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禪宗思想
道偉法師:什么是頓悟,什么是漸悟

  如來禪法,包括今天的內觀禪,主要是在根據三學、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之佛法的普世智慧下,展開了一套簡單明了、操作性強,方法簡便、步驟明晰、見效快,在技術...[閱讀全文]

凈慧長老: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 凈慧長老: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

  見性的性究竟是指什么呢?《壇經》里,六祖用了三句話來說明這個性,他說: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自性就像虛空一樣,了無一物可見,這就是...[閱讀全文]

什么是修禪的上根利器?

  問:修禪要上根利智的人,我很擔心自己不是那樣的根器。什么是修禪的上根利器呢?  凈慧長老答:修禪要上上根器的人。修禪下手就較高,從此角度講,能夠在當下就...[閱讀全文]

凈慧長老開示:永嘉大師調心的“五念”

  這幾天講來講去,最終還是歸結到如何去調伏我們的心。調心始終是我們修行的根本。調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首先我們要認清這些心念是如何生起的,它的善惡性質,...[閱讀全文]

壇經·定慧品

  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閱讀全文]

無記 無記

  【無記是用念所創(chuàng),并非無念】  這個觀空啊,有的書上說:坐禪不要觀空無念,落于無記。這種說法實際上是不正確的。雖有無記這一說,實際上我們做不到無記。無記...[閱讀全文]

禪定之樂不可貪

  修習禪定的人,他們的眼睛、耳朵、鼻子等五官,甚至于意識都不與外界接觸,不受外境的影響、干擾。而在他們的內心世界里,也和從前的回憶、歷史,未來的計畫、想象...[閱讀全文]

臨濟慧照禪師關于禪宗的三問? 臨濟慧照禪師關于禪宗的三問?

  禪宗源于印度,展開在我國,盛行于隋唐,到慧能大師時全國身教皆為禪,寺為禪寺,幾乎成了佛教的代名詞。弘忍大師的出現(xiàn),推翻了《楞伽經》的禪法依據,推重《金剛...[閱讀全文]

參禪:若生死心不切,則疑情不發(fā) 參禪:若生死心不切,則疑情不發(fā)

  參禪最要存亡心切和發(fā)久遠心:若存亡心不切,則疑情不發(fā), 功夫做不上;若沒有久遠心,則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需有個久遠切習,真疑起時,塵勞煩惱不息而自息...[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