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為學如做人,體人方能察己

為學如做人,體人方能察己

  孔子說,一個人不要怕別人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別人。

  人們大都是有些阿Q精神的,總是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如果說錯一句話或者辦錯一件事情,頓時心生羞愧之感,但轉(zhuǎn)瞬之間,剛出現(xiàn)的羞慚就漸漸消失了,先是給自己找一兩個理由,接著成百上千個理由就出現(xiàn)了,然后用這些越來越多的理由來支持自己的錯誤,認為自己完全是正確的,話也沒說錯,事情也沒辦錯,再過一段時間來看,自己簡直可以稱之為圣人了。所以,孔夫子對此發(fā)出感慨:“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夢窗禪師的母親夢見吞食金色光而懷孕,生他的時候祥光滿室。夢窗禪師九歲出家,18歲為大僧。唐朝開元年間,他已經(jīng)是當朝德高望重的人物,還做過國師。

  有一天,夢窗禪師搭船渡河,船夫剛把渡船駛離岸邊,就看到一位騎馬佩刀的威武將軍從遠處趕來,而且大聲地沖他們喊道:“等一下,載我渡河。”話音剛落,這位將軍就翻身下馬,并把馬拴在岸邊,手拿小鞭就朝小船走來。

  這時,船已經(jīng)離岸邊有一段距離,于是船上眾人紛紛說道:“船已經(jīng)開了,就不能回頭了,不如就讓他等下一班渡船吧。”船夫聽了眾人的話,覺得有理,于是朝著岸邊喊道:“您等下一趟吧!”將軍聽后非常失望,急得在岸邊團團轉(zhuǎn)。

  這時,穩(wěn)坐船頭的夢窗禪師說:“船家,既然渡船離岸邊沒有多遠,您就行個方便,掉轉(zhuǎn)船頭載他過河吧。”船家見這位氣度不凡的大師開口求情,也就順從地把船掉了頭返回到岸邊,讓那位將軍上了船。

  誰知這位將軍一到船上,就開始四下找尋座位,但是坐船的人很多,已經(jīng)沒有位置了。于是,他就朝坐在船頭的夢窗禪師走去,粗魯?shù)啬闷鸨拮映榇驂舸岸U師,嘴里還咒罵道:“臭和尚,快走開,沒看到本大爺站著嗎?快把座位讓給我!”

  無情的鞭子朝夢窗禪師的頭上狠狠地抽打過來,很快禪師的頭就被打破了,鮮血順著他的臉頰流了下來,但是禪師一言不發(fā),臉上的泰然神情也沒有改變,站起來把座位讓給了那位將軍。

  船上眾人看慈悲的禪師遭受這樣的屈辱,心里憤憤不平,但又害怕蠻橫無理的將軍,只能竊竊私語:“這位將軍實在是忘恩負義之人,好心的禪師不但讓船家返回岸邊載他,而且還把座位讓給他,他竟把禪師打傷,真是太讓人心寒了。”

  坐下來的將軍本來不以為意,但是從大家的低聲議論聲中,他還是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原來正是自己鞭打的禪師讓船家返回岸邊載的他,而他還咒罵禪師,真是太慚愧了,心中懊惱不已,但是他又想:“我貴為將軍,怎么好意思當著眾人的面認錯,真是太丟人了,如果傳揚出去,豈不是被別人笑掉大牙。”

  很快,船家就把船駛到了對岸,人們也紛紛走下船去,夢窗禪師默默地走到河邊,蹲下身來洗去了臉上的血污。而此時最后下船的將軍終于忍受不了內(nèi)心的折磨,走到夢窗禪師的面前跪下了,真心地懺悔道:“大師,我錯了,我真的對不住你。”

  夢窗禪師并沒有責罵他先前的辱罵和鞭打,而是心平氣和地說道:“沒關(guān)系,出門在外,人難免會有心情煩躁的時候。”

  夢窗禪師不愧為一代大師,他不但寬容了將軍對他所做的一切,而且還站在將軍的角度去替他人著想,這不但體現(xiàn)出他的高貴品格,而且更顯現(xiàn)出對方是如何的卑微。南懷瑾先生在談到這一問題時總結(jié)道:“你為什么在心中怨恨?不要怕人家不了解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別人。”

  禰衡是東漢末年名士、文學家,與孔融等人親善。禰衡雖有才學但是性格剛毅傲慢,好侮慢權(quán)貴。

  建安初年,漢獻帝在曹操的建議下把都城遷到了許都(今許昌)。當時為了能夠有所作為,禰衡也從荊州來到人才濟濟的許都。最初,他為了能夠得到重用,打算毛遂自薦,但因為瞧不起任何人,就把自薦書放在口袋里,直到字跡都磨損得看不清楚,他也沒有拿出來給任何人看過。

  所謂“亂世出英杰”,三國時期各路豪杰紛紛投奔能一展才能之地,所以當時東漢王朝的都城中云集了來自各方的名士,但自視甚高的禰衡卻一個也看不上眼。曾經(jīng)有人勸他結(jié)交司空椽、陳群和司馬朗,但他卻刻薄地挖苦道:“我怎么能和殺豬賣酒的市井之人在一起!”又有人勸他去結(jié)交當時的尚書令荀彧和蕩寇將軍趙稚長,他卻譏笑道:“荀彧徒有一副好長相,如果吊喪,倒可借他的臉皮用一下;至于趙稚長只是一個酒囊飯袋之徒,去廚房幫忙還比較適合他。”

  禰衡畢竟是有些才學的,所以后來他有幸結(jié)交了兩位好友,一位是孔子的后人孔融,一位是官宦子弟楊修,三人相交甚好。于是,孔融就把禰衡推薦給了曹操,希望曹操能夠重用他。

  但是禰衡不但不領情,還裝病不見曹操,甚至出言不遜地把曹操臭罵一頓。曹操本不是好惹之人,心中暴怒難忍,但見禰衡是一個人才,不忍殺之,就讓他做了一個鼓吏。后來又把他強行送給了荊州牧劉表。但目空一切、恃才傲物的禰衡又把劉表給得罪了,于是被劉表轉(zhuǎn)送給了江夏太守黃祖,而黃祖性情暴躁,雖然愛惜人才,但刻薄無禮的禰衡最后還是成了他的刀下鬼。

  禰衡死時還不到27歲,雖然令人惋惜,但天性傲慢的他從來沒有試著去了解別人,進而檢討自己為何不受重用的原因,誕傲致殞的禰衡留給后人的是深刻的教訓和反思。

  體人方能察己,假如禰衡事先了解了曹操等人為人處世的性格特征,將自己的鋒芒減一些,也不至于落得個英年早亡的命運。做學問也是這樣,不要一味地怨懟別人為什么不了解你、不賞識你,而是先要看看自身哪里出了問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