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名人軼事 >

行商三十載,布施六十億

  行商三十載,布施六十億
  持戒行商30載,布施散財60億。頭頂“玻璃大王”、“慈善大王”兩個光環(huán)的福耀玻璃工業(yè)集團董事長、中國首善曹德旺把人生當作一場修行,始終追求人格的完美,“人生借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步驟,最后達到般若(智慧),完成人生的輪回。”
  11月17日,由曹德旺捐建的福清市高山鎮(zhèn)崇思寺將舉行建成儀式,曹德旺希望崇思寺能為當地造福。在曹德旺看來,生活中的一切皆是佛理:做善事是布施;規(guī)范經營企業(yè)是持戒;忽略掉社會上一些因不理解他的言行而出現的負面聲音甚至誹謗是忍辱;不斷摸索使事業(yè)進步的方法是精進;追求人格完美以達般若波羅。
  布施有財施、法施和無畏施。在曹德旺看來,財施僅是小善。
  曹德旺的第一次捐贈是在1983年。當時他剛剛承包高山玻璃廠,還沒賺到錢時,就應其小學老師的請求拿出2000塊錢為母校添制了新課桌。從那次開始,他的善舉就沒有間斷過,至今,曹德旺的捐贈已經累計超過60億元。在中國慈善排行榜上,曹德旺在2010、2011兩個年度身居榜首,并蟬聯“中國首善”稱號。
  “捐款,我是出于一種共享的心態(tài)”。對于其每一次慷慨解囊或解危救急,曹德旺往往表現出一種令人印象深刻的淡然,他很少主動去渲染他的義舉給獲助對象帶來的改變。曹德旺認為慈善是財富第三次分配、調節(jié)兩極分化、促進社會和諧的關鍵工具,“我希望帶個頭,引起企業(yè)家重視慈善事業(yè),因為中國的事情應該由自己人來完成。”
  然而,曹德旺又絕不是一個不計成本濫施善心的“老好人”。他特別注重調研,所參與的大部分慈善捐助工程,都親自安排工程施工隊,并時時現場監(jiān)督工程項目的進展,以便將每一分錢落到實處,讓他的捐助款盡可能地發(fā)揮出最大效果。
  在捐助西南五省抗旱項目上,他要求實施方中國扶貧基金會半年內必須將2億元善款發(fā)放到近10萬農戶手中,差錯率不得超過1%,管理費不超過3%。這份被媒體譽為“史上最苛刻的捐款”的捐贈合同,給曹德旺打上了“既慷慨,又摳門”的慈善家標簽。
  最終,中國扶貧基金會順利地完成了項目實施,樹立了基金會的品牌,同時也為中國公益慈善界提供了一個超脫固定思維模式,求新求變,提高運轉效率的經典案例。
  “對有能量的人摳門,也是一種英雄本色”。曹德旺對扶貧基金會的“苛刻”不僅是為了讓慈善更有效,同時,也是借此推動公益組織更加專業(yè)化。“關于基金會的管理費,我現在認為最重要的是花錢要透明,在這個前提下,合理就行,不管是3%還是10%,能經得起檢驗就好!”曹德旺認為,在公益慈善領域引入市場手段,讓管理費比例在“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下達到動態(tài)平衡。
  對曹德旺而言,捐款再多也是小善,為正才是大善,福耀玻璃養(yǎng)活著1萬5千人,上下游產業(yè)鏈加起來十幾萬人,即是“大善”。
  正因如此,他捐出自己家族所持福耀集團3億股股票(當時股價約合人民幣35.49億元),捐資成立河仁基金會,其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影響和推動中國公益慈善事業(yè)變革,藉此探索現代慈善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曹德旺說:“股捐是非常好的方式,既能保證企業(yè)的正常運營,又能為慈善提供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資金,這是政府應該支持和鼓勵的。成立河仁基金會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慈善制度,定位就是要做民間的慈善智庫。”
  “市場經濟就是條約經濟,條約就是要講求公正與公開。信息公開,是公正和建立信任的基本前提”,言及30多年的從商感悟,曹德旺最看重的是規(guī)范經營。
  從1983年承包玻璃廠,到現在年銷售近90億元的全球第二大汽車玻璃產品提供商,曹德旺始終把規(guī)范經營和企業(yè)社會責任放在重要位置。
  盡管曹德旺之兄曹德淦曾出任福建省副省長,但是他很不習慣和政府打交道,他自稱企業(yè)界的朋友不是很多,喜歡一個人打高爾夫,他也從不給官員送禮。曹德旺說,他從不做灰色地帶生意,不撈快收入,一門心思做好汽車玻璃產業(yè),替國家分憂,照章納稅。為了專門琢磨經營上的事兒,很多年里,他都拒絕出任董事長,只任總經理,董事長的位置則給了一位熟悉怎么與官場打交道的搭檔。
  在曹德旺身上,至今仍保留著一股商界人士身上罕見的率真之氣。本色的個性,容易令人遵循內心真實的考慮,洞悉問題的真正根源,一切從實際出發(fā)。這也讓曹德旺煉就了講求實際的習慣,很多復雜的問題因而變得簡單。
  曹德旺坦言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是父母,是父母讓他養(yǎng)成了善良、正直等基本品格,他把基金會取名“河仁”,也是為了紀念父親。除此之外,他還非常敬佩著名華僑、慈善家陳嘉庚和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他們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慈善理念曾給曹德旺很大的觸動。
  已邁過花甲之年的曹德旺,并沒有停止用佛理指導他現實的人生。在他的辦公室和豪宅的入口處,還各自陳列著一部特制的《金剛經》——長1米2,寬78公分,厚達12公分。
  曹德旺相信,這么多年來,他的修功德行為,與他做企業(yè)的成功,冥冥中有一種關聯。“功德做得越大,我感覺自己的企業(yè)也越成功。并不是真的有‘菩薩’在保佑你,而是佛教能夠凈化你的心靈,當你一心修行功德時,內心變得寧靜、簡單,懷有感恩的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會轉移到生意的方方面面,變?yōu)樽錾鈺r的一種內心狀態(tài)。”
  曹德旺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對于佛學,他始終保持著獨立理解、獨立領悟、獨自修行的方式。他斥巨資興建寺廟,卻很少燒香許愿,“有時候我進寺院,出于對佛祖的敬重,也會燒香。但是我從來不求什么,我知道求也白求,根本不靈,一切都在你自己心中。你為什么去祈福燒香?因為你嫌自己不夠富。你為什么嫌自己不夠富?因為你有貪念。燒香燒不出佛理,燒不出平常心。”
  曹德旺的財富觀是,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要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財富好像流水,留是留不住的,不必留給子女太多錢,應該留給他們智慧和修養(yǎng)。“你有能力就會有錢,沒有能力,給你錢也會花光。”
  曹德旺說他從不怕誰對他有非議,“我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我所做的事情,在中國企業(yè)家中鳳毛麟角。我30幾年創(chuàng)業(yè),沒有給任何一個官員送月餅,但每年我都會給員工送兩盒月餅。如果想通過捐款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我可以花錢把CCTV的廣告都包下來,但是捐款幾十個億,是賺不回來(影響)的。”
  如今從福耀管理一線退下后的曹德旺,不必再時時刻刻操心公司的事務,其位于福州市郊占地6000平米的豪宅,完全依據曹德旺個人的建筑審美風格而建。但是曹德旺并不是一個享受安逸生活的人,“在這里(豪宅)我感覺不太自在,佛祖是在露天的菩提樹下頓悟成佛的。我住這么好的房子干嘛?”
  1991年,曹德旺看了一本弘一法師的自傳,深受感染,想要出家。“早也一餐飯,晚也一餐飯,每天工作16個小時,這么辛苦為什么?我認為不值得,想不通”,后來,他明白修佛就是修自己,佛理就是哲學,一心向佛,也不一定必須皈依。宗教是哲學,不是迷信,它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中國的商幫文化,就是秉承佛家來的。儒家講,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曹德旺窮過,然后借助智慧和機會享受到了財富能給予他的一切物質上的獎勵。但如今,住在豪宅里的曹德旺,設想的并不是將財富留給下一代,或是創(chuàng)造一個百年家族老店。進入花甲之年后,在“獲得”和“放下”之間,他越來越向后者傾斜,這不僅能使自己的人生實現一個圓滿的輪回,他也是在親身為中國慈善界摸索著正確的思路和方法。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