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名詞 >

【六波羅蜜】什么是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指的是哪些?

\

六波羅蜜佛教解釋)

  六波羅蜜華譯六度,即檀那(布施)、尸羅(持戒)、羼提(忍辱)、毗離耶(精進(jìn))、禪那(禪定)、般若智慧)。見六度。

六波羅蜜分為以下六度

  檀那波羅密

  法界次第云:‘檀那秦言布施。若內(nèi)有信心,外有福田,家有財(cái)物,三事和合時(shí),心生舍法,能破慳貪,是名為檀。’施有二種,一者財(cái)施,二者法施。

  一、財(cái)施

  財(cái)施者,所謂飲食衣服田宅六畜奴婢珍寶一切己之所有資身之具,及妻子乃至身命,隨有所須者,悉能施與,皆名財(cái)施。

  二、法施

  法施者,若從諸佛及善知識邊,聞?wù)f世間出世間善法,若從經(jīng)論中聞,若自以觀行故知,以清凈心,為人演說,皆名法施。

  菩薩以質(zhì)直清凈心,行此二種施故,名為檀。

  ‘波羅密’波羅密有三翻,或翻云事究竟,或翻云到彼岸,或翻云度無極。

  菩薩修此六法,能究竟通別二種因果,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云事究竟。

  乘此六法,能從二種生死此岸,到二種涅盤彼岸,謂之到彼岸。

  因此六法,能度通別二種事理諸法之曠遠(yuǎn),故云度無極。

  此約六波羅蜜通說也。

  若別說者,菩薩行布施時(shí),具修五種心,乃名為波羅密。何等五?一、知施實(shí)相,二、起慈悲心,三、發(fā)愿,四、回向,五、具足方便。

  一、云何名知施實(shí)相 若布施時(shí),施者受者及財(cái)物三事,皆不可得,入實(shí)相正觀,以無所舍法,而隨他有所須者,能舍不吝,是為知施實(shí)相。

  二、云何名起慈悲心 菩薩雖知布施實(shí)相無所有,而起大慈大悲,欲因此施,與一切樂,拔一切苦,是為起慈悲心。

  三、云何名發(fā)愿 行布施時(shí),愿因此施,得無上佛果,不求凡夫三乘果報(bào),是為發(fā)愿。

  四、云何各回向 隨所施時(shí),回此施功德,向薩婆若,及施一切眾生,是為回向。

  五、云何名具足方便 所謂能于布施一法,施轉(zhuǎn)通達(dá)一切佛法,遍修諸行,是為具足方便。

  菩薩若能具此五心者,是時(shí)隨有布施,因中說果,亦名事究竟,亦名到彼岸,亦名度無極也。是以菩薩所行布施者,名為行檀波羅密,若至無上菩提佛果,方是檀波羅密具足成就。

  尸羅波羅密

  法界次第云:‘尸羅秦言好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尸羅略說有二種:

  一者、在家尸羅 在家尸羅者,所謂三皈、五戒、八齋戒也。

  二者、出家尸羅 出家尸羅者,所謂沙彌沙彌尼十戒,式叉摩那尼六法戒,大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律行。

  若菩薩十重四十八輕,則通在家出家共戒也。

  若菩薩以質(zhì)直清凈心,持如是等戒,皆名尸羅。

  ‘波羅密’波羅密翻名如前。若菩薩住二種尸羅中,能具修五種心者,是時(shí)尸羅名波羅密。何等五?一知尸羅實(shí)相罪不可得,而好行善道,不自放逸,余四如前分別。菩薩若能具修此五種心者,隨所持戒行善,因中說果,皆具三義。是以菩薩持戒,各為行尸羅波羅密。若至無上菩提佛果,方是尸羅波羅密具足成就也。

  羼提波羅密

  法界次第云:‘羼提秦言忍辱,內(nèi)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忍辱有二種:一者生忍,二者法忍。

  云何名生忍?生忍有二種:

  一、于恭敬供養(yǎng)中,能忍不著不生憍逸。

  二、于嗔罵打害中,能忍不生嗔恨怨惱。

  是為生忍。

  法忍有二種:

  一者、非心法 謂寒、熱、風(fēng)、雨、饑、渴、老、病、死等。

  二者、心法 謂嗔、恚、憂、愁、疑、淫欲、憍慢、諸邪見等。

  菩薩于此二法,能忍不動,是名法忍。

  菩薩以質(zhì)直清凈心,修此二忍,名為羼提。

  ‘波羅密’波羅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薩住羼提中,能具修五種心,是時(shí)羼提名波羅密。何等五?一知忍實(shí)相,雖不得能忍之心,所辱之事,而隨對生法二種所辱之境,心能安忍不動。余四心如檀中分別。菩薩若能具修此五種心,隨所忍事,因中說果,皆具三義。是以菩薩修忍,名為行羼提波羅密。若至無上菩提佛果,方是羼提波羅密具足成就。

  毗梨耶波羅密

  法界次第云:‘毗梨耶秦言精進(jìn),欲樂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謂之精進(jìn)。’精進(jìn)有二種:一者身精進(jìn),二者心精進(jìn)。

  一、若身勤修善法,行道禮誦講說勸助開化,是為身精進(jìn)。

  二、若心勤行善道,心心相續(xù),是為心精進(jìn)。

  復(fù)次:

  一、勤修施戒善法,是為身精進(jìn)。

  二、勤修忍辱禪定智慧,是為心精進(jìn)。

  如是等種種分別身心精進(jìn)之相不同,今不具辯,若菩薩以質(zhì)直清凈心,修是二種精進(jìn),故名為毗梨耶,‘波羅密’波羅密翻名如前。若菩薩能于精進(jìn)具足修五種心者,是時(shí)毗梨耶名波羅密。何等五?一者菩薩知精進(jìn)實(shí)相,身心雖不可得,而能勤修一切善法。余四心如檀中分別。菩薩若能于精進(jìn)中,具此五心者,隨所勤修善法,因中說果,皆具三義。是以菩薩精進(jìn),名為行毗梨耶波羅密。若至無上菩提佛果,方是毗梨耶波羅密具足成就。

  禪那波羅密

  法界次第云:‘禪秦言思惟修,一切攝心系念,學(xué)諸三昧,皆名思惟修也。’禪有二種:一者世間禪,二者出世間禪。

  世間禪 世間禪者,謂根本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即是凡夫所行禪。

  出世間禪 出世間禪者,復(fù)有二種:一出世間禪,二出世間上上禪。

  一、出世間禪 出世間禪者,謂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練禪、十四變化,愿智頂禪、無諍三昧、三三昧、師子奮迅三昧、乃至三明、六通、如是等禪,皆是出世間禪,亦名二乘共禪。

  二、出世間上上禪 出世間上上禪者,謂自性等九種大禪,首楞嚴(yán)等百八三昧,諸佛不動等百二十三昧,皆出世間上上禪,一名不共禪,不與凡夫二乘共也。

  若菩薩以質(zhì)直清凈心,修如是等禪,名之為禪。

  ‘波羅密’波羅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薩能于諸禪中,具修五種心,是時(shí)禪定名波羅密。何等五?一者知禪實(shí)相,不亂不昧,而能遍修諸禪。余四心如檀中分別。菩薩若能如是,于所得禪中,具修此五心者,隨所入禪,因中說果,皆具三義。是以菩薩所修禪定,皆名行禪波羅密。若至無上菩提佛果,方是禪波羅密具足成就。

  般若波羅密

  法界次第云:‘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dá)一切無礙,名為智慧。’智慧有三種:一者、聲聞智慧。二者、辟支佛智慧,三者,佛智慧。

  一、求聲聞智慧有三種:學(xué)、無學(xué)、非學(xué)非無學(xué)。

  ‘一’非學(xué)非無學(xué)智慧 非學(xué)非無學(xué)智慧者,如干慧地、不凈觀、安那般那、欲界系、四念處、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等。

  ‘二’學(xué)智 學(xué)智者,苦法忍慧,乃至阿羅漢第九無間中金剛?cè)粱邸?/p>

  ‘三’無學(xué)智 無學(xué)智者,阿羅漢第九解脫智,從是已后,一切無學(xué)無盡智,無生智等。

  是為聲聞智慧。

  二、求辟支佛智慧亦如是。但以是人無漏善根純熟,雖生無佛之世,不從他聞,自然覺悟得禪定,三界漏盡。所得三明六通等,為德小勝聲聞,是為辟支佛智慧。又以觀十二因緣智慧深利,能侵除習(xí)氣,勝于聲聞,從四諦觀門斷結(jié),此為異也。

  三、求佛道智慧者,菩薩從初發(fā)心已來,行六波羅蜜,破魔軍眾,及諸煩惱,得一切智,成佛道,乃至入無余涅盤。隨本愿力,從是中間,所有智慧,總相別相,一切盡知,是為佛智。

  若菩薩以質(zhì)直清凈心,修此三種智慧,故名為般若。

  ‘波羅密’波羅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薩隨所修智慧中,能具足五種心者,是時(shí)般若名波羅密也。何等五?一者了知智慧實(shí)相,非境非智,心無所得,而能遍學(xué)三乘智慧,及一切世間知見。余四心如檀中分別。菩薩能如是,于所修智慧中,具此五心者,隨所得智慧,因中說果,皆具三義。是以菩薩所修智慧,皆名行般若波羅密。若至無上菩提道果,方是般若波羅密具足成就。

  今六波羅蜜,即菩薩正行之本,是以法華經(jīng)云:‘為求菩薩道,應(yīng)說六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