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修習任何法門,都需要一門深入,以避免“樣樣通樣樣松”和“眉毛胡子一起抓”的弊病。故歷代凈土宗祖師都強調要專精修持凈土,以避免顧此失彼。從善導大師劃定正行與正定業(yè)的內容之后,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徹悟禪師、印光大師、法然上人等凈土祖師都主張修學凈土法門應當專一,切忌這山望著那山高,雜修雜行。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善導大師

一、千古鐵案

  在善導和尚之前,龍樹、天親菩薩以及中國的曇鸞、道綽大師對凈土宗一法已有較為明確的分判,即把世尊一代教法分判為依靠自力的難行圣道門和依靠他力的易行凈土門。

  在此基礎上,善導和尚的《觀經(jīng)四疏帖》,將凈土修行方法歸納為五種正行,即凡讀誦凈土經(jīng)典、觀察阿彌陀佛、禮拜阿彌陀佛、稱念阿彌陀佛以及贊嘆供養(yǎng)阿彌陀佛為凈土門內的修行正行。除此之外,讀誦、觀察、禮拜、稱念以及贊嘆供養(yǎng)其余諸佛均為雜行。在五種正行中,又有正定之業(yè)與助業(yè)之分。所謂正定之業(yè),即五正行中的稱念正行。稱佛名號是阿彌陀佛的本愿,即彼佛因地之中以名號的功德,作為十方眾生往生西方凈土的根本大愿。因此,“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jié)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yè),順彼佛愿故”。其余四種正行不是彼佛根本弘愿,則為“助業(yè)”,即輔助稱名之意。

  因為五種正行與阿彌陀佛親、近、無間、不用回向、純,而五種雜行與阿彌陀佛疏、遠、有間、必用回向、雜,故在凈土法門內,五種正行比五種雜行更為直接給力。

  在五種正行學說的基礎上,善導法師反復強調專稱名號的利益:“自余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校也。是故諸經(jīng)中處處廣贊念佛功能:如《無量壽經(jīng)》四十八愿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jīng)》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jīng)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此例非一也。”

  善導大師的成就可謂凈土宗1700年歷史中的一盞極耀眼的明燈,而他無比珍貴的《觀經(jīng)四帖疏》對后世修凈土之人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印光法師對善導和尚推崇備至,特別是對其專雜二修的分判的思想給予了高度地評價:“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凈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之處,教人修持。至于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專修謂身業(yè)專禮,口業(yè)專稱,意業(yè)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變之鐵案也。”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蓮池大師

二、阿伽陀藥,萬病總持

  蓮池大師是明代凈土宗高僧,在《竹窗隨筆》的“念佛不專一”一段中,蓮池大師指出稱名具有大總持的效果,告誡學人要一心一意的念佛:

  “予昔在煉磨場中,時方丈謂眾云:中元日當作盂蘭分齋。予以為設供也。俄而無設,唯念佛三日而已。又聞昔有院主為官司所勾攝,堂中第一座,集眾救護,眾以為持誦也,亦高聲念佛而已。些二事,迥出常情,有大人作略,真可師法。”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被尊稱為萬德洪名,其有禱壽命、解罪愆、濟厄難、求智慧等多種功能,故蓮池大師反復叮嚀專門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

  “彼今之念佛者,名為專修,至于禱壽命,則《藥師經(jīng)》;解罪愆,則《梁皇懺》;濟厄難,則《消災咒》;求智慧,則《觀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閣,若無補于事者。不思彼佛壽命無量,況百年壽命乎?不思念彼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況且前罪垢厄難乎?不思彼佛言: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況時人所稱智慧乎?阿伽陀藥,萬病總持。二三其心,莫肯信服;神圣工巧,獨且奈之何哉!”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蕅益大師

三、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

  蕅益大師一生著述豐富,稱凈土一法乃是“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其在《靈峰宗論》“示念佛法門”中強調專修的重要:“(凈土學人)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里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里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凈戒,亦在里許。”

  故此,蕅益大師認為念佛一法已經(jīng)囊括了六度萬行: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

  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

  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蕅祖繼續(xù)說道:“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癡念,猶自現(xiàn)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