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咒大全 > 佛咒文章 >

印順導師對持咒的看法與態(tài)度

印順導師對持咒的看法與態(tài)度

  相信印順導師本人不會采用持咒與念佛的方式修行;然而,這種「不求咒語」的觀念,卻常讓一般人誤會他貶抑了持咒的功效與功德!一直以來,筆者就希望能藉由此文,為這樣的誤解來解開當中的迷思。后來筆者在研讀導師作品的過程中受益極多,后來有幸拜會了印順導師,更在當下蒙澤導師的心法修為。

  關(guān)于咒法思想,遠潛于西元前1200年左右阿利安人《梨俱吠陀》之「贊歌」當中;它更明確于《阿闥婆吠陀》吉祥增益、及咒詛調(diào)伏的咒法之中。后來,在西元前四至三世紀,波膩尼創(chuàng)立「聲明論」后,聲明即成為印度重要的學問之一。對于和咒語有深遠關(guān)系的「最早印度文字起源」及「四十二字門」之研究,已在筆者編著《梵字悉曇入門》有所介紹。若依石雕、碑文等證據(jù)及近代的研究成果,或可推論「四十二字門」的發(fā)源地,并非如導師所依漢譯經(jīng)典,推論為「古代南印度的方言」。

一、前 言

  印順導師曾在《華雨集II》p.38講述:

  印度盛行的咒術(shù),是「佛法」[1] 所鄙棄的--如《中阿含經(jīng)》「多界經(jīng)」說:若見諦人,生極苦甚重苦,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斷命。舍離此內(nèi)(佛法),更從外求,或有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終無是處。[2]

  接著,導師又說:

  見諦人,是證見四諦的(初果以上)圣者。佛教的圣者,如因病而引生極大苦痛,面臨死亡威脅,也不可能去從那位沙門、婆羅門,求誦咒語以延續(xù)生命的。[3]

  由于,印順導師提出《中阿含經(jīng)》中「見諦人不求咒語」的觀念,所以,一般人常誤會導師貶抑持咒!但導師何曾如此?他何曾貶抑如屬「菩薩發(fā)心,皆為一切苦惱眾生」的「咒師」功德呢?

  早在西元1972年出版的《教制教典與教學》p.218,導師就將:學佛者因性格好樂的不同,以及適應事實的需要,而分作許多類型。他列舉了舊有的五類,并慎重的添增了「咒師」與「譯師」,肯定并贊許他們對佛教的傳承、修持佛法、以及弘揚佛法的功德。而且導師也將這七類,都認為是住持佛法的正統(tǒng)者。茲摘錄部分原文,如下:

  一、經(jīng)師(不是會講一兩部經(jīng))。二、律師(不是會傳戒)。三、論師。四、禪師(瑜伽師)。五、譬喻師。從推行佛教看,這是非常重要、非常難得的。這五類,是從來舊有的。后來為了佛法的宏傳,還有譯師,翻譯佛典,使佛法宏通到不同文字的國族中去。此外,還有咒師:修持秘密咒語,以咒力方便應化,也往往能引導一分人信佛。[4]……上面所說的,可以說是:傳承佛法、修持佛法、弘揚佛法的,所以素來被認為住持佛法的正統(tǒng)者。[5]

  另外,還有神秘派與藝術(shù)派兩類僧徒,依附佛教,行化世間。神秘派,大抵是經(jīng)過一番修持的(自然也有裝模做樣的),如古時的濟公,近代的金山活佛等。他們所表現(xiàn)的,似乎有些瘋瘋顛顛,生活完全不上規(guī)律,然而頗能預知后事,也會治病,做出不可思議的事,這是專以神秘化世的一類。西藏佛教也有,他們叫做瘋子喇嘛。這一類人,感化力特大,對于佛教的影響非常之深,可是不能成為佛教的正宗。住持正法,住持寺院的重責,他們是不能荷擔的。如果佛教演變到以神秘僧為中心,那末一切迷信色彩,便會渲染到佛教里來,使整個佛教喪失其純正的真面目;而社會對于佛教的誤解,也將愈來愈多。像關(guān)于藥師灌頂真言咒的開示,其實印順導師向來以為是秘密藏,持念就好,不可求解;其實咒語大部份都可以解釋,祗有極少幾句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6]

  導師也認為,大家在初學期間應當從博學中,求得廣泛的了解;然后,再隨各人的根性好樂的不同,選擇一門深入。無論是中觀、唯識,或天臺、賢首都好。不過在初學階段,一定要先從多方面去修學,將來才不致引生門戶之見!阜鸾痰淖谂,各有好處,而且彼此是可以互相助成的。[7]

  因此,本文將從印順導師的著作中,試著分析導師對持咒的看法;就「咒語的起源」、「持咒的功效」、及「對持咒的態(tài)度」等,分別從導師個人的看法,及其引述的經(jīng)文分析,再加上學界的研究成果、以及筆者對經(jīng)藏的了解,試圖說明:容或?qū)煴救瞬粫捎贸种涞姆绞叫扌校麉s尊重、贊許佛教各種修行法門,并藉以解開一般人誤解導師貶抑持咒功德的迷思。

貳、「持咒」的功效

  一、印順導師對「咒語」功效的看法

  導師認為:「在(原始)佛法以為咒術(shù)是無益的;也不許僧眾利用咒術(shù)來獲取生活(邪命)。但咒術(shù)的效力,在一般是被公認的。……」[40] 在《般若經(jīng)講記》p.202,導師對「咒語」功效的看法:

  咒是一般印度人所信為有極大妙用的;印度教徒,以為誦持密咒,可以藉咒語里的鬼神名字和秘密號令,解決人力所不可奈何的事。凡欲求福、息災、神通妙用,或利益人、或損惱人,都可從咒力中獲得。

  雖然如此,在(原始)佛法中,事實上佛陀也是贊許「咒愿」的。如《五分律》:「佛言:應作齊限說法。說法竟,應咒愿。」[41]。而且《十誦律》也記載:「僧飽滿食已,攝缽,洗手,咒愿。咒愿已,從上座次第(卻地敷)而出!筟42]

  印順導師解釋「咒」的意思,他認為:在中國文字中「咒」,是與「!棺窒嗤ǎ浴钢湓浮故恰刚Z言的祝愿」。(原始)佛法的「咒愿」也有「語言的祝愿」的意思。[43] 宗喀巴大師解釋「咒」的原始意義,也先以「咒(mantra)」的梵文詞構(gòu)分析為:「man」是「意」的意思;「tra」有「能救」的意思。[44] 宗喀巴的另一種解釋,則依照《入中論》菩薩三心--「智慧」、「慈悲」、「無所得」,納入了「金剛乘」的「咒」(mantra)解釋:「man」是「了知真實」的意思;「tra」有「救護眾生的慈悲心」之意。[45]

  因此「咒」的原始意義接近「咒愿」,是近于「語言祝愿」的意思。然而,因為咒術(shù)的效力在一般是被公認的,所以在部派佛教中,接受咒術(shù)的程度,雖然淺深不同,但是承認咒術(shù)的效力,卻是一致的。[46] 因為,密咒遠源于吠陀的咒術(shù),當時古印度人相信咒語有神秘之能力;藉表征物和咒力,來利用神鬼精魅,而能達成目的。明顯地,印度自「阿闥婆吠陀」以來,稱為 mantra 的咒語,就非常流行。然而,咒語的神效,被一般傳說為事實。[47]

  語音自身有神秘作用,或因咒力而得到鬼神的護助,或憑咒力來遣使鬼神;咒的神秘力,與鬼神力是相結(jié)合的。在(原始)佛法中,起初是諦語--真誠不虛妄的誓言,是「佛力、法力、僧力」三寶的威力,修行者的功德力,也能得龍?zhí)斓淖o助。諦語與三寶威力相結(jié)合,論性質(zhì),與咒術(shù)是類似的。所以《十誦律》稱說諦語為「咒愿」;《四分律》等稱諦語為「護咒」。「咒」:是音聲的神秘力,終于經(jīng)由「諦語」的聯(lián)系,而能使部派佛教接受,甚至成為佛法的一部分。[48]

  此外,對于「咒師」修持秘密咒語,以咒力方便應化,導師認為也往往能引導一分人信佛的功德。若以傳承佛法、修持佛法、弘揚佛法的立場修持咒語方便來應化,「咒師」也被認為是住持佛法的正統(tǒng)者。[49] 咒力的方便應化,導師也引用經(jīng)典加以說明:《根本說一切有部律》(一切有部的晚期律),曾記載「鄔陀夷」化作醫(yī)師,咒誦稱三寶名號,則「眾病皆除」[50]。又如《根本說一切有部律》載有:「圍彼城郭,即于其夜,通宵誦(三啟)經(jīng),稱天等名而為咒愿。愿以此福,資及梵天此世界主,帝釋天王,并四護世,及十八種大藥叉王,般支迦藥叉大將,執(zhí)杖神王所有眷屬,難陀、鄔波難陀大龍王等。……并設(shè)祭食,供養(yǎng)天神」[51]。誦經(jīng),供養(yǎng)天神,求神力護助,這與大乘的金光明經(jīng)》、《仁王護國般若經(jīng)》,原則上沒有差別。[52] 在《藥事》的記載:說一切有部對于治病、驅(qū)鬼、求戰(zhàn)爭的勝利等,顯然是常用咒術(shù)的。[53]

  綜合以上導師所有著作的探討,筆者發(fā)現(xiàn),其實可以藉由《般若經(jīng)講記》p.204,來歸納導師對「咒語功效」的看法,如下:

 。ㄒ唬 方便適化。[54]

  (二) 引人對佛法的好感。[55]

 。ㄈ 能使精神集中,達心專一境的定境。也可引發(fā)智慧的方便。[56]

  (四) 密咒解說起來,實與教義是一致的。[57]

 。ㄎ澹 正覺的速疾成就。[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