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修養(yǎng)即是調(diào)適

  修養(yǎng)即是調(diào)適

  白云禪師著述

  眾所周知:

  “有耕耘,才有收獲。”

  但是,于“知”的領(lǐng)域中,往往是畏于耕耘,樂于收獲;就像是日常生活,任誰都樂于較好的生活,住于享受之中;可是,有幾人愿意思量,較好的生活享受,來自多少付出以后,才能獲得的報酬!

  因此,惡于耕耘,好于收獲,形成了時下的社會問題。

  佛法中談?wù)?a href="/remen/jingji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精進(jìn),主旨在于人的懈怠之心,耽著放逸;大好的生命,消磨在“緣境”的滿足中,糟蹋了有用之身,棄擲于懶散的貪求里;結(jié)果,一輩子成為“欲望”的奴才,甚而沾沾自喜!

  耕耘之道,依佛法所取“正勤”,則提示了有別于“業(yè)”的力源;唯有立耕耘于正勤,方能展現(xiàn)“道”的成果,也就是修養(yǎng)所形成的功德力。基于精進(jìn)的行為,世法中同樣展示有“正、反”兩方面,在“放逸”的前提之下,所擁有的收獲,不是以“懈怠”為精神指標(biāo);因為“放逸”涉及“貪求”,迷惑于“緣境”之中,以及成為欲望的奴才而不自覺

  因此,正面的休閑,應(yīng)該是不放逸,當(dāng)然,懈怠之心便不容易生起;比如適可而止,同樣能得欲望的滿足,卻不會淪于因貪求而成為奴才;又比如工作狂,看起來似乎是正勤,其實不是精進(jìn),由于涉及失調(diào)的后果,同于貪求的作為。

  修學(xué)佛法,于旨趣上,不舍耕耘和收獲,但須講求正勤的精進(jìn),則懈怠之心無從生起,就說不上放逸或不放逸了;畢竟行者之道,于身口意有所偏邪之時,必須加以修正,除此,培養(yǎng)于德行,仍然是重要的功課!

  故說:修行辦道,德養(yǎng)之功,即是行為的調(diào)適。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