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戴佛物花鬘的國王為何會頭疼?
原標題——國王患頭痛及賣柴貧女的惡業(yè)因緣
詩曰:
取佛花鬘供國王,凡夫薄福豈能當?
心懷嫉妒生貧女,口業(yè)侵人萬倍償。
從前佛陀在鹿野苑說法時,波羅奈國的國王梵壽,施行仁政,身心純善,慈愍有情,愛護一切眾生猶如自己的子女。有一天,梵壽王出巡,漸次來到精舍的大門口,守門者忽然看見國王來訪,立刻通知圣眾,說:「梵壽大王已在山門外,正要入寺!股娊拥绞亻T者報告后,實時令知事僧馬上準備花鬘,排列迎接國王。
知事僧一時找不到花鬘,他忽然看見大雄寶殿佛像頂上有花鬘,就立刻把供佛的花鬘,拿給上座等比丘去迎接國王。寺中僧眾就將這花鬘奉獻給國王,國王接受花鬘后,把它戴在頭上。之后,不到兩分鐘,國王忽然頭痛。梵壽王以為是因為夏季天氣炎熱出行所致,于是就禮辭僧眾,趕回王宮。
國王回宮后,立刻下令備辦香水,好讓他沖涼。國王洗浴之后,仍然頭痛,只好再宣詔國醫(yī)診治。國醫(yī)稟奏說:「大王!您所患的疾病是傷于內(nèi)熱,必須用牛頭栴檀末涂身!箛跻雷噌t(yī)治,反而增加病苦,于是又請全國名醫(yī)師都來診治,但仍不見效。這些名醫(yī)都束手無策,互相仰視說這種疾病的原因找不出來,大家因而感到很苦惱。
這時,國王有一個妹妹名叫酥缽哩野,她已發(fā)菩提心,而且信心堅定,又深具悲憫心。妹妹看見王兄這么苦痛,也非常不忍地趨前問候。
國王告訴妹妹說:「酥缽哩野!我不知道要如何才能治愈這種怪病!」。
王妹又稟告說:「大王!您這樣痛苦,怎么不去請求佛陀加持?世尊具大慈悲心,必定會幫助您的!」。
梵壽王告訴酥缽哩野說:「善哉!善哉!你說得很對,我竟然把佛陀給忘了,現(xiàn)在我們就去拜見世尊!箛趿⒖糖巴安o憂樹下詣佛所。在途中,有一個以賣柴維生的貧女正背著柴,又正要臨盆,就在道路旁生產(chǎn)。王妹見后以手掩面,實時害怕得暈倒在地。
國王問說:「到底發(fā)生什么事情?」。
這時皇后酥遜捺咤稟告國王說:「大王!酥缽哩野是因為看見路旁擔柴的貧女正在生產(chǎn)極受痛苦,她因心慈不忍見這劇苦,才會這樣暈倒!箛趼牶蟾嬖V皇后說:「眾生宿業(yè)罪報不可逃免!咕土顚m人賜給貧女財物,使她平安回家。
王妹醒來之后說:「南無佛陀耶!大王!貧女生產(chǎn)受大痛苦,我不忍心看見她!箛跻恍腥藵u次前行來到精舍,國王即下車脫下頭冠,偏袒右肩,走到佛前,合掌恭敬,旋繞世尊,然后五體投地頂禮佛陀良久。
佛陀舒金色臂,輕輕地摸國王頭頂,慈祥地說:「你起來!你起來!」國王隨即起來。剎那間,頭痛的情況消失,身心適悅,國王非常歡喜。
梵壽王見妹面色憂苦,即問她說:「酥缽哩野!你怎么又煩惱了?有什么事情就請問世尊吧!」酥缽哩野即合掌恭敬頂禮佛陀,稟告說:「世尊!剛才在途中看見路旁一位擔柴女人,身著破舊衣服,頭發(fā)蓬亂,正在臨盆放聲哭叫,這使我感到震驚,而且深厭女身。另外,那些名醫(yī)都醫(yī)不好大王的頭痛,而現(xiàn)在世尊只用手輕輕撫摸他的頭,經(jīng)剎那間即得安樂,他立刻就不痛了,這又有什么因緣呢?請佛陀慈悲為我們開示!。
這時,世尊從佛口中示現(xiàn)種種顏色的大光明,照遍無量無邊的世界,這光明又回到世尊的口中。這時阿難尊者看見佛光普照世界,即頂禮稟告佛陀說:「世尊!今日有什么因緣放光普照佛剎?唯愿世尊略為宣說!。
佛陀告訴阿難說:
在過去世時,這城中有一個大國王名叫持光,皇后名叫無憂,國王的第二夫人名叫阿努播摩。當時有一小國興兵來犯,持光王即統(tǒng)領四種兵討伐。國王在途中暫時安營休息,第二夫人阿努播摩突然覺得懷孕將要生產(chǎn),于是向持光王稟告,國王就令她回宮。
夫人回宮生產(chǎn),不料卻難產(chǎn),即遣大臣拶哩迦急奏國王知情。持光王接獲急報后,即刻趕回王宮,見夫人生產(chǎn)非常痛苦,便恭向三寶燒香祈求法水賜給阿努播摩夫人喝。
無憂皇后心懷嫉妒,她告訴國王說:「那個阿努播摩夫人,情性狂顛,毫無慚恥,裸形垂發(fā),簡直與鬼無異!共痪茫⑴ツΨ蛉思瓷绿,身真金色,相好端嚴,福德圓備,即以太子奉上大王,王見太子,心生大歡喜。
經(jīng)過幾個小時后,內(nèi)宮的人相聚在一起,談論生太子的事,其中有一個宮女說無憂皇后在嫉妒。忽然被阿努播摩夫人聽見這話,即令宮人說原因。這時宮人不敢隱藏,就把無憂皇后對國王說的話,全部向夫人說。
阿努播摩夫人聽了心如刀割,傷心地說:「我怎么顛狂?我怎么無慚?」實時捶胸叫苦而休克倒地。宮人以水潑她的臉,又用各種方法,她還是不醒,最后就因此命終(一句話立刻害死一個人,口業(yè)可不慎哉。。宮人眼見夫人忽然逝世,便高聲大哭。
國王聽說夫人逝世,立即悲痛得昏倒在地。
佛陀說到這里就告訴阿難尊者說:「昔日那位生嫉妒心的皇后,就是剛才路旁的那位擔柴貧女。昔日性情慈愍的阿努播摩夫人,就是現(xiàn)在的酥缽哩野。阿難!一個人如果一直都是貪求無厭、嫉妒心強烈,這樣他的后世必定得不可愛的大惡果報!。
關于國王頭痛這件事,佛陀又繼續(xù)向阿難說:「梵壽王患頭痛,是因為他上次進入精舍時,上座令知事僧準備花鬘迎接國王,那位知事僧名叫凈軍,因為年輕不懂事,性行粗猛,他進入佛殿中找不到花鬘,就把佛頂上的花鬘取下來獻給國王。國王接受花鬘就把它戴在頭上,剎那間頭就痛了起來!箛趼牱鹜诱f因果無謬,實時印證說:「佛陀說的是!」。
大意菩薩趁這個時候請問佛陀說:「世尊!如果有眾生把常住(佛寺)的錢物拿來私用,將會得什么果報?」。
佛陀回答大意菩薩說:「如果有人侵占佛寺錢財產(chǎn)物,或濫用僧眾常住的財物,他就是犯十方罪,命終必墮無間大地獄,受大劇苦!埂
。ㄒ陨鲜乱姟廣大蓮華莊嚴曼拏羅滅一切罪陀羅尼經(jīng)》、《寶梁經(jīng)》、《大方等大集經(jīng)》卷四十四、《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卷三)。
《正法念處經(jīng)》卷一,佛陀告訴諸比丘說:「佛法僧物,微少偷盜,是則為上,彼佛法僧,若盜僧物,佛法能凈;盜佛法物,僧不能凈;若盜眾僧現(xiàn)食用物(如轉(zhuǎn)用齋僧功德金等),墮大地獄,頭面在下。若取屬僧所常食物,則墮無間阿鼻地獄,寬廣闇等。以種福田,微少偷盜,以有心念,樂行多作,彼少偷盜,墮于地獄、畜生、餓鬼。」。
通常說的「僧物」有二種,即「四方僧物」與「現(xiàn)前僧物」!端姆致尚惺骡n》卷中,把僧物分為四種:
一、常住常住物─此指僧眾共享之物。如寺舍、田園、花果、樹木等財物,均屬十方僧物,緇素不得私自取用。
二、十方常住物─指供僧之財物,如齋僧功德金等。
三、現(xiàn)前現(xiàn)前物─指現(xiàn)在眼前之僧物(包括僧眾食物)。
四、十方現(xiàn)前物─指僧尼圓寂后遺留下來的私人產(chǎn)物。
此四種僧物,前二為四方僧物,后二為現(xiàn)前僧物,任何人不得私自取用(或轉(zhuǎn)用),違者犯十方罪,無法懺悔。
過去曾有不知因果業(yè)報的外道,假托齋僧大會名義,廣向信眾募取供僧功德金,到時則以盒餐安慰僧眾,把施主欲種福田的錢轉(zhuǎn)用于其他。其主辦人自己犯十方罪,又害眾施主舍寶取石。須知僧眾接受供養(yǎng)并非為貪吃一餐,而是欲使信眾廣種福田。
詩曰:
「十方眾罪若偷行,地獄無間萬劫烹;
僧物福田難懺悔,癡聞此語亦哀鳴!。
- 上一篇:大虬想誘惑大獼猴取其心
- 下一篇:把正法說非法,非法說正法后墮地獄
- 因果報應
- 嫖娼有報應嗎?真實的嫖娼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jīng)招鬼?不敢念地藏經(jīng)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jīng)》,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jīng)的真實感應六則
- 佛咒感應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系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海回狂》白話解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