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身安道隆

  身安道隆

  守成法師著

  佛五百弟子中,有二須菩提,一為解空第一須菩提,一為著好衣第一天須菩提,前出長者種,后出王者種。所謂天須菩提者;因其五百世中,常生天上,受勝妙樂,而今下生王家,食福自然,未曾匱乏。其出家后,因不慣佛制出家眾之約身守節(jié),粗衣惡食,草蓐為床等淡泊生活,意念退返王家。

  一日,佛受波斯匿王請,天須菩提即詣佛所,辭退而還。阿難見此情況,即語之曰:“君何辭意堅決,且住一夜,明日再論。”天須菩提曰:“尊者屋舍,尤為簡陋,如何可止?且至白衣家一宿,明當(dāng)還歸。”阿難曰:“但愿君住,今當(dāng)裝飾住所。”于是,即往王宮,借用種種座具,幡蓋香華,嚴(yán)飾皆備。天須菩提便于中止宿,由是以適身心,意便得定,加以反復(fù)思維四圣諦法,至后夜時,即證得阿羅漢果。

  翌日,阿難白佛,一夜之間,天須菩提已證圣果。佛語阿難:“夫衣有二種,有可親,有不可親,若著好衣,益其道心,此可親近。若損道心,此不可親近也。是故阿難,從好衣得道,或從弊惡衲衣得道,所悟在心,不拘形服,所以稱天須菩提,為著好衣第一也。”

  按:修學(xué)佛法者,著衣之好惡,并不在其道心之有與無,山林水邊之苦行僧,游方參訪之云水僧,其衣著等,誠夠得上所謂“衣云帶竹,帽海鞋江,隨身二斤半,一缽千家飯,”并不亞于佛世比丘之生活。觀夫城邑聚落之布教師,大寺小庵之住持僧,其衣食住之富麗,與前者對比,何啻云泥之別。因之,有一份重外表者,贊嘆前者道隆,譏嫌后者放逸,其實真明佛法者,了知道悟于內(nèi)心,非拘泥于外表,如因衣物之好惡,有調(diào)攝身心。增進(jìn)道業(yè),則不妨隨各人之所好,以應(yīng)所需。所以佛化眾生,觀機設(shè)教,所謂“法無定法,定法非法”,目的唯在了悟自心也。

  《涅槃經(jīng)》上有某比丘久行苦行,不得道果,后至佛所,佛命阿難,將其安住精舍,聽任所需,未久即獲圣果之故事,與此天須菩提之故事,可謂無獨有偶?傊修道者之資身之物,當(dāng)崇尚隨緣,勿以貪求為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