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集釋附錄三
辨?zhèn)挝淖州嬄?/p>
(一)柳宗元辨列子
劉向古稱博極群書,然其錄列子,獨(dú)曰鄭繆公時(shí)人。繆公在孔子前幾百歲,列子書言鄭國皆云子產(chǎn)鄧析,不知向何以言之如此?史記鄭繻公二十四年,楚悼王四年,圍鄭,鄭殺其相駟子陽,子陽正與列子同時(shí),是歲周安王三年,秦惠王、韓烈侯、趙武侯二年,魏文侯二十七年,燕釐公五年,齊康公七年,宋悼公六年,魯繆公十年,不知向言魯繆公時(shí)遂誤為鄭耶?不然,何乖錯至如是?其後張湛徒知怪列子書言繆公後事,亦不能推知其時(shí)。然其書亦多增竄非其實(shí),要之莊周為放依其辭。其稱夏棘、狙公、紀(jì)渻子、季咸皆出列子,不可盡紀(jì)。雖不概於孔子道,然而虛泊寥闊,居亂世遠(yuǎn)於利,禍不得逮乎身,而其心不窮,易之遯世無悶者,其近是與?余故取焉。其文辭類莊子,而尤質(zhì)厚,少偽作,好文者可廢耶?其楊朱力命疑其楊子書。其言魏牟、孔穿皆出列子後,不可信。然觀其辭,亦足通知古之多異術(shù)也。讀焉者慎取之而已矣。
(二)朱熹觀列子偶書朱文公文集卷六七(摘鈔)
又觀其言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者,即佛書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dāng)在何處之所由出也。他若此類甚眾,聊記其一二於此,可見剽掠之端云。
(三)高似孫子略(摘鈔)
劉向論列子書,穆王湯問之事,迂誕恢詭,非君子之言。又觀穆王與化人游,若清都、紫微、鈞天廣樂、帝之所居;夏革所言,四海之外,天地之表,無極無盡;傳記所書固有是事也。人見其荒唐幻異,固以為誕。然觀太史公史殊不傳列子,如莊周所載許由、務(wù)光之事。漢去古未遠(yuǎn)也,許由、務(wù)光往往可稽,遷獨(dú)疑之;所謂禦寇之說,獨(dú)見於寓言耳,遷於此詎得不致疑耶!
周之末篇敘墨翟、禽滑釐、慎到、田駢、關(guān)尹之徒以及於周,而禦寇獨(dú)不在其列。豈禦寇者,其亦所謂鴻蒙、列缺者歟?然則是書與莊子合者十七章,其間尤有淺近迂僻者,特出於後人會萃而成之耳。
至於「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此故有及於佛,而世猶疑之。夫「天毒之國紀(jì)於山海,竺乾之師聞於柱史」,此楊文公之文也。佛之為教已見於是,何待於此者乎!然其可疑可怪者不在此也。
(四)葉大慶考古質(zhì)疑(摘鈔)
劉向校定列子書,定著八篇,云:「列子,鄭人,與穆公同時(shí),蓋有道者也。孝景時(shí)貴黃老術(shù),此書頗行于世!勾髴c案:繆公原注:以下繆公即上鄭穆公。二字古通用。原本未畫一,今姑仍之。立于魯僖三十二年,薨于魯宣三年,正與魯文公並世。列子書楊朱篇云:「孔子伐木於宋,圍于陳蔡!狗蚩鬃由隰斚宥,繆公之薨五十五年矣。陳蔡之厄,孔子六十三歲。統(tǒng)而言之,已一百十八年。列子繆公時(shí)人,必不及知陳蔡之事明矣。況其載魏文侯、子夏之問答則又後于孔子者也。不特此爾。第二篇載宋康王之事,第四篇載公孫龍之言,是皆戰(zhàn)國時(shí)事,上距鄭繆公三百年矣。晉張湛為之注,亦覺其非。獨(dú)于公孫龍事乃云「後人增益,無所乖錯而足有所明,亦何傷乎?如此皆存而不除!勾髴c竊有疑焉。因觀莊子讓王篇云:「子列子窮,貌有飢色?陀醒杂卩嵶雨栐:列禦寇,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子陽即令官遺之粟。列子再拜而辭。使者去。其妻曰: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今有飢色。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不受,豈不命邪?列子笑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難而殺子陽。」觀此,則列子與鄭子陽同時(shí)。及攷史記鄭世家,子陽乃繻公時(shí)二十五年殺其相子陽,即周安王四年癸未歲也。然則列子與子陽乃繻公時(shí)人。劉向以為繆公,意者誤以繻為繆歟?雖然,大慶未敢遽以向?yàn)檎`,姑隱之于心。續(xù)見蘇子由古史列子傳亦引辭粟之事,以為禦寇與繻公同時(shí)。又觀呂東萊大事記云:安王四年,鄭殺其相駟子陽。遂及列禦寇之事,然後因此以自信。蓋列與莊相去不遠(yuǎn)。莊乃齊宣梁惠同時(shí),列先于莊,故莊子著書多取其言也。若列子為鄭繻公時(shí)人,彼公孫龍乃平原之客。赧王十七年趙王封其弟勝為平原君,則公孫龍之事蓋後于子陽之死一百年矣。而宋康王事又後于公孫龍十餘年,列子烏得而預(yù)書之?信乎後人所增有如張湛之言矣。然則劉向之誤,觀者不可不察;而公孫龍、宋康王之事為後人所增益,尤不可以不知。
(五)黃震黃氏日鈔(摘鈔)
列子才穎逸而性沖澹,生亂離而思寂寞。默察造化消息之運(yùn),於是乎輕死生;輕視人間生死之常,於是乎遺世事。其靜退似老聃,而實(shí)不為老聃;老聃用陰術(shù),而列子無之。其誕謾似莊周,而亦不為莊周;莊周侮前聖,而列子無之。不過愛身自利,其學(xué)全類楊朱,故其書有楊朱篇,凡楊朱之言論備焉。而張湛序其書,乃謂往往與佛經(jīng)相參。今按列子鄭人,而班馬不以預(yù)列傳。其書八篇,雖與劉向校讎之?dāng)?shù)合,實(shí)則典午氏渡江後方雜出於諸家。其皆列子之本真與否,殆未可知。今考辭旨所及,疑於佛氏者凡二章。其一謂周穆王時(shí)西域有化人來,殆於指佛。然是時(shí)佛猶未生,而所謂騰而上中天化人之宮者,乃稱神遊,歸於說夢,本非指佛也。其一謂商太宰問聖人於孔子,孔子歷舉三皇五帝非聖,而以聖者歸之西方之人,殆於指佛,然孔子決不黜三五聖人,而顧泛指西方為聖,且謂西方不化自行,蕩蕩無能名,蓋寓言華胥國之類,絕與寂滅者不侔,亦非指佛也。使此言果出於列子,不過寓言,不宜因後世佛偶生西域,而遂以牽合。使此言不出於列子,則晉人好佛,因列子多誕,始寄影其間,冀為佛氏張本爾。何相參之有哉?且西域之名,始於漢武,列子預(yù)言西域,其說尤更可疑。佛本言戒行,而後世易之以不必持戒者,其說皆陰主列子,皆斯言實(shí)禍之。不有卓識,孰能無惑耶?伯峻案:宋人于列子致疑者尚有,如李石方舟集卷十三有列子辯上、下二篇,然僅云「必有能辯之者」,故不錄。
(六)宋濂諸子辨(摘鈔)
列子八卷,凡二十篇,鄭人列禦寇撰。劉向校定八篇,謂禦寇與鄭繆公同時(shí)。柳宗元云,「鄭繆公在孔子前幾百載,禦寇書言鄭殺其相駟子陽,則鄭繻公二十四年,當(dāng)魯繆公之十年;向蓋因魯繆公而誤為鄭爾!蛊湔f要為有據(jù)。高氏以其書多寓言而并其人疑之,「所謂禦寇者有如鴻蒙列缺之屬,」誤矣。
書本黃老言,決非禦寇所自著,必後人會萃而成者。中載孔穿、魏公子牟及「西方聖人」之事皆出禦寇後。天瑞、黃帝二篇雖多設(shè)辭,而其「離形去智,泊然虛無,飄然與大化游,」實(shí)道家之要言。至于楊朱、力命則「為我」之意多;疑即古楊朱書,其未亡者剿附于此。禦寇先莊周,周著書多取其說;若書事簡勁宏妙則似勝于周。
間嘗熟讀古書,又與浮屠言合。所謂「內(nèi)外進(jìn)矣;而後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無弗同也;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非「大乘圓行說」乎?「鯢旋之潘(合作番)為淵,止水之潘為淵,流水之潘為淵,濫水之潘為淵,沃水之潘為淵,沈水之潘為淵,雍水之潘為淵,汧水之潘為淵,肥水之潘為淵」,非「修習(xí)教觀說」乎?「有生之氣,有形之狀,盡幻也。造化之所始,陰陽之所變者,謂之生,謂之死;窮數(shù)達(dá)變,因形移易者,謂之化,謂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故難窮難終;因形者,其巧顯,其功淺,故隨起隨滅;知幻化之不異生死也,始可以學(xué)幻」,非「幻化生滅說」乎?「厥昭生乎濕,醯雞生乎酒,羊奚比乎不筍;久竹生青寧,青寧生程,程生馬,馬生人,人久入于機(jī);萬物皆出于機(jī),皆入于機(jī)」,非「輪回不息說」乎?「人胥知生之樂,未知生之苦;知死之惡,未知死之息」,非「寂滅為樂說」乎?「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非「圓覺四大說」乎?中國之與西竺,相去一二萬里,而其說若合符節(jié),何也?豈其得於心者亦有同然歟?近世大儒謂華梵譯師皆竊莊列之精微以文西域之卑陋者,恐未為至論也。
(七)姚際恆(一六四七──約一七一五)古今偽書考(摘鈔)
稱列禦寇撰。劉向校定八篇;漢志因之。向云,「鄭人也,與鄭繆公同時(shí)!沽雍裨,「劉向古稱博極群書,然其錄列子,獨(dú)曰:『鄭繆公時(shí)人!秽嵖姽诳鬃忧皫装佥d,列子書言……『鄭殺其相駟子陽……』則鄭繻公二十四年,當(dāng)魯繆公之十年。向蓋因魯繆公而誤為鄭爾。」案,柳之駁向誠是;晉張湛註已疑之。若其謂因魯而誤為鄭,則非也。向明云鄭人,故因言鄭繆公,豈魯繆公乎!況書中孔穿、魏牟亦在魯繆公後,則又豈得為魯繆公乎!高似孫曰,「太史公……不傳列子。如莊周所載許由,務(wù)光……遷猶疑之。所謂列禦寇之說,獨(dú)見於寓言耳;遷於此詎得不致疑耶!莊周末篇敘墨翟、禽滑釐、慎到、田駢、關(guān)尹之徒,以及於周,而禦寇獨(dú)不在其列:豈禦寇者其亦所謂鴻蒙、列缺者歟?然則是書與莊子合者十七章,其間尤有淺近迂僻者,出於後人會粹而成之耳。」案高氏此說最為有見。然意戰(zhàn)國時(shí)本有其書,或莊子之徒依託為之者;但自無多,其餘盡後人所附益也。以莊稱列,則列在莊前,故多取莊書以入之。至其言「西方聖人」,則直指佛氏;殆屬明帝後人所附益無疑。佛氏無論戰(zhàn)國未有,即劉向時(shí)又寧有耶!則向之序亦安知不為其人所託而傳乎?夫向博極群書,不應(yīng)有鄭繆公之謬,此亦可證其為非向作也。後人不察,咸以莊子中有列子,謂莊子用列子;不知實(shí)列子用莊子也。莊子之書,洸洋自恣,獨(dú)有千古,豈蹈襲人作者!其為文,舒徐曼衍中仍寓拗折奇變,不可方物;列子則明媚近人,氣脈降矣。又莊子之?dāng)⑹?迴環(huán)鬱勃,不即了了,故為真古文;列子敘事,簡淨(jìng)有法,是名作家耳!後人反言列愈于莊。柳子厚曰,「列較莊尤質(zhì)厚!购榫氨R曰,「列子書事,簡勁宏妙,多出莊子之右!顾尉板ピ,「列子書簡勁宏妙,似勝於周!雇踉涝,「列子與莊子同敘事,而簡勁有力!谷绱酥,代代相仍,依聲學(xué)古。噫!以諸公號能文者而於文字尚不能盡知,況識別古書乎!又況其下者乎!
〔附錄〕顧頡剛古今偽書考跋曰:若其論辨,謂「列子云『西方聖人』直指佛氏,屬明帝後人所附益,」則詩言「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將何以解焉?……此論辨舛駮之可議者也。
又顧實(shí)有重考古今偽書考(上海大東書局一九二六年排印本)且謂「據(jù)張湛序文,則此書原出湛手,其即為湛託無疑」。
(八)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八「釋氏輪迴之說」條
列子天瑞篇:「林類曰,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釋氏輪迴之說,蓋出於此。列子書晉時(shí)始行,恐即晉人依託。
(九)姚鼐(一七三一──一八一五)跋列子惜抱軒文後集卷二
莊子、列子皆非盡本書,有後人所附益。然附益莊子者,周秦人所為。若今世列子書,蓋有漢魏後人所加。其文句固有異於古者。且三代駕車以駟馬,自天子至卿大夫一也。六馬為天子大駕,蓋出於秦漢君之侈,周曷有是哉?白虎通附會為說曰:「天子之馬六者,示有事於天地四方。」此謬言也。列子周穆王篇,王駕八駿,分於二車,皆兩服兩驂。此列子文之真也。至湯問篇言泰豆教造父御六轡不亂,而二十四蹄所投無差。此非周人語也。且既二十四蹄矣,轡在手者安止六乎?偽為古文尚書者取說苑「腐索御奔馬」之文,而更曰「朽索御六馬」,皆由班氏誤之耳。古書惟荀子有「伯牙鼓琴,六馬仰秣」語。此言在廄秣馬有六,聞音捨秣仰聽,與駕車時(shí)不相涉。自晉南渡,古書多亡缺,或輒以意附益。列子出於張湛,安知非湛有矯入者乎?吾謂劉向所校列子八篇,非盡如今之八篇也。
(十)鈕樹玉(一七六0──一八二七)列子跋匪石先生文集卷下
列子八篇,漢藝文志同。劉向?yàn)橹。余讀而異焉。善乎太史公序莊而不序列也。蓋列子之書見於莊子者十有七條,泛稱黃帝五條,鬻子四條,鄧析、關(guān)尹喜、亢倉、公孫龍或一二見,或三四見;而見於呂覽者四條。其辭氣不古,疑後人雜取他書而成其說。至周穆王篇、湯問篇所載,語意怪誕,則他書所無。或言西方聖人,或言海外神仙,以啟後人求仙佞佛之端,此書其濫觴矣。孟子闢楊、墨,今墨書尚有,而楊朱之說僅見於此書,故博稽者不廢覽觀。然太史公曰「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搢紳先生難言之!蛊渥恳姴灰喑^哉?
(十一)吳德旋(一七六七──一八四0)辨列子初月樓文續(xù)鈔卷一
列子書非列子所自作,殆後人剽剝老莊之旨而兼采雜家言傅合成之。中惟周穆王篇旨奧詞奇,筆勢迥出,固是能者為之,但未知果出列子否耳。柳子厚以劉向稱列子鄭穆公時(shí)人,謂與書詞所稱引事不合;而姚惜抱則云,今世所傳列子書多有漢魏後人加之者。吾因是頗疑列子實(shí)鄭穆公時(shí)人,向所見列子八篇中當(dāng)有與鄭穆公問答語耶?抑出處時(shí)事有可考而知耶?不然,向何至疏謬若此?柳子又以莊周為放依其詞。第即周穆王篇言之則可;至如湯問、楊朱、力命等篇,乃不逮莊生書遠(yuǎn)甚。而其詞與莊生相出入者,又未知孰為後先矣。夫以柳子之識,而猶有此蔽,則信乎辨古書之真?zhèn)握唠y其人也。
(十二)俞正燮(一七七五──一八四0)癸巳存稿卷十「火浣布說」條
(上略)見湯問篇集釋引抱樸子論仙云:魏文帝「謂天下無切玉之刀、火浣之布。及著典論,嘗據(jù)言此事其間。未期二物畢至,帝乃歎息,遽毀斯論!菇癜肝牡壑^世稱火鼠毛為布,垢則火浣如新者,妄也;馃o生育之性,鼠焉得生其間?為典論,刻之太學(xué)。明帝世有奉此布來貢者,乃刊去此碑。而列子湯問篇云:「周穆王征西戎,得錕鋙之劍,火浣之布。布浣則投之火,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首右詾闊o此物,傳之者妄也。蕭叔曰:皇子果於自信,果於誣理哉!」列子晉人王浮、葛洪以後書也。以仲尼篇言聖者,湯問篇言火浣布知之。
(十三)何治運(yùn)書列子後何氏學(xué)卷四
余少讀列子,見其言不能洪深,疑其偽而不敢質(zhì)。後讀十駕齋養(yǎng)新錄,疑為魏晉人偽撰,而後知有識者果不異人意也。列子稱「四!埂ⅰ杆幕摹、「四極」,則其書出爾雅後矣。又稱「太初」、「太始」、「太素」,則其書出易緯後矣。又稱「西極化人」、「西方有人焉,不知其果聖歟,果不聖歟」,則其書出佛法入中國後矣。又稱火浣布事「皇子以為傳之者妄。蕭叔曰:皇子果於自信,果於誣理哉。」案:魏文博極群書,使得見此書,則典論中所云云者早已刊削,是其書又出典論後矣。又晉世清譚之流於老莊佛之外,未嘗及此書一字,此亦杜預(yù)注春秋不見晚出尚書之比。且莊子頗詆孔子,此自道家門戶不同儒家之故。而此書以黃帝孔子並稱聖人,則又出於二漢聖學(xué)昌明之後,必非戰(zhàn)國之書也。魏晉時(shí)多偽書,如古文尚書、孔子家語、孔叢子,皆列子之類也。而三書之文作不得列子一腳指,則以清談自是晉人勝場,難與爭鋒也。
(十四)李慈銘(一八三0──一八九四)越縵堂日記光緒甲申十二月初七日
列子一書,後人所綴輯,蓋出於東晉以後,觀湛所述甚明,本非漢志之舊。其書自唐開元後始大行,故裴世期注魏志、章懷注後漢書,於火浣布皆不引列子。此條綴於湯問篇末,蓋裴、李諸人尚未見之,疑出於張湛以後,其注云云,亦非湛語也。
(十五)光聰諧有不為齋隨筆卷己(摘鈔)
列子史記無傳,難定其時(shí)世。劉子政以為與鄭穆公同時(shí),柳子厚辨之,王元美又以為傳寫字誤,哂子厚辨其不必辨。要之,莊子書中既稱引列子,則其時(shí)世不後於莊。其書多增竄入後事,張?zhí)幎茸髟]時(shí)已言之,顧人猶信增竄者率皆先秦以上人。今考湯問篇末言火浣布,皇子以為無此物,傳之者妄,正指魏文典論中非火浣布事。皇子者,魏文也。是建安時(shí)尚有人增竄,則距處度作註時(shí)不遠(yuǎn)矣。
古書辭皆不相襲,李習(xí)之答王載言書論之當(dāng)矣。今古書由後追敘前事,左氏曰「初」,史遷曰「先是」,他古書更無曰「初」、曰:「先是」者,獨(dú)列子仲尼篇稱「初,子列子好游」,其為後人增竄,此亦一證。
(十六)陳三立讀列子原載一九一七年九月東方雜誌十四卷九號
吾讀列子,恣睢誕肆過莊周;然其詞雋,其於義也狹,非莊子倫比。篇中數(shù)稱楊朱。既為楊朱篇,又終始一趣,不殊楊朱貴身任生之旨,其諸楊朱之徒為之歟?世言戰(zhàn)國衰滅,楊與墨俱絕;然以觀漢世所稱道家楊王孫之倫,皆厚自奉養(yǎng),魏晉清談興,益務(wù)藐天下,遺萬物,適己自恣,偷一身之便,一用楊朱之術(shù)之效也。而世迺以蔽之列子云。吾又觀列子天瑞篇「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仲尼篇「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輪迴之說,釋迦之證,粲著明白。其言「運(yùn)轉(zhuǎn)無已,天地密移」,復(fù)頗與泰西地動之說合。尸子、蒼頡、考靈曜、元命苞、括地象皆言地動,列子此語亦相類。豈道無故術(shù),言無故家,所操者約,而所驗(yàn)者博歟?吾終疑季漢魏晉之士,窺見浮屠之書,就楊朱之徒所依託,益增竄其間,且又非劉向之所嘗見者;張湛蓋頗知之而未之深辨也。又漢志道家稱其先莊子,乃列於莊子之後,明非本真。而柳宗元方謂「莊子要為放依其辭,於莊子尤質(zhì)厚少偽作。」於戲!蓋未為知言爾已。
(十七)梁啟超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摘鈔)
有一種書完全是假的,其毛病更大。學(xué)術(shù)源流都給弄亂了。譬如列子乃東晉時(shí)張湛──即列子注的作者──採集道家之言協(xié)合而成。真列子有八篇,漢書藝文志尚存其目,後佚。張湛依八篇之目假造成書,並載劉向一序。大家以為劉向曾見過,當(dāng)然不會錯了。按理,列禦寇是莊周的前輩,其學(xué)說當(dāng)然不帶後代色彩。但列子中多講兩晉間之佛教思想,並雜以許多佛家神話,顯係後人偽託無疑。……張湛生當(dāng)兩晉,遍讀佛教經(jīng)典,所以能融化佛家思想,連神話一並用上。若不知其然,誤以為真屬列禦寇所作,而且根據(jù)牠來講莊列異同,說列子比莊子更精深,這個(gè)笑話可就大了。
假造列子的張湛覺得當(dāng)時(shí)學(xué)者對於老莊的註解甚多,若不別開生面,不能出風(fēng)頭。而列禦寇這個(gè)人,莊子中說及過;漢書藝文志又有列子八篇之目。於是搜集前說,附以己見,作為列子一書。自編自注,果然因此大出風(fēng)頭。在未曾認(rèn)為假書以前,他的聲名與王弼、向秀、何晏並稱。這算是走偏鋒以炫名,竟能如願以償。
所謂來歷曖昧不明……如張湛注列子,前面有一篇敘,說是當(dāng)「五胡亂華」時(shí)從他的外祖王家得來的孤本。後來南渡長江失了五篇,後又從一個(gè)姓王的得來三篇,後來又怎樣得來二篇,真是像煞有介事。若真列子果是真書,怎麼西晉人都不知道有這樣一部書?像這種奇離的出現(xiàn),我們不可不細(xì)細(xì)的審查根究。而且還可以徑從其奇離而斷定為作偽之確證。
凡造偽的不能不抄襲舊文。我們觀察他的文法,便知從何處抄來!秩缜f子和列子相同的,前人說是莊子抄列子。前文已講過莊子不是抄書的人,現(xiàn)在又可從文法再來證明。莊子應(yīng)帝王篇曾引壺子說「……是殆見吾衡氣機(jī)也。鯢桓之審為淵,止水之審為淵,流水之審為淵。淵有九名,此處三焉!勾蠹s因衡氣機(jī)很難形容,拿這三淵做象徵。但有三淵便儘夠了。偽造列子的因?yàn)闋栄庞芯艤Y之名,想表示他的博學(xué),在黃帝篇便說:「……是殆見吾衡氣機(jī)也。鯢旋之潘為淵,止水之潘為淵,流水之潘為淵,濫水之潘為淵,沃水之潘為淵,氿水之潘為淵,雍水之潘為淵,汧水之潘為淵,肥水之潘為淵,是為九淵焉!咕拱岩龝脑馐У袅,莫是弄巧反拙?誰能相信列子在莊子之前呢?
(十八)馬敘倫列子偽書考(節(jié)錄)天馬山房叢著(上略)余籀讀所得,知其書必出偽造。茲舉證二十事如左:
一事,考莊子讓王篇,列子與鄭子陽同時(shí),陸德明釋文云:「子陽鄭相!谷粎问洗呵锸讜r(shí)篇觀世篇高誘注云:「子陽,鄭相也。一曰,鄭君!拐T知鄭君者,因韓非子說疑篇云:「鄭子陽身殺國分為三」也。但史無鄭君名子陽者,日本人津田鳳卿之韓非子解詁謂「子陽似鄭君遇弒不諡者!箶幨酚涏嵤兰易⑿鞆V曰:「一本云立幽公弟乙陽為君,是為康公!谷粍t子陽豈即鄭康公耶?其年與繆公相承。劉向言列子為繆公時(shí)人,豈指其始居鄭時(shí)耶?然讓王篇蘇軾以為偽作,蓋所記列子子陽事,本之呂氏春秋。按子陽當(dāng)作子駟,因駟子陽而誤?记f子德充苻篇,子產(chǎn)師伯昏旡人,田子方篇云,「列子為伯昏旡人射,」又呂氏春秋下賢篇云:「子產(chǎn)見壺丘子林」,莊子應(yīng)帝王篇言列子見壺子,司馬彪云:「壺子,名林,鄭人!故橇凶佑峙c子產(chǎn)同師。莊子達(dá)生篇、呂氏春秋審己篇並言列子問於關(guān)尹子,關(guān)尹子與老子同時(shí),則列子並子產(chǎn)時(shí)可信,子駟正與子產(chǎn)同時(shí)。博聞如向,豈不省此?然則敘錄亦出依託也。
二事,尸子廣澤篇、呂氏春秋不二篇並云「列子貴虛」,莊子應(yīng)帝王篇云:「列子三年不出,……一以是終,無為名尸,……亦虛而已!苟蛐蛟:「穆王湯問二篇,迂誕恢詭,非君子之言也。至於力命篇一推分命,楊子篇唯貴放逸,二義相乖,不似一家之書!箘t不與三子之言相應(yīng),而別錄曷為入於道家?漢初百家未盡出,太史公未見列子書,不為傳,何傷?顧云「孝景時(shí)其書頗行」,則漢初人引列子書者又何寡也?太史公安得以寓言與莊子相類,而不稱?斯則緣其剿襲莊生,用為彌縫者也。
三事,張湛云:「八篇出其外家王氏」,晉世玄言極暢之時(shí),列子求之不難,何以既失復(fù)得,不離王氏?
四事,天瑞篇「有太易有太始有太素」一章,湛曰:「全是周易乾鑿度!骨彾瘸鲮稇(zhàn)國之際,列子何緣得知?作偽纂入耳。
五事,周穆王篇有駕八駿見西王母事,與穆天子傳合。穆傳出晉太康中,列子又何緣得知?或云史記略有所載,然未若此之詭誕也。蓋汲家書初出,雖杜預(yù)信而記之,作偽者艶異矜新,欲以此欺蒙後世,不寤其敗事也。
六事,周穆王篇言夢,與周官占夢合。周官漢世方顯,則其勦竊明矣。
七事,周穆王篇記儒生治華子之疾,儒生之名,漢世所通行,先秦未之聞也。
八事,仲尼篇言西方之人有聖者,乃作偽者緣晉言名理,剽取浮屠。作偽者囿於習(xí)尚,遂有斯失。
九事,湯問篇與山海經(jīng)同者頗多,山海經(jīng)乃晚出之書,則亦艷異矜新,取掇可知。
十事,湯問篇言方壺、瀛州、蓬萊,殷敬順釋文引史記云:「此三神山在渤海中。」此事出於秦代,引以為注,足徵前無所徵。
十一事,湯問篇云:「渤海之東,不知其億萬里,有大壑,實(shí)為無底之谷!拱干胶=(jīng)云:「東海之外有大壑,」郭璞注云:詩含神霧曰:「東注無底之谷」,謂此壑也。此乃顯竊山海經(jīng)、注兩文而成。不然,郭何為不引此而反援詩緯?
十二事,力命篇言顏淵壽十八,與史記等不一致。其說見於淮南精神訓(xùn)高注及後漢書郎顗傳。此由作偽者耳目所近,喜其說新,忘其啎實(shí)也。
十三事,湯問篇記皇子以火浣布為妄,魏文帝著論不信有火浣布,疑為作偽者所本。
十四事,湯問篇記伯牙與鍾子期事,汪中證鍾子期即史記魏世家之中旗、秦策之中期、韓非子難勢篇之鍾期,則楚懷王頃襄王時(shí)人,列子何緣得知?由作偽者既誣列子為六國時(shí)人,故一切六國時(shí)事,輒附之而不疑耳。
十五事,黃帝篇列九淵,莊子應(yīng)帝王篇唯舉其三,他無所用,偽作者從爾雅補(bǔ)足,並舉九淵,失其文旨。
十六事,力命篇記鄧析被誅於子產(chǎn),與左傳被殺於駟歂不合,夫列子鄭人,事又相及,何故歧誤如此?蓋作偽者用呂氏春秋離謂篇鄧析難子產(chǎn)事影撰此文,故不寤與左氏牴牾也。
十七事,湯問篇載孔子見小兒辯日事,桓譚新論所載略同。譚云,「小時(shí)聞閭巷言」,不云出列子。博物志五亦記此事,末云亦出列子。則華所據(jù)為新論,疑「亦出列子」四字為讀者注語。不然,華當(dāng)據(jù)列子先見之書也。此為竊新論影撰。對校譚記,塙然無疑。
十八事,湯問篇言「菌芝朝生晦死」,陸德明莊子釋文引崔譔曰:「糞上芝,朝生暮死;拚卟患八,朔者不及晦!勾四擞吧淝f子之文,而實(shí)用崔氏之說。
十九事,力命篇言彭祖壽八百,莊子言「彭祖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則其壽不止八百。宋忠世本注、王逸楚辭注、高誘呂氏春秋淮南子注乃有七百八百之說,作偽者因以襲用。
二十事,天瑞篇曰:「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骨f子言藐姑射之山有神人,不云在海河洲中,此乃襲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文也。彼文郭璞注曰,「莊子所謂藐姑射之山也,」使列子非偽,郭何為不引此以注乎?
由此言之,世傳列子書八篇,非漢志著錄之舊,較然可知。況其文不出前書者,率不似周秦人詞氣,頗綴裂不條貫。又如天瑞篇言「天地空中之一細(xì)物,有中之最巨者,」周穆王篇言「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觸實(shí)不硋,千變?nèi)f化,不可窮極,既已變物之形,又且易人之慮」。湯問篇言「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里,以為鄰居焉。其上臺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皆叢生,菜實(shí)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shù)焉!勾藖K取資于浮屠之書,尤其較著者也。若湯問篇之「六鰲焦螟」,放莊子之「鯤鵬蠻觸」;黃帝篇之「海上漚鳥」,放呂覽之「好蜻」,如此者不可勝數(shù)。崔述謂其稱孔子觀於呂梁而遇丈夫厲河水,又稱息駕於河梁而遇丈夫厲河水,此本莊周寓言。蓋有采其事而稍竄易其文者,偽撰列子者誤以為兩事而遂兩載之也。汪繼培謂其「會萃補(bǔ)綴之跡,諸書見在,可覆按也。」知言哉!蓋列子書出晚而亡早,故不甚稱於作者。魏晉以來,好事之徒,聚歛管子、晏子、論語、山海經(jīng)、墨子、莊子、尸佼、韓非、呂氏春秋、韓詩外傳、淮南、說苑、新序、新論之言,附益晚說,成此八篇,假為向敘以見重。而劉勰乃稱其氣偉采奇,柳宗元謂其質(zhì)厚少偽,洪邁、宋濂、王世貞且以為簡勁出莊子右,劉壎謂漆園之言,皆鄭圃之餘,豈盲於目者耶?夫輔嗣為易注多取諸老莊,而此書亦出王氏,豈弼之徒所為與?
〔附〕日本武義內(nèi)雄列子冤詞原載江俠菴之先秦經(jīng)藉考三六0──三七三頁。今依張心澂偽書通考二摘錄大要。
向序非偽,列子八篇非禦寇之筆,且多經(jīng)後人刪改。然大體上尚存向校定時(shí)面目,非王弼之徒所偽作。姚氏以鄭繆公之誤,斷為序非向作,因一字之誤,而疑序之全體,頗不合理。況由後人之偽寫,抑由向自誤,尚未可知。
次對馬氏之說辨之如下:
(一)讓王篇之記事,未可與壺丘子林伯昏旡人等一例視之。莊書多寓言,所謂壺丘子林及伯昏旡人又見於列子,亦是寓言。以此寓言為盾,而沒去讓王篇之記事,實(shí)非正當(dāng)。此篇是否莊周所作,與史料之價(jià)值如何,實(shí)無關(guān)係。
(二)尸子、呂氏春秋、莊子謂列子貴虛,而向序亦謂列子八篇駁雜,但舉此以證八篇非禦寇真作則可,不能以之證向序?yàn)閭。貴虛當(dāng)認(rèn)為道家者流,然穆王、湯問之恢詭,及力命、楊朱有與禦寇之學(xué)乖背,故謂不似一家之書,而別錄猶入之道家,想因此乖背者亦道者流之支裔也。向序謂列子之書於景帝時(shí)流行,其後不傳,蓋向校定時(shí),上距景帝約一百二十年。如序所云,可見當(dāng)時(shí)傳本稍完全者已不可見。司馬遷史記之終時(shí)在景帝後約五十年,比向校上列子約先七十年,正淮南王所上莊子最流行而不顧列子之時(shí),則遷不撰列子傳,與當(dāng)時(shí)人不引用,又何足怪?要之,向序言列子之傳來與性質(zhì)甚明,若捨此而置疑,則不可不有確據(jù)。
(三)馬氏所舉各證之中(四)(五)(六)(七)(八)(九)(十)及(十四),大意在不信向序之認(rèn)八篇為禦寇自作,引禦寇年代與子產(chǎn)同時(shí),以作疑問。然通讀向序文,不認(rèn)八篇為一家之書,人則無問題。又(十二)及(十五)據(jù)傳聞相異古書中事,為決定列子之真?zhèn)钨Y料,頗非容易。(十三)不過馬氏之想像。(十五)據(jù)古書疑義舉例、札迻,是襲何治運(yùn)之說,此文寧看為莊列均由他文竄入。(八)從周穆王篇載「穆王敬事西極之化人」一語考之,則仲尼篇之西方聖人,乃道家之理想人物,與佛教無關(guān)。惟(三)列子八篇只存於與王弼關(guān)係之家張氏,(十七)(二十)之桓譚郭璞皆未見過列子,是列子後出說之好資料。然張湛序質(zhì)實(shí)無飾,又如仲尼篇子列子之學(xué)云云一章,注曰:「既見於黃帝篇,」不刪去之。又如中山公子牟一條,注曰:「公子牟公孫龍是在列子之後,此章是後人所增益!箤侗4媾f面目一點(diǎn)於此可見。當(dāng)寇虜強(qiáng)盛僅以身免之際,列子八篇猶不忍棄,則此為希有之珍籍,自向校上之後,餘風(fēng)寥寂,業(yè)可想見。從而桓譚郭璞不得寓目,亦何足怪?若信向序與湛序,則此書不足疑怪。
以前疑列子之人,多標(biāo)舉莊子以立論,然皆郭象刪定本之莊子,而非漢初之原形,原本如從陸德明所引郭象之言,謂妄竄奇說者十之三,其中駁雜有似山海經(jīng)及占夢書者,此等不純之點(diǎn),與今之列子不分甲乙。反之,如郭象刪定列子,而不著手於莊子,則後人卻由列子以疑莊子矣。
伯峻案:岑仲勉有列子非晉人偽作一文,主要內(nèi)容亦駁馬氏,初載於一九四八年一月東方雜志四四卷一號,後收入其兩周文史論叢、文既繁冗,且多強(qiáng)詞,故不錄。
(十九)顧實(shí)漢書藝文志講疏(摘鈔)
(上略)然以王弼老子注與張湛序互證,王注老子曰:「常無欲,可以觀其始物之妙;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古c張湛序稱列子書「大略明群有以至虛為宗,萬品以終滅為驗(yàn)」適相照應(yīng)。雖可推定為弼偽作;而周穆王篇取穆天子傳,疑此書即湛所綴拾而成也。若劉向敘附隨本書,不在七略別錄,故後人得偽為也。且淮南子曰「兼愛、尚賢、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楊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氾論訓(xùn)以墨子兼愛、尚賢諸篇目例之,必全性、保真皆楊朱書篇名。本志不載楊朱書,而淮南猶及見之。全性保真者,謂守清靜,離情慾淮南子原道訓(xùn)高注云「出生道謂去清淨(jìng)也;入死道謂匿情慾也」可證。而列子楊朱篇乃一意縱恣肉慾,仰企桀、紂若弗及,直是為惡近刑,豈不大相剌謬哉?此篇尤當(dāng)出湛臆造,非有本已。
(二十)呂思勉列子解題經(jīng)子解題摘錄
此書前列張湛序,述得書源流,殊不可信。而云「所明往往與佛經(jīng)相參,大同歸於老、莊」,「屬辭引類,特與莊子相似。莊子、慎到、韓非、尸子、淮南子、玄示、指歸,多稱其言」,則不啻自寫供招。湛蓋亦以佛與老、莊之道為可通,乃偽造此書,以通兩者之郵也。篇首劉向語,更不可信。
(二十一)劉汝霖周秦諸子攷(摘鈔)
(上略)由此(張湛序)知道張湛的本子是由幾種殘缺的本子相合而成。他的原本只有楊朱說符兩篇,此書既經(jīng)一次變亂,各篇的殘缺,必定不少。裏面就不免有許多後人補(bǔ)充的材料,真?zhèn)螖v雜,所以後人因之懷疑全書。我現(xiàn)只舉一個(gè)很顯明是後人加入的例子於下。湯問篇載:
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獻(xiàn)錕鋙之劍,火烷之布。其劍長尺有咫,練鋼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火烷之布,浣之必投於火,布則火色,垢則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首右詾闊o此物,傳之者妄。蕭叔曰:「皇子果於自信果於誣理哉!」抱樸子論僊說:
魏文帝謂天下無切玉之刀,火烷之布。及著典論,常據(jù)言此事其間。未期二物畢至,帝乃歎息,遽毀斯論。
魏志景初三年二月,西域重譯獻(xiàn)火烷布,注曰:
漢世西域舊獻(xiàn)此布,中間久絕。至魏初,時(shí)人疑其無有。文帝以為火性酷烈,無含生之氣,著之典論,明其不然之事,絕智者之聽!。至是西域使至而獻(xiàn)火烷布焉,於是刊滅此論,而天下笑之。
可以知道列子所說皇子的事情就是魏文帝的事情。再考魏文帝著典論的時(shí)候。意林引典論道:
余蒙隆寵,忝當(dāng)上嗣,憂惶踧踖,上書自陳,欲繁辭博稱,則父子之間不文也。
可以知道典論之作,正在魏文帝為太子時(shí)。由太子或王子的名子轉(zhuǎn)為皇子,補(bǔ)列子的人,誤把皇子認(rèn)作人名。所以把這段採入。
後人以列子書由張湛保存下來,就疑心此書是張湛偽造。我看仲尼篇「孤犢未嘗有母」句下注道:「未詳此義!箺钪炱唐街賳栶B(yǎng)生於夷吾條下注道:「管仲功名人,可相齊致霸,動因成謀,任運(yùn)之道既非所宜,於事勢不容此言。又上篇復(fù)能勸桓公適終北之國,恐此皆寓言也!勾藭羰菑堈總卧,他竟寫出自己都不能明白的話,又寫出與事實(shí)不合的事情而加以解釋,這種騙人的伎倆,未免太笨了。楊朱篇末尾載:老子曰:「名者實(shí)之賓,」這本是莊子逍遙遊的話卻錯加在老子身上。老莊的書,本是魏晉人日常讀的,若是魏晉人作偽書,斷不至有這樣錯誤。
我們在此處不得不信張湛序中的話,他說過江的時(shí)候只存得楊朱、說符、目錄三卷,後來又在朋友家得兩種殘本才合成全書?芍凶拥尼醿善菑埵系脑,前六篇是雜協(xié)成功。既由雜協(xié)而成,所以不免有前後重複的話,又有時(shí)顯出補(bǔ)綴的痕跡,如黃帝篇載「孔子觀於呂梁,懸水三十仞……」一段故事,又見說符篇。又如仲尼篇「子列子學(xué)也……」一段是由黃帝篇鈔來,看中間「夫子始一引吾並席而坐」句,似乎是列子自己的話;但看「子列子學(xué)也」一句,又不像列子本人的話。我們由此可以悟出這段自「三年之後」句下本是黃帝篇「列子師老商氏友伯高子」一段的脫簡,被張湛誤補(bǔ)在此處,後來又覺得這段上面有脫文,就順便添上「子列子學(xué)也」一句,卻不想到和後面的口氣不合。
列子原書成立的年代,也很有研究的價(jià)值。我看此書雖不是魏晉人偽造,卻也不是先秦的作品。周穆王篇稱儒生,儒生是秦以後的稱呼。湯問篇引岱輿、員喬、方壺、瀛州、蓬萊,後三山始見於史記,就是神仙家騙秦始皇所稱的三神山。又稱女媧氏練五色石補(bǔ)天的故事,俱盛行於漢代,可以斷定此書是漢時(shí)的作品。藝文志已見著錄,所以至晚是西漢晚年的作品。
(二十二)陳旦「列子楊朱篇」偽書新證(節(jié)錄)原文載一九二四年國學(xué)叢刊二卷一期
楊朱篇,列子書中之第七篇也。列子一書,自宋高似孫以來,學(xué)者都致疑義。吾家斠玄師復(fù)舉數(shù)事,以證成其托偽之跡,即按其開宗明義,言「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一節(jié),乃引申老子「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及「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之旨。所引黃帝書「谷神不死」諸言,剽竊道德經(jīng)成語。而「有太易,有太初,有太素」云云,全襲周易乾鑿度文。又云,「種有幾,若蠅若鶉,得水為繼」云云,直剿莊子至樂篇。末復(fù)云,「列子貴虛,」本諸呂氏春秋不二篇、尸子廣澤篇,亦同此說。今僅就天瑞一篇言之,其托偽之跡,已不可掩;茍廣為疏證,雖累帙不能盡。故斷其出於魏晉間好事之徒,絕非原書。
列子既屬偽托,則楊朱一書,繩以論理,其為偽書,尚復(fù)奚疑。
以余考之,偽造楊朱篇者,則受印度思想之激蕩,而又滲透老子哲理,其襲取之印度佛教,實(shí)為小乘教理,即當(dāng)時(shí)流行最廣叢書體裁之四阿含經(jīng)。今所傳之長阿含經(jīng),為姚秦時(shí)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譯。其中第三分沙門果經(jīng),東晉時(shí)竺曇無蘭已有譯本,名寂志果經(jīng),收入小乘藏,中國此時(shí)無刻本單行。此經(jīng)異譯同本,即長阿含經(jīng)第三分沙門果經(jīng)。足徵今本長阿含經(jīng),雖曰姚秦時(shí)譯出,實(shí)則東晉時(shí)已有譯本流行;或竟在魏晉時(shí)已有若干單行初譯本風(fēng)行社會。魏晉間讀書人,喜研索老莊,高談玄理,豈有不被佛教之影響。故楊朱篇剽竊阿含經(jīng)之思想,實(shí)有贓證可據(jù),非空言誣之也。如長阿含經(jīng)卷第十七第三分沙門果經(jīng),記阿闍世王(Agatasatte)與世尊問答之語,述所聞於諸種外道之言。有一段曰:
白佛言,我(阿闍世王自稱)昔一時(shí),至散若昆羅黎子所(SangayaoftheBelatthaclan)問言:「大德!如人乘象馬車,習(xí)於兵法,乃至種種營生,皆現(xiàn)有果報(bào)。今者此眾現(xiàn)在修道,現(xiàn)得報(bào)否?」彼(指外道)答我言:「現(xiàn)有沙門果報(bào),問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實(shí),此事異,此事不異,此事非異,非不異。大王!現(xiàn)無沙門果報(bào),問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實(shí),此事異,此事非異,非不異。大王!現(xiàn)非有非無沙門果報(bào),問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實(shí),此事異,此事非異,非不異。」
此段譯文,倘以MaxMiller氏所翻譯之寂志果經(jīng)(TheFruitsoftheLifeofaRecluse)轉(zhuǎn)抄此段如下,讀者當(dāng)能更明其所意云何。(見SacredBooksoftheBuddhis-ts,Vol。II)
When,oneday,IhadthusaskedSangayaoftheBelatthaclan,hesaid:“Ifyouaskmewhetherthereisanotherworld──well,ifIthoughttherewere,Iwouldsayso。ButIdon'tsayso。AndIdon'tsaythereneitheris,norisnot,anotherworld。Andifyouaskmeaboutthebeingsproducedbychance;orwhetherthereisanyfruit,anyresult,ofgoodorbadactions;orwhetheramanwhohaswonthetruthcontinues,ornot,afterdeath──toeachoranyofthesequestionsdoIgivethesamereply!
此非楊朱篇第一段楊朱與孟氏設(shè)為問答之詞。所謂「實(shí)無名,名無實(shí);名者,偽而已矣!挂嗉础柑胖,知生之暫來,死之暫往,故從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當(dāng)身之娛,非所去也,故不為名所勸。從性而遊,不逆萬物所好,死後之名,非所取也;故不為刑所及。名譽(yù)先後,年命多少,非所重也」之意乎?故楊朱篇之無名主義,實(shí)糅雜佛老之說。
且尤可異者,偽造楊朱篇者,竟直譯寂志果經(jīng)一段,而攘為己有。大類今人節(jié)譯西書一二段,即自號著書也。其心術(shù)雖不同。其方法則一。
楊朱曰:「萬物所異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則有賢愚貴賤,是所異也;死則有臭腐消滅,是所同也。雖然,賢愚貴賤,非所能也。臭腐消滅,亦非所能也。故生非所生,死非所死,賢非所賢,愚非所愚,貴非所貴,賤非所賤。然而萬物齊生齊死,齊賢齊愚,齊貴齊賤;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兇愚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熟知其異,且趣當(dāng)生,奚遑死後!」
讀者試將沙門果經(jīng)下面一段文字,與上文楊朱篇一段相較,自可透漏此中消息。
我於一時(shí),至阿夷多翅舍欽婆羅所,(Agitaofthegarmentofhair)問言……
彼報(bào)我言,受四大人,取命終者。地大還歸地,水還歸水,火還歸火,風(fēng)還歸風(fēng),皆悉壞敗,諸根歸空。若人死時(shí),床舁舉身,置於冢間,火燒其骨,如鴿色,或變?yōu)閴m土;若愚若智,取命終者,皆悉壞敗,為斷滅法。
上文恐於原本梵文為意譯,故詞句甚簡潔。東晉曇無蘭所譯寂志果經(jīng),詞句或與今本有異。今籀讀MaxMiller氏英譯本,意義更顯明。節(jié)抄如下:
When,oneday,IhadthusaskedAgitaofthegarmentofhair,hesaid:“Thereisnosuchthing,OKing,asalmsorsacrificeoroffering。Thereisneitherfruitnorresultofgoodorevildeeds。Thereisnosuchthingasthisworldorthenext。Thereisneitherfathernormother,norbeingspringingintolifewithoutthem。ThereareintheworldnoreclusesorBrahmanswhohavereachedthehighestpoint,whowalkperfectly,andwhohavingunderst-oodandrealized,maketheirwisdomknowntoothers。
Ahumanbeingisbuiltupofthefourelementswhenhediestheeart-hyinhimreturnsandrelapsestotheearth,thefluidtothewater,theheattothefire,thewindytotheair,andhisfacultiespassintospace。Thefourbearers,onthebierasafifth,takehisdeadbodyaway;tilltheyreachtheburning-groundmenutterfortheulogies,buttherehisbonesarebleached,andhisofferingsendinashes。Itisadoctrineoffools,thistalkofgifts。Itisanemptylie,mereidletalk,whenmensaythereisprofittherein。Foolsandwisealike,onthedissolutionofthebody,arecutoff,annihilated,andafterdeaththeyarenot!
劉向校錄云,「穆王湯問二篇,迂誕恢詭,非君子之言也。至於力命篇,一推分命。楊子之篇,唯貴放逸,二義乖背,不似一家之書!箤(shí)則向敘乃偽造列子者假托以見重,而又故設(shè)此迷離恍惚之辭,以亂人目,由今攷證,力命楊朱兩篇,同出一源,其蛻化襲取之跡,固班班可考也。如MaxMiller所譯之寂志果經(jīng)有外道云:
When,oneday,IhadthusaskedMakkhaliofthecow-pen,hesaid:“Thereis,OKing,nocause,eitherultimateorremote,forthedepravityofbeings;theybecomedepravedwithoutreasonandwithoutcause。Thereisnocause,eitherproximateorremote,fortherectitudeofbeing;theybecomepurewithoutreasonandwithoutcause。Theattainmentofanygivencondition,ofanycharacter,doesnotdependeitheronone’sownacts,orontheactsofanother,oronhumaneffort。Thereisnosuchthingaspowerorenergy,orhumanstrengthorhumanvigour。Allanimals,allcreatures(withone,two,ormoresenses),allbeing(producedfromeggsorinawomb),allsouls(inplants)arewithoutforceandpowerandenergyoftheirown。Theyarebentthiswayandthatbytheirfate,bythenecessaryconditionsoftheclasstowhichtheybelong,bytheirindividualnature:anditisaccordingtotheirpo-sitioninoneorotherofthesixclassesthattheyexperienceeaseorpain!
中譯長阿含經(jīng)中沙門果經(jīng)譯文次第,與英譯本不同;且有例錯,未審梵文次第如何?中譯本末伽梨拘舍梨之答語,誤為波浮陁迦旃延語。今節(jié)抄中譯本如下,備兩方觀校也。
我昔一時(shí),至波陀迦旃延所,彼答我言,大王;無力無精進(jìn),人無力無方便,無因無緣,眾生染著,無因無緣,眾生清潔,一切眾生有命之類,皆悉無力,不得自在,無有怨讎。定在數(shù)中。於此六生中,爰諸苦樂。
贓物獲矣,人證何在,請讀供詞。
其書大略明群有以至虛為宗,萬品以終滅為驗(yàn),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自表,生覺與化夢等情。巨細(xì)不限一域,窮達(dá)無假智力,治身貴於肆仕,順性則所至皆適,水火可蹈。忘懷則無幽不照,此其旨也。然所明往往與佛經(jīng)相參,大歸同於老莊,屬辭引類,特與莊子相似。莊子、慎到、韓非、尸子、淮南子、玄示、旨?xì)w多稱其言。(張湛列子序)
此正張湛自寫供狀,明言其取資之源。但張不肯自居著作之名。彼蓋於無名主義,深造有得者。故更遊移其詞,遂成千古疑案。然尚肯誠實(shí)寫出取資之源,待深思之士,默識其著書偽託之苦心,非欲以欺盡來學(xué)。故吾雖於人贓並獲之際,並不以是為張氏之罪案也。
(二十三)陳文波偽造「列子」者之一證(節(jié)錄)原載一九二四年清華學(xué)報(bào)一卷一期
據(jù)張湛列子序言,「列子原為八篇,及後彙集,並目錄共十三卷!构湃怂^卷,往往指為篇;然則比原來列子多數(shù)卷──篇──矣。或者,當(dāng)時(shí)張湛輩所彙集者,甚雜且富,因而刪削以符原文八篇之?dāng)?shù),亦未可知也。
書中稱引老子之言,則曰:「黃帝」;引陰陽夢寐之解,則出于靈樞;而孔子觀於呂梁,劉向說苑亦同載其文;又如「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鈔舜典之句;──古文尚書無舜典,閻百詩古文尚書疏證已詳言。──此外雜錄莊子凡十七章。張湛謂:「所明往往與佛經(jīng)相參,大歸同於老莊;屬辭引類,與莊子相似。莊子、慎到、韓非、尸子、淮南子、玄示、旨?xì)w,多稱其言!共恢獙(shí)列子錄莊子,而張故引諸子以尊其文,而蒙蔽後人之目,如何其可?
蓋魏晉而後,佛學(xué)已蔚然大國;而黃老之學(xué),亦浸淫並佛而合為一流。吾國哲學(xué)思想丁此時(shí)實(shí)開一新方向。而列子篇中思想之玄,與夫縱性縱慾之言,頗似魏晉時(shí)之出品。
何以證明之?第一:如認(rèn)列子為戰(zhàn)國以前作品,何以莊子天下篇,對于此一大哲學(xué)家,獨(dú)缺而不列?──莊子逍遙遊雖有「列子御風(fēng)而行」之文,然不詳其為人。──退一步論,韓非子之顯學(xué),詳論儒墨;而淮南子之要略,言諸子所由來;皆未提及列子。第二:太史公創(chuàng)史,關(guān)於古代學(xué)習(xí)思想之變遷,多立傳或世家以張其緒,獨(dú)於列子不傳何也?第三:即認(rèn)為劉向所彙纂;而漢志亦載列子八篇。何以書中周穆王一篇,溶合晉太康二年汲冢所出之穆天子傳而成?
周穆王篇大半摭取穆天子傳;其餘亦采靈樞。穆天子傳凡六篇,周穆王篇乃融會六篇之事而成,特未載盛姬之死耳。──盛姬周穆王美人。──穆天子傳雜記之事甚多,而每事之上,多冠干支以記其時(shí)。周穆王則專取穆王遠(yuǎn)游,及與西王母會晤之事實(shí),加「化人」一段冠篇首,以圓其說。茲就列子周穆王篇鈔襲穆天子傳之處,引證如下,然後可以推論其說。
段數(shù)列子周穆王穆天子傳卷數(shù)
一肆意遠(yuǎn)游,命駕入駿之乘,右服 騮,而左綠耳;右驂赤驥,而左白{減木}。主車,造父為御, {刀冏}為右;次車之乘,右服渠黃,而左踰輪;左驂盜驪,而右山子柏夭。主車參百為御,奔戎為右,驅(qū)馳千里,於巨蒐氏之國。巨蒐氏乃獻(xiàn)白鵠之血,以飲王;具牛馬之湩,洗王之足,及二乘之人。癸酉,天子命駕入駿之乘,右服
騮,而左綠耳;右驂赤{屵肥},而左白儀。天子主車,造父為御, {八固}為右;次車之乘,右服渠黃,而左踰輪;右盜驪,而左山子。柏夭主車,參百為御,奔戎為右。天子乃遂東南翔行,驅(qū)馳千里。至於巨蒐之人。湩奴乃獻(xiàn)白鵠之血,以飲天子,因具牛羊之湩,以洗天子之足,及二乘之人。卷四
二已飲而行,遂宿於崑崙之阿,赤水之陽。別日升崑崙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封之以詒後世。天子已飲而行,遂宿於崑崙之阿,赤水之陽……辛酉,天子升於崑崙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封國隆之葬,以詔後世。卷二
三遂賓于西王母,觴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天子賓于西王母……乙丑,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天子答之曰……卷三
四王乃歎曰:於乎!予一人不盈于德,而諧于樂,後世其追數(shù)吾過乎!天子曰:「於乎!予一人不盈于德,而辨于樂,後世亦追數(shù)吾過乎!」卷一
上表比較,可以得其鈔襲穆天子傳之跡。但其異點(diǎn)區(qū)別甚小。
第一段:穆天子傳,除馬名文字疏寫不同外,有「癸酉天子」「遂東南翔行」,「巨蒐之人」,「牛羊」,「奴」,與列子周穆王稍異。
第二段:穆天子傳「已飲」前加「天子」字,升昆侖加「辛酉天子」字,而末句則多「國隆……葬」三字,「詒」字則為「詔」。
第三段:穆天子傳多「天子」,「乙丑天子」及西王母之謠,穆王答辭。而列子周穆王則統(tǒng)而言之曰:「其辭哀焉」。
第四段:穆王子傳為「天子曰」,稍異。
觀乎此,可知列子有一部分已鈔汲冢之穆天子傳矣。穆天子傳,出自汲冢。──晉書束皙傳「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zhǔn),盜發(fā)魏襄王墓,或言魏安釐王冢,得竹書數(shù)十車,皆漆書科斗字。武帝以其書付祕閣,校綴次第,以今文寫之。」──其中有七十五篇,今世所傳之穆天子傳亦其一也。「其事本左傳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有車轍馬跡,」及史記秦紀(jì)「造父為穆王得驥、溫驪、驊騮、騄耳之駟,西巡狩,樂而忘歸」諸說以為之。多用山海經(jīng)語,體制亦似起居注──起居注始明德馬皇后──故知為漢後人作!(姚際恆古今偽書考)此書之不真,後世已多疑議,謂非汲冢之舊。則列子周穆王之為晉人所雜纂彰彰矣。
列子書大宗來源為莊子,所鈔亦最多。莊子,秦以前書,摭取其文,固不必詳證。最可怪者,書中又有與漢以後之書文字相同者:
甲、與史記管晏傳相同者:
a。管仲曰:吾始困時(shí),嘗與鮑叔賈,分財(cái)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shí)有利有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shí)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之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史記管晏列傳)
b。管仲歎曰:吾少窮困時(shí),嘗與鮑叔賈,分財(cái)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大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shí)有利有不利也。吾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shí)也。吾嘗三戰(zhàn)三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列子力命篇)
乙、與靈樞經(jīng)文字相同者:
a。故陰氣壯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壯則夢大火而燔概;陰陽俱壯則夢生殺;甚鮑則夢與,甚飢則夢取。是以浮虛為疾者則夢揚(yáng),以沈?qū)崬榧舱邉t夢溺;藉帶而寢,則夢蛇;飛鳥銜髮則夢飛;將陰夢火;將疾夢食;飲酒者憂;歌儛者哭。(列子周穆王篇)
b。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甚則夢大火而燔概;陰陽俱盛則夢相殺;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飢則夢取;甚飽則夢予,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yáng);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脾氣盛則夢歌樂,身體不舉;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
(靈樞經(jīng))
按以上兩段,史記則全錄原文,靈樞則字句小異。靈樞,漢志未錄其名。唐王砅注黃帝素問,砅以漢志有內(nèi)經(jīng)十八卷,乃以素問九卷,──隋志始有黃帝素問九卷。──靈樞九卷,當(dāng)內(nèi)經(jīng)十八卷。而靈樞乃內(nèi)經(jīng)倉公論之一部分。──「晁子止曰:好事者于皇甫謐所集內(nèi)經(jīng)倉公論中抄出之!箘t靈樞之出世,當(dāng)在皇甫謐時(shí)。謐晉人。列子之鈔靈樞,即晉人鈔晉人。此實(shí)一剿襲最便利,而又最可笑之事!
(二十四)楊伯峻從漢語史的角度來鑑定中國古籍寫作年代的一個(gè)實(shí)例──「列子」著述年代考
(一)
從漢語史的角度來鑑定中國古籍的真?zhèn)我约八膶懽髂甏鷳?yīng)該是科學(xué)方法之一。這道理是容易明白的。生在某一時(shí)代的人,他的思想活動不能不以當(dāng)日的語言為基礎(chǔ),誰也不能擺脫他所處時(shí)代的語言的影響。儘管古書的偽造者在竭盡全力地向古人學(xué)舌,務(wù)使他的偽造品足以亂真,但在搖筆成文的時(shí)候,無論如何仍然不可能完全阻止當(dāng)日的語言的向筆底侵襲。這種侵襲不但是不自覺的,甚至有時(shí)是不可能自覺的。因?yàn)闃O端謹(jǐn)慎地運(yùn)用語言,避免在語言上靈出作偽的痕跡,這一種觀念未必是所有古書的偽造者人人都具有的,或者非常敏感地、強(qiáng)烈地具有的?v使這一種觀念是他們都具有的,甚至非常敏感地、強(qiáng)烈地具有的,然而那些古書的偽造者未必是,也難以是漢語史專家,精通每一詞、每一詞義、每一語法形式的歷史沿革,能夠選擇恰合於所偽的時(shí)代的語言,避免產(chǎn)生在那所偽的時(shí)代以後的語言。這種能力和高度的自覺性都不是古人所能完全具有的?v是有,也都不能完全阻止他所處時(shí)代的語言的向筆底侵襲。由此,我們可以肯定,如果我們精通漢語史,任何一部偽造的古籍,不管偽造者如何巧妙,都能在語言上找出他的破綻來。我們根據(jù)這些破綻,便可以判明它是偽書,甚至鑑定它的寫作年代。所以我說,從漢語史的角度來鑑定古籍是科學(xué)方法之一。可惜的是,這一種方法並未被以前的學(xué)者所高度重視,廣泛地、充分地運(yùn)用。雖然如此,凡真能科學(xué)地運(yùn)用這一方法的,其所得結(jié)論經(jīng)常是正確的,並且是使任何狡辯者所無法逞其狡辯的。我可以舉出前人關(guān)於「老子」一書的辯偽情況作為例子。
「老子」的寫作年代在孔子以前,還是以後;在春秋,還是在戰(zhàn)國,這是一個(gè)爭論很多的問題。梁任公(啟超)先生寫了一篇論「老子」書作於戰(zhàn)國之末的文章,發(fā)表於一九二二年三月十三日到十七日的北京晨報(bào)副刊,系統(tǒng)地提出了許多論證。不久,張怡蓀(煦)先生用法官的口吻寫了一篇文章來反駁,題為梁任公提訴老子時(shí)代一案判決書,發(fā)表於同年同月二十二日到二十四日的同一刊物上。這兩篇文章後來又同被收入於古史辨第四冊。梁任公先生所提出來的論證,只有極少數(shù)是難以成立的;但是張怡蓀先生都逞其「辯才無礙」的口才,極盡狡辯之能事。縱是如此,仍然有一條不能不被張先生所接受,所承認(rèn)。這一條正是從漢語詞彙史來論證的。梁先生說:
還有「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這種官名,都是戰(zhàn)國的,前人已經(jīng)說過了:這是第六件可疑。
梁先生其他的從老子履歷、從老子子孫世系、從老子與其他古書的比較、從老子一書所體現(xiàn)的思想以及由此思想所體現(xiàn)的社會情況所論證的若干條,縱然振振有詞,張先生仍然可以「辯才無礙」。只是這一條,張先生卻難以強(qiáng)詞奪理了,不能不說:
老子一書,有人考過其中文字多有竄亂!叭艘呀(jīng)見到「偏將軍」、「上將軍」是雜入之注疏,不成問題。
「偏將軍」和「上將軍」這種官名為春秋所無,僅通行於戰(zhàn)國,這一事實(shí),誰也不能不承認(rèn)。但為什麼卻出現(xiàn)於所謂春秋時(shí)的作品老子一書中呢?因此只能得出兩種結(jié)論中的任何一種。這兩種結(jié)論,一種是老子不是春秋時(shí)代的書,而是戰(zhàn)國時(shí)代的書。一種是老子一書多經(jīng)竄亂。張先生只能在這兩種結(jié)論中任取一種,無法同時(shí)避免!竷珊ο鄼(quán)取其輕」,於是被逼地承認(rèn)了後一種。由此可以肯定,從語言史的角度來鑑定古書,方法是科學(xué)的,正確的論證是具有高度的說服力的。這裏不過是略舉一隅以見例吧了。古人也曾經(jīng)偶爾運(yùn)用過這一方法。譬如程廷祚的論證尚書大禹謨之為偽古文,便曾從「道德」兩字的詞義沿革來考察(見王先謙尚書孔傳參正卷三)。到後來,又有發(fā)展,如王靜安(國維)先生的考證商頌是宗周中葉以後的作品(見觀堂集林卷二),郭沫若先生的懷疑尚書中的某些篇(見金文叢考中的金文所無考),主要論證都是從語言上著眼的。從語言上著眼,不僅可以鑑別古籍的真?zhèn)?審定它的寫作年代,還可以從方言的角度考察作者的籍貫或者國別。前人也有運(yùn)用這一方法的,如清人江永和郭沫若先生的論定考工記為春秋時(shí)代齊國的書籍(江說見其所著周禮疑義舉要,孫詒讓周禮正義卷七十四曾加徵引並且加了「江說近是」的案語;郭說見其所著考工記的年代與國別,最初發(fā)表於開明書店二十周年紀(jì)念文集中,後來又收入於天地玄黃中),他們的論證既很堅(jiān)強(qiáng),因之結(jié)論自然正確。至於瑞典人高本漢(Be-rnhardKarlgren)的左傳真?zhèn)慰?雖然也是從語言上,尤其是語法上立言,表面看來很科學(xué)化,其實(shí)是從他主觀的假設(shè)上立論的。如果他那假設(shè)不可靠,也就是前提不可靠,結(jié)論自然難以站得住腳了。所以又當(dāng)別論。
從前人考證列子的真?zhèn)我苍\(yùn)用這一方法。如宋人黃震的日鈔說:「西域之名始於漢武,列子預(yù)言西域,其說尤為可疑!柜R夷初(敘倫)先生說:「穆王篇記儒生治華子之疾,儒生之名蓋漢世所通行,先秦未之聞也!箘擅(汝霖)先生說:「湯問篇引岱與、員喬、方壺、瀛洲、蓬萊,後三山始見於史記,就是神仙家騙秦始皇所稱的三神山!惯@些論證都是相當(dāng)強(qiáng)硬的。
列子是部偽書,這已經(jīng)為一般學(xué)者所肯定;它是一部魏晉時(shí)代的偽書,也已經(jīng)為大多數(shù)學(xué)者所肯定。但所有前人的論證,除開上文所敘述的以外,很少是從語言的角度來考查的。我這篇論文則是完全運(yùn)用漢語史的知識來鑑定它的作偽年代。自然,我的結(jié)論是和多數(shù)學(xué)者所作的結(jié)論相符的,一致的。雖然在結(jié)論方面不能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增加些新東西;但是,在方法方面,不僅僅若干詞的歷史沿革,語法形式的歷史沿革是作為我的研究心得而提出來的,最重要的是,這一篇論文可以看成從漢語史的角度來鑑定中國古籍的一個(gè)實(shí)例。
(二)
。。。。天瑞篇:「今頓識既往,數(shù)十年來存亡、得失、哀樂、好惡,擾擾萬緒起矣!
這一「數(shù)十年來」的說法值得注意。先秦沒有這種說法。先把先秦的說法舉例如下:
。。。。自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又盡心下)。。。。。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xùn)之於民生之不易……(左傳宣公十二年)。。。。自古以來未之或失也。(又昭公十三年)。。。。自襄以來未之改也。(又哀公十三年)。。。。。。。。。自古之及今生民而來未嘗有也。(墨子兼愛下)。。。。。。。。。自古以及今生民以來者亦嘗見命之物、聞命之聲者乎?則未嘗有也。(又非命中)
從上面所舉例句中可以把這類短語歸納成這樣一個(gè)格式:介詞「自」或者「由」加表示時(shí)間的詞或者短語加連詞「而」或者「以」加「來」字(或者「往」字)。在這格式中,表示時(shí)間的詞語以及「來」字固然是主要的表義成分,無論如何不能省略的;即「自」、「由」諸介詞以及「而」、「以」諸連詞,也是不能省略的。這是先秦的情況。到了漢朝,一般仍然沿用這一格式,但偶然有省略介詞「自」、「由」諸詞的:
臣遷僅記高祖以來至太初諸侯,譜其下益損之時(shí),令後世得覽。(史記漢興以來諸侯年表序)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能勝殘去殺者,失之當(dāng)更化而不能更化也。(漢書禮樂志)
它們雖然省略了「自」、「由」諸詞,「以」字卻仍然不省。至於「數(shù)十年來」卻連「以」字都省去了。這「數(shù)十年來」的精簡形式從什麼時(shí)候開始的呢,我還未作深入研究。但非西漢以前人所有是可以大致肯定的。世說新語有這麼一句:
。。。。顧長康畫有蒼生來所無。(巧藝篇)
這裏「有蒼生來」就是先秦「自生民以來」、「自古以來」的意思。然而他不說「自有蒼生以來」,也不說「有蒼生以來」,而精簡地說一聲「有蒼生來」,是和列子的「數(shù)十年來」的格式一致的。從此也就可以看出列子的真正作者所運(yùn)用的語法形式和世說新語的作者所運(yùn)用的語法形式有其相通之處了。
當(dāng)然,若仔細(xì)比較「自……以來」和「數(shù)十年來」的兩種語法形式,仍然有其不同之處!缸浴詠,」「自」字之下只能是表示時(shí)點(diǎn)之詞或者短語,不能是表示時(shí)段的短語;可是「數(shù)十年來」的「數(shù)十年」卻是表示時(shí)段的短語。時(shí)段和時(shí)點(diǎn)不同,因之「數(shù)十年來」之前不能用「自」、「由」諸字。若要用「自」、「由」諸字,則必須改說為「自數(shù)十年前來」,但是這種說法是非常笨拙的,也是實(shí)際語言中所沒有的。那麼,我為什麼卻要用「自……以來」的格式來證明「數(shù)十年來」的格式的後起呢?問題就在於:第一,「數(shù)十年來」的這種格式是先秦古書所未有的。而且,「數(shù)十年來」這種意義的語言不是很難於獲得出現(xiàn)的機(jī)會的,依情理說,應(yīng)該是容易被人頻繁地使用的。這樣,為什麼在真正的先秦古書中卻找不出這種說法呢?可見這種說法為當(dāng)時(shí)所無,而都被「自……以來」所代替了。第二,「數(shù)十年來」這種說法的產(chǎn)生最早在什麼時(shí)候,我雖然還沒有作深入研究,但不會在西漢甚至東漢以前,大概可以推測地作初步假定。我們姑且撇開「數(shù)十年」這種使用表示時(shí)段短語的格式不談,專談「來」字。如果這種說法出現(xiàn)於兩漢或者兩漢以前,依據(jù)當(dāng)時(shí)的格式,也應(yīng)該講成「數(shù)十年以來,」「以」字不應(yīng)省略。而「數(shù)十年來」的說法恰和世說新語的「有蒼生來」的說法同樣省去「以」字,這便是他們之間相通的地方。這便是這一問題的實(shí)質(zhì)所在。
(三)
天瑞篇:「事之破〈石為〉(毀)而後有舞仁義者,弗能復(fù)也。」
仲尼篇:「圃澤之役有伯豐子者,行過東里,遇鄧析。鄧析顧其徒而笑曰:『為若舞,彼來者奚若?』」
這裏有兩個(gè)「舞」字──「舞仁義」和「為若舞」。第一個(gè)「舞」字,張湛的註解當(dāng)「鼓舞」講,是錯了的。陶源慶讀列子札記把它解為「舞弄」,是正確的。第二個(gè)「舞」字,張湛註為「舞弄」,是正確的。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說,「舞借為侮」,不但單文孤證難以成立,而且也是多餘而不必要的。
這兩個(gè)「舞」字雖然都作「舞弄」解,其實(shí)際意義仍有差別!肝枞柿x」的「舞」正和「舞文弄法」的「舞」一樣。莊子馬蹄篇「及至聖人,蹩躠為仁,踶跂為義,而天下始疑矣!褂终f:「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沽凶拥摹肝枞柿x」可能即是莊子的「蹩躠為仁,踶跂為義」。至於「為若舞」的「舞」字卻是戲弄、欺侮的意思。無論哪一種「舞弄」,「舞」字這種意義都是先秦所不曾有過的。這便是問題所在。
「舞」字的第一個(gè)意義,根據(jù)我所掌握的資料,西漢便已通行。史記貨殖列傳:「吏士舞文弄法」。漢書汲黯傳:「好興事,舞文法!苟际亲C據(jù)。但第二種意義,卻連兩漢都不曾見。我認(rèn)為「舞」字的有戲弄之意,是由於以「舞」訓(xùn)「弄」,為「弄」字所感染而來的!概棺直鞠駜墒殖钟,說文云:「玩也!乖娊(jīng)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棺髠髻夜拍:「夷吾弱不好弄。」都是本義。又襄公四年:「愚弄其民,」這意義又是較有引伸的了。至於漢書東方朔傳:「自公卿在位,朔皆敖(傲)弄,無所為屈。」這一「弄」字,正和「為若舞」的「舞」字一樣,同是戲弄、嘲笑、調(diào)戲的意思,那麼,「舞」字之有戲弄之義,而且它的出現(xiàn)並不在漢書東方朔傳以前,則很大可能即由漢書東方朔傳這一「弄」字的意義感染而來的。由此可知這「舞」字的用法是較晚的事了。
(四)。黃帝篇:「心凝神釋,骨肉都融!。周穆王篇:「而積年之疾,一朝都除!埂Aγ:「信命者亡壽夭,信理者亡是非,信心者亡逆順,信性者亡安厄;則謂之都亡所信,都亡所不信。」。。楊朱篇:「都散其庫藏珍寶車服妾媵。」這裏的「都」字很可注意。
「都」字在這裏當(dāng)「全」字解,用於動詞前,作副詞用,這是先秦古書所未有,即在兩漢也是希有罕見的。吳闓生說:「『心凝形釋,骨肉都融』,此八字決非周秦人語,雖漢代亦無之。周穆王篇又云『積年之疾,一朝都除』與此同,六朝人偽譔之確據(jù)也。」楊遇夫先生的詞詮引有漢書食貨志一條,轉(zhuǎn)抄於下:
。置平準(zhǔn)於京師,都受天下委輸。
這一「都」字又和現(xiàn)代漢語的都字有相同處,也有相異處。同表數(shù)目之全,是相同處,但現(xiàn)代漢語的「都」,一般表示主語的情況,如「我們都是好人」,因之凡用「都」字的句子,主語都是多數(shù)。而魏晉六朝的用法卻不盡然。它經(jīng)常表示動作的情況,主語固然可以是多數(shù),但也可以是單數(shù),而且經(jīng)常是單數(shù),這是相異處。這字在魏晉六朝,已成為常語。我只將見於世說新語的摘抄若干條如下:
王中郎令伏玄度、習(xí)鑿齒論青楚人物。臨成,以示韓康伯,康伯都無言。(言語篇)
後正會,值積雪始晴,聽事前除雪後猶濕。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政事篇)
衛(wèi)玠始渡江,見王大將軍,因夜坐。大將軍命謝幼輿玠見謝,甚說之,都不復(fù)顧王。(文學(xué)篇)
孫問深公:「上人當(dāng)是逆風(fēng)家,向來何以都不信?」(又)
提婆初至,為東亭第講阿毗曇。始發(fā)講,坐裁半,僧彌便云:「都已曉。」……提婆
講竟。東亭問法岡道人曰:「弟子都未解,阿彌那得已解?」(又)
袁宏始作東征賦,都不道陶公。(又)
既前,都不問病。(方正篇)
小人都不可與作緣。(又)
須臾食下,二王都不得餐。(雅量篇)
二兒共敘客主之言,都無遺失。(風(fēng)慧篇)
武帝喚時(shí)賢共言使藝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無所關(guān)。(豪爽篇)
王夷甫容貌整麗,妙於談玄。恆捉白玉柄麈尾,與手都無分別。(容止篇)
庾長仁與諸弟入?yún)?欲往亭中宿。諸弟先上,見群小滿屋,都無相避意。(又)
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
語時(shí)了不悲。便索輿來奔,都不哭。(傷逝篇)
郤尚書與謝居士善,常稱謝慶緒:「識見雖不絕人,可以累心處都盡!(棲逸篇)
王經(jīng)……被收,涕泣辭母……母都無慼容。(賢媛篇)
王江州夫人語謝遏曰:「汝何以都不復(fù)進(jìn)?為是塵務(wù)經(jīng)心,天分有限!(又)
殷中軍妙解經(jīng)脈,中年都廢。(術(shù)解篇)
監(jiān)司見船小裝狹,謂卒狂醉,都不復(fù)疑。(任誕篇)
因召集諸將,都無所說,直以如意指四坐云:「諸君皆是勁卒。」(簡傲篇)
王右軍年減十歲時(shí),大將軍甚愛之,恆置帳中眠。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
須臾,錢鳳入,屏人論事,都忘右軍在帳中。(假譎篇)桓帳然失望。向之虛佇一時(shí)都盡。(又)
衛(wèi)江洲在尋陽,有知舊人投之,都不料理。(儉嗇篇)
於是結(jié)恨釋氏,宿命都除。(尤悔篇)
列子的「都」字用法完全和世說新語的一樣。其所以不同的是,一個(gè)是明標(biāo)著的六朝人的作品,一個(gè)是偽託的周秦人的古籍。明標(biāo)六朝人的作品的,自無意避免當(dāng)時(shí)口語,甚至特意使用當(dāng)時(shí)口語,以見其文字的生動。偽託為周秦人古籍的,而竟流露出魏晉六朝人的詞語,則可見這一詞語的深入人心,竟成為難以避免的了。(「都」字如此用法,也常見於本書張湛之注,尤其可見。)
(五)
。。說符篇:「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所以」這兩個(gè)字的用法值得注意。不錯,在先秦古書中,「所以」兩字是常見的。但是,它的用法和這個(gè)不一樣。列子的這一用法,和今日一樣。這在先秦,只用「是以」、「是故」、「故」諸詞,不用「所以」。先秦的「所以」,不能看做一個(gè)詞,而應(yīng)該看做一個(gè)由「所」與「以」相結(jié)合的常語。這一常語,因?yàn)椤敢浴棺忠饬x的繁複,於是生出若干歧義。如以下諸句,是可以用各種意義來解釋的:
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輸篇)
君子不以其所以養(yǎng)人者害人。(孟子梁惠王下)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離婁下)
這三句的「以」字都可以解作「用」字,因上下文不同,若改寫成為現(xiàn)代漢語,可用不同的詞來表示!杆跃嘧印箍梢灾v為「抵抗你的方法」;「所以養(yǎng)人者」最好即講為「生活資料」,若機(jī)械地講解,便可以講為「用來養(yǎng)人的東西」;「所以異於禽獸者」則又要講為「不同於禽獸之處」了。在這種場合的「所以」不容易和今天的「所以」(當(dāng)「是故」解的)相混。
如果把「以」字解作「因?yàn)椤?則「所以」則有「的原因」的意思。如: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孟子離
婁上)──國家興衰存亡的道理也如此。
吾乃今知所以亡。(左傳哀公二十七年)──我今日才知我逃亡的原因。這種用法也是容易明白而不會含混的。但像下種句子:
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寡燥柡跞柿x也,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
譽(yù)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孟子告子上)
這種「所以」,形式上和今天的用法相似,自馬氏文通以來,多以古之「所以」同於「是以」、「因此」,亦猶「故」或「是故」,這種「所以」難道真是純粹表果連詞,和「故」、「是故」相同的嗎?我認(rèn)為不如此。如果更深地加一番研究,就會知道這「所以」的用法仍是「的道理」的意思!杆圆活娙酥嗔褐兑病故恰复似渌圆活娙酥嗔恢兑病沟氖÷,「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也是「此其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的省略。這都是判斷句,不能看做表結(jié)果的敘述句。證據(jù)何在?就在孟子中可以找到。請看下面的句子:
設(shè)為庠、序、學(xué)、校以教之。庠者,養(yǎng)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
周曰庠,學(xué)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孟子滕文公上)
「皆所以明人倫也」等於說「這些都是明人倫的辦法」。這個(gè)「所以」意義為「的辦法」。然而這句的謂語還有一個(gè)「皆」字,在形式上仍不能看做表結(jié)果的敘述句,必得把它看做判斷句。但是又請看下面一句:
夫滕,壤地褊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yǎng)君子。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嚼锒,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孟子滕文公上)
這一段話正是承接上一例句那段話而來的。「所以別野人也」即在形式上也和「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相似,但這句只能解釋為「這些都是區(qū)別君子和野人的辦法」,不過原文有所省略罷了。這種只留表語而用「所以」起頭的判斷句在古書中是常見的,再在孟子中舉兩例: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這是事天的方式)。殀壽不貳,脩身以事之,所以立命也(這是立命的辦法)。(孟子盡心上)
既然「所以事天也」可以解釋為「這是事天的方式」,則「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所以不願人之文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一卷
- 太上感應(yīng)篇感應(yīng)選錄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遙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經(jīng)名句
- 始計(jì)第一
- 太上感應(yīng)篇后記
- 卷一 暢玄
- 捭闔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東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師序
- 老子道德經(jīng)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韜
- 齊物論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nèi)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謀上●天無陰陽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貧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經(jīng)簡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 馬蹄第九
- 人間世第四
- 第一計(jì) 瞞天過海
- 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yùn)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