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部·瑜伽部論集部經(jīng)疏部律疏部·論疏部諸宗部史傳部事匯部·外教部·目錄部古逸部·疑似部
釋氏稽古略 第二卷
釋氏稽古略 第二卷
烏程職里寶相比丘釋 覺岸 寶洲(編集再治)
東晉(司馬氏都建康)
元帝 明帝 成帝 康帝 穆帝 哀帝 海西公 簡文帝 武帝 安帝 恭帝
中宗元皇帝
諱睿,樼鹜跤P之子。宣帝曾孫也。年十五嗣封瑯琊王。懷帝永嘉元年為安東將軍鎮(zhèn)建業(yè)。愍帝建興四年長安不守。愍帝蒙塵。王乃出師北征。丁丑年二月即晉王位于建康。始備百官立宗廟建社稷。大赦。改元建武。十二月愍帝遇害。戊寅年三月兇問至建康。王斬衰居廬。既而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大興。立王太子紹為皇太子。是時承喪亂之后。江東草創(chuàng)。刁協(xié)久宦中朝諳練舊事。賀循為世儒宗明習禮樂。凡有疑議皆取決焉。帝在位六年。四十七歲
帝于建康造瓦棺龍興二寺集丹陽建業(yè)千僧(弘明集) 武建(一)太興(四)永昌(一)
丁丑 晉 建武元年漢劉氏 麟嘉二年大成李氏玉衡七年前涼 張寔慕容代平文帝郁律元年戊寅 大興元年聰卒劉曜立光初元年玉衡八年康涼代 二年
漢主劉聰。至是戊寅年卒。太子粲即位。為靳準所殺。丞相劉曜即皇帝位。年曰光初。還都長安。改國號曰趙。石勒進爵為趙王(劉聰載記)
己卯 晉 大興二年趙劉曜 光初二年成 玉衡九年后趙石勒元年前涼前燕慕容廆督東夷代 三年庚辰 大興三年光初三年玉衡十年二年前涼燕代 四年辛巳 大興四年光初四年玉衡十一年三年前涼 張茂襲位燕代賀 [仁-二+辱]元年壬午 晉永昌元年七年帝崩光初五年玉衡十二年四年前涼前燕代 二年
孔雀經(jīng) 天竺尸黎蜜多羅(此云吉友)尊者讓王位出家(如吳之太伯也)西晉懷帝永嘉中到華夏。至是抵建康止建初寺。丞相王導見之曰。我輩之人。太尉庾亮.光祿周覬.廷尉桓彝。一時名公皆造門結(jié)友。聲名著搢紳間。善說法要。時人呼為高座法師。又善咒誦作梵唄。清響凌云。譯孔雀等諸經(jīng)(本傳)
肅宗明帝
紹。元帝長子。幼而聰哲。年數(shù)歲屬長安使來。帝因問曰。汝謂日與長安孰近。對曰。長安近。但聞人從長安來。不聞從日邊來。元帝異之。明日宴群僚。又問之。對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乃異間者之言乎。對曰。舉目即見日。不見長安。由是益奇之。立為皇太子。性至孝有文武才略。欽賢愛客。雅好文辭。當時名臣自王導庾亮溫嶠桓彝阮放等。咸見親待。習武藝善撫將士。于時東朝濟濟遠近屬心焉。永昌元年春正月。王敦于武昌上疏。罪狀刀協(xié)劉隗。元帝勸協(xié)隗避禍。協(xié)行為人所殺。送首于敦。隗奔后趙石氏。官至太子太傅而卒。敦進兵據(jù)石頭。元帝以敦為丞相。敦謀廢太子不果。遂不朝天子而還武昌。十一月元帝憂憤成疾崩。太子即位。改元太寧。三月王敦謀篡位再興兵。帝出師討敦。二年五月敦疾甚。王含戰(zhàn)敗。敦尋卒。敦黨秘不發(fā)喪。裹尸以席。蠟涂其外。埋于江寧廳事中。敦黨既平。有司發(fā)敦瘞。出尸焚其衣冠跽而斬之。帝在位三年。壽二十七歲 帝崇齋興福。造皇興道場二寺(義楚六帖) 太寧(三)
癸未 晉 太寧元年趙劉曜 光初六年成 玉衡十三年后趙石勒五年前涼前燕代拓跋氏三年甲申 太寧二年光初七年玉衡十四年六年子駿襲位代王賀[仁-二+辱]四年乙酉 太寧三年七月帝崩光初八年玉衡十五年七年代煬帝紇那元年
沙門竺法乘。神悟超絕。玄鑒過人。師于法護。護甚嘉之。后到燉煌立寺。延其學侶。大化于西者乘之力也(高僧傳)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罽賓國人也。姓婆羅門。父寂行。母常安樂。勝冠從師子尊者出家。受具既得法。欲詣南印度。初至中天竺國。其王曰迦勝。禮迎之。時王宮殿俄有異香。尊者肅然曰。我?guī)熤x矣。遂北面作禮。尋辭王。王曰。尊者少留容有所問。此苑有泉熱不可探。愿為決之。祖曰。此為湯泉。有三緣所致。其一神業(yè)。其二鬼業(yè)。其三熱石。熱石者其色如金。其性常炎故。其出泉如蕩。鬼業(yè)者謂其鬼方出罪所游于人間。以余業(yè)力煎灼此泉。以償其夙債。神業(yè)者謂神不守其道妄作禍福。以取饗祀。惡業(yè)貫盈冥罰役之。亦使煎灼此泉以償濫祭。王曰。幸尊者驗之三緣。此果何者而致之。尊者曰。此神業(yè)所致也。即命爇香臨水。為其懺悔。須臾瀕水現(xiàn)一長人。前禮尊者曰。我有微祐得遇尊者。即生人中故來辭耳。已而遂隱。后七日其水果清冷如常泉。尊者辭王。王躬羅御仗以送之。至南印度。其王曰天德。逆而禮之。王有二子。一名德勝。二名不如蜜多。后德勝嗣位。信向外道致難于祖。遽問祖曰。予聞師子比丘不免于戮。何能傳法。祖曰。我?guī)熾y未起時授我信衣法偈以顯師承。王曰。其衣何在。祖探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鮮薪燼如故。王即敬禮曰。師子真嗣。王弟不如蜜多遂求出家。侍祖六年。于王宮受具。羯磨之際大地震動。祖命之曰。吾已衰朽。安可久留。汝當善護正法眼藏普濟群有。聽吾偈曰。圣人說知見。當境無非是。我今悟真性。無道亦無理。不如蜜多聞偈已。啟祖曰。法衣宜傳授邪。祖曰。此衣為難故假以為證。汝身無難。何假其衣;皇饺俗孕畔。祖乃現(xiàn)于神變。化三昧火自焚其身。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德勝王創(chuàng)浮圖而秘之。當此東晉明帝之世也(正宗記)
顯宗成帝
衍。明帝長子。太寧三年八月即帝位。年五歲。庾太后臨朝。咸和二年冠軍蘇峻拒命謀逆。三年四月蘇峻劫帝幸石頭。京城宮室悉皆煨燼。獨太寧殿壁明帝手畫佛像屹然不壞。人皆嗟美稱其神異。陶侃溫嶠攻石頭。峻戰(zhàn)墜馬。斬首臠割之焚其骨。峻余眾立峻弟逸為王。閉門自守。四年二月諸軍攻石頭。建威長史騰含擊蘇逸大破之。西軍獲逸斬之。滕含部將曹據(jù)抱帝奔溫嶠船。群臣見帝號泣請罪。是時宮闕灰燼。以建平園為宮。溫嶠欲遷都豫章。三吳之豪欲遷會稽。二論紛紜未決。司徒王導議之不復遷都。咸康元年正月庚午朔帝加元服。大赦改元。八年五月帝不豫。帝二子丕奕皆在襁褓。中書監(jiān)庾冰自以兄弟秉權(quán)日久?忠资烙虚g。每說帝以國有強敵宜以長君。請以同母弟瑯邪王岳為嗣。帝許之。六月帝崩。二十二歲。在位十七年
帝造中興鹿苑二寺。集翻經(jīng)義學千僧(六帖) 咸和(九)咸康(八)
丙戌 晉 咸和元年趙 光初九年成 玉衡十六年后趙石氏八年前涼前燕代 二年
飛來峰 西天竺國惠理法師。是年來游震旦。至浙西杭州。見山巖秀麗曰。吾國中天竺靈鷲山之一小嶺。不知何年飛來。佛在世時多為仙靈所隱。今此亦復爾耶。有洞舊有白猿遂呼之。白猿應聲而出。人始之信飛來。由是得名。師即地建兩剎。先靈鷲后靈隱。師宴坐之巖號理公巖。今瘞塔存焉(寺記碑刻)
丁亥 晉 咸和二年趙 劉氏 光初十年成 李氏 玉衡十七年后趙石勒九年前涼張氏前燕代三年戊子 咸和三年劉耀石勒滅之合二十六年玉衡十八年石氏據(jù)中原太和元年前涼前燕四年
漢趙
漢劉淵。字元海。新興匈奴人。漢以宗女妻冒頓。故子孫冒姓劉氏。西晉惠帝甲子永興元年立成都王司馬穎為皇太弟。穎表匈奴左賢王劉淵為冠軍將軍。監(jiān)五部軍事。將兵在鄴(今彰德路郡名鄴郡冀域)淵子聰驍勇絕人。博涉經(jīng)史。善屬文。彎弓三百斤。弱冠游京師。名士莫不與交。穎以聰為積弩將軍。淵從祖右賢王劉宣。謂其族人曰。自漢亡以來。我單于徒有虛號無復尺土。今吾眾雖衰猶不減二萬。奈何斂手受役奄過百年。左賢王英武超世。天茍不與興匈奴。必不虛生此人也。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復呼韓邪之業(yè)此其時也。乃相與謀推淵為大單于。使其黨呼延攸詣鄴告淵。淵白穎請歸會葬。穎弗許。及王浚東嬴公騰討穎。淵說穎曰。請為殿下還說五部以赴國難。穎悅拜淵為北單于參丞相軍事。淵至左國城。劉宣等上大單于號。二旬之間有眾五萬淵。都左國城。謂群臣曰。昔漢有天下恩結(jié)于民。吾漢氏之甥。乃建國號曰漢。即漢王位。年曰元熙。以右賢王宣為丞相。晉懷帝永嘉二年。漢王淵取山西。平陽(今晉寧路古晉州也)太守宋抽棄郡走淵。徙都平陽蒲子上郡即皇帝位。改元永鳳。晉永嘉四年七月淵寢疾。以楚王聰為大司馬大單于。安昌王盛.安邑王欽.西陽王浚.皆領(lǐng)武衛(wèi)將軍。分典禁兵。淵卒。太子和即皇帝位。西昌王銳恥不預顧命。乃相與謀說和曰。先帝不惟輕重之勢。使三王擁強兵于內(nèi)。大司馬擁十萬眾屯于新郊。陛下宜早為之計。和召盛告之。盛曰。陛下信讒夫之言以疑兄弟。銳怒命左右刃之。帥兵攻楚王聰于單于臺(今西京路即大同路也。郡名云中。漢高困白登是也。冀域)聰反攻西明門克之。殺和于光極西堂。收銳梟首于衢。聰即皇帝位。改元光興。以北海王乂為皇太弟。封其子粲為河內(nèi)王。以石勒為并州刺史(太原也。今改冀寧路)辛未漢嘉平元年。聰遣前軍大將軍呼延晏始安王劉曜王彌石勒。攻洛陽克宣陽門。晉懷帝出欲奔長安。漢兵追執(zhí)之。遷帝及六璽于平陽。聰以帝為特進左光錄大夫。封平阿公。壬申聰之嘉平二年。封懷帝為會稽郡公。次年二月懷帝遇害。四月懷帝兇問至長安。晉愍帝即位。改元建興。建興四年九月漢大司馬劉曜攻長安。十一月晉帝曰當忍恥出降以活士民。曜送晉帝至平陽。漢主聰以晉帝為光祿大夫。封懷安侯。丁丑年十二月愍帝遇害。戊寅年漢主聰卒。太子粲即位。為靳封所殺。丞相劉曜即皇帝位。年曰光初。還都長安。改國號曰趙。以單于為祖。石勒進爵為趙王。至是東晉成帝咸和三年趙主曜圍守洛陽。十一月石勒引兵救洛陽。戰(zhàn)擒趙王曜。載以馬輿至襄國殺之。己丑年正月趙太子熙聞曜被擒。遂帥百官走上邽(音圭郟西鞏昌路古邽戍地也)關(guān)中大亂。將軍蔣英辛恕據(jù)長安。遣使降于石勒。九月后趙中山公石虎大破趙兵于義渠。乘勝追擊執(zhí)趙太子劉熙及其將王公卿校以下三千余人皆殺之。秦隴悉平。漢趙劉氏。起自晉惠帝大興甲子。終成帝咸和己丑。二十六年
己丑 晉 咸和四年成 玉衡十九年后趙 太和二年前涼前燕代翳槐元年追尊曰烈帝庚寅 咸和五年玉衡二十年石勒即帝位 建平元年二年辛卯 咸和六年玉衡二十一年建平二年三年壬辰 咸和七年玉衡二十二年建平三年四年癸巳 咸和八年玉衡二十三年勒建平四年七月卒燕慕容皝立代五年甲午 咸和九年玉衡二十四年 雄卒海陽王弘立延熙元年六年乙未 咸康元年漢改成曰漢期玉恒元年虎立 建武元年七年丙申 咸康二年玉恒二年建武二年八年丁酉 咸康三年玉桓三年建武三年前燕皝稱王代 后元年戊戌 咸康四年李壽立 漢興元年建武四年拓跋什昱徤建國元年追尊曰成帝
學箴 晉司徒王導以李充為丞相掾。充以時俗崇尚浮虛。乃著學箴。以為老子云。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豈仁義之道絕。然后孝慈乃生哉。蓋患乎情仁義者寡而利仁義者眾。將寄責于圣人而遣累乎陳跡也。凡人見形者。眾及道者鮮。逐跡逾篤。離本逾遠。故作學箴。以祛其蔽曰。名之攸彰。道之攸廢。乃損所隆。乃崇所替。非仁無以長物。非義無以齊恥。仁義固不可遠。去其害仁義者而已(晉書李充傳)
晉光祿勛顏含以老遜位。致仕二十余年。至是十月卒。壽九十三歲。郭璞嘗過含欲為之筮。含曰。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與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自有性命。毋勞耆龜
己亥 晉 咸康五年漢李氏 漢興二年后趙石氏建武五年前涼張氏前燕代 建國二年
晉司徒王導卒。導有弟曰道寶。辭榮為僧。以學行顯(高僧傳)
庚子 咸康六年漢興三年建武六年三年辛丑 咸康七年漢興四年建武七年四年壬寅 咸康八年六月康帝即位漢興五年建武八年五年
康帝
岳。成帝母弟。自瑯琊王即帝位。在位二年。壽二十三歲。亮陰不言。委政庾冰封。成帝子丞為瑯琊丕。奕東海王 建元(二)
癸卯 建元元年漢興六年建武九年六年甲辰 建元二年九月帝崩執(zhí) 太和元年建武十年前涼前燕代 七年
孝宗穆帝
聃?档厶。二歲即位。褚太后臨朝。中外無事。升平元年正月朔帝加元服。太后歸政。壽十九 永和(十二)升平(五)
乙巳 年在位一十七年 永和元年李執(zhí) 太和二年建武十一年前涼稱王前燕 皝代丙午 永和二年嘉寧元年建武十二年重華立代丁未 永和三年桓湯滅之 合四十五年建武十三年代
大成改曰漢 李持巴西人。少仕晉。西晉惠帝太安二年據(jù)益州(四川西道成都路也。梁州之域郡名錦城)國號曰成。年曰建初。特卒子雄。晉惠帝永與元年十月。雄即成都王位。改元建興。以其叔父驤為太傳。追尊父特為成都景王。晉惠帝先熙元年。成都王雄即皇帝位。年曰晏平。國號大成。尊特曰景皇帝。東晉成帝咸和九年雄卒。太子班即位。其弟安東將軍李期謀作亂。因班夜哭弒之于殯宮。期即皇帝位。謚雄曰武皇帝。廟號太宗。晉成帝咸康元年。幽公期改年曰玉恒改國號曰漢。晉咸康四年。漢中穆文帝李壽殺期自立。改元漢興。晉咸康七年。漢主壽以其子執(zhí)領(lǐng)大將軍錄尚書事。晉康帝建元二年李執(zhí)立。年曰太和。至是晉永和二年。漢年曰嘉寧十一月。晉安西將軍桓溫伐漢。晉永和三年三月。溫兵至成都。縱火燒其城門。漢人惶懼無復斗志。執(zhí)自稱洛陽李執(zhí)諸軍門降。溫送執(zhí)及其宗室十余人。時建康封歸義侯國滅。成起自西晉惠帝太安二年癸亥。終于東晉穆帝永和三年丁未。五主合四十五年
戊申 晉 永 四年后趙石氏 建武十四年前涼張氏前燕慕容皝卒雋立元年代
佛圖澄和尚 天竺國人也。西晉懷帝永嘉四年至洛陽。自言百歲余。服氣自養(yǎng)。積日不食。善誦咒役使鬼神。腹旁有孔以綿塞之。夜則拔綿出光以自照。每臨溪從孔出腸胃洗濯。還納腹中。會洛陽寇亂。潛伏草野。時石勒屯葛陂多殘殺。澄杖錫謁勒。勒命試以道術(shù)。澄取滿缽水咒之。俄青蓮華生缽中。勒神敬之延于軍中。東晉成帝咸和三年劉曜圍守洛陽。勒自救之扣澄。澄曰。佛塔無風。一鈴獨鳴。曰秀支替戾岡仆谷劬禿當此羯語也。軍出獲劉曜。勒戰(zhàn)果獲曜。載之襄國。咸和五年勒稱大趙天王。行皇帝事。奉澄彌如篤敬。號曰大和向。勒愛子斌病死將殯。勒嘆曰。朕聞虢太子死。扁鵲能生之。今可得效乎。乃令告澄。澄取楊枝沾水灑之。執(zhí)斌手曰可起矣。斌乃穌遂起。自是勒諸子多在澄寺中養(yǎng)之。晉咸和八年七月勒殂。弟虎字季龍襲位。徙都鄴(今彰德路冀州之域)尤傾心事澄。至是晉永和四年澄將去世。詣辭季龍。驚曰。大和尚遽棄我國有難乎。澄曰。出生入死道之常也。修短分定無由增損。但道貴行全德貴不怠。茍道德無玷。雖死如生。咸無焉千歲尚何益哉。然可恨者。國家存心佛理。建寺度僧當蒙福祉。而布政猛虐。賞罰交濫。特違圣典。致國祚不延也。季龍?zhí)枒Q嗚咽。十二月八日澄安坐而逝。壽一百七十歲。入道一百九年。度弟子道安法師等七千余人。自大教東來至澄而盛(僧傳)
己酉 晉 永和五年后趙大寧元年 虎殂國亂前涼前燕慕容 雋元年代
后趙
石勒上黨人(今晉寧路潞州郡名上黨冀域)初與八騎歸漢劉氏。西晉懷帝永嘉四年。漢主劉聰即皇帝位。以勒為并州刺史(并州太原也。今曰冀寧路冀州之域)勒殺漢將王彌。聰大怒然猶加勒鎮(zhèn)東大將軍。東晉元帝大興元年漢主聰卒。丞相劉曜即皇帝位。進勒爵為趙王。大興二年勒據(jù)燕薊號襄國稱元年。晉成帝咸知三年勒年曰太和。趙主劉曜圍守洛陽。十一月勒救洛陽。曜為勒將石堪所執(zhí)。輿至襄國殺之。晉咸和五年。勒稱大趙天王。行皇帝事。九月即皇帝位。改元建平。建平二年四月勒如鄴將營新營。建平四年七月勒卒。太子弘即位。是為海陽王。改元延熙。夜以勒喪潛瘞山谷莫知其處。備儀衛(wèi)虛葬于高平陵。謚曰明帝。廟號高祖。八月趙主弘以中山王虎丞相魏王加九錫?倲z百揆。為弘在位一年。明年九月趙魏王虎立。改元建武。都于鄴。至是晉帝永和五年正月趙主虎改元太寧。既而病卒。太子世(虎之少子也)即位。彭城王遵(虎之長子也)廢世為譙王尋殺之。遵即位。以義陽王鑒為侍中。武興公閔都督中外諸軍事。初趙主遵許以武興公閔為太子。十月遵立太子衍閔益恨望。十一月閔帥甲士。執(zhí)遵于南臺殺之。立義陽王鑒。以閔為大將軍。封武德王。晉永和六年正月武德王冉閔即皇帝位。改元永興。國號大魏。后趙始東晉元帝大興二年己卯。終穆帝永和七年辛亥。六主合三十三年(石勒載記)
閔大名路滑州內(nèi)黃縣人。本姓冉。趙主勒獲之。命弟虎養(yǎng)以為子。閔至是復姓冉。庚戌年三月后趙石只聞冉閔篡位于鄴。乃即帝位于襄國。改元永寧。十月冉閔伐襄國。明年辛亥石只將劉顯殺只自立稱帝。壬子年冉閔攻殺劉顯。閔在位三年。前燕慕容雋進兵攻閔獲之國滅。冉魏不在十六國占據(jù)之列(冉閔載記)
庚戌 晉 永和六年秦符洪趙將也據(jù)長安魏冉閔 永興元年前涼張氏前燕慕容氏代
二月有佛金像現(xiàn)于荊州。司馬桓溫迎之不動。時江陵滕畯舍宅為寺。命法師曇翼主之。翼率眾拜請捧之。飄然輕舉安奉本寺(感應傳并圖經(jīng))
辛亥 晉 永和七年洪卒子徤稱天王 皇始元年永興二年代壬子 晉 永和八年徤即皇帝位皇始元年一永興三年前涼前燕雋即帝位元璽元年代
方外交 法師支遁。字道林。業(yè)精般若。時謝太傅安王右軍羲之與之厚善。謝安守吳興。日書抵遁。略曰。思君日積比辰尤甚。知欲還剡自治為之愴然。人生如寄耳。自頃風流得意事殆磨滅都盡。唯終日戚戚遲君一來。以晤言消遣之。一日千載也。東晉哀帝興寧二年十月。沙門竺潛辭闕還剡山。詔遁繼講法于禁中。一時名士殷浩郗超孫綽桓彥表王敬仁何充王坦之袁彥伯并與結(jié)方外交。天下想見其標致也。晉廢帝太和二年。遁杭表辭闕還山。有詔資給。敦遣諸公祖餞于征虜亭。投跡越之剡山。于沃州小嶺立寺行道。僧眾稟學。時有惰者。遁著銘以勖之。有曰勤之勤之。至道非彌。茫茫三界。渺渺長羈。謹守明禁?怪緹o為。云云。有遺其馬者。畜之曰。吾愛其駿耳。有遺其鶴者?v之曰。沖天之物。豈耳目玩哉。君子多其達。后出山陰講維摩經(jīng)。許詢?yōu)槎贾v。難義數(shù)反。聽者欽服壽五十三入滅。戴逵過其塔嘆曰。德音未遠。而拱木已繁計。神理綿綿不與氣運俱盡也(本傳)
癸丑 晉 永和九年 越闌亭序前秦符氏皇始三年前涼祚立和平元年前燕二年代甲寅 晉 永和十年前秦符氏皇始四年前涼稱王和平二年前燕 元璽三年代
沙門帛法橋。誦經(jīng)乏聲懺悔七晝夜。禱觀世音菩薩以求顯報。至七日喉內(nèi)豁然。自是晝夜諷詠聲徹里許。年踰九十。聲通婉響(本傳)
乙卯 永和十一年徤卒生立 壽光元年靚立 建興元年元璽四年丙辰 永和十二年壽光二年建興二年元璽五年丁巳 升平元年 帝加堅立元服生卒 永興元年建興三年遷都子鄴 光壽元年代戊午 升平二年永興二年建興四年光壽二年己未 升平三年甘露元年建興五年光壽三年庚申 升平四年甘露二年建興六年雋卒諱立 建熙元年代辛酉 升平五年 五月帝崩甘露三年玄靚奉晉正朔建熙二年
哀帝
丕。成帝長子。封瑯琊王。穆帝無嗣;侍笠酝醴畲蠼y(tǒng)即位。餌長生藥。藥發(fā)不能親政。褚太后臨朝。壽二十五 隆和(一)興寧(三)
壬戌 帝在位四年 隆和元年甘露四年建熙三年代癸亥 興寧元年甘露五年天錫建熙四年甲子 興寧二年甘露六年建熙五年乙丑 興寧二年 二月帝崩建元元年建熙六年代
晉王坦之舍園宅為安樂寺。釋慧受化之也(弘明集寺記)
廢帝
奕。哀帝母弟。哀帝無子。太后命之為嗣即位;笢匦蟛怀贾局S褚太后。廢帝為東海王。又封海西公。壽四十五歲 太和(五)
丙寅 帝在位六年 太和元年前秦 建元二年前涼前燕暐 建熙七年代
十誦戒本三部 秦西域沙門曇摩持(此云法海)譯出(律藏本傳)
丁卯 晉 太和二年前秦符氏建元三年前涼張氏前燕慕容氏建熙八年代
沙門竺道猷。即帛道猷也。初止剡之石城山。是年又移臺州。始豐赤城山(今臺州天臺山)坐禪石室。有群虎蹲于前。猷誦經(jīng)。一虎獨睡。猷以如意扣其頭。云何不聽經(jīng)。輕畢虎皆去。尋有大蛇十圍。竟來環(huán)繞舉頭向猷。半日而去。一日有男子來前曰。弟子夏帝之子。居此二千余年。今往寒石山。輒推室以相奉。遂鳴鞞改角凌云而去。猷于東晉武帝太元八年入寂(本傳)
戊辰 太和三年建元四年前涼前燕 建熙九年代
釋慧常譯比丘尼傳六卷 晉安西將軍桓溫主簿王珣及弟玟舍宅為寺。平江路虎丘山是也(圖經(jīng)寺記)
醫(yī)術(shù) 沙門于法開。是年入寂。開蘭公弟子也。善放光般若經(jīng)。尤精醫(yī)法。穆帝嘗召之。視脈知其不起乃不醫(yī);騿栐弧煾呙鲃偤。何以醫(yī)術(shù)經(jīng)懷。開曰。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調(diào)九候以療風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本傳)
己巳 太和四年建元五年前涼建熙十年庚午 晉 太和五年前秦 建元六年前涼前燕暐 建熙十一年國滅代
晉辛未年十一月。桓溫自廣陵詣建康。諷褚太后請廢帝立丞相會稽王昱。詔進溫丞相大司馬留京師輔政。溫乃辭仍請還鎮(zhèn)姑孰(帝紀)
前燕
慕容廆(戶賄反)昌黎鮮卑人。世受晉封號。東晉元帝大興二年廆都督東夷置僚屬。晉成帝咸和八年慕容皝(胡廣反)立。至丁酉年皝稱王。皝雅好文學。親臨庠序。講授考校。晉穆帝永和四年十一月皝卒。世子雋即位。遣使詣建康告喪。晉帝詔遣謁者陳光拜雋為燕王。雋以戊申歲稱元年。壬子年雋滅石趙。十一月雋即皇帝位。稱元璽元年。丁巳年雋遷都鄴(彰德路古相州冀域)即石虎之都也。改元光壽。庚申年正月昭帝雋卒。大司馬慕容恪受遺詔。輔太子暐即位。改元建熙。暐曰幽帝是也。己巳建熙十年燕太傅上容王慕容評忌吳王慕容垂威名。又與評廷爭怨隙。太后可足渾氏與評密謀誅垂。垂與子弟侄俱奔秦。秦王符堅大喜郊迎。乃以垂為冠軍將軍封賓從侯。初晉攻燕。燕求救于秦。許割虎牢以西賂秦。晉兵既退。燕人悔之。秦主堅大怒。帥兵伐燕。十二月進攻洛陽。建熙十一年正月。燕荊州刺史武威王筑。以洛陽降秦。六月再伐燕。燕敗。十一月秦主堅入鄴。燕主暐出降。十二月秦主堅遷慕容暐及燕后妃王公百官于長安。封暐為新興侯。其余封授各有差。廆起自晉惠帝太安二年癸亥。終東晉廢帝太和五年庚午。四主合六十八年
太宗簡文帝
昱。元帝少子也。封會稽王?档郾。太后詔王總?cè)f機。進位司徒丞相錄尚書事;笢貜U海西公以太后命。王入承大統(tǒng);笢厣脵(quán)。帝以仁恕處之。壽五十三歲 帝造佛像立寺建齋度僧。建康長干寺建佛塔壯麗(弘明集) 咸安(二)
辛未 晉十一月帝立改曰咸安元年前秦符氏奄有中原 建元七年前涼張氏代
晉沙門竺法汰。止建康瓦棺寺。帝深敬重。請講放光般若經(jīng)。帝親臨幸。公卿畢集。緇素欽敬。武帝太元十二年汰入寂。壽六十八。武帝詔曰。汰法師道播八方。奄爾喪逝。可賻錢十萬。喪事有司悉辦(本傳)
壬申 咸安二年 七月帝崩前秦 建元八年前涼代
晉許詢。字玄度。帝重敬甚。每與清談。詢后身為僧名曇彥。浙東紹興建塔。彥壽一百二十歲(本傳塔記)
烈宗孝武帝
曜。簡文第三子。即位年十一。太元元年正月朔。帝加元服。太后歸政。在位二十四年。壽三十五 寧康(三)太元(二十一)
癸酉 晉 寧康元年秦 建元九年前涼代
七月南郡宣武公桓溫疾篤。以弟沖領(lǐng)其眾薨。沖稱溫遺命。以少子玄為嗣。時方五歲。襲封南郡公。沖代溫居任盡忠王室。八月太后復臨朝攝政
甲戌 寧康二年建元十年前涼代
敕葬沙門 法師竺法潛。哀帝興寧二年詔講般若經(jīng)于禁中。潛著屐至殿中。人聚觀嘆道德高風之盛。帝嘗強以衣冠。潛不允辭還剡山。其后支遁寓書求買沃州小嶺以歸隱。潛答曰。欲來當給。未聞巢由買山而隱也。至是年入寂。武帝下詔曰。法師理悟虛遠。風鑒清高。棄宰輔之榮。襲染衣之素。山居世外。篤勤匪懈方。賴宣道以濟蒼生。奄從遷謝。用痛于懷。其賜緡錢十萬。助建塋塔。凡中國敕葬沙門自潛而始也(僧傳)
乙亥 晉 寧康三年前秦 建元十一年前涼代丙子 晉 太元元年正月朔帝加元服前秦符 氏建元十二年前涼張氏秦滅之合七十四年代拓跋圭是年筑城邑
前涼
張軌。字士彥。安定人(今陜西莊浪路涇州雍州之域)仕晉為散騎常侍;莸塾缹幵暾聻闆鲋荽淌。軌以時方多難。陰有保據(jù)河西之志。故求為涼州。癸亥年據(jù)之。愍帝建興二年軌稱涼州牧西平公。建興四年張寔襲位。東晉元帝大興四年弟茂襲位。晉明帝太寧二年子駿襲位。晉穆帝永和元年稱王。永和二年五月西平忠成王張駿薨。官屬上世子重華為涼州牧西平公假涼王。永和九年十一月西平敬烈公張華卒。世子曜靈才十歲。右長史趙長等建議立長寧侯祚。重華庶兄也。廢曜靈為涼寧侯。立祚為涼州牧。改元和平。晉永和十年正月張祚自稱涼王。置百官郊祀天地用天子禮樂。永和十一年沖公靚立。年曰建興。至晉哀帝興寧元年。涼綽公張?zhí)戾a殺靚而自立。至是武帝太元元年符秦滅之。合七十四年
涼州隸今甘肅省。雍州之域
丁丑 晉 太元二年前秦 建元十三年晉書曰至是九州之地秦有其八晉唯東南一隈耳代
廬山西林寺 晉釋慧永。初與遠公法師同依道安法師。至是永公先至潯陽。刺史陶范留之憩廬山。舍宅棲止之。乃創(chuàng)寺曰西林。嶺上一室曰香谷(本傳)
戊寅 晉 太元三年前秦 建元十四年代
都維那 沙門竺道壹從竺法汰學晉簡文帝俱深敬重壹后止平江虎丘山又適越州若耶溪頃之郡守王薈建嘉祥寺請居僧首時號九州都維那(孫綽贊傳) 毗奈耶律十卷 是年竺法念法師譯之成
己卯 晉 太元四年前秦 建元十四年 秦取晉襄陽得道安法師并習鑿齒代庚辰 太元五年建元十六年代
沙門竺法義。王道孔敷。承風敬友。帝嘗遣使征請殿中。講說經(jīng)典。武帝每從而聽。是年入寂。帝賜錢十萬。營塔葬新亭岡。今天安寺也(本傳)
辛巳 太元六年正月帝立精舍殿內(nèi)延諸沙門講道建元十七年代壬午 晉 太元七年建元十八年呂光據(jù)姑臧即涼州也代
前秦主堅遣左將軍呂光伐龜茲。迎鳩摩羅什法師。呂光遂據(jù)于姑藏(即涼州也)。號后涼
癸未 晉 太元八年前秦 建元十九年呂光代拓跋圭甲申 太元九年建元二十年后秦姚萇白雀元年西秦乞伏國仁據(jù)金城呂光后燕慕容垂元年代
雁門遠公法師。是年抵江州路廬山
乙酉 太元十年堅遇弒子丕立太平元年白雀二年西秦 建義元年呂光垂據(jù)中山建興元年代圭丙戌 太元十一年丕卒登即位隴東 太初元年萇入長安即位建初元年建義二年三河王呂光太安元年建興二年圭即魏王位 登國元年丁亥 太元十二年太初二年建初二年建義三年麟嘉元年建興三年魏王圭 登國二年戊子 太元十三年太初三年建初三年建義四年麟嘉三年建興四年登國三年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南印度天德王之次子也。既得度受法至東印度。彼王名堅固。奉外道師長爪梵志。王睹白氣貫于上下。王曰。此何瑞也。梵志曰。魔來之兆。即集其徒曰。不如蜜多將入都城。誰能挫之。其弟子曰。我等各有咒術(shù)?梢詣犹斓厝胨稹:位荚。祖至。王曰。師何為來。祖曰。將度眾生。王曰。以何法度。祖曰。各以其類度之。時梵志即以幻法化大山于祖上。祖指之還壓其眾。梵志怖懼投祖。祖愍之再指化山。山隨指滅。祖為王演說法要。俾趣真乘。時有婆羅門子年二十許。不知名氏;蜃匝原嬬。人故謂之瓔珞童子。王與祖同輦而出見瓔珞。祖指謂王曰。此童子大勢至菩薩也。此圣之后復出一人。一人化南印度。一人緣在震旦。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羅。吾今以正法眼藏付之。偈曰。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付法已辭王曰。吾歸寂滅。愿王于最上乘毋忘外護。即跏趺而逝;鹱苑。王為收舍利建塔瘞之。當此東晉武帝之世也(正宗記)
己丑 晉 太元十四年前秦符氏太初四年后秦姚氏建初四年西秦干歸太初元年呂氏 麟嘉三年后燕 垂 建興五年魏王 登國四年
釋道安法師 常山扶柳衛(wèi)氏子。世業(yè)儒。早失恃怙依表兄。年十一出家?guī)熓路饒D澄。讀書日記萬言。才辯無敵。性聰而貌丑。時語曰漆道人驚四鄰。及澄卒率徒眾渡河依陸渾山。木食澗飲。至是武帝寧康元年于襄陽立檀溪寺。建浮圖鑄銅佛像。武帝聞安名詔曰。法師以道德照臨天人。使大法流行為蒼生依賴。宜日食王公祿。所司以時資給。安固辭不受。己卯晉太元四年二月。秦主堅攻取襄陽。得安而喜。謂左右曰。吾以十萬師取襄陽。得一人半耳。左右問為誰。曰安公一人。習鑿齒半人也。安至長安。沙門萬數(shù)各隨其師為姓。安曰師莫如佛世尊也。應沙門宜以釋為氏。及增一阿含經(jīng)至乃云。四河入海無復異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與經(jīng)符合。世益重之。己丑年正月晦日命門徒具浴。忽有異僧出入隙中。安以生處問之。僧指西北。云即開見樓閣如幻出。曰彼兜率天也。是夕有數(shù)百小兒皆就浴而去。識者以為應真之侶也。二月八日跏趺而逝。安每疏經(jīng)義必求圣證。安左臂有肉方寸隆起如印。時號印手菩薩。著僧尼軌范及法門清式二十四條。世遵行之(本傳) 秀紫芝編年論曰。佛教之盛由佛圖澄而得安。由安而得遠公。是三大士化儀全偉
庚寅 晉 太元十五年前秦苻氏太初五年后秦姚氏建初五年西秦乞伏太初二年呂氏 麟嘉四年后燕 建興六年魏 登國五年
辛卯 太元十六年太初六年建初六年太初三年麟嘉五年建興七年登國六年壬辰 太元十七年太初七年建初七年太初四年麟嘉六年建興八年登國七年癸巳 太元十八年太初八年長卒太子興立太初五年麟嘉七年建興九年登國八年甲午 太元十九年符崇滅 延和元年后秦興 皇初元年太初六年麟嘉八年建興十年登國九年
前秦
符健。略陽氐人。父洪仕后趙為都督。因石氏之亂據(jù)有關(guān)右。東晉穆帝永和六年洪卒。十一月第三子健入長安。秦雍夷夏皆附之。次年正月健即天王位。國號大秦。稱大單于。建元皇始。分遣使者問民疾苦。搜羅俊異。寬重斂之稅。罷無用之器。凡趙之苛政民不便者皆除之。壬子年正月健即皇帝位。甲寅年東海王雄卒。雄子堅襲爵。堅至孝博學多能。乙卯年六月健卒。謚曰景明皇帝。廟號高祖。太子生即位。改元壽光。生暴虐飲酒無晝夜。乘醉視事多所殺戮。群臣得保一日如度十年。丁巳年六月太史令康權(quán)言于生曰。昨夜三月并出。孛星入太微連東井。將有下人謀上之禍。生怒以為妖言。撲殺康權(quán)。生夜對侍婢曰。阿法兄弟亦不可信。明當除之。婢以告堅及堅兄清河王法。法與特進梁平老及特進強汪帥壯士數(shù)百。潛入云龍門。堅與尚書呂婆樓帥麾下三百人鼓噪繼進。宿衛(wèi)將士皆舍仗歸堅。堅兵引生置別室。生猶醉寐。廢生為越王尋殺之。謚曰厲王。堅以位讓兄法。法曰。汝嫡嗣且賢宜立。堅乃去皇帝之號。稱大秦天王。改元永興。追尊父雄為文桓皇帝。母茍氏為皇太后。世子宏為皇太子。以兄清河王法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事諸王皆降爵為公。弟融為陽平公。子丕為當樂公。舉異才修廢職。課農(nóng)桑恤困窮。禮百神立學校。旌節(jié)義繼絕世。秦民大悅。己未年改元甘露。己丑年改元建元。癸未東晉武帝太元八年秦建元十九年也。大舉攻晉。堅大敗而歸。乙酉年五月西燕慕容沖攻長安。堅自督戰(zhàn)。飛矢滿體流血淋漓。沖縱兵暴掠關(guān)中。道路斷絕千里無煙。堅出奔五將山。后秦王姚萇遣驍騎將軍吳忠執(zhí)堅。謚之于新平(邠州也)佛寺。堅子丕自鄴奔長安至晉陽。始知長安不守堅已死。乃發(fā)喪即皇帝位。改元太平。追謚堅曰宣昭皇帝。廟號世祖。丙戌年九月燕之慕容永遣使于丕假道東歸。丕弗許。丕永戰(zhàn)于襄陵。丕敗謀襲洛陽。時為揚威將軍憑該自陜邀擊殺丕。十一月秦南安王符登。為丕發(fā)喪行服即皇帝位。改元太初。謚丕曰哀平皇帝。至是甲午年實晉武帝太元十九年也。七月后秦主姚興自陜西涇州如涇陽。與登戰(zhàn)于山南。執(zhí)登殺之。登太子崇奔湟中。即皇帝位。改元延和。謚登曰高皇帝。崇為后秦姚氏所滅。合四十五年
乙未 晉 太元二十年后秦姚氏皇初二年西秦乞伏太初七年三河王呂光 麟嘉九年后燕慕容 建興十一年魏 登國十年丙申 晉 太元二十一年 六月帝被弒皇初三年西秦乞伏后涼即大王位龍飛元年慕容寶 永康元年魏建天子旌旗 皇始元年
安帝
諱德宗。武帝太子。大元二十一年九月即位。在位二十二年。壽三十七歲 隆安(五)元興(三)義熙(十四)
丁酉 晉 隆安元年南燕 慕容德南涼禿發(fā)烏孤后秦姚氏皇初四年西秦乞伏西涼李高后涼呂光龍飛二年后燕 永康二年北涼沮渠神璽元年魏 皇始二年戊戌 隆安二年武帝德 元年據(jù)廣武 太初元年皇初五年西秦西涼 據(jù)箴后涼呂氏龍飛三年后燕盛 建平三年北涼 神璽三年魏即帝位天興元年
魏
太祖下詔曰。佛法之興其來遠矣。濟益之功冥及存沒。神蹤遺法信可依憑。敕有司于京城建飾容范修整寺舍。令信向之人有所依止(魏史)。太祖于虞地造十五級浮圖。又造開泰定國二寺。寫佛經(jīng)論。造千金像。每日法集三百名僧(弘明集)
己亥 隆安三年據(jù)廣固南涼 太初二年后秦隆帝號稱王 弘始元年西秦乞伏西涼后涼篡 咸寧元年后燕長樂元年北涼 天璽元年魏 天興二年庚子 隆安四年南燕即帝位建平元年南涼利鹿孤建和元年后秦 弘始二年西秦乞伏西涼暠元年后涼 咸寧二年后燕 長樂二年北涼 天璽二年魏 天興三年辛丑 晉 隆安五年南燕 建平二年南涼 建和二年后秦姚氏弘始三年西秦乞伏西涼暠二年后涼隆 神鼎元年后燕熙 光始元年北涼蒙遜永安元年魏拓跋 天興四年
后涼
呂光。略陽氐人。仕符秦為左將軍。東晉武帝太元十一年元有將曰王穆。據(jù)肅州酒泉。自稱涼州牧。光進攻酒泉克之。光即三河王位。建元太安。據(jù)姑臧(甘肅省涼州也雍域)。改年曰麟嘉。晉太元二十一年六月。三河王光即天王位。是為武帝。國號大涼。改元龍飛。以世子紹為太子。至是晉隆安三年十二月光卒。太子紹即位。大原公纂殺之。纂即天王位。是為靈帝。改元咸寧。纂嗜酒好獵。隆安五年呂超殺之而立呂隆。改元神鼎。明年隆降于后秦。姚氏三主合一十七年
鳩摩羅什法師 龜茲國人。初東晉武帝太元七年。前秦主符堅遣驍騎將軍呂光伐龜茲國取師。光回聞秦亂。遂據(jù)姑臧。至是后秦主姚興滅呂隆而迎師。師少時日誦三萬二千言。隨母出家遍游西域。淹貫群籍尤善大乘。在龜茲日。鄰國諸王會同。每請師說法。必跪伏座前。命師踐其肩而登座居后秦。大闡經(jīng)論。秦主以師為國師。奉之如神。親帥群臣及沙門。聽師講經(jīng)。又請師翻譯西域經(jīng)論。凡震旦宣譯師出者三百八十卷。大營塔寺。坐禪者常以千數(shù)。公卿以下率皆奉佛。州郡化之。癸丑晉帝義熙九年秦弘始十五年也。四月十三日師入滅。壽七十歲。師之弟子曰生.肇.融.睿。謂之什門四圣。加曇影.慧嚴.慧觀.僧[契-大+石].道常.道標謂之什門十哲。又有僧導.僧因。皆當世名匠也。師入滅日謂眾曰。所譯唯十誦律未及刪繁。若義契佛心。焚身之日舌不焦壞。言訖而逝。阇維舌果不壞若紅蓮色。師名鳩摩羅什。翻曰童壽(高僧傳)
山神請戒 釋曇邕。初仕符秦為衛(wèi)將軍。堅南敗。遂從道安法師出家。次事廬山遠公。后于廬山之西營立茅茨。偕弟子曇果沉思禪門。忽有男子豐姿端雅從者二十人。來請五戒。邕知是山神。乃為秉爐授之三歸五戒。為說法要。神嚫邕外國七筯禮拜辭別。倏忽不見。三歸者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五戒者不殺不盜不淫不飲酒不妄語也(高僧傳)
壬寅 晉 元興元年南燕 建平三年南涼[仁-二+辱]檀 弘昌元年后秦 弘始四年西秦乞伏西涼暠三年后燕 光始二年北涼 永安二年魏 天興五年癸卯 晉 元興二年南燕 建平四年南涼 弘昌二年后秦 弘始五年西秦乞伏西涼四年后燕 光始三年北涼 永安三年魏 天興六年甲辰 晉 元興三年南燕 建平五年南涼 弘昌三年西秦 弘始六年西秦乞伏西涼五年后燕 光始四年北涼 永安四年魏 天賜元年
晉隆安三年。南郡公桓玄(大司徒溫之子)豪橫既克荊雍。表求領(lǐng)荊江二州。朝廷不能違。元興元年朝廷以尚書令元顯鎮(zhèn)北將軍劉牢之譙三尚之。將兵討玄于江陵。玄大驚。長史卞范之為玄定議。整兵至新亭。元顯兵潰。玄入京?偘俎駭卦@等。二年二月以玄為大將軍。九月侍中殷仲文散騎常侍卞范之陰撰九錫文及冊命。命玄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楚王。加九錫。十一月詔楚王玄行天子禮樂。卞范之為禪詔。使臨川王寶逼帝書之。司徒王謐奉璽綬禪位于楚帝。出居永安宮。百官詣姑孰(江東道太平路揚州之城)勸進。十二月玄即皇帝位。國號楚。建元永始。封帝為平固王。玄入建康宮登御座床忽陷侍中殷仲文曰將由圣德深厚地不能載。玄大悅。玄遷帝于潯陽(江州也)。元興三年二月下邳太守劉裕何無忌劉毅。青州主簿孟昶興復晉室。進兵羅落橋。玄潛使殷仲文具舟于石頭。浮江南走。裕入建康。帥百官奉迎乘輿。誅玄宗族在建康者。玄至潯陽逼帝西上。四月劉毅何無忌襲破潯陽城。玄挾帝單舸西走入江陵欲奔漢中。城內(nèi)亂。玄僅得至船。荊州別駕王康彥奉帝入南郡府舍。太守王騰之帥文武為侍衛(wèi)。玄入蜀至枚回洲。遇寧州刺史毛璠喪迎玄戰(zhàn)。矢下如雨。益州督護憑遷抽刀擊玄斬之。義熙元年二月留臺備法駕。迎帝于江陵至建康。以劉裕都督中軍事。劉毅左將軍。何無忌豫州刺史。劉道規(guī)荊州刺史。四月裕旋鎮(zhèn)京口。義熙十二年十二月詔以劉裕為相國?偘俎駬P州牧封十郡為宋公。備九錫之禮。裕不受
乙巳 晉 義熙元年南燕超 太上元年南涼 弘昌四年后秦 弘始七年西秦乞伏西涼李暠 建初元年后燕 光始五年北涼 永安五年魏 天賜二年
僧正悅眾僧錄后秦法師道[契-大+石]羅什弟子。奉律精苦。秦主重之。自什公入關(guān)僧尼以萬數(shù)。遂置僧正詔曰。大法東流于今為盛。僧尼[穴/浸]多。宜設(shè)綱領(lǐng)宣授遠規(guī)以濟頹緒。[契-大+石]法師早有學諠。晚以德稱。可為國僧正。給與吏力資侍中秩。傳軺羊車各二人。又以僧遷禪慧為悅眾。以法欽慧斌為僧錄。班秩有差。日加親信。仗身白從各三十人(僧史略)
丙午 義熙二年太上二年弘昌五年弘始八年西秦乞伏建初二年夏赫連 龍升元年后燕 光始六年北涼 永安六年魏 天賜三年
華嚴經(jīng) 天竺北印度罽賓國尊者佛馱跋陀(此云覺賢)來游華夏。至是丙午歲抵長安。鳩摩羅什倒屣迎之。以相得遲暮為恨。秦太子姚泓。延至東宮。對什公論法。什公問曰。法云何空。答曰。眾微成色。色無自性。故色即空。又問。既以極微破色空。復云何破一微。答曰。以一微故眾微空。以眾微故一微空。沙門寶云譯出此語不省其意。皆謂跋陀所計微塵是常。更申請之。跋陀曰。法不自生。緣會故生。緣一微故有眾微。微無自性則是空矣。寧當言不破一微乎。不契。跋陀既渡江入匡山。見遠公議論遠高之請出禪數(shù)諸經(jīng)。義熙十四年戊午。因適江陵。宋王劉裕請歸京都止謝司空道場寺。三月吳郡內(nèi)史孟顗等請尊者于寺譯華嚴經(jīng)成六十卷。宋高祖永初元年庚申六月畢。譯經(jīng)之時。感二青衣童子每且自庭沼中。出炷香添瓶水不離座側(cè)。暮則潛入沼中。譯經(jīng)畢絕跡不現(xiàn)(秀紫芝編年華嚴感應記)
法華經(jīng) 是年五月。羅什法師譯出成七卷。什又出維摩經(jīng)三卷。華手經(jīng)十三卷。又于草堂寺譯出梵網(wǎng)經(jīng)二卷(譯傳)
丁未 晉 義熙三年南燕 太上三年南涼 弘昌六年后秦 弘始九年西秦乞伏西涼 建初三年夏勃勃 龍升二年后燕云 正始元年北涼 永安七年魏 天賜四年
后燕
慕容垂。前燕主慕容皝第五子。在燕封吳王。聰敏智勇。威名日振。太傅慕容評與垂廷爭怨隙。太后與評密謀誅垂。東晉廢帝太和四年垂與子弟侄俱犇秦。秦主符堅大喜郊迎。以垂為冠軍將軍。封賓從侯。東晉武帝太元八年。秦主堅為晉敗歸至澠池。垂言于堅曰。北鄙之民聞王師不利。輕相扇動。臣請奉詔書以鎮(zhèn)慰安集之。垂至安陽(鄴郡古相州也)。潛與燕之故臣謀復燕祚。會丁零翟斌叛秦。次年正月斌等奉垂為盟主。乙酉年吳王垂始定都真定中山府(古定州也冀域)。即皇帝位。建元建興。是時拓跋魏叛燕侵逼附塞諸部。丙申晉太元二十一年也。三月燕主垂親伐魏。四月卒于上谷之沮陽。還至中山乃發(fā)喪。太子寶即位。曰閔帝。改元永康。戊戌年武帝慕容盛即位。年曰建平。次年改曰長樂。辛丑年昭帝熙光始元年。至是丁未年懿帝高云。年曰正始。國亂為憑跋篡滅之。合二十四年。憑跋號北燕
天竺佛馱耶舍(此云覺明)尊者 至姑臧(今肅州路雍州之域)。后秦弘始九年遣使請至長安。秦主郊迎別創(chuàng)院處之。供設(shè)如王者。尊者一無所受。時至分衛(wèi)一食而已(自行乞而食也)善毗婆沙論而髭赤。時號赤髭毗婆沙。后至晉游匡山。為遠公所重。甲寅晉安帝義熙十年也。尊者躬自負鐵于紫霄峰頂鑄塔。以如來真身舍利藏其中。是時佛馱跋陀尊者。亦以佛舍利五粒建塔于廬山東林寺北之上方。逮今皆存焉(高僧傳廬山記)
戊申 晉 義熙四年南燕 太上四年南涼 嘉平元年后秦 弘始十年西秦西涼 建初四年夏赫連 龍升三年北燕北涼 據(jù)昌黎永安八年魏 天賜五年
律師 天竺尊者名卑摩羅叉(此云無垢眼)。至秦數(shù)年。今出游關(guān)左。盛闡毗尼。鳩摩羅什所譯十誦戒本律藏大行者叉之力也。其所制內(nèi)外禁輕重二卷今行于世。叉為人眼青。時號青眼律師(本傳)
己酉 晉 義熙五年南燕 滅南涼 嘉平二年后秦 弘始十一年西秦乞伏 更始元年西涼 建初五年夏赫連 龍升四年北燕憑跋 太平元年北涼 永安九年魏 嗣 永興元年
南燕
丁酉年(晉安帝隆安元年也)南燕慕容德。前燕主皝之少子也。據(jù)廣固(古汴日今青州)。戊戌歲稱元年。庚子年德更名備德。即皇帝位(武帝也)。年曰建平。乙巳年南燕主超太上元年己酉年(晉義熙五年也)。晉徐州刺史劉?贡矸ツ涎。明年正月燕尚書悅壽說超降。超不從。悅壽開門納晉師。超走追獲之送建康。南燕平。合十三年
魏
太祖道武帝圭。為少子紹弒之。太宗明元帝嗣立。敕于京邑四方建立佛像。仍令沙門敷導民俗(魏史)
庚戌 義熙六年嘉平三年弘始十二年更始十二年建初六年龍升五年太平二年永安十年永興二年辛亥 義熙七年嘉平四年弘始十三年更始十三年建初七年龍升六年太平三年永安十一年永興三年壬子 義熙八年嘉平五年弘始十四年熾盤 永康元年建初八年龍升七年太平四年遷都 元始元年永興四年
古樹禪定 釋慧持。廬山遠法師之弟也。當晉隆安二年。辭遠公入蜀。止嘉州龍淵寺。白黑恭敬。升持之堂者皆號登龍門。至是義熙八年壬子垂誡門徒。遂入定于龍淵龕樹。至宋政和三年風折其樹。持乃出定;兆谟匈澷嗜。見政和年(僧傳并系年錄)
癸丑 晉 義熙九年南燕 嘉平六年后秦 弘始十五年西秦乞伏 永康二年西涼 建初九年夏赫連 鳳翔元年北燕 太平五年北涼 元始二年魏 永興三年
豎石聽講 羅什法師弟子道生。初涅槃經(jīng)后品未至。生熟讀久之曰。阿闡提人自當成佛。此經(jīng)來未盡耳。于時文字之師交攻之。誣以為邪說。于律當擯。生袖手來晉入平江虎丘山。豎石為聽徒講涅槃經(jīng)。至闡提有佛性處曰。如我所說義契佛心否。群石皆首肯之。后游匡山居銷景巖。聞曇讖在北涼重譯涅槃后品。至南京。果言闡提皆有佛性。生喜慰不勝(本傳)
甲寅 義熙十年南涼 滅弘始十六年永康三年建初十年鳳翔二年太平六年元始三年神瑞元年
南涼
禿發(fā)烏孤。河西鮮卑人。至是晉帝隆安元年據(jù)廣武(今陜西鞏昌路蘭州。古雍州之地也)。號南涼。戊戌年烏孤建元太初。庚子年利鹿孤建和元年正月欲稱帝。安國將軍鋀勿崳曰。吾國上世以來被發(fā)左衽無冠帶之飾。逐水草遷徙。無城廓室廬。故能雄視沙漠抗衡中夏。利鹿孤從之。乃更稱河西王。改元建和。以廣武公[仁-二+辱](奴篤切)檀為都督中外諸軍事涼州牧。壬寅年景王[仁-二+辱]檀立。年曰弘昌。戊申年四月后秦王姚興欲取[仁-二+辱]檀。使尚書郎韋宗往峴之。論當世大略縱橫無窮。宗退嘆曰。奇才英器不必華夏。明智敏識不必讀書。吾乃今知九州之外五經(jīng)之表。復自有人也。歸言于興。涼州未可圖也。興不聽遣兵襲[仁-二+辱]檀。后秦兵大敗。十一月[仁-二+辱]檀稱涼王。大赦改元嘉平。置百官。甲寅晉義熙十年也。[仁-二+辱]檀為西秦乞伏熾盤所殺。南涼滅。三主一十八年
乙卯 晉 義熙十一年后秦 弘始十七年西秦 永康四年西涼 建初十一年夏 鳳翔二年北燕 太平七年北涼 元始四年魏 神瑞二年
廬山遠法師 諱慧遠。出雁門(今去同路)賈氏。少為儒生。博極群書。尤邃周易莊老。嘗與其弟慧持造道安法師。聞出世法。而悅之嘆曰。儒道九流特秕糠耳。遂出家焉。安時門徒數(shù)千。遠居第一座。安嘗曰。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晉武帝甲申太元九年也。前秦國亂來游于晉。抵江西見廬山愛之。乃止江州龍泉精舍。次寓慧永之西林寺。復于山東建東林寺。經(jīng)營之際山神降靈。愿加資助信宿風雷夜作晦冥。大雨明發(fā)。就觀良木殊材駢羅其處。時晉將軍桓伊。初臨此牧驚其神異。奏立寺焉丙戌年寺成。時晉天下奇才多隱居不仕。聞廬山遠公之道。皆來從之。庚寅年師謂劉程之等曰。諸君倘有心凈土之游。當加勉勵。遂同發(fā)志于無量壽佛前。建齋立誓期生凈土。由是僧俗凡一百二十三人。慕道同盟。棲心物外。謝靈運于東林鑿二池以栽蓮華。遠公每送客不過虎溪。庚戌義熙六年也。道士陸修靜偕陶淵明。入山見師送之執(zhí)手共話不覺過虎溪。三人相顧大笑。今人圖之為三笑圖。淵明嗜酒入山久之。以山無酒攢眉而去之。至是乙卯歲八月初六日。遠公合掌面西而逝。壽八十四歲。謝靈運制碑。社眾數(shù)千人。名跡尤著者十八人焉(高僧傳)
蓮華漏 遠公之門有僧慧要;忌街袩o刻漏。乃于水上立十二葉芙蕖。因波而轉(zhuǎn)。以定十二時。晷景無差。今曰遠公蓮華漏是也
丙辰 義熙十二年泓立 永和元年西秦 永康五年西涼散嘉興元年夏 鳳翔四年北燕 太平八年北涼 元始五年魏 太常元年丁巳 義熙十三年永和二年滅永康六年嘉興二年鳳翔五年太平九年元始六年太常二年
后秦
姓姚氏。名萇。字景茂。赤亭羌人弋仲第二十四子。兄襄既戰(zhàn)死。萇率諸弟降秦為秦將。東晉武帝大元八年。秦主符堅攻晉。以兗州刺史姚萇為龍驤將軍。督益梁州諸軍事。堅敗。慕容垂謀復燕緒。次年三月秦北地長史慕容泓叛奔關(guān)東。秦以左將軍竇沖為長史。龍驤將軍姚萇為司馬。討泓。又討平陽太守慕容沖。秦兵大敗。萇懼奔渭北。馬牧天水尹緯尹詳南安龐演等。糾扇羌豪帥其戶口歸萇者五萬余家。推萇為盟主。萇自稱后秦王。建元白雀。丙戌(東晉大元十一年也)四月。萇自陜西鳳翔莊浪路涇州入長安。即皇帝位。改元建初。國號大秦。史以后秦別之。立子興為皇太子。置百官。癸巳建初八年十二月萇卒(晉大元十八年也)。太子興秘不發(fā)喪。自稱大將軍。帥眾伐秦。秦主符登大敗。次年五月興始發(fā)喪即皇帝位。年曰皇初。謚萇曰昭皇帝。己亥年(晉安帝隆安三年也)九月。興以災異屢見降號稱王。改元弘始。丙辰弘始十八年正月興卒。太子泓即帝位。年曰永和。晉伐秦。晉帝義熙十三年五月泓將妻子群臣降于晉。后秦三主合三十四年
戊午 晉義熙十四年十二月弒帝西秦乞伏 永康七年西涼 嘉興三年夏 昌武元年北燕 太平十年北涼 元始七年魏 太常三年
恭帝
諱德文。字德文。安帝母弟也。封瑯琊王。義熙十四年十二月。宋公劉裕矯遺詔奉王即位。在位二年。禪于宋。壽三十七歲 元熙(二)
己未 元熙元年永康八年嘉興四年真興元年太平七年元始八年太常四年
沙門法果。魏太宗敬之。前后授以輔國宜城子忠信侯。號曰僧統(tǒng)。果固辭不受。太宗幸其居。以其門巷狹小更廣大之。至是己未年入滅。八十三歲。太宗三臨其喪。追贈老壽將軍趙胡靈公(魏書僧傳)
七月宋公裕進爵為王。次年帝禪位于宋王。裕奉帝為靈陵王。后使人殺之。西東晉凡一十五帝合一百五十五年
右東晉十一主。合一百三年歸于宋
南北朝宋
劉姓。都建康
高祖武皇帝 少帝 太祖文帝 武帝 廢帝 太祖明帝 廢帝 順帝 八主禪于齊 高祖武帝
諱裕。字德輿。彭城人(徐州也)漢楚元王交之后。庚申年六月受晉禪。在位三年。壽六十七歲。永初(三)
庚申 宋 永初元年 六月改元西秦太祖 建始元年西涼恂 永建元年夏 真興二年北燕 太平十二年北涼沮渠 元始九年魏 太常五年辛酉 永初二年建始二年永建二年真興三年太平十三年元始十年太常六年壬戌 永初三年 五月帝崩少帝即位建始三年永建三年滅真興四年太平十四年元始十一年太常七年
西涼
李暠。字玄盛。丙申年(晉武帝大元二十一年)據(jù)姑臧(今甘肅省西涼州也)。庚子年(晉安帝隆安四年)暠稱元年。乙巳年(晉安帝義熙元年)西涼公暠。徙都酒泉(今甘肅省肅州路也)。年曰建初丙辰年(晉義熙十二年)涼主歆立。改元嘉興。宋高祖永初元年。涼主李恂。永建元年。至永建三年為北涼滅之。合二十二年。暠嘗手令戒諸子。以為從政者當審慎賞罰勿任愛憎。近忠正遠佞諛。勿使左右竊弄威福毀譽之來。當研核真?zhèn)巍B犜A折獄必和顏任理。慎勿逆詐億。勿輕視聲色。務廣咨詢勿自專用。吾蒞事五年。雖未能息民。然含垢匿瑕。朝為寇仇。夕委心膂。粗無負于新舊。事任公平。坦然無類。初不為懷有所損益。計近則如不足。經(jīng)遠乃為有余。庶亦無愧前人也(載記)
少帝營陽王
義符。武帝長子。居喪無禮。司空徐羨之等廢而弒之。在位一年。壽十九歲 景平
癸亥 宋 景平元年西秦 建始四年夏赫連 真興五年北燕 太平十五年北涼 元始五年魏筑長城太宗殂
魏
嵩山道士寇謙之。修張?zhí)鞄熤g(shù)。自言。嘗遇老子降。授以辟谷輕身之術(shù)及科戒二十卷。使之清整道教。謙之奉其書獻于魏主。朝野未之信。左光祿大夫崔浩獨師事之。從受其術(shù)。且上書贊明其事。魏主欣然。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謙之(北史)
太祖文帝
義隆。武帝第三子。封宜都王。少帝既廢。徐羨之等遙奉王即位于江陵。在位三十年。壽四十七歲(帝紀) 元嘉(三十)
帝造禪靈寺供千僧(弘明集)。沙門杯渡。丙寅年九月入滅。葬建康覆舟山。渡初出冀州。闡化四十余年(高僧傳)
甲子 宋 元嘉元年三十西秦 建始五年夏赫連 真興六年北燕 太平十六年涼 元始十三年魏燾立 始光元年
八月吐谷渾威王阿柴卒。有子二十人。疾病召諸子弟謂之曰。我死汝曹當奉慕瑰為主。瑰阿柴母弟也。又命諸子各獻一箭取一箭授其弟慕利延使折之。又取十九箭一束使折之不能折。阿柴諭之曰。孤則易折。眾則難摧。汝曹當戮力一心?梢员布。言終而卒。慕瑰撫納秦涼失業(yè)之民。部眾轉(zhuǎn)盛。續(xù)漢書曰。阿柴羌三苗姜姓之別種也
乙丑 宋 元嘉二年西秦 建始六年夏昌 承光元年北燕 太平十七年北涼 元始十四年魏太武帝始光二年丙寅 元嘉三年建始七年承光二年太平十八年元始十五年始光三年丁卯 元嘉四年建始八年承光三年太平十九年元始十六年始光四年
靖節(jié)先生 陶元亮在晉名淵明。在宋名潛。世號靖節(jié)先生。侃之曾孫也。宅邊樹五柳。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為彭澤縣令。是年卒。壽六十三歲。居江州路德化縣柴桑山近栗里。嘗著搜神錄載佛靈跡。有子五人。儼俟份佚佟祖茂武昌太守父姿城太守史逸其名
戊辰 宋 元嘉五年西秦篡末永弘元年夏昌 定勝元年北燕 太平二十年北涼 承玄元年魏太武帝神麚元年
西秦
乞伏國仁。鮮卑人。仕符秦。東晉武帝癸未太元八年七月。秦主堅攻晉。以國仁為前將軍。會國仁叔父步頹反于隴西。堅遣國仁還討之。國仁步頹共僭一方眾至十余萬。甲申年國仁據(jù)金城(陜西鞏昌路蘭州也)。乙酉年建國號秦(西秦)。年曰建義。己丑年西秦武元王干歸。年曰太初。晉安帝己酉義熙五年。西秦年曰更始。壬子年西秦主太祖熾盤。年曰永康。宋高祖永初元年。西秦年曰建始。至是元嘉五年纂末年曰永弘。為赫連夏所滅。四主合四十五年
大夏
匈奴左賢王之后曰勃勃。丙午年(東晉安帝義熙二年也)據(jù)朔方號大夏。明年建元曰龍升。癸丑年夏主勃勃乃以吒干阿利領(lǐng)將作大監(jiān)。發(fā)嶺北夷夏十萬人。筑都城于朔州(隸河東山西道西京路郡名馬邑冀州域)曰朕方統(tǒng)一天下君臨萬邦。宜名新城曰統(tǒng)萬。改年曰鳳翔。勃勃自謂其祖從母姓為劉非禮也。古人氏族無常改姓赫連氏。謂帝王系天為子。其徽赫與天連也。至宋元嘉二年(乙丑年也)昌立。年曰承光。承光三年元魏奚斤與夏平原公定相持于長安。戊辰年昌改元定勝。魏帝壽乘虛攻統(tǒng)萬。夏主昌兵潰。昌奔上邽(音圭)。魏主入統(tǒng)萬。獲夏公卿后妃宮人以萬數(shù)。馬匹。牛羊數(shù)千萬頭。府庫珍寶不可勝計。至是宋元嘉五年二月。魏平北將軍尉(紆勿切)眷攻昌于上邽擒之。送昌至平城(魏都)魏主館昌于西宮門內(nèi)。器用給乘輿之副。以妹初平公主妻之賜爵會稽公。夏合二十四年國滅。赫連氏即屈丐也
己巳 元嘉六年北燕 太平二十一年北涼 承玄二年魏 神麚二年庚午 元嘉七年太平二十三年承玄三年神麚三年辛未 元嘉八年北燕弘 大雅元年北涼 義和元年神麚四年
宋帝詔促求那跋摩尊者(中印度人)赴京。至是正月至建康引對。文帝迓勞殊勤問以佛道。一日問曰。寡人常欲持齋不殺。以身應物不獲所。愿師幸教之。尊者曰。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不由人。且帝王所修與匹夫異。匹夫倘不克己苦節(jié)。何以為用。帝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主。出一嘉言則士庶咸悅。布一善政則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不勞力。則風雨時若百谷滋繁。以此持齋。齋亦大矣。以此不殺。利亦多矣。安在輟半日之餐至一禽之命然后為弘濟耶。須貽勤儉爾。帝撫幾嘆曰。俗迷遠理。僧滯近教。如師之言可論天人之際矣。帝自是尊之為師。命居祇洹寺供給隆厚繼。于寺講法華經(jīng)并十地品。帝率公卿日集座下以聽法。法席之盛前此未有也(弘明集)
壬申 宋 元嘉九年北燕 大雅二年北涼 義和二年魏太武帝延和元年癸酉元嘉十年 宋謝靈運死大雅三年牧犍 承和元年延和二年甲戌元嘉十一年大雅四年承和二年延和三年乙亥元嘉十二年大雅五年承和三年太延元年丙子元嘉十三年大雅六年滅承和四年太延二年
北燕
憑跋。冀州人(燕南河北道真定路冀州郡名信都。禹貢九州之一)仕后燕。丁未年(東晉安帝義熙三年)后燕國亂。跋遂篡滅之。乃據(jù)昌黎(今平欒路郡名北平冀域)。號北燕。己酉年曰太平元年。至是宋帝元嘉八年。北燕昭帝弘立。年曰大雅。大雅六年為元魏所滅。合二十八年
丁丑 元嘉十四年北涼 承和五年魏 太延三年戊寅 元嘉十五年承和六年太延四年
宋
文帝謂其臣丹陽尹何尚之曰。適見顏延之宗炳著論。發(fā)明佛法甚為名理。并是開獎人意。若使率土之濱皆感此化。朕則垂拱坐致太平矣。夫復何事尚之因進曰。夫百家之鄉(xiāng)。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十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持此風教以周寰區(qū)。編戶億千則仁人百萬。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于家萬刑息于國。則陛下之言坐致太平是也(帝紀何傳)
己卯 元嘉十六年北涼 承和七年滅太延三年
北涼
叚蒙胡人。東晉安帝丁酉隆安元年據(jù)張掖。號北涼。稱河西王。年曰神璽。己亥年改元天璽。辛丑年武宣王沮渠蒙遜立。改元永安。壬子年遷都姑臧。改年曰元始。戊辰年改元承玄。庚午年蒙遜遣貢于元魏。辛未年改元義和。壬申年元魏遣安西將軍李順使涼還。魏主問以涼事。順曰。蒙遜經(jīng)涉艱難。粗識機變。然禮者德之興。敬者身之基也。蒙遜無禮不敬。以臣觀之不復年矣。癸酉年蒙遜卒。子燉煌太守牧犍即河西王位。改元承和。牧犍雖外修臣禮。內(nèi)實乖悖。己卯年三月魏主討涼。六月魏主至姑臧。九月牧犍兄之子萬年帥所領(lǐng)降魏。姑臧城潰。牧犍帥其文武五千人面縛請降。魏主釋其縛而禮之。三主合四十三年。張掖今甘州路也。姑臧涼州也。燉煌涼州路也。并隸甘肅省。雍州之域(圖經(jīng))
庚辰 宋 元嘉十七年魏世祖太武皇帝燾 大宗長子癸亥年立 太平真君元年辛巳元嘉十八年太平真君二年壬午 元嘉十九年西域獻帝火浣布袈裟帝時自衣之太平真君三年癸未元嘉二十年太平真君四年甲申 元嘉二十一年太子率更始令何承天撰元嘉新歷太平真君五年乙酉元嘉二十二年太平真君六年毀殘佛教丙戌元嘉二十三年太平真君七年丁亥元嘉二十四年太平真君八年戊子元嘉二十五年太平真君九年己丑元嘉二十六年太平真君十年庚寅元嘉二十七年太平真君十一年 族司徒崔浩等辛卯元嘉二十八年正平元年 正平二年二月太武遇弒
白足沙門 諱曇始。一曰惠始。魏書佛老志云。沙門惠始清河張氏子。始師鳩摩羅什法師。晉劉裕滅后秦。復為夏赫連屈丐追取長安。道俗被坑戮。而始接刃無傷。屈丐大怒召始于前。以佩刀自擊之。又不能害。乃懼而謝罪。百姓賴始慈力。免諸酷毒。魏太武平赫連昌。白足歸魏。初魏太平真君六年。太武討盍吳之亂至長安。見僧寺有兵仗。武怒。司徒崔浩因而勸太武。盡誅沙門毀諸經(jīng)像。太平真君十一年。崔浩自恃才略撰國史。書魏之先世事列于衢路?⒂诮級1比藷o不忿恚。太武以浩暴揚國惡大怒。使有司按浩及秘書郎吏等罪狀。凡一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是時白足謁太武。武怒命斬之不能傷。武自抽佩刀斬之。又不能傷。投諸虎檻;⒔藻舴。武驚延始上殿悔謝歸敬。先是景穆太子為政精察。中常侍宗愛性憸惡多不法構(gòu)扇太子。太子以憂卒。大武徐乃知之。追悼不已。宗愛懼誅。正平二年二月弒太武。尚書源賀陸鹿勒兵誅愛。奉皇孫浚即帝位。改元(魏書)白足跣行泥滓不染故名(高僧傳)
壬辰 宋 元嘉二十九年魏高宗文成皇帝浚景穆太子之子 興安元年
魏興安元年。群臣多請復釋氏之教。詔曰。夫為帝王者。必只奉明憲顯彰仁道。其能惠著生民濟益群品。雖在往古猶序其風烈。是以春秋喜崇明之禮。祭典載功施之族。況釋教如來功濟大千;萘鲏m境。尋生死者嘆其達觀。覽文義者貴其妙門。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撥群邪。開演正覺。故前代已來莫不崇尚。亦我國家常所尊事。今制諸州郡縣眾居之所。各聽建佛圖。其有好樂佛法欲為沙門者聽出家。大州五十人小州四十人。于是曏所毀佛圖。率皆修復(魏書又僧史略)又敕有司。于五級大寺為太祖已下五帝鑄銅佛像。各一丈六尺。帝親為沙門師賢等五人下發(fā)。以師賢為道人統(tǒng)(魏書僧史)
癸巳 元嘉三十年二月太子劭謀逆帝殂武陵王討劭斬之魏 興安二年
世祖孝武帝
駿。文帝第三子。封武陵王。刺江州。三月王會兵討元兇劭。四月王即帝位于新亭。在位十一年。壽三十五歲。帝博該學問。省讀書奏七行俱下(宋書帝紀) 孝建(三)大明(八)
甲午 孝建元年 正月改元魏 興光元年
宋分揚州浙東五郡。置東陽州治會稽。分荊湘江豫州之八郡。置郢州治江夏(宋書)
乙未 孝建二年詔沙門道猷為安鎮(zhèn)寺法主 僧傳太安元年丙甲 孝建三年太安二年
華嚴經(jīng)釋疏 釋元暢。魏滅教。歸宋來揚州。止明因寺。作華嚴經(jīng)釋疏傳講迄今。暢其始也(僧傳)
丁酉 大明元年魏 太安三年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東印度人也。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王名香至。崇奉佛乘。迎祖尊重供養(yǎng)。施以寶珠。王有三子。曰月凈多羅。曰功德多羅。曰菩提多羅。祖以施珠問三王子。此珠圓明有能及否。第一第二王子同曰。此珠七寶中尊固無踰也。第三王子菩提多羅曰。此是世寶未足為上。于諸寶中法寶為上。此是世光未足為上。于諸光中智光為上。此是世明未足為上。于諸明中心明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辯于此。既辯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知其寶。若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辯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辯世珠寶不自寶者。要假智寶以明法寶。然則師有其道其寶即現(xiàn)眾生有之。心寶亦然。祖嘆其辯慧。乃復問曰。于諸物中何物無相。曰于諸物中不起無相。又問于諸物中何物最高。曰于諸物中人我最高。又問于諸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諸物中法性最大。適香至父王厭世。眾皆號絕。維菩提多羅于柩前入定七日而出。遂求出家。既受具戒。祖告之曰。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如是展轉(zhuǎn)乃至于我。戒今囑汝。聽吾偈曰。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菩提圓。華開世界起。祖付法已。即于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三色晃耀踴入虛空高七多羅樹。化火自焚?罩猩崂缬辍H∫越ㄋ。當此宋孝武帝之世也(正宗記)。尊者嘗因東印度國王請齋。王問曰。諸人盡轉(zhuǎn)經(jīng)。師何不轉(zhuǎn)經(jīng)。尊者曰。貧道出息不隨眾緣。入息不居蘊界。常轉(zhuǎn)如是經(jīng)百千萬億卷。不但一卷兩卷
戊戌 宋 大明二年魏 太安四年 禁酒犯者斬兇吉二事容釀 北史己亥大明三年太安五年庚子大明四年 路昭皇太后造普賢像成和平元年辛丑大明五年和平二年壬寅大明六年和平三年癸卯大明七年和平四年甲辰大明八年 五月庚申帝崩太子即位和平五年
廢帝
宋太子諱子業(yè)。即皇帝位年十六歲。改元景和。又改永光。乙巳年十一月。主衣阮佃夫姜產(chǎn)之等弒帝(前廢帝也)。在位一年。湘東王彧即位
太宗明帝
彧。文帝第十一子。封湘東王。壽寂之等既弒廢帝。奉王即位。在位七年。壽三十四歲 泰始(七)泰豫(一)
乙巳 宋 泰始元年十一月改元即廢帝永光年也魏 和平六年五月帝殂帝度僧尼三萬余人興佛教修舊寺 北史丙午 泰始二年顯祖獻文皇帝弘高宗長子即位年十二憑太后臨朝天安元年 六月開酒禁
湘東王既即帝位。袁顗奉表勸晉安王子勛即大位。建牙于桑尾。移檄建康。至是劉琬帥將佐上尊號。晉安王子勛即皇帝位于潯陽(江州)。改元義嘉。四方貢計皆歸潯陽。朝廷所保唯丹陽淮南等數(shù)郡。朝廷以建安王休仁都督征討諸軍事。沈攸之為潯陽太守。將兵討子勛。既而劉琬為荊州前軍長史。張悅詐而殺之。諸軍至潯陽。斬晉安王子勛。傳首建康。子勛年十一歲
寶公大士 諱寶志。世稱寶公。尊之也。手足鷹爪。初建康東陽民朱氏之婦。聞兒[口*帚]鷹巢中。梯樹得之。舉以為子。七歲依鐘山僧儉出家。專修禪觀。至是顯跡。以剪尺拂扇掛杖頭。負之行聚落。嘗遇食鲙者。從而求食。啖者遺而薄之。志即吐水中皆成活魚。今江中回魚是也。居多神異。至梁武帝天監(jiān)十三年十二月六日入滅。壽九十三歲。梁武皇帝以金二十萬易建康鐘山之獨龍岡葬之。建浮圖五級于其上。敕王筠勒碑。葬之日車駕親臨祭奠。道俗奉祀。奇瑞顯應為天下第一。凡大士所作偈句。多著南史。為學者述大乘贊十篇科頌十四篇并十二時歌。盛行于世。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帝遣使致齋鐘山。親灑制文贊敬。詔曰。自今宜顯尊異。賜號道林真覺菩薩(碑記)。法師曇宗入滅。宋武帝大明二年正旦謂宗曰。朕何罪勞卿懺。宗曰。舜稱子違爾弼。禹曰萬方有罪在予一人。陛下寧得有異。帝大悅(統(tǒng)紀)
丁未 泰始三年皇興元年
魏丁未年。憑太后還政。魏主始親國事。改元勤于為治。賞罰嚴明。拔清節(jié)黜貪污。魏國稱治。于長安北臺起永寧寺。塔七級高。三十丈。又于天宮寺作佛像。四十三尺。用銅七萬斤黃金六百斤(北史帝紀)
戊申 泰始四年 帝造湘宮寺成皇興二年己酉 泰始五年皇興三年庚戌 宋 泰始六年魏 皇興四年辛亥 泰始七年魏 高祖孝文皇帝宏獻文長子五歲受禪位 延興元年
魏辛亥年六月。顯祖獻文皇帝弘。聰慧夙成。剛毅有斷。雅好黃老浮圖之學。常有遺世之心。欲禪位于叔父中都大官京兆王子推。任城王云子推之弟也。對曰。父子相傳其來久矣。若授旁支?址窍鹊壑。乃奉皇帝璽綬。傳位于太子宏。太子生五歲。改元延興。群臣奏曰。昔漢高祖稱皇帝。尊其父為太上皇。明不統(tǒng)天下也。今皇帝幼沖。萬機大政猶宜陛下總之。謹上尊號曰太上皇帝。徙居崇光宮。宮在北苑中。建鹿野浮圖于苑中之西山。與僧居之時談禪理(魏書帝紀)
壬子 泰豫元年 四月帝崩太子立方十歲延興二年 上皇討蠕蠕破之柔然也
宋明帝。嘗造佛丈六金像。旦食常齋。日誦般若。爰感舍利。造弘普寺(六帖)
蒼梧王
昱。明帝太子。生十歲即位。在位五年。數(shù)出游行。小有忤意。即加屠剖。一日不殺則慘然不樂。殿省憂惶食息不保。丁巳年七月戊子夜。帝令左右揚玉夫伺織女渡河。見當報我。不見將殺汝。是夕玉夫伺帝熟寢。與揚萬年弒帝。壽十五歲。右衛(wèi)將軍蕭道成以皇太后令追封昱為蒼梧王。迎安成王準即皇帝位。時年九歲 元徽(五)
癸丑 元徽元年魏 延興三年甲寅 元徽二年延興四年
魏囚獄或積年。群臣頗言之。上皇曰。滯獄誠非善治。不猶愈于倉猝而濫乎。夫人憂苦則思善故。智者以囹圄為福堂。朕特苦之。欲其改悔而加矜恕耳(北史)
乙卯 元徽三年延興五年丙辰 元徽四年承明元年 二月太上皇崩馮太后復臨朝
魏顯祖獻文皇帝。云中造建明寺。四方諸寺一千余所。度僧尼七萬七千人(北史并弘明集)
順帝
準。字仲謀。明帝第三子。封安成王。即位年九歲。以蕭道成為司空錄尚書事。在位三年。壽十二 升明(三)
丁巳 宋 升明元年 元徽五年也七月改升明魏 太和元年戊午升明二年太和二年
升明二年。右長史王儉知蕭道成意。乃唱議使中書舍人虞整作詔。進道成假黃鉞大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傅領(lǐng)揚州牧
已未年三月。以太傅蕭道成為相國?偘俎穹馐辇R公。加九錫。四戶進爵為王。詔禪位于齊王。帝不肯出宮。王敬則勒兵殿庭。以版輿入迎帝。帝泣而禪。誓曰。愿后身世世勿復生天王家。宮中大哭。帝乘畫輪車出就東邸。司空褚淵等奉璽綬詣齋宮。勸進齊王即皇帝位于南郊。奉宋順帝為汝陰王。筑宮丹陽置兵守衛(wèi)。衛(wèi)士殺王以疾聞
右宋八主合五十九年禪于齊
齊(蕭姓都建康)
太祖高皇帝 武帝 郁林王 海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