一切劫莊嚴事于一劫中皆現(xiàn)睹或一劫內(nèi)所莊嚴普入一切無邊劫始從一念終成劫悉依眾生心想生一切剎海劫無邊以一方便皆清凈有清凈劫一佛興或一劫中無量現(xiàn)往昔修行剎塵劫獲大清凈世界海諸佛境界具莊嚴永住無邊廣大劫楞伽云住色究竟天于彼成正覺具力通自在現(xiàn)化于此成(上同類界劫下異類界劫)化身無量億遍游一切處令愚夫得聞如響難思法(此橫遍界土也)遠離初(先照)中(轉(zhuǎn)照)后(還照)亦離于有(現(xiàn)劫有盡)無(過未劫無盡)非多而現(xiàn)多不動而普遍說眾生身中所覆之真性(此豎窮時劫也)化佛于諸剎演三乘一乘佛有三十六復各有十種隨眾生心器而現(xiàn)諸剎土(此總明同異界劫相攝入也)凈名云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恒沙世界之外(攝一入一切也)又菩薩以一切佛土眾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攝一切入一切也)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以一切火內(nèi)于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為害(攝一切入一也)又于下方過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著上方過恒河沙無數(shù)世界如持針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嬈(攝一入一也)時維摩詰入于三昧現(xiàn)神通力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上明解脫境此以實事證)楞嚴云一一同中顯現(xiàn)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界劫俱攝)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xiàn)十方界現(xiàn)塵現(xiàn)界不相留礙(塵界既爾時劫例然)不動道場遍十方界(此入彼也)身含十方無盡虛空(彼入此也)于一毛端現(xiàn)寶王剎(正攝依也)坐微塵里轉(zhuǎn)大法輪(依攝正也)法華云自我得佛來所經(jīng)諸劫數(shù)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祇(總明同異類界劫相攝入也)常說法教化無數(shù)億眾生。

  第十以本收末時者謂以非劫為劫故(非劫本劫未也)如華藏界中以非劫為劫劫即非劫念等亦爾以時無長短離分限故以染時分說彼劫故以時無別體依法上立法既融通時亦隨爾故于此無量不可說劫常說諸教初無休息。

  華嚴云菩薩摩訶薩知一切劫即是非劫而真實說一切劫數(shù)善男子菩薩智輪遠離一切分別境界不可以生死中長短染凈廣狹多少如是諸劫分別顯示(劫即非劫也)何以故菩薩智輪本性清凈離一切分別網(wǎng)超一切障礙山隨所應化而普照故(非劫即劫也)善男子譬如日輪無有晝夜(本非劫也)但出時名晝沒時名夜(末即劫也)菩薩智輪亦復如是無有分別亦無三世但隨心現(xiàn)教化眾生言其止住前劫后劫以真如法身(本也)遍一切法(末也)與一切法而共相應遍一切處持諸世間遍一切時遍在晝夜半月一月年歲成壞劫盡未來際常住無盡遍住一切眾生界安立一切眾生為眾法眼無間無斷頌云華藏世界海法界等無別莊嚴極清凈安住于虛空(劫即非劫)此世界海中剎種難思議一一皆自在各各無雜亂一切剎種中世界不思議或成或有壞或有已壞滅有剎住一劫或住于十劫乃至過百千國土微塵數(shù)或于一劫中見剎有成壞或無量無數(shù)乃至不思議(非劫即劫)或有剎有佛或有剎無佛或有唯一佛或有無量佛國土若無佛他方世界中有佛變化來為現(xiàn)諸佛事一一佛剎中一佛出興世經(jīng)于億千歲演說無上法眾生非法器不能見諸佛若有心樂者一切處皆見一一剎土中各有佛興世一切剎中佛億數(shù)不思議此中一一佛現(xiàn)無量神變悉遍于法界調(diào)伏眾生海佛身無有量能示有量身隨其所應睹導師如是現(xiàn)佛身無處所充滿一切處如空無邊際如是難思議饒益眾生故如來出世間眾生見有出而實無興世不可以國土晝夜而見佛歲月一剎那當知悉如是眾生如是說某日佛成道(末)如來得菩提實不系于日(本)如來離分別非世超諸數(shù)三世諸導師出現(xiàn)皆如是譬如凈日輪不與昏夜合(本)而說某日夜諸佛法如是(末)三世一切劫不與如來合而說三世佛導師法如是楞伽云不生而現(xiàn)生不滅而現(xiàn)滅普于諸億剎頓現(xiàn)如水月一身為多身隨機心中現(xiàn)遠離常無常而現(xiàn)常無常恒如是觀物不生于惡見一切法無生亦復無有滅于彼諸緣中分別生滅相凈名云法不可住(本)若住于法是則住法(末)無住則無本(本)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末)楞嚴云即一切法(劫)離一切相(非劫)唯即與離二無所著(本末即入圓融)一切同異所不能至。

  (同異界劫無礙)法華云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劫即非劫)不如三界見于三界(非劫即劫)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頌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劫即非劫)道場證知已于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余諸住處(非劫即劫)我常知眾生行道不行道隨所應可度為說種種法。

  問依此說時則無始終何容有此一代時中諸部經(jīng)教。

  答一乘玄門諸佛齊證故一切如來法爾皆于無邊世界常轉(zhuǎn)如是無盡法輪令諸眾生返本還源窮未來際無有休息但隨見聞說有三時五會之別諸慈悲者為下劣眾生于無盡說中略取此等結集流通故有此等諸部教典令尋于此見無邊法如觀牖隙見無際空而此時說即同無盡以一時即一切時一說即一切說故華嚴云恒以佛日普照法界隨本愿力常現(xiàn)不沒恒住法界無有變異。

  問若此多劫常恒說者何故如來有涅槃耶。

  答一切諸佛本不涅槃如華嚴法界品中開旃檀塔見三世佛無涅槃者又復涅槃亦是說法攝生與成道說法無差別故法華壽量品云為度眾生故方便現(xiàn)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華嚴出現(xiàn)品云若有眾生應以涅槃而得度者如來則為示現(xiàn)涅槃而實如來無生無滅無有滅度是故說法總無休時。

  問智度論云須扇多佛晨朝成道日暮涅槃唯留化佛度諸眾生則知佛土亦有不說華嚴教耶。

  答非一切佛土中皆用言語說法如凈名云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乃至有以八萬塵勞作佛事等則知須扇多佛以所化身而為說法正是華嚴無盡教相中之一教相耳何云不說。

  △問據(jù)古德共云如燈明佛晨旦說法華中夜便滅度則法華之外非有別時更說涅槃謂人根利故聞法華竟不須復說涅槃又迦葉佛時亦爾則知涅槃或說不說或有國土唯說三乘究竟不破如多寶佛或有國土唯說一乘無三可破如勝云佛則知法華亦有說不說不同華嚴我不見有一佛國土其中如來不說此法何云法華涅槃之說亦該通十方耶。

  答說法華即是說涅槃以佛之知見不異佛性故說三乘即是說一乘諸有所作常為一事故說一乘即是說法華以頓圓別教與漸圓同教儀法雖殊而說一乘入佛慧無有別故則知法華涅槃之說亦恒遍法界也。

  △問稱性本教可爾逐機末教云何亦常演耶。

  答末不離本故依本而成故攝論云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本源既遠枝派自長是故人天小教等說亦無始終時也。

  問既諸經(jīng)說皆悉常遍則五會時處豈不雜亂如菩提場說華嚴時既遍虛空周于毛道盡未來際未知鹿野苑等亦說華嚴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若彼不說即說處不遍說時不常若彼亦說時處即成雜亂何故以經(jīng)唯云菩提場說華嚴鹿野苑說阿含今何鹿苑亦說華嚴豈不成雜亂耶。

  答說華嚴菩提場處既遍十方一切塵道即彼鹿野苑等皆有菩提場會是故寂場無不常遍說阿含鹿野苑處既遍法界乃至塵毛即寂場等皆有鹿苑是故鹿苑無不常遍既為門不同亦不成雜亂也。

  △問若約為門不同為互相見不若相見者還成雜亂若不相見何以知遍。

  答若約華嚴與阿含等全教相攝則彼此互無各遍法界而有隱顯不同不見也可若約諸教相資則彼此互有同遍法界而有主伴不同相見也可余一一會一一經(jīng)處皆亦如是準以思之。

  問諸佛說教亦如是不。

  答此佛既爾余佛例然經(jīng)云三世諸佛已說今說當說我等諸佛亦如是說。

  △問余佛說經(jīng)時處與遮那說經(jīng)時處為相見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謂若相見即乖相遍若不相見不成主伴。

  答見與不見二義俱成謂二互相見主伴義成見與不見相遍義成但見則同遍不見各遍以為異耳文有四句一主主不相見遮那為主時十方余佛但得為伴不得為主若余佛為主遮那亦即為伴不得為主二伴伴不相見如諸佛為遮那伴時遮那更不得為伴遮那為余佛伴時余佛亦不得又為伴矣三主伴互相見如遮那為主見余伴佛伴佛亦見遮那四伴主互相見如遮那為伴余佛為主兩得相見若互不相見即各遍法界彼此相攝而互無故若互得相見即同遍法界彼此相資而互有故為門不同亦無雜亂常相融攝亦無障礙。

  問余教云何。

  答聲教既爾余教例然是故通論開為十例或以音聲或現(xiàn)妙色或以奇香或以上味或以妙觸或以法境或內(nèi)六根或四威儀或弟子人物或一切所作皆堪攝物具如不思議品說若別言聲亦有十例一如來語業(yè)圓音自說二如來毛孔出聲說法三如來光明舒音演法四令菩薩口業(yè)說法五令菩薩毛孔亦出音聲說法六令菩薩光明亦有音聲說法七令諸剎海出聲說法八令一切眾生悉為說法九遍三世中皆以音聲說法十以一切法中皆出聲說法故普賢行品云佛說菩薩說剎說眾生說三世一切說如音聲說法有此十種余色香等皆各具十是則已為百門說法準知內(nèi)內(nèi)外外根根塵塵無不恒常周遍而說一切無盡法矣余如指歸華玄等釋。

  言十義者一本末差別門二依本起末門三攝末歸本門四本末無礙門五隨機不定門六顯密同時門七一時頓演門八寂寞無言門九該運三際門十重重無盡門。

  第一本末差別門者謂本末同時始終一類各無異說。

  △然有三位一若小乘中則初度陳如后度須?中間亦唯說小益小如四阿含經(jīng)及五部律等二若約三乘則始終說三通益三機如密跡經(jīng)等三若約一乘則始終唯為圓機說于圓極如華嚴經(jīng)等其中不通小乘復攝九世該于前后更無異說。

  △然此三類依于此世根性定者常開如上一類之法故佛所演各通始終更無前后。

  第二依本起末門者此有五類謂初為菩薩說大二為緣覺三為聲聞四為善根眾生五為邪定如出現(xiàn)品日照高山及三千初成喻中廣辨其相皆明先大后小。

  △約法名從本起末以于一佛乘分別說三故十八本二皆大乘出故約機各是一類之機非約一機前大后小。

  第三攝末歸本門者依無量義初時說小次說中乘后時說大故也法華亦云昔于波羅奈轉(zhuǎn)四諦法輪今復轉(zhuǎn)最妙無上大法輪探密妙智說皆先小后大。

  △然此門中有二類人一者一人備歷小大如四大聲聞等二者先稟小人未必后時稟大以小性定故而聞后時說大故異前始終俱小后稟大人未必要從小來以有頓悟機故而知先來說小故非前始終俱大。

  第四本末無礙門者謂初舉照山王之極說明非本無以垂末后顯歸大海之異流明非末無以歸本故本末交映與奪相資方為攝生之善巧矣是故通論總有五位一根本一乘如華嚴經(jīng)二密意小乘三密意大乘四顯了三乘上三如深密經(jīng)五破異一乘如法華經(jīng)。

  第五隨機不定門者謂上之四門初門明三類機始終常定次門明五類機異時常定三門明一類機自淺之深四門明二類機初機聞頓后機從淺至深更有一類不定之機或從小乘次入三乘后入一乘亦有從小直入一乘或多類機隨聞一句異解不同。

  第六顯密同時門者謂同聽異聞若互相知者是顯不定若互不相知者即是秘密顯密同時亦無前后。

  第七一時頓演門者謂上來諸門一時頓演華嚴云如來一語中演無邊經(jīng)海無量義云佛一切時說大小等。

  第八寂寞無言門者謂從初得道乃至涅槃不說一句般若云我從成道已來不說一字汝亦不聞涅槃云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名具足多聞楞伽云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間我都無所說緣自得本住故我作是說彼佛及與我悉無有差別。

  第九該通三際門者謂此上諸門盡通三際經(jīng)云一法門中無量門無量千劫如是說。

  第十重重無盡門者謂前之九門隨時隨處重重無盡皆無前后經(jīng)云毗盧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恒轉(zhuǎn)無上輪。

  此上十門圓通無礙是則前后即無前后無前后之前后耳。

  言五教者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一乘頓教五圓教。

  初小乘教者即愚法二乘教異大乘故逐機設故隨他語故以其明諸法數(shù)一向差別所謂揀邪正辨圣凡分欣厭析因果也。

  二大乘始教者亦名分教但明諸法皆空未盡大乘法理故名為始但明一切法相成佛不成佛故名為分。

  三終教者亦名實教由明緣起無性一切皆如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為終以稱實理故名為實。

  上之二教并依地位漸次修成故總名漸。

  四一乘頓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說。

  故如思益云得諸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于一地楞伽云初地即為八無所有何次。

  不同于前漸次修行不同于后圓融具德故立名頓。

  問此若是教更何是理。

  答頓詮此理故名頓教別為一類離念機故亦為對治空有俱存三種著相人故即順禪宗。

  五圓教者統(tǒng)該前四圓滿具足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滿心即攝五位成正覺等依普賢法界性相圓融主伴無盡身剎塵毛交遍互入故名圓教如華嚴云顯現(xiàn)自在力為說圓滿經(jīng)無量諸眾生悉受菩提記等。

  若廣約所詮法相辨者。

  初小教中說有七十五法。

  △唯明人空不明法空縱說法空少不明顯。

  △但依六識三毒建立染凈根本故阿舍云貪恚愚癡是世間根本等。

  △未盡法源故多諍論。

  總相如是若別明者略舉十門法義差別。

  說唯六識義分為心意識

  △除佛一人有菩提性余諸眾生無佛種性。

  △方便資加見修證中修至忍位得不退轉(zhuǎn)。

  △聲聞下根極疾三生得羅漢果最極遲者經(jīng)六十劫獨覺中根極疾四生遲經(jīng)百劫如來上根定滿三祇。

  △但分段身至究竟位。

  △斷煩惱障證我空理。

  △既趣寂后皆無回心。

  △佛果相好唯是無常。

  △娑婆閻浮為佛報土三千百億即攝化境。

  △此釋迦身乃是實報非法非化或立為二即有生身化身佛別。

  如是等義廣如小乘經(jīng)論中說。

  二始教中廣談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亦是相數(shù)。

  △說有百法決擇分明故少諍論。

  △又說諸法一切皆空。

  △不說不空中道妙理。

  總相如是若別明者開為二門。

  △先且對他教辨異于中分二。

  初相宗法義略舉十門。

  說有八識唯是生滅依生滅識建立生死及涅槃因。

  △法爾種子有無永別是故五性三乘決定不同。

  △既所立識唯業(yè)惑生故所立真如常恒不變不許隨緣。

  △依他起性似有不無非即無性真空圓成經(jīng)說空義但約所執(zhí)。

  △既言三性五性不同故說一分眾生決不成佛名生界不減。

  △真俗二諦迢然不同非斷非常果生因滅。

  △同時四相滅表后無。

  △根本后得緣境斷惑義說雙觀決定別照以有為智證無為理義說不異而實非一。

  △既出世智依生滅識種故四智心品為相所遷佛果報身有為無漏。

  如是義類廣有眾多具如深密等經(jīng)瑜伽雜集等論。

  次空宗法義略有五門。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即是真如以此無性而為其名凡愚不了著于法相故但標名而遮其非。

  △能了此者即名真智。

  △所詮法義不出二諦差別法相乃名為俗無為義性即名為真。

  △有謂依計空謂圓成。

  △雖說佛身五求不得得即虛妄無得乃真離一切相名佛功德故以有我為妄無我為真。

  如是義類亦有眾多具如諸部般若等經(jīng)中觀百門等論。

  次正約當法廣明復有十門。

  說賴耶識為諸法依從業(yè)種生唯是生滅。

  △就有為中立五種性由法爾故無始時來一切有情有無永別。

  △資等五位干等十地修至加行性地位中得不退墮。

  △成菩提道定滿三祇。

  △亦是分段至究竟果。

  △聲聞緣覺斷煩惱種分斷所知菩薩俱斷。

  △決定性者趣寂不回不定性者并回向大。

  △三十二相是化身好八萬四千是報身德但此修生及佛法身俱常無常。

  △以釋迦身隨他受用實報凈土在首羅天化身充滿百億閻浮。

  △如來法身唯真境界釋迦佛身化非法報或分生身法身二佛或開三身或立四佛。

  如是等義詳如佛地阿毗達磨大品等經(jīng)顯揚智度攝論中說。

  二終教中多談法性少及法相其所云相亦會歸性。

  △盡大乘說故無諍論。

  △由明不空真如中道。

  △不但說空以為至極。

  總相如是若別明者亦開二門。

  △先且對他教辯異于中亦二。

  初對相宗揀顯法義亦有十門。

  所說八識通如來藏隨緣成立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成非一非異。

  △一切眾生平等一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脫。

  △但是真如隨緣成立。

  △依他無性即是圓成。

  △一理齊平故說生界佛界不增不減。

  △第一義空該通真妄真非俗外即俗而真故雖空不斷雖有不常。

  △四相同時體性即滅。

  △緣境斷惑不二而二有能所斷二而不二說為內(nèi)證照惑無本即是智體照體無自即是證如非智外如為智所證非如外智能證于如。

  △既世出世智依如來藏始本不二則有為無為非一非異故佛化身即當即法不墮諸數(shù)況于報體即體之智非相所遷。

  次對空宗揀顯法義亦有五門。

  但明自性清凈本然常住真心方為實理此真如體唯是一心即以此心為其名目權乘不了住平等空非諸法性故令認體而表其是。

  △一心真實本自能知通于理智徹于染凈。

  △所詮法義具足三諦色等即空是為真諦空即色等乃為俗諦一真心性非色非空能色能空名為中道第一義諦就二諦中一真法性目之為真種種義相稱之為俗。

  △遍計執(zhí)性情有理無依他起性相有性無圓成實性情無理有相無性有。

  △一切諸佛自體皆具常樂我凈真實功德身智通光一一無盡性自本有不待機緣故以無我為妄有我為真。

  后正約當法廣明亦有十門。

  說梨耶識乃是真如隨緣合成是故八識通如來藏非唯生滅。

  △就真如中立種性故遍諸眾生皆有佛性。

  △信等五十二位之中修至初住即得不退。

  △行成佛果不定三祗亦無百劫修相好業(yè)。

  △地前留惑受分段身初地斷種受變易身。

  △于二障中正使習氣三賢伏現(xiàn)見道除種地上侵習佛位究凈。

  △一切二乘無不回心。

  △報身相好八萬四千修生法身亦常無常。

  △所住依果在三界外數(shù)世界種無量恒沙為一佛界所攝化境。

  △如來法身唯以妙智或以境智釋迦佛身亦法報化或開二佛三身或立四佛五身。

  如是等義詳如勝鬘本業(yè)仁王瓔珞等經(jīng)佛性寶性起信論等中說。

  四頓教中總不說法相唯辯真性。

  △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絕言五法與三自性俱空八識及二無我盡遣訶教勸離毀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

  △亦無佛無不佛無生無不生。

  △如凈名默住顯不二等是其意也。

  總相如是若別明者亦有十門法義差別。

  說一切法唯一真如。

  △離言說相名為種性。

  △一念不生即名為佛有何行位漸次差別。

  △既唯一念無時可說。

  △所依身分亦不可說。

  △一切煩惱本來自離。

  △二乘聲聞非回不回。

  △一切佛身唯一法身相盡離念平等平等不可說有功德差別亦不可說常與無常。

  △依真而住非有國土。

  △如來法身非智非境釋迦佛身法非報化是故唯立一實性佛。

  如是等義廣如凈名圓覺楞伽寶積等經(jīng)般若涅槃論等中說。

  五圓教中所說唯是無盡法界。

  △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如因陀羅綱重重無際微細相容主伴無盡。

  △十十法門各攝法界。

  總相如是若別明者亦有十門法義差別。

  說一法界性起為心或開十心以彰無量。

  △菩薩種性即因即果盡三世間一切諸法甚深廣大與法界等。

  △攝前諸教所明行位始從十信乃至佛地六位不同隨得一位得一切位。

  △一切時分悉皆不定念劫圓融自在無礙。

  △但分段身至于十地。

  △斷除惑障一即一切。

  △一切二乘并已回竟悉無所回。

  △佛實相好有十蓮華藏世界海微塵數(shù)相彼一一相皆遍法界業(yè)用亦爾然德用體通常無常。

  △靈山凈土華藏世界無量雜類諸國土海皆是十佛攝化境界。

  △如來法身境智存泯或具或絕釋迦佛身非但三身亦即十身故立十佛以顯無盡。

  如是等義廣如法華涅槃華嚴等經(jīng)十地不思議等論說。

  以上諸教所指經(jīng)論然取多分略出一二實非局判以一經(jīng)一論中容有多教故下俱仿此。

  若別出斷證分齊者。

  初小教中先明聲聞依四諦教斷煩惱障。

  △言四諦者一苦諦別明二十五有總則六道生死二十五有者謂四洲四惡趣六欲并梵天四禪四空處無想及那含也六道者謂地獄畜生餓鬼修羅及人天也雖然苦樂不同畢竟生死相續(xù)。

  △二集諦即見思惑亦云見修又云四住染污無知界內(nèi)惑等。

  △三滅諦滅前苦集顯偏真理因滅會真滅非真諦。

  △四道諦略則戒定慧廣則三十七品一四念處謂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二四正勤謂未生惡者令惡不生已生惡者令惡消滅未生善者令善發(fā)生已生善者令善增長三四如意足謂欲念進慧四五根謂信進念定慧。

  五五力同上信等根名六七覺支謂念擇進喜輕安定舍七八正道謂正見思惟語業(yè)進定念命。

  △然四諦中前二為世間因果謂苦果集因后二為出世因果謂滅果道因聲聞根鈍知苦斷集慕果修因故世出世皆前果后因也。

  △言煩惱者即見思惑見是分別思是俱生。

  △見有八十八使謂貪瞋癡慢疑五鈍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五利使歷三界四諦下增減不同成八十八謂欲界苦下十使具足集滅下各七使除身邊戒道下八使除身邊見共為三十二上二界四諦下各除瞋使余皆如欲界共為二十八。

  二界合成五十六并前欲界三十二共有八十八也。

  △思有八十一品。

  謂三界分為九地欲界合為一地四禪四空為八。

  欲界地中有九品貪瞋癡慢謂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上一品獨潤二生上中上下二品共潤二生中上一品獨潤一生中中中下二品共潤一生下上一品獨潤半生下中下下二品共潤半生具不善性及有覆性故潤七生上八地中各有九品唯除瞋使以為定力所攝伏故唯有覆性不多潤生三界共有八十一也。

  △前分別惑名之為粗強思計度而生起故亦名發(fā)業(yè)煩惱能發(fā)業(yè)故后俱生惑名之為細與身俱生任運起故亦名潤生煩惱能潤生故。

  △其間行位略開為五。

  △一資糧位修三觀行。

  初五停心觀一多貪眾生不凈觀二多瞋眾生慈悲觀三多散眾生數(shù)息觀四多癡眾生因緣觀五多障眾生念佛觀二別相念觀即上四念處是。

  三總相念觀謂觀身不凈受心法皆不凈乃至觀法無我身受心亦無我但此位中惟觀苦諦伏煩惱惑。

  △二加行位有四一暖位創(chuàng)觀四諦修十六行二頂位用觀同前轉(zhuǎn)更明朗。

  三忍位有三下忍遍觀八諦修三十二行中忍縮觀漸減緣行乃至一行二剎那在名中忍滿即入上忍上忍惟觀欲界苦諦但有一行二剎那在前一剎那盡名上忍滿即入世第一。

  四世第一位亦惟觀欲界苦即上忍位二剎那中后一剎那盡名世第一滿引入無漏見道此之四位漸能伏除煩惱分別。

  △三通達位即初果位從世第一后心生苦忍真明次于八諦下發(fā)八忍八智總十六心十六心中前十五心無間道時名預流向至十六心解脫道時名預流果此位斷三界八十八使分別見惑見真諦故又名見道。

  △四修習位謂于欲界九品俱生思煩惱中若斷前六品斷至第五品解脫道時名一來向斷至第六品解脫道時名一來果若斷后三品斷至第二品解脫道時名不還向斷至第三品解脫道時名不還果若斷上八地七十二品俱生思煩惱中斷至第七十一品解脫道時名羅漢向自從預流正住果后進斷修惑已來齊此解脫皆修道攝。

  △五無學位謂斷至第七十二品解脫道時證五分法身名羅漢果此位斷分別俱生煩惱并盡子縛已斷果縛猶存名有余涅槃若灰身泯智名無余涅槃。

  次明辟支有二類別。

  △一緣覺值佛出世稟十二因緣教所謂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然此觀境與前四諦開合異耳謂無明行愛取有五支合為集諦余識名色入觸受生老死七支開為苦諦觀因緣智即為道諦十二支滅即為滅諦。

  但緣覺人先觀集諦若生起門觀者謂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若還滅門觀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由觀因緣覺真諦理故名緣覺。

  △二獨覺出無佛世獨宿孤峰觀物變易自覺無生故名獨覺。

  △雖名不同行位無別此人斷三界分別俱生與聲聞同更侵煩惱習氣故居其上。

  后明佛。

  △從本因地初發(fā)心時緣四諦境發(fā)四弘愿一未度者令度即眾生無邊誓愿度此緣苦諦境二未解者令解即煩惱無盡誓愿斷此緣集諦境三未安者令安即法門無量誓愿學此緣道諦境四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無上誓愿成此緣滅諦境。

  △既已發(fā)大心須行行填愿。

  于三祗劫修六度行。

  △言三祇者且約我佛釋迦修行菩薩道時論分限者從古釋迦至尸棄佛值七萬五千佛名初一阿僧祇從此常離女身及四惡趣然不自知當來作佛若望聲聞位即五停心總別念處。

  △次從尸棄至然燈佛值七萬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

  此時用七莖蓮華供養(yǎng)布發(fā)掩泥得受記莂號釋迦文爾時自知作佛口未能說若望聲聞位即暖位。

  △次從然燈至毗婆尸佛值七萬七千佛名第三僧祇滿此時自知亦向人說必當作佛自他不疑若望聲聞位即頂位。

  △經(jīng)如許時修行六度然修六度各有滿時如尸毗王代鴿檀滿普明王舍國尸滿羼提仙人為歌利王割截無恨忍滿大施太子抒海并七日翹足贊弗沙佛進滿尚阇黎鵲巢頂上禪滿劬嬪大臣分閻浮提七分息諍智滿。

  △修度滿后更住百劫種相好因修百福成一相如云大千盲人治差為一福等若望聲聞是下忍位。

  △次入補處生兜率托胎出胎出家降魔安住不動為中忍位次一剎那入上忍位后一剎那入世第一位發(fā)真無漏三十四心頓斷分別俱生煩惱習氣在于染變化土成劣應身佛坐生草座說小乘諦緣之法令彼一類下下凡夫外道轉(zhuǎn)凡成圣也。

  賢首五教儀卷第二

  音釋

  維摩

  (此云凈名亦云無垢)。

  般怛羅

  (唐言傘蓋用覆一切也)。

  娑婆

  (此云堪忍眾生能忍此上苦故)。

  由旬

  (此云限量如此方驛也小者四十里中者六十里大者八十里)。

  因陀羅

  (秦言能作天主即帝釋也)。

  楞嚴

  (涅槃云首楞者名一切事竟嚴者名固即一切事究竟堅固也)。

  輞

  (音罔車輪外圍曰輞)。

  墠

  (音善筑土為壇除地為墠)。

  佉勒迦

  (唐言竹篅盛谷麥圓??也)。

  闥

  (音塔小門也)。

  毗盧遮那

  (唐言廣大生息圭山云理智不分之真身也)。

  卍

  (音萬乃佛胸前吉祥海云相也此是吉祥萬德之所集耳)。

  隘

  (矮去聲狹陋險也)。

  耆阇崛

  (此云靈鷲)。

  須扇多

  (佛名此云甚凈)。

  迦葉

  (此云飲光)。

  闡提

  (涅槃云一闡云信提云不具信不具足名曰闡提)。

  瑜伽

  (此翻相應)。

  賴耶

  (亦云阿梨耶梁名無沒識唐翻為藏識)。

  首羅

  (具云摩醯首羅此翻大自在天)。

  阿毗達磨

  (此云無比法新云對法論名)。

  那含

  (此云不還)。

  羅漢

  (華言應供謂應受人天供養(yǎng)也)。

  莂

  (音別系草以記謂之記莂今授彼記如草系比丘也)。

  尸毗

  (唐言與)。

  檀

  (具云檀那秦言布施)。

  尸

  (具云尸羅秦言持戒)。

  羼提

  (秦言忍辱)。

  歌利

  (此云惡生又云無道唐言斗諍)。

  抒

  (音汝舒渫水也挹也酌取也)。

  翹

  (音喬翹足舉足望也)。

  弗沙

  (唐言增盛明達勝義故)。

  阇黎

  (華言軌范謂于眾中作軌范故)。

  (賢首五教儀第二卷伏愿

  通三時十儀于法界主伴重重演四乘五教于剎塵圓音落落普度含靈齊成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