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茶竹之緣

\

  茶和竹,都是山中清物,在茶人的杯中茶是醇香流韻,在自然的懷中竹是瀟灑臨風(fēng)。所以,茶和竹不僅是溝通人與天地的媒介,也是激發(fā)和諧、清致、高潔、芳香情感的載體……竹造幽香,茶添清香,兩者相得益彰。

  “茶竹雙癡”的板橋先生,在“茅屋一間,新篁數(shù)千,雪白窗紙,微浸綠色”的環(huán)境里品茗書畫,而竹畫上的題詩都是盡情地表達(dá)了他以茶為伴,悠然自得、遠(yuǎn)離囂鬧世俗紛爭保全節(jié)操的欣慰。如“幾枝新葉蕭蕭竹,數(shù)筆橫皴淡淡山;正好清明連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間。”板橋先生喜品茗,懂茶道,與茶結(jié)緣頗深,故能妙筆描述“對芳蘭、啜苦茗”的雅趣,且常是“竹間煙起喚茶來”,對茶、對竹,均是樂此不疲。

  古時文人愛茶、愛竹,傾心竹造幽香,茶添清香的幽清環(huán)境和意境,每每選擇竹下飲茶。王維“獨坐幽篁里,茶香繞竹叢”,不僅是傳誦名句,還描繪了茶香若游飄帶,繚繞在青青竹叢間,賦于茶的香氣以生動流走、飄逸的現(xiàn)象,猶如一幅氣韻生動的畫境,真不愧是個審美感覺細(xì)眇、高妙的詩人,同時也是品茗賞茶的行家。

  “半夜邀僧至,孤金對竹烹”是將僧、茶、竹置于一體以表現(xiàn)野境野姿和野趣的心態(tài)。“遂來修竹下,共憩西澗陰;汲泉以煮茗,遐哉遺甘心。”這是特意選擇竹下煮茶休憩,以表達(dá)一種遺世的心與自然的情。而“竹間煙幕煮茶香”,則是著意描寫了一種云煙迷茫,茶香飄逸朦朧的境界,也算是頗有特色的竹煙茶香圖了。

  唐代白居易《養(yǎng)竹記》曰:“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健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yīng)用虛受者;竹節(jié)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jié),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之為庭實焉。”文人在選擇茶境時喜竹,不僅僅因為竹“虛心有節(jié)”,可以啟人心智,潔人情懷,陶冶情操,還因竹的形態(tài)疏暢、灑落、神采若飛。竹的枝葉如鸞鳳之儀,欣然而形,蒼然而色,玉立風(fēng)塵之表,且具有天然的野趣。竹有“貞心”、“貞姿”的品德與節(jié)操,而茶是“性潔不可污”且有“剛耿”的本色;于是,挺拔的竹和清雅的茶似乎能賦于許多人以“節(jié)氣傲青云,文章高白雪”的志氣;而風(fēng)骨清明,置茶竹間,既可以使人享受自由逍遙、超凡脫俗的生活,又可以砥礪人的品德與節(jié)操。誠然,刻意追求雅致雅韻也好,故意表現(xiàn)自己是高人雅事也罷,都是一種情趣;而這種情趣不亞于流霞肴饌,茶藝之美自然也在其中了。

  竹有清香清韻,當(dāng)你潛入竹林時,猶如沉入綠海,呼吸著淡淡的,清純、清香的空氣,甜絲絲的滋味通過喉頭氣管,流向四肢百骸,流向大腦及每根末梢血管和神經(jīng),而滿眼充盈飽滿的綠色,使你快意沉浮,猶如若化成一尾在綠海中的魚兒……品茶亦然。茶色之綠,如竹籜初解;那促人心靈清醒的顏色是那樣的綠,綠得嫩,綠得新,綠得翠,綠得有生機(jī),綠得清亮而透明,簡直是“綠”色可餐,美不勝收。當(dāng)那綠茶沖泡后,綠水碧葉,翩翩起舞,相映成趣的美景在眼前呈現(xiàn)時,呷一小口,一股濃郁、鮮爽、甘甜之味應(yīng)運而生;當(dāng)清香滿口,香沖腦門,在六腑芬芳,回腸蕩氣時,再呷一口,茶湯如瓊漿玉液從心底潺潺流過;使人舒心愜意、神清氣爽,恍若身于仙境……如是,我們也閉目遐想,讓心旌搖蕩、神思飄逸一番:那離了婆娑的竹影,搖漾的輕風(fēng),沁脾的野香,還有山色、泉聲和茶,聲蕭蕭、氣氤氳……若此間品茗,當(dāng)是一生一樂或一趣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