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存開鑿最早石窟 須彌山的六個未解之謎
在佛教構(gòu)筑的宇宙觀中,須彌山是三千大千世界中央的諸山之王,高八萬四千由旬(約合數(shù)百萬公里)。
在人類生存的地球上,確有一座須彌山,在寧夏固原市原州區(qū)西北,但它顯然沒有資格被稱為“諸山之王”。
地球的諸山之王,是喜馬拉雅山脈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
寧夏的諸山之王,是賀蘭山主峰敖包疙瘩,海拔3556米。
固原的諸山之王,是六盤山主峰米缸山,海拔2943米(一說2931米)。
而原州區(qū)這座個頭只有2003米的小矮山,竟被稱為“須彌山”,不能不佩服當(dāng)年起名者的勇氣。
起名者何許人也?——這是須彌山的第一個未解之謎。
須彌山漢代稱逢義山,北魏、隋、唐稱石門山。從須彌山石窟1號窟中一則西夏時的題記“拱化三年七月十五日……須彌山巡”看,“須彌山”的稱謂,最晚應(yīng)在宋、西夏時就有了。拱化三年,即公元1065年。
固原是古絲綢之路長安至河西走廊最便捷的干道之一,實際上固原能控扼古絲綢之路,須彌山前的石門關(guān)功不可沒。石門關(guān)一度是唐朝的國門,也曾是宋和西夏兵戎相見的戰(zhàn)場。
蔫紅雄峻的須彌山有“寧夏敦煌”之稱。在山麓東南向的崖面上,大佛樓、子孫宮、圓光寺、相國寺、桃花洞、松樹洼、三個窯、黑石溝等八個風(fēng)景區(qū)的132個石窟,如一幅巨大而美麗的扇面徐徐展開。整個窟群共約113龕,大小造像980余尊,其中保存較完好的有500余尊。
須彌山石窟是中國十大石窟之一,專家們基本一致的意見是,它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公元477至499年),在北周、唐朝掀起了開鑿高潮,至明清時漸漸合上了帷幕。
是誰最早開鑿了須彌山石窟?——這是第二個未解之謎。
開鑿石窟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非“政府行為”很難完成,這樣的“形象工程”歷朝歷代理應(yīng)都備受關(guān)注。
但歷經(jīng)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近1000年間,令后人嘆為觀止的須彌山石窟,包括身軀偉岸的須彌山大佛,竟許久在國史和地方志中都找不到一點記載。
這是第三個未解之謎。
到了明朝,《萬歷固原州志》才第一次給了須彌山佛教建筑在史冊上亮相的機會:“須彌山……元封圓光寺。”誰知這竟是張冠李戴,把本朝的金貼在了前朝的臉上,貽笑大方。圓光寺并非元封,而是明英宗朱祁鎮(zhèn)賜名。
1961年,自治區(qū)政府將須彌山石窟列為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此“須彌山石窟”正式定名。
須彌山現(xiàn)存開鑿最早的石窟,有北魏4窟。其中孝文帝時期開鑿的第33窟,左、右、后三壁開有較大淺龕,這種形制,在中國石窟中絕無僅有。
北周后期開鑿的第51號窟,是須彌山形制獨特、規(guī)模最大的洞窟,被譽為“須彌之光”。它由前后主室和兩個耳室組成,方形塔柱上左、右、后三面各開一龕,每龕有一佛二菩薩。讓人稱奇的是后壁長方形的佛龕上,并列著三尊身高6米的盤腿大坐佛,造型氣勢雄偉,栩栩如生。
須彌山最奪人眼球的,當(dāng)然是5號窟大佛樓的須彌山大佛,高20.6米,又稱彌勒大坐佛,比云岡、龍門石窟最高的佛像還高,在中國僅次于樂山大佛。
須彌山大佛頭高5米,耳長3米,博帶袈裟、豐腴慈祥,頭部螺髻,雙耳垂肩,嘴角含笑,平易近人。
有人認為,須彌山大佛是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克隆。
果真如此嗎?——這是第四個未解之謎。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是根據(jù)唐朝皇后、武周皇帝武則天年輕時的形象鑿成的,須彌山大佛面部顯然更男性化,兩尊大佛有著明顯的不同。
但須彌山大佛的博帶袈裟,尤其是胸前的衣褶,簡直就是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翻版。
須彌山有一種樹,生長在相國寺、子孫宮一帶,僅有十來棵,當(dāng)?shù)匕傩辗Q為菩提樹,其實它是小葉樸,一種榆科落葉喬木。林業(yè)科研人員進行了長期實驗,想人工繁育“菩提樹”,但始終沒有成功。
為什么會是這樣,這是第五個未解之謎。
據(jù)民國《固原縣志》記載,須彌山“過石壁為桃源洞,通山后之地下洞也。洞已窒,遺跡宛然。”1953年中共固原縣委統(tǒng)戰(zhàn)部寫的《固原縣三營區(qū)四鄉(xiāng)須彌山調(diào)查情況報告》也提到,桃花院“有一石洞,據(jù)劉和尚說有四十里之深,現(xiàn)在洞口用石頭擋著,說人不敢進去。”
山洞究竟在哪里?——這是第六個未解之謎。
如果你去須彌山,這樣的未解之謎,還有很多很多。
- 上一篇:世界最大佛寺——婆羅浮屠
- 下一篇:探訪佛的故鄉(xiāng)——尼泊爾加德滿都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xué)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dǎo)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