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五家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禪宗五祖是弘忍大師。弘忍(公元602~公元675年),唐代高僧,俗姓周,七歲即追隨道信出家,三十年不離師側(cè),盡得其師禪法精要。得法的弘忍,在道信示寂后,定居于黃梅雙峰山東面的憑茂山,所以弘忍的禪法被時人稱為「東山法門」,親近學(xué)習(xí)者千人有余,法席隆盛。

  中國禪宗從初祖菩提達摩到三祖僧璨,其門徒都行頭陀行,一衣一缽,隨緣而住,并不聚徒定居于一處。到了道信、弘忍時代,禪風(fēng)一變。道信于唐武德(六一八年)初入黃梅雙峰山,一住三十余年,會眾多至五百。后來弘忍移居?xùn)|山,又二十余年,徒眾多至七百人這兩代禪徒都定住一處,過著集體生活。他們實行生產(chǎn)自給,把運水搬柴等一切勞動都當(dāng)作禪的修行;弘忍并認為學(xué)道應(yīng)該山居,遠離囂塵。這是后來馬祖、百丈等于深山幽谷建立叢林,實行農(nóng)禪生活的指導(dǎo)思想。

  唐顯慶五年(六六〇年),高宗遣使召弘忍入京,他固辭不赴;乃送衣藥到山供養(yǎng)。龍朔元年(六六一年),弘忍令會下徒眾各作一偈,以呈見解,若語契符,即以衣法相付。上座神秀先呈偈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另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這句是比較通行的記載,敦煌本“壇經(jīng)”此句作“佛性本清凈”),何處惹塵埃”。弘忍以慧能見解透徹,遂授以衣法,叫他南歸。咸亨五年(六七四年)十月二十三日,弘忍圓寂,年七十四,葬于東山之岡。開元中(七一三~七四一年)學(xué)士閭丘均為撰塔碑。代宗時(七六三~七七九年)謚為大滿禪師。

  弘忍的禪學(xué)傳自道信。道信自說他的法門:一依“楞伽經(jīng)”以心法為宗,二依“文殊般若經(jīng)”的一行三昧。弘忍常說:“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jīng)之根本。”又說:“諸佛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宗鏡錄”卷九十七)這是他繼承道信以心法為宗的設(shè)施。有弘忍評神秀的造詣?wù)f:“吾與神秀論‘楞伽經(jīng)’,玄理通快”(“楞伽師資記”引“楞伽人法志”)。神秀后來答武則天問東山法門依何典誥時說:“依‘文殊般若經(jīng)’一行三昧。”(見“楞伽師資記”)由此可知弘忍和道信的思想是一貫的。又道信說一行三昧的修法,引“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欲入一行三昧,應(yīng)處空間,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念名號,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xù),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楞伽師資記”)弘忍也繼承了這一思想,為他的門下建立念佛禪的理論根據(jù)。

  弘忍的著作,未見記載。僅“楞伽師資記”及“宗鏡錄”等,散錄其法語。“楞伽師資記”且說弘忍常蕭然靜坐,不出文記,只是口說玄理,默授與人。因此世傳有“禪法”一本,云是弘忍禪師所說,是不確實的。但古來傳有“最上乘論”(一稱“修心要論”)一書,題為“第五祖弘忍禪師述”,朝鮮、日本都有刻本。論中設(shè)立問答,闡說守本真心為涅槃根本、入道要門、十二部經(jīng)之宗和三世諸佛之祖。又說:“若有初心學(xué)坐禪者,依‘觀無量壽經(jīng)’,端坐正念,閉目合口,心前平視,隨意近遠,作一日想,守真心,念念莫住。”這比弘忍原來說法似更有發(fā)展,當(dāng)是后人所作。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