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乾隆大藏經(jīng) > 小乘律 >
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yán)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四十一卷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第四十一卷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恐怖苾芻學(xué)處第六十六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具壽大目干連度十七眾。出家并受近圓已。此十七人便與六眾而為共住。于六眾邊受學(xué)法義。自相謂曰。我等無知不閑經(jīng)典。常被六眾之所輕忽。宜各策勵勤為習(xí)誦。六眾知已。時鄔陀夷便于初夜彼誦習(xí)時。即反披毛緂作可畏聲。云藥叉來欲害于汝。共相恐怖。時十七眾各大驚惶。復(fù)于他日其十七。人恨相恐懼。即便共打鄔陀夷幾將命斷。以油涂身委頓而臥。苾芻見已問言何故。答曰我為少許戲笑之事致斯困辱。以緣具告。少欲苾芻聞是語已共生嫌賤。云何苾芻怖他苾芻令生不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其學(xué)處應(yīng)如是說。

若復(fù)苾芻若自恐怖若教人恐怖他苾芻。下至戲笑者。波逸底迦。

若復(fù)苾芻者謂鄔陀夷。余義如上。他苾芻者謂此法中人。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為恐怖他意。便作種種可畏形狀。所謂諸雜色類如燒杌樹;驈(fù)作諸鬼神等像。云來食汝斷汝命根。隨彼苾芻怖與不怖。而此苾芻得波逸底迦罪。若苾芻作恐怖他意。便作種種可畏諸聲。所謂師子虎豹及諸鬼神等聲。云來食汝。余并同前。若苾芻作恐怖他意。便作種種可畏諸氣。所謂大小便氣或鬼神等氣。云此諸物欲來害汝。余并同前。若苾芻作恐怖他意。作不可意觸。所謂粗鞕席薦及諸鬼神惡觸之事。云來害汝。余并同前。若苾芻作恐怖他意。便作種種可愛之色。所謂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天神等像。云此來害汝。隨彼苾芻怖與不怖。得惡作罪。若作可愛聲。所謂琵琶笙笛天龍等聲。云此諸聲欲來害汝。若作可愛氣。所謂栴檀沉水龍腦郁金天龍等氣。欲來害汝。若作可愛觸。謂繒彩細(xì)疊等上妙諸觸。及天龍等觸。云此諸觸欲來害汝。隨彼苾芻怖與不怖。皆得惡作罪。若欲令前人生厭離心。為說捺洛迦傍生餓鬼人天諸趣所有苦樂之事。令發(fā)怖心者。此皆無犯。又無犯者。謂最初犯人。廣說如上。

藏他苾芻等衣缽學(xué)處第六十七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有長者。請佛及僧就舍而食。諸苾芻赴請。世尊不去。六眾苾芻與十七眾在后徐行至一池所。六眾即便告十七眾曰。具壽。未須急去。且共入池徐徐澡浴。既入池已告十七眾曰。共汝俱沒誰后出頭。十七眾既沒。六眾即便疾出。取彼衣裳藏草叢下急行而去。十七眾良久方始出頭。四顧瞻望不見衣服。各處而住。時尊者舍利子及大目干連。人間游行回至于此。諸人遙見知是其師。白言鄔波馱耶。我等俱被六眾藏置衣裳。無緣得往俗家受供。我等今者知欲云何。時大目連即為觀察。見其衣服藏草叢下。遂取衣裳與十七眾。彼著衣已往赴請?zhí)。既到坐次令苾芻起。苾芻怪問。何故后來共相紛擾。十七眾答諸人曰。大德。我向無鄔波馱耶者。我等悉皆絕食終日。問言何故。即以事具答。少欲苾芻聞生嫌恥。云何苾芻藏他衣服共相惱亂。時諸苾芻還至寺內(nèi)。以緣白佛。佛言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其學(xué)處。應(yīng)如是說。

若復(fù)苾芻知是苾芻苾芻尼若正學(xué)女求寂求寂女。衣缽及余資具。若自藏若教人藏者。波逸底迦。如是世尊為諸苾芻制學(xué)處已。時有苾芻寄余苾芻衣。苾芻但藏自衣不藏他衣。時有賊至盜他衣去。苾芻因此衣服廢闕。佛言除時因緣。藏者無犯。前是創(chuàng)制此是隨開。應(yīng)如是說。

若復(fù)苾芻自藏苾芻苾芻尼。若正學(xué)女求寂求寂女衣缽及余資具。若教人藏。除余緣故。波逸底迦。

若復(fù)苾芻者謂是六眾。余義如上。苾芻等五眾并此法中人。衣有七種。腰絳有三。及所余文并如上說。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自藏他苾芻等衣缽資具。若教人藏。咸得墮罪。除余緣故者。謂八難等。并皆無犯。又無犯者謂初犯人。廣如上說。

受他寄衣不問主輒著學(xué)處第六十八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鄔陀夷斷諸煩惱惑證阿羅漢已。廣說如余。難陀鄔波難陀依眾而住。時鄔波難陀年衰朽老。弟子門人無承事者。衣裳垢膩欲為浣染。持與弟子告言。此衣我無所用與汝將去。時彼弟子心貪衣故。即取浣染料理訖。爾時世尊欲往人間游行。弟子即便持所浣衣寄親教師。隨佛而去。鄔波難陀后取其衣。著用垢膩舉之舊處。如是乃至世尊還來。時有施主。請佛及僧就舍而食。時鄔波難陀弟子作如是念。我今宜取新浣染衣俗舍而食。開袋見衣悉皆垢膩不堪披服。便著隨宜破弊之衣往赴請?zhí)。余苾芻問。何意著此垢衣而來受供。即以事白。少欲苾芻聞生嫌恥。云何苾芻受他寄衣。不問輒著。以緣白佛。佛言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其學(xué)處。應(yīng)如是說。

若復(fù)苾芻受他寄衣。后時不問主輒自著用者。波逸底迦。若復(fù)苾芻者謂鄔波難陀。余義如上。不問主者。謂隨自意不從借著。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受他寄衣不問而用者結(jié)罪同前。若是得意相知或是聞用歡喜雖復(fù)不問著用無犯。又無犯者。謂初犯人。廣說如上。

以眾教罪謗清凈苾芻學(xué)處第六十九

佛在王舍城羯蘭鐸迦池竹林園中。時具壽實力子住鷲峰山。于積石池邊經(jīng)行游履。時嗢缽羅苾芻尼。遙見尊者來申禮敬。彼苾芻尼剃發(fā)未久。低頭禮拜欲起之時。頭戴實力子大衣而起。乃至友地二苾芻見斯事已。遂還住處告諸苾芻曰。諸具壽欲令我等于何人處生信仰心。而我自見實力子共嗢缽羅苾芻尼身相摩觸。廣說其事。時諸苾芻聞已白佛。佛告諸苾芻。汝等善當(dāng)究問。彼二苾芻何所見云何見。以何事故。汝等往彼見身相觸。時諸苾芻奉佛教已。問彼二人所見虛實。彼二答言。諸具壽我等實不見。實力子與嗢缽羅尼身相摩觸。但見禮拜以頭舉衣。我有嗔恨忿心故作是說。少欲苾芻聞是語已共生嫌恥。云何苾芻于清凈無犯之人。以無根僧伽伐尸沙法謗。即以緣白佛。佛言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其學(xué)處。應(yīng)如是說。

若復(fù)苾芻嗔恚故。知彼苾芻清凈無犯。以無根僧伽伐尸沙法謗者。波逸底迦。

若復(fù)苾芻者謂友地二人。余義如上。嗔恚者謂懷忿恨。清凈苾芻者謂實力子。無根者。謂無三根見聞疑事。余如上說。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謂知清凈人以無根法謗。十事成犯。五事無犯。云何為十。謂不見其事不聞不疑。便作如是虛誑解想。實無見等。妄言我有見聞疑。作是說時得波逸底迦;蚵劧蛞啥。作如是解作如是想。而云我聞疑不忘。作是說時得波逸底迦;蚵劧呕蚵劜恍拧6晕乙娀蚵劧;蚵劜灰苫虻砸。而云我見。作是說時得波逸底迦。是謂十事成犯。云何五事無犯。謂彼不見不聞不疑。有見等解有見等想。作如是語。我見聞疑者無犯;蚵劧蛞啥。有聞疑想而言聞等。亦無有犯。如謗清凈人時。十事成犯。五事無犯。若謗清凈似不清凈人。亦復(fù)如是。若謗不清凈人。十一事成犯。六事無犯。云何十一。謂不見不聞不疑。作如是解作如是想。實無見等。妄言我有見聞疑。作如是說時得波逸底迦;蛞姸蚵劧蛞啥W魅缡墙庾魅缡窍搿6埔娐勔刹煌。作如是說時得波逸底迦;蚵劧呕蚵劜恍。而言我見或聞而疑。或聞不疑或但自疑。而云我見。作是說時得波逸底迦。是謂十一事成犯。云何六事無犯。謂彼不見不聞不疑。有見等解有見等想。作如是說。我有聞疑者無犯。或見而忘或聞而忘或疑而忘。有見等解有見等想。而言見聞。等亦皆無犯。是謂六事無犯。又無犯者謂初犯人。廣說如上。

與女人同道行學(xué)處第七十

佛在王舍城羯蘭鐸迦池竹林園中。時此城中有一織師。稟性粗獷難為共住。諸余織師知其性惡不共婚娶。便往室羅伐城。娶織師女為妻。將歸故里住王城中。常加苦楚鎮(zhèn)無樂意。時彼鄰家有一老母。其女詣之告云。阿母我遠(yuǎn)嫁此得惡夫婿。恒加杖楚無有樂心。我欲逃走。其事如何。母默無對。其女出外見有苾芻往室羅伐。即與相隨尋路而去。是時織師尋蹤急逐。見一苾芻共婦隨路?棊熯b見待至一村。喚諸相識共打苾芻幾將至死。少得穌息漸至室羅伐城。苾芻見問行李安樂不。答言寧有安樂。遂問其故。具答所由。諸苾芻曰。汝合與女人更無男子隨路行耶。報云只由不合遭斯厄難。少欲苾芻聞生譏恥。云何苾芻與無男子女人隨路而去。以緣白佛。佛言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其學(xué)處。應(yīng)如是說。

若復(fù)苾芻共女人同道行更無男子。乃至一村間者。波逸底迦。若復(fù)苾芻者謂此法中人。余義如上。女人者謂堪行淫境。更無男子者但有二人。道謂曠遠(yuǎn)路。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獨與女人于迥遠(yuǎn)路相隨而去者。得波逸底迦。若一村間有一拘盧舍。如是至七。若未滿拘盧舍。皆得惡作。若滿皆得墮罪;驈拇逯烈;驈囊爸链。里數(shù)得罪與上相似。若于其處他遣女人為引導(dǎo)者無犯;驎r苾芻迷于道路。女人來為指授者。此亦無犯。又無犯者謂初犯人。廣說如上。

第八攝頌曰。

賊徒年未滿掘地請違教

竊聽默然去不敬酒非時

與賊同行學(xué)處第七十一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有一苾芻。于王舍城竹林中住。為夏安居。時彼苾芻夏了作衣竟。欲往室羅伐城禮世尊足。出求商旅。時有商人欲向室羅伐城。此之商人是偷稅者。苾芻不知共相隨去。欲至稅所便取余路偷道而行。時彼稅官伺知偷路。遂便捉獲俱縛將來。知苾芻無過即便放去。既得脫已漸至給園。諸苾芻見問言。善來行李安樂不。答言何有安樂。問言何故。具以事答。諸苾芻問言。具壽豈合與賊相隨而行。答曰只由不合見斯難苦。少欲苾芻聞生嫌恥。云何苾芻與賊同道行。以緣白佛。佛言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其學(xué)處。應(yīng)如是說。

若復(fù)苾芻與賊商旅共同道行。乃至一村間者。波逸底迦。若復(fù)苾芻者謂此法中人。與賊者。謂破壞村坊及偷關(guān)稅。同道行者。謂迥遠(yuǎn)處共為伴侶。乃至一村間得波逸底迦。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與賊同行者。得波逸底迦。若一村間有一拘盧舍。乃至七村。廣說如上。皆得墮罪。若以賊為防援引導(dǎo)人者。同行無犯。或迷失道彼來指示者。雖同道去此亦無犯。又無犯者謂初犯人。廣說如上。

與減年者受近圓學(xué)處第七十二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大目干連與十七眾出家受近圓。時諸童子既近圓已。通夜不食而至天明。饑火所燒身形羸瘦。遂便啼泣。爾時世尊。聞邊房中有小童子啼泣聲。告阿難陀曰。邊房之內(nèi)何意有童子啼泣聲。時阿難陀。白言世尊。是十七眾出家近圓。無非時食忍饑不堪。因此啼泣。世尊告曰。豈諸苾芻與減年者而受近圓成苾芻性耶。白言世尊。與受近圓。佛告阿難陀。若人未滿二十。不能忍受寒熱饑渴。乃至巡家乞食皆并不能。以此緣故。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其學(xué)處。應(yīng)如是說。若復(fù)苾芻知年未滿二十。與受近圓成苾芻性者。波逸底迦。此非近圓諸苾芻得罪。

若復(fù)苾芻者。謂此法中人。余義如上。未滿二十者。謂減年人不堪進(jìn)具。言成苾芻性者。雖以白四羯磨法受而不成苾芻。此非近圓。諸苾芻得罪者。謂除本師所余諸人皆得惡作罪。此中犯相其事云何。

若人年未滿二十作未滿想。欲受近圓。諸苾芻問言。汝滿二十未。答言未滿。若苾芻與受近圓者。此人元不得戒。本師犯墮罪。余人得惡作。若余人共住同受用者。亦皆惡作。

若人未滿二十作未滿想。欲受近圓。諸苾芻問言。汝年滿二十未。答言我自憶知心無疑惑。未滿二十。諸苾芻與受近圓。此人不得戒。得罪同前。若人年未滿二十。作年滿想。欲受近圓。諸苾芻問言。汝滿二十未。答言我滿二十。諸苾芻與受近圓。此人得戒成苾芻性。本師無犯。余人亦無犯。

若人年未滿二十。作年滿想。欲受近圓。諸苾芻問言。汝滿二十未。答言我自憶知心無疑惑。年滿二十。諸苾芻與受近圓。此人得戒成苾芻性。本師無犯。余人亦無犯。

若人未滿二十。然不自知心無疑惑。欲受近圓。諸苾芻亦不曾問。設(shè)有問時亦不酬答。然諸苾芻與受近圓。此人得戒成苾芻性。本師有犯。余人亦有犯。共住等無犯。

若人滿二十作不滿想。欲受近圓。諸苾芻問言。汝滿二十未。答言未滿。時諸苾芻與受近圓。此人得戒成苾芻性。本師及眾并皆有犯。共住等無犯。

若人年滿二十作不滿想。欲受近圓。諸苾芻問言。汝年滿二十未。答言我自憶知心無疑惑。未滿二十。諸苾芻與受近圓。此人得戒。本師有犯。余人亦有犯。共住等無犯。

若人年滿二十。作滿二十想。欲受近圓。諸苾芻問言。汝年滿二十未。答言滿二十。諸苾芻與受近圓。此人得戒。本師及眾并皆無犯。

若人年滿三十作滿二十想。欲受近圓。諸苾芻問言。汝滿二十未。答言我自憶知心無疑惑。年滿二十。諸苾芻與受近圓。此人得戒。諸苾芻無犯。

若人年滿二十。然不自知心無疑惑。欲受近圓。諸苾芻不問。設(shè)問彼復(fù)不答。諸苾芻與受近圓。此人得戒。諸苾芻有犯。共往等無犯。同前廣說。此中初二非受近圓。若與善苾芻同在一處。若二若三為褒灑陀。是賊住故此應(yīng)滅擯。若人年未滿二十作滿二十想。此成近圓。有親屬來問言。此人年未滿二十。誰與受具者。應(yīng)與此人計胎中月及閏月。若滿者善。若不滿者退為求寂。更與受戒。若不退為求寂。不更受戒者。與善苾芻同在一處。若二若三為褒灑陀。是賊住故此應(yīng)滅擯。若人年十九而與近圓。若未經(jīng)一歲便自憶知未滿二十。應(yīng)計胎中月及閏月。若滿者善。若不滿者。應(yīng)退為求寂更與近圓。若不爾者。與善苾芻同在一處。若二若三為褒灑陀。此應(yīng)滅擯。若經(jīng)一歲而憶知者。名善受近圓。汝諸苾芻。若人于善說法律出家近圓成苾芻性。難值遇故。若人年十八而與近圓。若未一歲憶未滿者。應(yīng)退為求寂更與近圓。若不爾者。與善苾芻同在一處。若二若三為褒灑陀。此應(yīng)滅擯。若經(jīng)一歲憶未滿者。計胎中月及閏月。滿者善。若不滿者。應(yīng)移其處更與近圓。若不爾者同前滅擯。若經(jīng)二歲方憶知者。此即名為善受近圓。廣說如上。圣教難遇故。若人未滿二十而有疑心。此應(yīng)為作憶念計其年月實滿不滿。除去疑情。若未滿者。應(yīng)以胎閏而為計之。若滿者善。若不滿者廣說如前。若人年滿二十作不滿想。希求具戒與受近圓。名為善受。若人年滿二十作年滿想。希求具戒受近圓。名為善受。又無犯者謂初犯人;虬V狂心亂痛惱所纏。

壞生地學(xué)處第七十三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自手掘地或教人掘;蛟斓谭阑驌p蟻封等。諸外道見皆共譏嫌。云何出家苾芻作諸俗務(wù)。掘地害命情無悲愍。少欲苾芻聞已白佛。佛集苾芻以種種方便贊嘆持戒少欲知足。呵責(zé)多欲作無益事。廣說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其學(xué)處。應(yīng)如是說。

若復(fù)苾芻自手掘地若教人掘者。波逸底迦。若復(fù)苾芻者謂是六眾。余義如上。自他同前。地者有其二種。謂生地非生地。云何生地。謂性是生地。或因發(fā)掘于三月中經(jīng)天大雨。是名生地。若無雨者。經(jīng)六月后方名為生。釋罪如上。此中犯相其事云何。

攝頌曰。

生想舉地皮釘橛并畫地

牛糞崩河岸泥墻濕性連

畫壁青衣?lián)p砂石土相和

吉辰無凈人釘杙深四指

若苾芻掘損生地。得波逸底迦。若非生地者得惡作罪。若苾芻舉地皮時。若與地性相連者。波逸底迦。若不相連者得惡作罪。若苾芻釘橛者波逸底迦。若拔橛者得惡作罪。若苾芻輒畫地者得惡作罪。若輕為記數(shù)者無犯。若苾芻牛糞著地而發(fā)起者。得惡作罪。若但取牛糞者無犯。若苾芻崩河岸時損生地者。波逸底迦。若有璺裂而崩墮者。得惡作罪。若苾芻搖動河池中泥者。得惡作罪。若瓨在泥處而擎起者。得惡作罪。若墻上釘杙者。波逸底迦。若牛糞著墻發(fā)舉者。得惡作罪。若推墻壁與濕性相連者。得波逸底迦。若有璺裂者得惡作罪。若畫壁得惡作罪。若作記數(shù)想者無犯。若墻上生青衣?lián)p動者。得惡作罪。若掘石地石少土多者。得波逸底迦罪。若土少者得惡作罪。若純石者無犯。若掘砂地砂少土多者。得波逸底迦。若砂多者得惡作。若純砂者無犯。若營作苾芻欲定基時。得好星候吉辰無有凈人。應(yīng)自以橛釘?shù)赜浗。深四指者無犯。又無犯者。謂初犯人如上。

過四月索食學(xué)處第七十四

佛于釋迦處人間游行。漸至劫比羅城在多根樹園。時釋迦大名知佛來至。便往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佛為說法示教利喜。即從座起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愿佛及僧慈悲哀愍。受我三月飲食供養(yǎng)。并及一切所須之物。世尊默然而受。見佛受已從座而去。既至宅中告家人曰。我請佛僧三月供養(yǎng)。汝等當(dāng)辦勿令有闕。時六眾苾芻聞是事已便作是念。我等云何于三月中啖好飲食。常得消化身輕安隱無病苦耶。即往醫(yī)人處問其方藥。醫(yī)人告曰。先食油膩后當(dāng)痢下。雖多食啖而能消化。時鄔波難陀聞斯語已。皆如醫(yī)教于三月中常啖好食。三月既了尚從廚人索好美食。謂肉羹等。從索不得。時彼廚人往報大名施主。時彼聞已便起譏嫌。少欲苾芻聞是語已極生嫌恥。云何苾芻受他請了非分強索。以緣白佛。佛言汝等勿復(fù)從他施主。強為乞索因生忿惱。汝等當(dāng)聽。乃往過去于靜林中。在大池側(cè)有一仙人。跏趺而坐系念思惟。時有龍子從池中出。以身繞仙為遮寒苦。并復(fù)報云。仁何所須。如是日日常以身繞。時彼仙人由斯惱故。遂嬰疾病懷憂而住。有余仙人來至其所。問言何故身體衰羸頓至如是。以事具答。彼仙告曰。龍子若來。頂有明珠。應(yīng)可從乞。彼惜珠故不復(fù)更來。仙人聞已見彼龍來。即從乞珠殷勤不已。龍遂遠(yuǎn)去。說伽他曰。

飲食及衣服皆由珠所致

仁雖強乞求我實不能與

汝從我乞珠出言如利劍

亦如大石壓從今更不來

汝諸苾芻。彼之龍子是傍生類。聞強乞求因即遠(yuǎn)去。何況于人。是故汝等不應(yīng)從他強為乞覓。復(fù)次汝應(yīng)更聽。于往昔時有一仙人。于大林中修習(xí)靜慮。時此林中多諸飛鳥。鳴聲喧聒令彼仙人心不能定。有余仙人來至其所。見不得定。問言。何故不定。即以事答。彼仙告曰。仁今可于夜中然大炬火。于彼林下作如是語。汝等可與我翼。并與我卵及小鳥兒。以充食用。時彼諸鳥聞是語已。銜卵將兒移向諸處。汝諸苾芻彼是鳥類。聞強乞時尚皆遠(yuǎn)去。況復(fù)于人。爾時世尊廣引譬喻種種呵責(zé)已。告諸苾芻。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其學(xué)處應(yīng)如是說。

若復(fù)苾芻有四月請須時應(yīng)受。若過受者波逸底迦。如是世尊制學(xué)處已。漸次游行至王舍城。住竹林園中至坐夏時。影勝大王請佛及僧三月供養(yǎng)。時具壽畢鄰?fù)影硝沔⒎驈?fù)請供養(yǎng)。畢鄰?fù)影硝闼毂惆追。佛言今我隨開。若別別請者。苾芻應(yīng)受無犯。復(fù)有客苾芻來。作如是念。我不被王請。遂行乞食。王因見之問言。我請眾僧何因乞食。答言我不受請。王曰諸有苾芻我更請之。以事白佛。佛言若更請者苾芻應(yīng)受。時諸苾芻作如是念。王務(wù)繁多或容廢忘。我行乞食。王復(fù)遙見。我已更請何意乞食。苾芻告曰。王法事繁或容廢忘。王曰我更殷勤重請。愿受我食。以事白佛。佛言若殷勤重請當(dāng)可受之。時影勝王請佛僧食。時既滿已巡行乞食。王復(fù)遙見。何因圣者仍行乞食。白言王請食了。是以行乞。王曰我今常請。時諸苾芻以事白佛。佛言若常請者苾芻應(yīng)受。爾時世尊贊嘆持戒少欲。呵責(zé)多欲。告諸苾芻曰前是創(chuàng)制此是隨開。為諸弟子重制學(xué)處。應(yīng)如是說。

若復(fù)苾芻有四月請須時應(yīng)受。若過受者除余時。波逸底迦。余時者。謂別請更請。殷勤請常請。此是時。若苾芻者謂鄔波難陀。四月者謂齊四月。請者謂他延請。受者謂許其事。若過者謂過期限。除余時者謂別請時。即是不及余人。更請。謂數(shù)數(shù)更請。殷勤請者。謂更殷勤盡心而請。常請者。謂是長時延請。此是時者。謂隨開時。釋罪如上。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他請粗食從索美好。索時惡作。食便墮罪。若他與好食從索粗者。索時惡作。食時無犯。如與乳等時便從索酪等。索時惡作。食時墮罪。若病者無犯。若苾芻巡家乞食。女人見已持食而出。若苾芻情有所希者。應(yīng)告彼女曰。更不須飯。若女返問。圣者更何所須者。此即是請隨所須者。當(dāng)就覓之無犯。又無犯者謂初犯人。廣說如上。

遮傳教學(xué)處第七十五

佛在王舍城羯蘭鐸迦池竹林園中。世尊法爾若制二部共學(xué)處時。即二部僧伽并皆須集。此之學(xué)處是二部共有。然尼眾不集。佛告具壽阿難陀。汝可語朱荼半托迦。汝當(dāng)持此學(xué)處詣苾芻尼眾而為宣告。時阿難陀即往朱荼半托迦所。具陳佛語。時朱荼半托迦奉佛教已。便往尼寺欲宣佛教。于其中路見六眾苾芻。便告之曰。具壽。佛為二部僧伽今制學(xué)處。六眾問曰。是何學(xué)處。即為陳說。

若復(fù)苾芻有四月請須時應(yīng)受。若過受者除余時。波逸底迦。若有別請更請殷勤請者常請者。此是時。既為說已報六眾曰。具壽。此之學(xué)處應(yīng)當(dāng)修學(xué)。六眾報曰。汝是愚癡不分明不善好。我今豈能用汝之言行斯學(xué)處。我若見余苾芻善閑三藏者。當(dāng)隨彼言受行學(xué)處。作是罵已遂便舍去。時半托迦又至十二眾苾芻尼處。彼亦如是作非法言。余眾苾芻苾芻尼聞已歡喜。頂受奉行。時半托迦還住處已。即以此事白諸苾芻。時少欲者聞是語已以緣白佛。佛言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其學(xué)處。應(yīng)如是說。

若復(fù)苾芻聞諸苾芻作如是語。具壽。仁今當(dāng)習(xí)如是學(xué)處。彼作是語。我實不能用汝愚癡不分明不善解者所說之言受行學(xué)處。我若見余善閑三藏。當(dāng)隨彼言而受行者。波逸底迦。若彼苾芻實欲求解者。當(dāng)問三藏。此是時。若復(fù)苾芻者謂六眾也。余義如上。具壽。仁今當(dāng)習(xí)如是學(xué)處者。謂是所傳學(xué)處。不能用汝愚癡等者。謂思其惡思說其惡說作其惡作。名之為愚。若不持經(jīng)律論。名之為癡。若于三藏不了其義。名不分明。若于三藏不善決擇。名不善解。余文易知。乃至釋罪皆如上說。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有苾芻告余苾芻作如是語。具壽。仁可習(xí)行如是學(xué)處。彼便報云。我不能用汝語。便以愚等四事一一說時。皆得墮罪。若彼前人是實愚等。說時無犯。又無犯者謂初犯人。廣說如上。

默聽斗諍學(xué)處第七十六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鄔陀夷斷眾結(jié)惑證阿羅漢。具壽闡陀向憍閃毗省緣而坐。阿說迦補捺伐素俱并命終。難陀鄔波難陀。依大眾住。時十七眾見是事已。各生勇決報怨之心。共作是議。于六眾內(nèi)極相欺惱者。鄔波難陀常為初首。我等應(yīng)與作舍置羯磨。便向食堂所共為籌議。時鄔波難陀詣其窗所側(cè)耳而聽聞彼議論。即入堂中苦為克責(zé)。作如是語。我必當(dāng)為汝等作大治罰。汝等豈可不聞古仙頌曰。

譬如絆象皮繩朽風(fēng)吹日曝已多時

雖復(fù)無力可如初五百群羊尚可縛

時十七眾知鄔波難陀覺其事已。便出共詣溫堂之所評論其事。欲為舍置。時鄔波難陀復(fù)于屏處聽其言說。便入堂中更為害語。時彼十七便往上閣。鄔波難陀住在中閣。彼在中閣。鄔波難陀住在閣下。彼在房內(nèi)。鄔波難陀遂居檐下;驈(fù)翻此。彼在門屋下。鄔波難陀即在門隅;驎r翻此。時十七眾共作是議。我等不能為彼老人作舍置羯磨。唐捐辛苦宜就其所共作懺摩。便至其所請見容恕。既愧謝已。問言大德。因何得知我等欲為大德作其舍置。彼便一一具答其事。汝所至處我隨后聽。少欲苾芻聞是語已共生嫌恥。云何苾芻知他苾芻有斗諍事共作評論。而便。竊往側(cè)聽其語。作如是念。隨彼籌議我當(dāng)發(fā)舉。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其學(xué)處。應(yīng)如是說。

若復(fù)苾芻知余苾芻評論事生。求過紛擾諍競而住。默然往彼聽其所說。作如是念。我欲聽已當(dāng)令斗亂。以此為緣者。波逸底迦。

若復(fù)苾芻。謂鄔波難陀。余義如上。余苾芻者。謂此法中人。言評論事者。謂初見不可意事始作評論。言求過者。謂求覓過愆更相道說。紛擾者。謂情不含忍發(fā)舉其事。諍競者。以此諍事入斗諍門。自結(jié)朋黨共相扶扇。斗諍而住默而聽者。謂竊聽其言隨彼所說。斗亂者。欲令紛競不止息也。釋罪如上。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在于上閣共為議論。有余苾芻升閣之時。應(yīng)蹈階道作聲;蝣驈椫溉舨蛔魅缡鞘律w之時。但聞言聲未解其義。得惡作罪。若解言義便得墮罪。廣說如前。乃至門屋輕重之罪隨事應(yīng)知。若經(jīng)行處若靜林中。亦準(zhǔn)事應(yīng)識。若有苾芻隨路行時共為籌議。苾芻后來。所有行法皆準(zhǔn)升閣應(yīng)知。若不作者。得罪輕重如上。若苾芻先無仇隙。遇爾聞之;驈(fù)聽已欲令斗諍。方便殄息者無犯。又無犯者謂初犯人。廣說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