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他失便。便說他過。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
見他失便。便說他過。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
失便。謂值不可為之事。處不得志之境也。天下之事境。本來敗易而成難。逆多而順少;蜻\蹇時乖。所行拂亂;蚺既贿^誤。改悔無及。行路艱難。古今同嘅。乃有一種不近人情之人。平居好為面交。一經(jīng)困躓。每每置身局外。笑人掣肘曰。原是他自家不是。嗟乎。請自反生平。果然從不曾做差一件事乎。
明漢州王生。好指摘人過。其鄰有喪子者。生斥之曰。由爾惡極。故有此報。未幾生二子皆病故。鄰人反誚之曰。想爾惡更極耶。又其族兄遇歲考。列四等。生亦指之曰。文實荒謬。安望優(yōu)取。不一年。以科考竟列五等。族兄反誚之曰。想吾弟文更荒謬耶。
管仲曰。吾嘗與鮑叔謀事而更困窮。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有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由此觀之。則古之豪杰。亦往往有失便處。所貴知己之人。于困窮中相慰勉耳。豈可以其跬步有失。從而下石乎。此等人。既失相憐之義。且乖扶策之仁。樂禍幸災。不仁不智。災必逮夫身者也。
四體殘缺。形相鄙陋。非由生前惡孽。即系父母遺殃。一遇此輩。當哀矜而保全之。何忍譏笑。況人之成立。在乎器識。不在乎體相。周勃以口吃而作相。晏子以身小而顯君。載在史冊。不可枚舉。且人之體相不具。往往自恨。從而笑之。犯其所忌。齊頃公母。笑卻克而被伐。平原君美人。笑躄者而被誅。趙縣人。笑孟嘗君為眇小丈夫而被殺。此皆前車覆轍。可為深戒。
佛經(jīng)有等流之果。其意蓋謂人生在世。心術(shù)不端。后世生生。形體不全?谘弁嵝。四肢殘缺。此言前生造業(yè)。故致今生體相不具也。然則人于起心之際。動念之微。可不戒謹恐懼。而流入邪僻也哉。
道藏要略云。房室之戒多矣。而天變?yōu)橛壬酢T铝。先雷三日。奮木鐸以令兆民曰。雷將發(fā)聲。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必有兇災。以其瀆天威也。此言父母不慎。故致子女形體不具也。
唐盧杞。面色如靛。郭子儀病。百官問安者踵至。姬侍滿前。未嘗屏去。及盧杞至。則悉屏之;騿柶涔。儀曰。彼貌陋心險。婦女見之必笑。異日得權(quán)。吾族無遺類矣。后杞為相。睚眥必報。獨郭氏竟無恙。
侯元功。形甚劣。初飲鄉(xiāng)薦。人以其年長貌陋。不知敬。輕薄子于紙鳶上畫元功形。引線放之。元功見之而笑。題其上曰。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才得吹歔身漸穩(wěn)。只疑遐赴蟾宮。雨余時候夕陽紅。幾人平地上?次易舷小J悄甑堑。位至宰相。故里兒。皆愧不敢見。
于鐵樵曰。人生體相。本無可恃。疲癃殘疾。皆不可知之事也。美目可刺而盲。捷足可折而跛。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危哉。曾子之言也。自愛不暇。何敢笑人。彼題諢名。造歌謠。摹寫訕笑之流。其亦鑒此而一改惡習乎。
見才而抑。與蔽善挫長不同。蔽則有幽錮之意。挫則有摧折之慘。此則又進一層。蓋可稱而不稱。即抑也。較前二條。罪似少輕。而推勘愈細。
周戰(zhàn)國李斯韓非。俱事荀卿。斯自知其才能不如非。秦王見韓非說難書。恨不獲見之。及韓王遣非使秦。秦王與語大悅。李斯懼其寵。譖之下獄。遺以毒藥。非欲自陳。不得見。竟死。后李斯為趙高所譖。亦欲自陳。不得。識者以為天道好還。
宋孫抃眉山人。與唐介吳中復。初不相識。服其勁直。因力薦之。擢為御史。章郇公與文潞公。無一面。聞其磊落。一見即為推薦。后果出將入相。楊敬之愛才公正。嘗知江表之士項斯。贈詩曰。處處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于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數(shù)公皆推引同類。獎勵人材者也。彼不能為國求賢。不但沮抑后進。且絕百姓造福種子矣。嗟乎。知得人之為至仁。則知妒賢之為大惡。
- 上一篇:負他貨財。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
- 下一篇:埋蠱厭人。用藥殺樹。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jīng)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jīng)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讀誦無量壽經(jīng)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jīng)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nèi)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guān)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jīng)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