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量大才好做事,樹大方能遮陰

量大才好做事,樹大方能遮陰

  弘一大師說:“量大好做事,樹大好遮陰。”所謂的“量”,指的就是人的胸懷。人們之所以會遇事心態(tài)不穩(wěn),容易生氣急躁,無非是覺得人生太苦,而自己又不愿意承受這樣的苦楚。其實,苦與不苦,是由心定,自心量大,無所謂苦;自心狹小,一句話都承受不了。

  所以說,一個人能否擺脫心中的苦厄,成就一番事業(yè),博得別人的美譽,往往在于他能否放寬度量,有沒有學(xué)會寬以待人。

  一位年輕力壯的將士仗著自己武功高強,總是橫行鄉(xiāng)里,肆意妄為。他在與人較量時慣用的招式就是:用各種方式先激怒對方,逼著對方先出手,然后,趁機觀察對方的漏洞,一旦抓住對方的弱點,就迅速攻之,一舉擊敗對方。

  在當(dāng)?shù),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將士,年輕將士早就聽聞老將士的大名,想與其一較高下。于是,便以切磋武藝為名,向老將士下了挑戰(zhàn)書。

  收到戰(zhàn)書后,老將士的弟子一再規(guī)勸師傅,擔(dān)心他因年老不敵年輕將士,勸他不要接受挑戰(zhàn)?墒,老將士卻接下了對方的戰(zhàn)帖,并決定親自出戰(zhàn)。

  比試開始了,鄉(xiāng)里的民眾紛紛前來觀戰(zhàn)。年輕將士還是像往常一樣,用各種難聽的言語對老將士進行侮辱,甚至還往他臉上吐口水,想以此激怒他。但任他百般折磨,老將士還是不為所動。

  這樣折騰了幾個小時,在一旁觀戰(zhàn)的群眾開始忍不住批評起了年輕將士的品質(zhì)低劣,覺得他太不尊敬老將士了。年輕將士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也已經(jīng)折騰得精疲力竭,沒有力氣和勇氣向老將士進攻了。最后只得灰溜溜地逃跑了。

  回來后,老將士的弟子們都氣不過,問師傅為何要忍受那么長時間的侮辱,不好好地教訓(xùn)一下那個狂妄自大的家伙。

  老將士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大家:“你們可曾看到他和大家的反應(yīng)嗎?”

  弟子們回答說:“他當(dāng)然是氣洶洶的,大家好像對他很厭惡。”

  老將士微微一笑,說:“這就對了,我雖然沒有反抗,而得到的卻是大家的同情和體諒,而他雖然一直都在攻擊,卻終為人所不齒。而且,他在辱罵我的時候,自己的情緒被鎖定在氣憤中,我卻沒有感到絲毫動氣,所以,他是在氣自己,而不是在氣我。從對招的角度來說,他是有,我是無,我的無招卻并不一定輸給他的有招。”

  沒有不碰鍋沿的飯勺,人與人相處難免會發(fā)生爭執(zhí)和利益上的沖突。因為擔(dān)心吃虧而步步緊逼,據(jù)理力爭,死要面子,只能使矛盾陷入沒有止境的輪回,將自己引入苦海

  人的胸襟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爭一時不如爭千秋,能忍一時之氣,適時地退讓一步,反倒處處是出路。

  量小之人習(xí)慣了只考慮個人和眼前的利益,使得自己終日憂愁煩惱,精神負擔(dān)加重,心志迷茫,自然也就難得善果。而量大之人寬容為懷,遇事時心平氣和,從容淡定,眼界高遠,顧全大局,自然也就容易成事。

  范蠡在助越王勾踐滅吳之后,認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可以共患難,難以同富貴”,于是就放棄了應(yīng)得的名利,隱退于齊,改名換姓,耕于海畔。

  結(jié)果父子共力,居然“致產(chǎn)十萬”。后被齊人尊為卿相之后,又覺得久負尊名不是好事,便呈繳相印,盡歸其財,在陶地隱居,安享天年。

  而文種則因為貪戀功名富貴,覺得歸隱實在不劃算,未聽范蠡的勸告,結(jié)果死在勾踐的手里。

  一味地爭名奪利實際上吃虧受害的是自己,而淡泊名利、不多計較則是福祿雙全、走向更大成功的良計。

  事有利弊勝敗,月有陰晴圓缺,在處理爭端與矛盾時,不妨多看開一點,多忍讓三分。

  寬容不是弱者的屈服,也不是強者的恩賜,而是睿智、豁達、博愛,是對生命的洞見。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