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禪宗語錄的特色

禪宗語錄的特色

  中國禪宗在弘傳演變過程中出現(xiàn)了許多祖師的語錄。這些語錄或為師徒問道對答,或闡釋佛法大意。這些看似平常的禪語,蘊含了深刻的佛理禪意。后人將這些禪語匯編成冊,從而形成特色獨具的禪宗語錄。如《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祖堂集》等。本文現(xiàn)就禪宗語錄的特點作一簡要闡釋。

  禪宗語錄的第一個特點是多為師生問答。在師徒之間的問答中,禪師往往將佛法深意通過生活化的語言展示給弟子,使他們破迷開悟,心開意解。

  《景德傳燈錄》載: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慧海禪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cè)缡。同師用功否?rdquo;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思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慧海禪師將禪描繪成日常生活,該怎樣就怎樣,認為人只要積極地生活,該吃飯時就吃飯,該睡覺時即睡覺,自然進入禪境。

  又如《五燈會元》中的一則語錄:(僧人)問:“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示。”師(從諗)曰:“吃粥了也未?”曰:“吃粥了也。”師曰:“洗缽盂去。”其僧猛然省悟。趙州從諗禪師指點弟子,禪的境界就像吃過飯之后洗碗一樣平常。

  禪宗語錄第二個特點是多用方言俗語。我們?nèi)粘K姷降亩U宗語錄多是用方言俗語寫成,將深刻禪悟境界融入俗語方言之中,使弟子能在日常生活中激發(fā)悟性。

  《五燈會元》卷一五: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勤禪師)曰:“一寸兔毛重七斤。’勤師的回答似乎與所問毫不相干,而問答的語句卻是日常俗語,他展示與人的是一種只能訴諸直覺的意象,以此來啟發(fā)學人的直覺頓悟。

  著名的“呵佛罵祖”公案,全文均為方言俗語,有些語句甚至很粗俗。德山禪師上堂:“我先祖見處即不然,這里無佛亦無祖,達摩是老躁胡,釋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賢是擔屎漢,等覺妙覺是破執(zhí)凡夫,菩提涅是系驢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瘡疣紙。四果三賢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五燈會元·卷七》)這段俗語旨在告訴世人,學禪必須親身體悟,任何人都幫不上忙,只有自己才能解放自己:并且只有打破凡圣、迷悟之間的對立,才能獲得徹底的解脫。

  禪宗語錄的第三個特點是簡短而有機鋒,詭怪離奇,不可理解。禪宗祖師在傳法或是驗證弟子的證悟境界時,多用充滿“機鋒”的語句來探測弟子。

  《景德傳燈錄》卷七: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法常禪師)云:“蒲花柳絮,竹針麻線。”《云門廣錄》卷上:僧人問:“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師(云門禪師)云:“蒲州麻黃,益州附子。”這些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機鋒話語,使人捉摸不透其內(nèi)涵。而禪師卻將無法用語言描繪的禪機以形象化的日,F(xiàn)象來展示,促使弟子在電光石火之中有所啟發(fā),當下頓悟,趙州禪師的“庭前柏樹子”也是這種類型的著名禪宗公案。

  從以上對禪宗語錄特點的分析可看出,歷代禪師多是在日常輕松的交談中接引弟子,促其開悟,他們的語言多采用大眾熟知的方言俗語,而且這些語言多簡單而有機鋒,有的語言甚至是不可理解,正是這些與人們正常思維截然不同的語言,使禪宗師徒在相互默契中達到證悟之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