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做到真、忍,不用清官斷家事

做到真、忍,不用清官斷家事

  中國人常說:“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人們將組成家庭視為一種極為珍貴的緣分,這種緣分美好而單純,可它又十分脆弱,時刻需要人們的細心呵護。在季老看來“真”“忍”二字就是維持一個和睦家庭最重要的養(yǎng)料。

  “真”,說的自然是真情。真情分為很多種,而家庭中占據(jù)了最常為人所道的兩種,即親情與愛情。親情是一種難言的愛,它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寬容是親情,嚴厲也是親情,寵愛是親情,責(zé)罵依舊是親情,它寬闊無比,能容世間很多難容之事,所以它是最容易被人誤會的一種情感。而愛情其實也包容于親情之中,或者應(yīng)該說所有的感情都可以稱為親情,它是所有情感的源泉與歸宿。但正因如此,有人才說真情難悟,因為它太過安靜,只在深山幽谷處細水長流,所以人們常常忽略它。

  戰(zhàn)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寡婦叫孟陽女,她本是人家的續(xù)弦,丈夫死后她獨自撫養(yǎng)了3個繼子和自己的親生子。

  這3個繼子尚未成年,而自己的兒子還是一個襁褓中的嬰兒,孟陽女的日子十分難挨。這還不算什么,她的3個繼子聽了一些閑言碎語后斷定她一定會虐待他們,于是每天都給孟陽女搗亂。每當(dāng)這時,孟陽女不打不罵,總是悉心教導(dǎo)他們為人處世的道理。

  丈夫死后,家里基本喪失了經(jīng)濟來源,但考慮到孩子們正值少年,孟陽女每天學(xué)著做不同的菜肴,盡量滿足他們的口味和成長所需,而自己則縮減飲食。到了換季的時候,她還徹夜為他們趕制新衣服,可家中就屬她的衣服最舊、最破。為了讓孩子們長大后能成為有用之人,她還省吃儉用為孩子們聘請了老師。

  即使如此,3個繼子還是無法接受孟陽女,家里的氣氛非常冷淡。有一天,老三逃學(xué)跑到郊野玩,不幸染上了重病,而周圍的大夫都說他的病治不好了,拒絕出診。孟陽女的姐姐前來探訪,偷偷地對她說,死了一個小冤家更好?擅详柵畢s厲聲斥責(zé)姐姐,表示即使花費重金也要治好老三的病。后來,孟陽女果然把宮廷御醫(yī)請來了,又親自照顧了老三一個月,才治好他的病。然而過度疲勞的孟陽女自己卻累倒了,3個繼子這時才感受到繼母對自己的真情,紛紛跪倒在她床前,泣不成聲地叫她“媽媽”,孟陽女喜極而泣。

  后來孩子們都長大了,大兒子做官,二兒子當(dāng)文書,三子、四子也已經(jīng)開始讀書了。一家人和樂融融,但就在這時,三子、四子卻卷入了一場殺人案。

  他們在上學(xué)的路上遇到了一個強盜,出于自衛(wèi)他們與強盜打了起來,最后強盜吐血死了,三子、四子也被官府扣押了起來。

  后來魏王聽聞了這件事下令一定要誅殺一子才能結(jié)案。而孟陽女知道后,親自跑到公堂上,向大人哭訴:“兩個孩子犯罪,都是我的罪過,小兒子是我親生的,三兒子是先夫前妻所生,我不能因此而徇私,如果必須有一人要償命,愿將三兒子留下……”說完她就暈倒在大堂之上,圍觀的當(dāng)?shù)匕傩章牭矫详柵脑捄,都熱淚盈眶地為他們求情,其中的知情人還透露說,那名強盜其實早就已經(jīng)病入膏肓,他的死并不是三子、四子的過失,而是他故意為之。

  孟陽女舍親生子而救繼子的故事不脛而走,大家都被她深深感動了,這其中也有魏國的君主,于是他下令赦免了孟陽女的兩個兒子,還將孟陽女視為母親的典范,特賜“慈母”稱號。

  據(jù)說多年以后,她的4個兒子,深受母恩,不忘教誨,都成了國家的棟梁之才。

  孟陽女對孩子們的真情一直都在,只是心中有怨的孩子們開始沒有發(fā)現(xiàn)。真情實在是一種特殊的東西,它常常藏在人們不注意的細枝末節(jié)之中,如果不經(jīng)歷一些波折,人們很難發(fā)現(xiàn)它。不過它又似水般柔韌,無論何時都絕不會被利器斬斷。所以即使歷經(jīng)多年,對孩子們飽含真情的孟陽女還是能夠收獲一個幸福美滿的家。

  德國詩人海涅曾深情地說:“我寧愿用一小杯真善美組織一個美滿的家庭,不愿用幾大船家具組織一個索然無味的家庭。”由此也可以看出真情對于家庭的重要。

  一個幸福美好家庭的形成,除了需要“真”,也需要“忍”。季羨林曾說,“忍”是中華美德之一,多被往圣先賢們提倡。元代的許明奎和吳亮甚至還專門為“忍”立言著書,后人將他們的言論統(tǒng)合在了一本書中,取名《忍經(jīng)》。

  “忍”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不僅圣賢名人對此多有感悟,即使是普通百姓也時常將“忍一時風(fēng)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掛在嘴邊。然而很多人只把“忍”字用在家庭以外的地方,而忽略了家庭也需要悉心經(jīng)營,互相容忍。

  唐朝大將郭子儀戰(zhàn)功赫赫,多次救唐王朝基業(yè)于危難之中。唐代宗對他敬畏有加,特將他的兒子郭曖封為駙馬,賜婚升平公主。

  升平公主與郭曖結(jié)婚時,都還是十幾歲的孩子。有一次,郭家舉辦家宴,升平公主坐在了主位,其威儀更甚公公郭子儀,郭曖見了很不高興。

  事后,他們回到自己的臥房,郭曖生氣地指責(zé)了升平公主,升平公主乃出身皇家的金枝玉葉,自然受不了這種氣,兩人互不相讓,爭吵起來。郭曖一時氣急,竟然甩手打了升平公主一個耳光,還怒聲說道:“你以為你是公主就可以不將我父親看在眼里嗎?你們李氏江山還不是我爹打下來的,要是他想當(dāng)皇上,今天這皇位早就姓郭了。”

  升平公主挨了打、受了氣就跑回宮中向代宗哭訴?纱诼牶螅瑓s淡然地對升平公主說,郭曖所說的皆是事實。代宗還苦口婆心地告誡她,做人妻子要懂得忍讓,不能倚仗權(quán)勢壓人。在代宗和升平公主母妃的勸說之下,升平公主回到了郭家。

  可郭子儀聽說了此事后,生怕代宗怪罪就親自綁了郭曖到宮中負荊請罪。代宗見狀反而笑著寬慰郭子儀:“不癡不聾,不做家翁。他們夫妻之間的斗氣話,我們也就不要太過認真了。”說完就讓人給郭曖松綁,讓他和郭子儀回家了。

  在家庭中如果不能互相理解,就會“小不忍而亂家庭”。同在一個屋檐下,沒有盤子不碰碗的,如果凡事都錙銖必較,不但會累壞自己,也會傷了親人之間的感情。唐代隱士寒山和隱僧拾得的一段對話對于忍耐曾有過精辟的論述。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如何處之乎?”拾得笑著回答:“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由此可見,對待家庭中的許多問題,與其逞一時口頭之快,不如靜下心來多忍讓一點。

  溫馨的家庭是眾人所望,但這個溫馨完全是培養(yǎng)出來的,而培養(yǎng)之道無外乎“真”“忍”二字,做到“真”“忍”,家庭的溫暖也就不會再是鏡花水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