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誦金剛經靈驗
持誦金剛經靈驗
昔梁時,招提寺僧琰師,初作沙彌。時有相師,語琰曰:“師子雖大聰明智慧,無那相王短命,如何?”琰聞此語,遂請大德,共詳其福,修何功德,更得延年。大德云:“佛教圣言,依法受持金剛般若,功德最大,必得延年。”琰時奉命,遂即入山受持般若經。六年出來,更見前相師。云:“法師比來修何功德?長壽殊相頓能如此!”琰便具說:“前者被相壽短命,遂以入山,受持金剛般若,更無余業(yè)。”師曰:“不可思議。”因茲功德,遂為大德。法師年過百歲,方始受終。
梁時,開善寺僧藏師,講說知名。時有胤師,而胤之善能占相。過見謂曰:“藏師,須聰明為講說。信手依經藏中選取一卷,擬長壽。”持乃得金剛般若,藏在房誦持,三年不出。后見胤之,喜而言曰:“師有何法改容貌?弟子所相無驗。”藏云:“檀越相大有驗,是時度厄難,為得受持金剛般若經力如此。”胤之言曰:“大不可思議功德果報,今得相百年余歲。”果如所說記。
隋時,有婆羅僧藏法師,能持金剛經禁咒,斷除一切諸惡。有小僧就學成咒法,數年堪伏之耶。來詣江畔,見有一胡神之廟宮庭,即于此中坐心宿誦禁咒,其犯遂殯。藏聞弟子身死,忿恨自來到神廟,亦于廟坐誦咒,因即致死。于時同寺有一僧,每恒受持金剛般若經,聞藏師師徒并為神打死,遂來神所,亦于廟坐誦般若經。至夜來聞有風聲,極大迅速;須臾見一物,其形懷異,壯麗奇特,可畏倍常,種種形容,眼光似電。師坐正念誦金剛經不息,亦無恐懼。神來至前,攝諸威勢,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聽誦經訖。師問神:“檀越是何神只?初來猛迅,后乃寂然不動。”神即答曰:“弟子是此宮庭胡神,為性剛強戾。見師習大乘經典,不可思議,是以伏聽。”“檀越既能如此信敬,前者二僧誦咒,何緣打殺?”神言:“彼二僧者,不能持大乘經典;見弟子來,逆頭罵詈,口誦惡語咒術。弟子不伏,此二僧見弟子形貌,并自怕死,亦非弟子故違殺害。”側近之人,知師入其神廟止宿,恐同前者二僧被打殺。至旦諸人共相率往神所看迎,乃見平安。問師因緣,所有事意具答諸人,諸人因此發(fā)心受持金剛般若經者不少。
開皇十一年,太府寺丞趙文昌身死,唯一上愿,家人不敢即斂。然昌遂至閻羅王,問昌曰:“從生已來,作何福業(yè)?”昌曰:“更無余功德,唯常誦持金剛般若經。”王聞合掌,恭敬贊言:“善哉!受持金剛般若,功德最大不可思議。”即語執(zhí)人曰:“汝更勘案,勿錯將來不?”其人實錯將來,不聞。即語昌曰:“可向經藏中取金剛般若經來。”令一人引昌,西南下至經藏。所見大舍數十余間,甚精麗,其中經滿,并金軸寶袟廣嚴,妙好華飾,不復可言。昌乃一心閉目云:“大德最為弟子一經。”昌怕懼此非般若,求其使人請換,不肯。昌即開看,乃是金剛般若。將至王所,令執(zhí)人在西,昌在東立,誦金剛般若經一遍,并得通利。王即放還,約束昌受持此經,實莫廢忘。仍令一人引昌,送出門,便見周武帝禁在門東房內,喚言:“汝是我國人也,暫來至此,須共語。”昌即便見武帝,再拜。武帝曰:“汝識我以不?”昌言:“臣昔曾任伏事衛(wèi)陛下。”武帝喜云:“卿乃是我故舊也。汝可還家,為我向今帝論說,道我諸罪并了,唯有滅佛法事未了。當時為衛(wèi)元嵩讒言,不得久禁在此,未知了其!衛(wèi)元嵩是三界外人,非閻羅王所管攝,為此不能追得。汝還家為我從今帝乞少許功德,救拔苦難,始敢望了。”昌還家更得蘇活,已經五日,其患漸損,具以此事奏聞。文帝知,即為出鐣國內諸寺師僧,為周武帝三日持齋行道,轉誦金剛般若經,亦錄入史記。
遂州有一人,貞觀元年死經三日得活。說言:初死之時被人遮逐,同伴數人至閻羅王所。中有一僧,王見先喚:“師來,一生已來,修何功德?”師答言:“唯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王聞即起,合掌贊言:“善哉!既是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當得升天,何因錯將來至此!”王言未訖,即見天衣下來,引師上天去也。王乃覆坐,次問遂州人:“汝等從昔已來作何福報?”云:“一生已來,所誦經典,好習庾信文章,諸子集錄,近來學誦金剛般若經,猶自未得。”王曰:“大罪人汝見識不?”報云:“雖讀庾信文章,實不識面。”王即遣示苦人。乃見大龜,一身數頭,人言此是庚信。龜去少時,王言:“此人學誦金剛般若,且令放出。”來見一人云:“我是庚信,生存之日,好引諸經,用作文章,或生誹謗,毀呰經文,今受大罪報,向見龜刑。”是以蘇活,說此因緣。眾人傷悲,悉知是實。其遂州人土地,多是移人,獵生害命充食。當時知見共相識,斷除殺害因,得發(fā)心悉共受持金剛般若經,信受供人恭敬。
渭州畦彥通,一生已來,常誦金剛般若。先于李蜜下任武牢縣令,為賊破城,求覓欲殺。彥通怕急,即踰城東下投澗取死。其澗深峻百丈有余,從空而下,如人扶接不覺到底。乃于盤石安然端坐,良久而起,都無損傷。彥通自感喜懼非常,嘆息不已。從已來自知大德金剛般若威力,委知經力極大不可思議功德。加心信敬,精勤受持,不敢輕慢,常獲果報,得福無量。
鄜州寶室寺僧法藏,戒行精淳,為性質直。隋開皇十三年,于洛交縣蔞川城造一所僧房,二十余間,佛堂三口,并架磚瓦,嚴麗彩飾精茅。丈六素像,總有部部別各有十一事,等身觀世音石像一軀,千屏風像等。至大業(yè)年得寺千。時舍像并令移就州墎,伽藍安置,破壞補缺,并得成就。更造一切經,寫得八百余卷。別造長張,于京城月愛寺,令人抄寫,并檀香為軸,莊嚴妙好。藏至武德二年四月淬患,經二旬,乃見一人青衣在高閣上,手把一卷經告言:“法師藏作一生已來,所造功德,悉皆妙好。唯有少互用三寶物,得罪末除。我手中者,金剛般若,最為第一大乘經典,汝自造一卷,所有諸罪,悉得除滅。”藏聞此教,應聲答言:“若得病差,即發(fā)決定心,造百部般若。弟子自省,一生已來,雖修功德,實未寫金剛般若。諸佛菩薩,今見學悟,必不懈怠。弟子唯有三衣瓶缽,偏袒右肩時,盡將付囑大德弟子親知,用造金剛般若。”三五日能起,依愿即造婆伽娑舍衛(wèi)國中,第一部寫訖,并散付諸人,流傳讀誦。深知金剛般若大乘經典威力最大,不可思議。奇情有緣,遞相勸率持金剛般若經者,見獲果報,功德無量。
隋朝有一僧靈寂,有兩個弟子。僧主忽一日喚此弟子等向前:“我聞五臺山中有大文殊師利,每有人禮謁者,現其相貌接引蒼生。我等三人往彼禮謁,豈不善!”意將兩頭驢,一馱生絹二百疋,遣弟子等驅,一頭僧自乘騎,便即進發(fā)。其僧生一年,唯持金剛般若經,更無別業(yè)。當所之時,柴個篋中只將此經卷去。行經數月,因歇息草澤中放驢畜,僧即于一樹下,歇息鋪之氈睡著。其弟子二人平章,我等擬殺和尚,各取絹一百疋,取驢一頭,入京游縱,豈不是一生樂矣。興心既了,一個弟子把刀一口,當腰即斫。已下三刀,至于血下;第四刀便乃各著空中,取刀不得平,亦不離刀上。如兩食頃,其和尚睡覺。見此弟子,跪膝兩手扶刀,默然無對。僧乃問:“汝等何生惡意?”其弟子雙跪向前,具陳本意。和尚亦可為果過,便即索筒取經,擬讀其經。腰間有三個刀痕,并被斫斷,直至經軸。僧人腰間令人看時,為有三道赤色三笙,數重衣裳,亦不得透過破損,豈非金剛般若經神力致也。
昔長安溫國寺僧靈幽忽死,經七日,見平等王。王問和尚曰:“在生有何經業(yè)?”靈幽答曰:“持金剛經。”王遂合掌請念,須臾念竟。王又問和尚曰:“雖誦得此經,少一偈者何?”靈幽答王曰:“小師只依本念,不知缺何偈?”王曰:“和尚壽命已盡,更放十年活。此經在濠州城西石碑上,自有真本,令天下傳。”其僧劫活,具說事由矣。
漢州孔目典陳昭,死經兩日,再蘇,具說云:初到冥間,判官問:“汝為劉尚書事,殺牛四十七頭,昭何故取他牛一頭?”昭諱未取。須臾有一人出來,稱甲送牛頭。使昭即知諱不得,遂咨判官,如何得免此罪?判官問曰:“在生有何功德?”昭答曰:“常持金剛經。”語未了,其經從空而至。便得放歸,一十八年活矣。
茍居士樂善,專誦持金剛經。乃發(fā)心于新繁縣西北村中,以筆書空,為天寫金剛經。其處每有雨下不濕,初不知,村人在彼放牛,復于彼處避雨。后有一胡僧,從此過見,乃告村人曰:“此是經壇,空中有經。”齋日有化寶,蓋往往出現爾。此壇者縣城西北三十里,至今見在。
昔王陀一生殺害無數,乃發(fā)心專持金剛經一萬遍。誦得五千遍。忽于一日午時,見數十鬼向前來曰:“王有牒追汝,汝且莫持經。”陀即告念,使鬼從后;更有鬼使走馬而來,告諭鬼曰:“王鐣持經人且放。”王陀遂即免死,壽至九十八終矣。
昔王綽為天水郡司法。薛舉作亂殺兵士,次至王綽,刀乃寸折。又使力士宋羅持刀斬之,刀亦寸折。薛舉怪曰:“汝有何法?”王綽答曰:“幼年持金剛經,應是經力。”薛舉遂放王綽。綽怕懼入一廁中藏,念此經,廁中有光見,賊眾尋光至廁,見人問曰:“是誰?”廁人答曰:“被刀刑不死者王綽。”賊曰:“汝不須藏,諸軍盡知。”促往歸家。從此得免此難。
昔有朱士衡,為性監(jiān)惡,不敬三寶。為梁國左仆射,其妻常樂善,專持金剛經。其夫不在,正持金剛經次,其夫從外而歸見,乃于妻手中奪得經卷,拋入火中;及至火滅,經亦不損。遂夫妻二人封收經卷,于佛前懺悔。
昔崔善沖為攜州判官,遇反叛次,刺史被殺。善沖領二十余人,全弓劍走投昆明城。至夜,不知路處,善沖告兵士曰:“至心念佛。”沖自念金剛經。信馬前行,忽見一火炬前引而行。行至數里,火滅無明,遂得達昆明城,皆是經力者也。
昔唐晏者,梓州凄縣吏人也。常持金剛經,緣為事不謹,回被官中,行至遂州路,本縣使人捕捉。晏空中聞有人聲曰:“唐晏!汝急急去。”晏遂舉頭,見有一胡僧。晏即映樹至心念經,捕者數十人對面不見,即免此難。
魏煦者秦人也。常持金剛經,冥使三度追不得,王鐣使來報且放汝。
李延者南陽郡人也。為德州縣尉,一生持金剛經。每到持經時,有神光現。
昔竇氏夜患頭痛,令婢廚中取火,言無。忽見階前有一炬火,遂上階來,如晝日,夫人頭痛便愈。莫不精心已,此皆是常持金剛經力也。
更有持金剛經得驗者挍多,文繁不具多載者也。
以此前件驗之,假令有人將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者,不如流傳此經功德最勝。若有人書寫金剛經,受持讀誦,亦令余人書寫流布,譬如一燈燃百千萬燈,幽冥皆照,明終不絕。若能抄寫此文牓于寺壁上者,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開元皇帝贊金剛經功德
金剛一卷重須彌所以我皇偏受持
八萬法門皆了達惠眼他心踰得知
比日談歌是舊曲聽取金剛般若詞
開元皇帝親自注至心頂禮莫生疑
此經能除一切苦發(fā)心天眼預觀知
莫被無明六賊引昏昏中日執(zhí)愚癡
國王大臣傳圣教我皇敬信世間希
每月十齋斷宰殺廣修善業(yè)度僧尼
胎生卵生勤念佛勇猛精進大慈悲
厭見宮中五欲樂了知身相是虛危
一國帝主猶覺悟何況凡俗不思惟
昔日提娑是國主為求妙法舍嬪妃
苦行精勤大乘教身為奴仆何斯仕
今帝圣明超萬國舉心動念預觀知
文武圣威遍天下萬姓安寧定四夷
自注金剛深妙義蠢動含靈皆受持
護法神專善常應諸天贊嘆不隨宜
白象馳來敬壽寺寶車幡蓋數重圍
明僧手執(zhí)香花引仙人駕鶴滿空飛
八難回生極樂國五濁翻成七寶池
開元永定恒沙劫摩王外道總降依
萬歲千秋傳圣教猶如劫不拂天衣
只是眾生多有福得逢諸佛重器時
金剛妙理實難詮一切經中我總懸
佛布黃金遍地滿擬買只陀太子園
八部鬼神隨從佛雁塔龍宮滿化天
只樹引枝承鳥語下有金砂洗足泉
食事持缽舍衛(wèi)國廣引眾生作福田
四果六通為上品龍宮受樂是生天
轉輪圣王處仙位神武皇帝亦如然
又說昔為歌利王割截身肉得生天
尸毗舍身救鳩鴿阿羅漢身過及三千
閻浮眾生戀火宅我皇引出遣生天
一切有情如赤子但是百姓悉皆憐
既得阿耨多羅果又共諸佛結因緣
百劫千生不退轉功德無量亦無邊
非但如影諸寺觀十力世界亦如然
總是金剛深妙義弟子豈敢謾虛傳
- 上一篇:三車和尚的故事
- 下一篇:人要對自己和他人負責
- 因果報應
- 嫖娼有報應嗎?真實的嫖娼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故事全集譯注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招鬼?不敢念地藏經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系
- 地藏經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為老公念心經,菩薩真的加持為其開智慧了
- 學會心平氣和
- 夫妻姻緣天注定,能改變嗎?
- 吃虧是在給自己積福
- 梅蘭芳父親傾囊布施 終獲善報
- 當代最受歡迎的佛學大師及其代表作
- 智商不高 卻很幸福
- 人生隨時可能落入生死井中
- 西天二十八祖之九祖伏馱密多的故事與傳法偈
- 心有多大幸福就有多深
- 慳與舍,墮落轉生為牛的弟弟與成就阿羅漢果的哥哥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菩薩的化身
- 算命與改運的故事
- 一個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緊去做吧!
- 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傷害
- 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缺點的功德
- 菩薩與鳥窩
- 偽善世界不可信
- 惡婦害婆終害己
- 同樣供養(yǎng)跛腳修行人,善人得金銀,惡人得毒蛇
- 文殊菩薩仗劍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神奇來歷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譯文、寓意
- 鴿王自救,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點
- 道信大師倒插柏的傳說
- 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自己的魅力、體現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怎樣一部經?
- [星云大師]不爭人我
- [花茶]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
- [禪宗五家][生活故事]做你自己,不要將選擇權交給別人
- [哲理故事]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 [在家修行]居家生活中,如何保持一顆歡喜心?
- [佛學常識]集圣諦是怎么回事
- [其他漢傳法師]道理是為事情服務的,明理就是要透事
- [黑茶]黑茶的品質特點是什么?
- [禪宗典藏]“五燈”是指哪五部禪宗燈錄?
- [宗門故事]心眼明凈
- [哲理故事]放下情執(zhí),才能得到自在
- [佛與人生]佛教的這六事為什么能讓人得度?
- [佛學常識]什么是“八苦”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佛法時會出現兩種成就——內成就和外成就
- [涅槃經]《涅槃經》是怎樣一部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