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因果故事 >

將心比心

  將心比心

  生命對人類只有一次,對所有有情眾生也僅有一次,可見,生命對眾生是何等的重要。有生,必然有死,死雖必然,但,貪生怕死卻是凡夫眾生的基本心理表現(xiàn)。

  在我們共同賴以生存的地球,人類似乎操縱著其他眾生的生殺大權(quán),我們可以隨意對一個生命宣布死亡,不管對方是否愿意,我們又足夠的理由和手段將其置于死地,而且沒有憐憫、沒有同情……假如這個世界存在著比人類更強(qiáng)大的生命,對人類也可以亂捕亂殺,那么,可以想想,我們就真的該死嗎?我們可以找出一萬個不該死的理由。

  人類對鬼神的敬畏,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對死亡的恐懼與無奈,中國是雜信民族,對眾多被賦予神秘面紗的鬼怪神仙的信奉中,“免死”總是第一位的。對大自然的敬畏,也是源于大自然賜予人類災(zāi)難死亡的無助。民間就流行著“好死不如賴活著”。

  佛教基于慈悲的理念,這一理念是貫穿所有眾生的,并不是人類所獨(dú)享,戒殺放生則是慈悲理念最直接的體現(xiàn),我們說自己有慈悲心,反映在我們行動上就是戒殺放生,否則,我們的慈悲心是個什么樣子呢?

  放生的方式有很多,誤區(qū)也不少,其實(shí),將人類之心去比其他眾生之心,誤區(qū)原本是不存在的。有人認(rèn)為,我們放生,又會被其他人捕獲。那么,我們可以想想,我們患病時,為什么要積極救治?反正總要病的,就不要治了。再者,死得其所總是令眾生滿足的。也有人認(rèn)為,環(huán)境污染很重,放生的生命也無法存活。那么,我們可以想想,我們同樣生活在這污濁的世界,有人想盡早結(jié)束生命嗎?再者,有機(jī)會回歸自然去死,總比被綁縛著遭刀砍斧剁令眾生欣慰。放生當(dāng)中的許多“誤區(qū)”,其實(shí)是一種借口,有一點(diǎn)可以肯定:人不去殺生,不會馬上死;不去吃肉,不會馬上死。放生是我們慈悲的心愿,我們把即將赴死的生命救度下來,哪怕只給它們一絲生的希望,哪怕只給它們很短暫的生的日子,最起碼使生命避免了被扒皮剝鱗、絞成肉末、油煎火燒的厄運(yùn),避免了被屠殺時面對劊子手的恐懼。當(dāng)我們患病時,懇求大夫,不惜花費(fèi)巨資來延續(xù)我們的生命,盡管變成植物人,也同樣盡量去延續(xù)生命。

  其實(shí),人類不希望的,一樣是眾生所不希望的;人類所希望的,也一樣是眾生所希望的,而對生的渴求,對死的恐懼,完全是一樣的。生命的形式不盡相同,生命的價值卻是極其相同的。

  我亦凡夫,人都說:凡事將心比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在戒殺放生上,一樣如此。我常見離水之魚的無助掙扎,我也常見得水之魚的騰躍歡欣,就放它們一條生路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