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三十七卷 增壹阿含經(jīng)

第三十七卷 增壹阿含經(jīng)

八難品第四十二之二

“當云何與車那比丘從事?”

世尊告曰:“當以梵法罰之!

阿難白佛:“云何梵法罰之?”

世尊告曰:“不應與車那比丘有所說,亦莫言善,復莫言惡,然此比丘亦復不向汝當有所說!

阿難白佛言:“設不究事者,此則犯罪不重乎?”

世尊告曰:“但不與語,即是梵法之罰;然由不改者,當將詣眾中諸人共彈使出,莫與說戒,亦莫與法會從事!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欲與彼怨家,而報其怨者,

恒念莫與語,此惡無過者!

是時,拘尸那竭人民聞如來當取滅度,剋在夜半。是時,國土人民往至雙樹間;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人民白世尊言:“今聞如來當取滅度,我等當云何興敬?”

是時,世尊顧視阿難。是時,阿難即作是念:“如來今日身體疲倦,欲使我旨授彼義。”是時,阿難右膝著地,長跪叉手,白世尊言:“今有二種之姓,一名婆阿陀,二名須拔陀,今來自歸如來圣眾。惟愿世尊聽為優(yōu)婆塞,自今已后不復殺生!復有名帝奢,二名優(yōu)波帝奢;復有名佛舍,二名雞頭,如是之比皆來歸如來。惟愿世尊聽為優(yōu)婆塞,自今之后不復殺生,奉持五戒!”

是時,世尊廣為說法,發(fā)遣使歸。是時,五百摩羅眾即從座起,繞佛三匝,便退而去。爾時,世尊告阿難曰:“吾最后受證弟子,所謂拘尸那竭五百摩羅是也。”

爾時,須拔梵志從彼國來至拘尸那竭國,遙見五百人來,即問之曰:“汝等為從何來?”

五百人報曰:“須拔當知:如來今日當取滅度在雙樹間!

是時,須拔便作是念:“如來出現(xiàn)于世甚為難遇,如來出世時時乃有,如優(yōu)曇缽華億劫乃出。我今少多有疑,不解諸法,唯彼瞿曇沙門能解我狐疑。我今可往至彼瞿曇所,而問此義!

是時,須拔梵志至雙樹間,到阿難所,白阿難曰:“吾聞世尊今日當取滅度,為審爾不?”

阿難報曰:“審有其事!

須拔白言:“然我今日猶有狐疑,惟愿聽許白世尊此言:‘余人不解六師所說,為得見沙門瞿曇所說乎?’”

阿難白言:“止!止!須拔,勿嬈如來!”

如是再三,復白阿難曰:“如來出世甚不可遇,如優(yōu)曇缽華時時乃有;如來亦復如是,時時乃出。然我今觀如來足能解我狐疑,我今所問義者蓋不足言。又今,阿難,不與我往白世尊。又聞如來卻觀無窮,前睹無極,然今日獨不見接納!

是時,世尊以天耳遙聞須拔向阿難作如是論。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止!止!阿難,勿遮須拔梵志。所以然者?此來問義多所饒益,若我說法者即得度脫!

是時,阿難語須拔言:“善哉!善哉!如來今聽在內(nèi)問法!笔菚r,須拔聞此語已,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又復須拔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須拔白世尊言:“我今欲有所問,惟愿聽許!”

是時,世尊告須拔曰:“今正是時,宜可時問!

是時,須拔白佛言:“諸異沙門,瞿曇,知諸算術(shù),多所過度,所謂不蘭迦葉、阿夷耑、瞿耶樓、波休迦旃、先毗盧持、尼揵子等,如此之比知三世事乎?為不解耶?其六師之中復有勝如來乎?”

爾時,世尊告曰:“止!止!須拔,勿問此義,何煩問此勝如來乎?然我今日在此座上,當與汝說法,善思念之!

須拔白佛言:“今當為問深義,惟愿世尊以時說之!”

爾時,世尊告曰:“我初學道時年二十九,欲度人民故,三十五年在外道中學,自是已來更不見沙門、婆羅門。其大眾中無八賢圣道者,則無沙門四果。是謂,須拔,世間空虛,更無真人得道者也。以其賢圣法中有賢圣法者,則有沙門四果之報。所以然者?因有沙門四果之報,皆由賢圣八品道也。若須拔,若我不得無上正真之道,皆由不得賢圣八品道;以其得賢圣八品道,故成佛道。是故,須拔,當求方便,成賢圣道!

然須拔復白佛言:“我亦樂聞賢圣八品道,惟愿演說!”

世尊告曰:“所謂八道者,等見、等治、等語、等命、等業(yè)、等方便、等念、等三昧。是謂,須拔,賢圣八品道。”

是時,須拔即于座上得法眼凈。爾時,須拔語阿難言:“爾我今快得善利,惟愿世尊聽為沙門。”

阿難報言:“汝今自往至世尊所,求作沙門。”

是時,須拔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言:“惟愿世尊聽作沙門。”爾時,須拔即成沙門身,著三法衣。時,須拔仰觀世尊顏,即于座上有漏心得解脫。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我最后弟子之中,所謂須拔是也!

爾時,須拔白佛言:“我今聞世尊夜半當取般涅槃,惟愿世尊先聽我取涅槃,我不堪見如來先取滅度!”

爾時,世尊默然可之。所以然者?過去恒沙諸佛世尊,最后取證弟子先取般涅槃,如來后取滅度。此是諸佛世尊常法,非適今日也!是時,須拔見世尊已可之,即在如來前,正身正意,系念在前,于無余涅槃界而取滅度。是時,此地六變振動。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死,

不生則不死,此滅為最樂!”

是時,世尊告阿難曰:“自今已后敕諸比丘,不得卿仆相向,大稱尊,小稱賢,相視當如兄弟。自今已后不得稱父母所作字!

是時,阿難白世尊言:“如今諸比丘當云何自稱名號?”

世尊告曰:“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稱長老,大比丘向小比丘稱姓字。又諸比丘欲立字者,當依三尊。此是我之教誡!

是時,阿難聞世尊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鹿野苑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是時,波呵羅阿須倫及牟提輪天子,非時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如來問阿須倫曰:“汝等甚樂大海中乎?”

阿須倫白佛言:“實樂,非為不樂!

世尊告曰:“大海之中有何奇特之法,汝等見已,于中娛樂?”

阿須倫白佛言:“大海之中有八未曾有之法,諸阿須倫娛樂其中。云何為八?于是,大海之中極深且廣,是謂初未曾有之法。

“復次,大海有此神德,四大江河,一一河者將從五百以投大海,便失本名字,是謂第二未曾有法。

“復次,大海皆同一味,是謂第三未曾有法。

“復次,大海以時潮賀,不失時節(jié),是謂第四未曾有之法。

“復次,大海鬼神所居,有形之類無不在大海中者,是謂第五未曾有之法。

“復次,大海之中皆容極大之形,百由旬形、千由旬形,乃至七千由旬形,亦不逼迮,是謂第六未曾有之法。

“復次,大海之中出若干種珍寶:硨磲、瑪瑙、真珠、琥珀、水精、琉璃,是謂第七未曾有之法。

“復次,大海之中下有金沙,又有須彌山四寶所成,是謂第八未曾有之法。此名八未曾有之法,使諸阿須倫娛樂其中。”

是時,阿須倫白世尊:“如來法中有何奇特,使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

佛告阿須倫曰:“有八未曾有之法,使諸比丘娛樂其中。云何為八?又我法中戒律具足,無放逸行,是謂初未曾有之法。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如彼大海極深且廣。

“復次,我法中有四種姓,于我法中作沙門,不錄前名,更作余字;猶如彼海,四大江河皆投于海而同一味,更無余名,是謂第二未曾有之法。

“復次,我法中施設禁戒相隨,亦不越敘,是謂第三未曾有之法。

“復次,我法中皆同一味,所謂賢圣八品道味,是謂第四未曾有之法也,如彼大海悉同一味。

“復次,我法中種種法充滿其中,所謂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真直行,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如彼大海諸神居其中,是謂第五未曾有之法。

“復次,我法中有種種珍寶,所謂念覺意寶、法覺意寶、精進覺意寶、喜覺意寶、猗覺意寶、定覺意寶、護覺意寶,是謂第六未曾有之法。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如彼大海出種種珍寶。

“復次,我法中諸有眾生之類,剃除須發(fā),著三法衣,出家學道,于無余涅槃界而取滅度。然我法中無有增減,如彼大海,諸河投之無有增減,是謂第七未曾有之法。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

“復次,我法中有金剛?cè)?有滅盡三昧、一切光明三昧、得不起三昧,種種三昧不可稱計,諸比丘見已娛樂,如彼大海下有金沙,是謂第八未曾有之法。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于我法中有此八未曾有之法,諸比丘于其中甚自娛樂!

是時,阿須倫白世尊曰:“如來法中使有一未曾有法者,勝彼海中八未曾有之法,百倍、千倍不可為比,所謂賢圣八道是也。善哉!世尊,快說斯言!

爾時,世尊漸與說法,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凈想,漏為大患,出要為妙。爾時,世尊以見彼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集、盡、道,盡與說之。

爾時,阿須倫便作是念:“應有五諦,今世尊但說四諦,與諸天說五諦!笔菚r,天子即于座上得法眼凈。時,阿須倫白世尊言:“善哉!世尊,快說斯言,今欲還所在。”

世尊告曰:“宜知是時!奔磸淖,頭面禮足,復道而去。

時,天子語阿須倫曰:“汝今所念極為不善,云:‘如來與諸天說五諦,與我說四諦。’所以然者?諸佛世尊終無二言,諸佛終不舍眾生,說法亦無懈倦,說法亦復無盡,亦復不選擇人與說法,平等心而說法,有四諦——苦、集、盡、道,汝今莫作是念,而呰如來言有五諦!

是時,阿須倫報曰:“我今所造不善,自當懺悔!要當至如來所便問此義!

爾時,阿須倫及天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天地大動有八因緣。云何為八?比丘當知:此閻浮里地,南北二萬一千由旬,東西七千由旬,厚六萬八千由旬,水厚八萬四千由旬,火厚八萬四千由旬,火下有風厚六萬八千由旬,風下際有金剛輪,過去諸佛世尊舍利盡在彼間。比丘當知:或有是時,大風正動,火亦動;火已動,水便動;水已動,地便動,是謂第一因緣使地大動。

“復次,菩薩從兜術(shù)天降神來下,在母胎中,是時地亦大動,是謂第二因緣使地大動。

“復次,菩薩降神出母胎時,天地大動,是謂第三因緣使地大動。

“復次,菩薩出家學道,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是時天地大動,是謂第四因緣使地大動。

“復次,若如來入無余涅槃界而取滅度,是時天地大動,是謂第五因緣使地大動。

“復次,有大神足比丘心得自在,隨意欲行無數(shù)變化,或分身為百千之數(shù),復還為一,飛行虛空,石壁皆過,踴沒自由,觀地無地想,了悉空無,是時地為大動,是謂第六因緣地為大動。

“復次,諸天大神足,神德無量,從彼命終,還生彼間,由宿福行,具足諸德,舍本天形,得作帝釋、若梵天王,時地為大動,是謂第七因緣地為大動。

“復次,若眾生命終福盡,是時諸國王不樂本邦,各各相攻伐,或饑儉死者,或刀刃死者,是時天地大動,是謂第八因緣使地大動。如是,比丘,有八因緣使天地大動!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尊者阿那律游在四佛所居之處。

是時,阿那律在閑靜之處,便作是念:“諸釋迦文佛弟子之中,戒德、智慧成就者皆依戒律,于此正法中而得長養(yǎng)。諸聲聞之中不具足戒律者,斯等之類皆離正法,不與戒律相應。如今此二法,戒與聞何者為勝?我今可以此因緣之本,往問如來是事如何!卑⒛锹蓮妥魇悄:“此法,知足者之所行,非無厭者之所行;少欲者之所行,非為多欲者之所行;此法,應閑居者之所行,非在憒鬧之所行;此法,持戒人之所行,非犯戒者之所行;三昧者之所行,非亂者之所行;智慧者之所行,非愚者之所行;多聞者之所行,非少聞者之所行!笔菚r,阿那律思惟此八大人念:“今我可往至世尊所,而問此義!

爾時,世尊在舍衛(wèi)城祇樹給孤獨園。是時,王波斯匿請如來及比丘僧,夏坐九十日。是時,阿那律漸漸人間,將五百比丘游化,轉(zhuǎn)至舍衛(wèi)國,到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阿那律白世尊言:“我在閑靜之處,思惟此義,戒與聞,此二法何者最勝乎?”

是時,世尊與阿那律便說此偈:

“戒勝聞勝耶?汝今起狐疑:

戒勝于聞者,于中何狐疑?

“所以然者?阿那律當知:若比丘戒成就者,便得定意;已得定意,便獲智慧;已得智慧,便得多聞;已得多聞,便得解脫;已得解脫,于無余涅槃而取滅度,以此明之,戒為最勝!

是時,阿那律向世尊說此八大人念。佛告阿那律曰:“善哉!善哉!阿那律,汝今所念者,正是大人之所思惟也。少欲知足、在閑居之處、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多聞成就。汝今,阿那律,當建是意,思惟八大人念。云何為八?此法精進者之所行,非懈怠者之所行。所以然者?彌勒菩薩應三十劫當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我以精進之力超越成佛。

“阿那律知之:諸佛世尊皆同一類,同其戒律、解脫、智慧而無有異,亦復同空、無相、愿,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莊嚴其身,視無厭足,無能見頂者,皆悉不異。唯有精進不同,于過去當來諸佛世尊,精進者,吾最為勝。是故,阿那律,此第八大人之念,此為最為上,為尊為貴,為無有喻。猶如由乳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然復醍醐于中最上,為無有比;此亦如是,精進之念,于八大人念中最上,實無有比!

“是故,阿那律,當奉八大人念,亦當與四部眾分別其義。設當八大人念流布在世者,令我弟子皆當成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所以然者?我法,少欲者之所行,非多欲者所行也;我法,知足者之所行,非無厭者之所行也;我法,閑居者之所行,非眾中者之所行也;我法,持戒者之所行,非犯戒者之所行也;我法,定者之所行,非亂者所行也;我法,智者之所行,非愚者之所行也;我法,多聞者之所行,非少聞者所行也;我法,精進者之所行,非懈怠者所行也。是故,阿那律,四部之眾當求方便,行此八大人念。如是,阿那律,當作是學!”

爾時,阿那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八部之眾,汝等當知。云何為八?所謂剎利眾、婆羅門眾、長者眾、沙門眾、四天王眾、三十三天眾、魔王眾、梵天王眾。比丘當知:我曩昔已來至剎利眾中,共相問訊,言談講論,亦復無人與我等者,獨步無侶,亦無儔匹;少欲知足,念不錯亂,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多聞成就、精進成就。

“復自憶念,至婆羅門眾中、長者眾中、沙門眾中、四天王眾中、三十三天眾中、魔王眾中、梵天王眾中、共相問訊,言談講論,獨步無侶,亦無儔匹,于中最尊,亦無等倫;少欲知足,意不錯亂,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多聞成就、精進成就。

“我當爾時,在八部眾中獨步無侶,與爾許眾生作大覆蓋。是時,八部之眾無能見頂,亦不敢瞻顏,何況當共論議乎?所以然者?我亦不見天上、人中、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眾中,有能成就此八法者,除如來存不論之。是故,比丘,當求方便,行此八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阿那邠邸長者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世尊告長者曰:“長者家中廣施不乎?”

長者白佛:“貧家惠施,晝夜不斷,四城門中,及大市中,家中行路,及佛、比丘僧,是為八處惠施。如是,世尊,其有所須,須衣惠衣,須食與食,國中珍寶終不違逆,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yī)藥,悉給施之。亦有諸天來至我所,在虛空中而告我曰:‘分別尊卑,此者持戒,此者犯戒,與此獲福,與彼無報。’然我心正,無有彼此,不起增減之心,普等慈心于一切眾生。有其眾生依命根存形,有食則存,非食命不濟。施惠一切眾生,其報無量,受其果報,無有增減!

佛告長者:“善哉!善哉!長者,平等施者福第一尊。然眾生之心,復有勝如,施持戒人,勝犯戒者!

是時,虛空神、天,稱慶無量,即時而說此偈:

“佛說擇施尊,愚眾有增減,

求其良福田,何過如來眾?

“然今世尊所說極為快哉!施持戒人,勝犯戒者!

爾時,世尊告阿那邠邸長者:“今當與汝說賢圣之眾,善思念之,抱在心懷;蚴┥佾@福多,或施多獲福多!

阿那邠邸長者白佛言:“惟愿世尊敷演其義!云何施少獲福多?云何施多獲福多?”

佛告長者:“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須陀洹、得須陀洹。是謂,長者,賢圣之眾,施少獲福多,施多獲福多!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四向成就人,四者成果實,

此名賢圣眾,惠施獲福廣。

“過去久遠諸佛世尊,亦復有此賢圣之眾,如我今日無異。正使當來諸佛世尊出現(xiàn)于世者,亦得如此賢圣之眾。是故,長者,歡喜悅心,供養(yǎng)圣眾!

是時,世尊與彼長者說微妙法,立不退轉(zhuǎn)之地。長者聞法已,喜慶無量,即從座起,頭面禮足,繞佛三匝,便退而去。

是時,阿那邠邸長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以財物惠施獲八功德。云何為八?一者、隨時惠施,非為非時;二者、鮮潔惠施,非為穢濁;三者、手自斟酌,不使他人;四者、誓愿惠施,無驕恣心;五者、解脫惠施,不望其報;六者、惠施求滅,不求生天;七者、施求良田,不施荒地;八者、然持此功德,惠施眾生,不自為己。如是,比丘,善男子、善女人,以財物惠施獲八功德!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智者隨時施,無有慳貪心,

所作功德已,盡用惠施人。

此施為最勝,諸佛所加嘆,

現(xiàn)身受其果,逝則受天福。

“是故,比丘,欲求其果報者,當行此八事。其報無量,不可勝計,獲甘露之寶,漸至滅度。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趣泥犁之路,向涅槃之道,善思念之,無令漏失!

諸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敝T比丘從佛受教。

佛告比丘:“彼云何趣泥犁之路,向涅槃之道?邪見趣泥犁之路,正見向涅槃之道;邪治趣泥犁之路,正治向涅槃之道;邪語趣泥犁之路,正語向涅槃之道;邪業(yè)趣泥犁之路,正業(yè)向涅槃之道;邪命趣泥犁之路,正命向涅槃之道;邪方便趣泥犁之路,正方便向涅槃之道;邪念趣泥犁之路,正念向涅槃之道;邪定趣泥犁之路,正定向涅槃之道。是謂,比丘,趣泥犁之路,向涅槃之道。諸佛世尊常所應說法,今已果矣!汝等樂在閑居處,樹下露坐,念行善法,無起懈慢。今不勤行,后悔無及。”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非時、泥梨、道,須倫天、地動,

大人八念、眾,善男子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