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五家 >

臨濟宗禪詩——無依道人

  吳言生

  [臺灣]東大圖書公司,《經(jīng)典禪詩》,2002年11月初版第54—56頁

  無依道人

  “無事是貴人”、“無位真人”都有不向外求的特征,而“無依道人”則是不向外求的進一步深化,強調(diào)主體的自足圓滿。要達到“無依”的境界,首先必須認識到“無衣”!杜R濟錄》指出,接機時運用的種種方便是“衣”;圣境、佛祖、清凈境是“衣”;語言文字是“衣”。臨濟指出了三衣,并毫不容情地將之剝除:“世出世諸法,皆無自性,亦無生性,但有空名,名字亦空。爾只么識他閑名為實,大錯了也。設(shè)有,皆是依變之境。有個菩提依、涅槃依、解脫依、三身依、境智依、菩薩依、佛依。爾向依變國土中,覓什么物?” 經(jīng)過徹底剝奪之后的禪者,便成了獨立不羈的“無依道人”,他們“向里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父母殺父母,逢親眷殺親眷,始得解脫,不與物拘,透脫自在”(《臨濟錄》)。他們“殺人不眨眼”,對過去佛、現(xiàn)在佛、未來佛都痛下三十棒,以“報佛之深恩”,從而將珍貴的驪龍頷下珠(悟心)視為“糞球”,高揚起自信的大纛:“如今學者不得,病在甚處?病在不自信處。……爾若能歇得念念馳求心,便與祖佛不別”。這種氣概,決不依門傍戶、數(shù)他人寶,而是戛戛獨造,迥異凡人。在臨濟的提倡下,臨濟宗禪人張揚絕對自由的主體精神:“直教個個如師子兒,吒呀地哮吼一聲,壁立千仞”,“打破琉璃卵,透出鳳凰兒”(《汾陽錄》卷上)。神鼎《偶述》云(《古尊宿》卷二四):

  自在神鼎寺,少鹽兼無醋。

  云水若到來,撒手空回去。

  “少鹽兼無醋”,即是“內(nèi)外推窮一物無”;“撒手空回去”,即是“我宗無語句,亦無一法與人”,與臨濟思想合若符契:“道流,諸方說有道可修,有法可證,爾說證何法,修何道?爾今用處欠少什么物,修補何處?”(《臨濟錄》)只要有所尋求,即是迷失。參禪者毫無例外地渴求見性,但向外尋求,縱有所得,也是迷失。沒有得到外在珍珠之人,珍珠仍然存在于他的自性中,只看他能不能回光返照,去發(fā)現(xiàn)罷了。

  “無依道人”否定的對象之一是語言文字之衣。歸省《山門供養(yǎng)主經(jīng)過覓頌》云(《古尊宿》卷二三《歸省》):

  諸方化主往來多,青山綠水意如何?

  演若達多應(yīng)認影,不知鷂子過新羅。

  詩以演若達多迷頭認影喻化主對自己所作詩頌的粘著;以“鷂子過新羅”喻詩頌所表達的真意早已不見。詩歌勸誡學人,要在“青山綠水”中即物即真,聆聽這天然之“頌”的玄音秘響,而不必舍此另求。文悅則索性借用兩句唐詩將語言文字徹底鏟除:“啼得血流無用處,不如緘口過殘春!”(《古尊宿》卷四十)其《示學者》云(《古尊宿》卷四一):

  赫日光中誰不了,底事堂堂入荒草?

  擔簦負笈苦勞心,從門入者非家寶。

  演宗乘,提祖教,千年枯骨何堪咬?

  南北東西歸去來,拈得鼻孔失卻口。

  自性“人人具足”,光明如日,人們卻不能了悟,而落于知見的荒草。由于“不信衣珠”,以致于“千少萬少”(《汾陽錄》卷中)。于是“擔簦負笈”,“擔缽囊屎檐子,傍家走求佛求法”(《臨濟錄》),到處尋求,殊不知“獻寶虧家寶,求金失自金”(《汾陽錄》卷下),從各種感官之門得來的知識,并不是自己本具的自性。開悟的關(guān)鍵在于發(fā)現(xiàn)本具之佛性,不明此理,向外尋求,終究會毫無所得。宗乘祖教,正如臨濟所說的“枯骨”,一味咬嚼它怎能得到液汁與滋養(yǎng)?只有等經(jīng)由了南北東西的苦苦尋求后,才能驀然明心見性,“拈得鼻孔”。明心見性之時,就會發(fā)現(xiàn),語言文字已純屬多余,在內(nèi)證的境界里,是得意忘言,不可說,不用說的。此詩形象地表達了臨濟宗禪人不依佛祖不依經(jīng),只依自家本來性的無依禪髓。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