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生活故事 >

放下的道理

  放下的道理

  放下的佛家道理是什么?

  做人,要像一只皮箱,能夠提得起,也要能夠放得下。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時候,就會感到不便。所以,做人要當(dāng)提起時提起,當(dāng)放下時放下。 我們經(jīng)常聽到別人說:要放下,要放下!我們對于功名富貴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貴里;我們對于悲歡離合放不下,我們就在悲歡離合里痛苦掙扎;甚至有人對是非放不下,對得失放不下,對善惡放不下,你就在是非、善惡、得失里面,不得安寧。

  放下固然很好,但是提起更難。一個人如果無論什么傳統(tǒng)都放下了,他的人生還能擁有什么呢?所以正念要提起,正行要提起,正語要提起,正見要提起,慈悲要提起,道德要提起,善緣要提起,精勤要提起,不把這些提起,人生的價值、意義在哪里呢?

  所以,佛法叫人要放下,但是放下之后,更要能夠提得起;佛語叫人要能提得起,但是當(dāng)你提起之后,還要能夠放得下。人生最大的放不下,就是家庭、妻女、親情、財富等,所以人永遠負重、辛苦。佛語勸我們有時候要能放得下,不是沒有道理的。

  人的心里,嗔恨嫉妒、憂悲苦惱,負擔(dān)太重,應(yīng)該放下;責(zé)任公理、慈心悲愿,應(yīng)該提起。放下的未必是好,提起的也未必是不好?傊,還是一句話:人,要像一只皮箱,當(dāng)提起時,你要提得起;當(dāng)放下時,你也要能放得下。

  有一個信仰婆羅門教的梵志,有一天要趕到一個村落,為當(dāng)?shù)氐?a href="/remen/xintu.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信徒舉行一場祭祀。他日夜兼程不眠不休,不停地趕路,深怕錯過了卜算選好的吉日良辰。他翻山越水,行走在蠻荒瘴癘的重山峻嶺之中,抬眼一看,天邊一朶漆黑的烏云,迅速地飄移過來,灑得天空一片的水墨圖繪。霎時豆大的雨滴,叮叮咚咚地傾瀉大地,怒吼地奔向低洼的山谷。梵志無奈,只好棲身在一棵大樹之下,等待大地息下怒氣,雨過天晴之后,再繼續(xù)趕路。

  雨,排山倒海地下著,暮色向四方籠罩過來。漸漸地雨勢變小了,雨聲走遠了,天空織結(jié)一張的網(wǎng)幕,綴滿一顆顆如鉆石般晶瑩剔透的星星。梵志從樹叢中鉆出濕淋淋的身體,抖落一身玲瓏的水晶,披著點點的星辰,繼續(xù)未完成的路程。

  借著微弱的星光,沿著崎嶇陡峭的崖壁,梵志臨淵履冰地蜿蜒前進。黑暗中,山猙獰地矗立聳峙,張牙舞爪好似要把梵志吞噬入腹。梵志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移步向前,突然腳下一滑,踩到一堆泥濘的爛土堆,身體失去重心,一個踉蹌,跌入了山谷,身體像斷翼的飛鳶,迅速地向谷底墮去。危難間,他急中生智,張開雙臂向闇黑的夜空亂抓。一陣盲亂的抓取,突然觸到了倒掛于寒巖隙縫的樹材,梵志趕忙用胳膊順勢一勾,人就像一只折翅的蜻蜓,懸掛在半山腰,上下不得。

  梵志驚魂甫定,心想:如此的黑夜,如此的荒山惡野,什么人能夠來救我呢?難道我就這樣無聲無息地埋骨青山嗎?要是釋迦牟尼佛在此就好了,佛陀一定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運用他的神通變化,以平等心來救護我這個異教徒呀!心念千回百轉(zhuǎn),悔恨交加。梵志正在轉(zhuǎn)動心念,忽而天堂地獄,忽而地獄天堂,念念剎那生滅的時候,突然聽到一陣安詳慈和的聲音說:

  “梵志!你真的祈望我能救你嗎?”

  咦,那不正是佛陀的法音嗎?梵志仿佛見到一線光明,扯開嗓子聲嘶力竭地向崖上大喊:

  “慈悲的佛陀!我就知道您無剎不現(xiàn)身,求求您趕快救我上去吧!”

  “要我救你很簡單,但是你要依照我的話去做,我才救得了你呀!”佛陀語重心長地說。

  “佛陀!都到什么節(jié)骨眼了,只要能救我上去,我什么事都依照您的指示。”梵志殷切地請求。

  “好!那么請你把攀住樹枝的手放下,我好救你。”佛陀平靜地說。

  梵志一聽佛陀要他放下賴以維系生命的樹根,仿佛霹靂擊頂,石破天驚地大嚷:

  “這怎么可以?如果我放掉樹枝,我不就跌入溪壑之中,粉身碎骨了嗎?說什么我也不放下。”

  “你不放下,我怎么救你上來呢?”佛陀輕輕地鎖著眉頭。

  我們走路前進,一定要放開后腳,前腳才能邁步向前;如果后腳跟固定不移動,如何昂首闊步,向前邁進呢?人生要進步,也要捐棄根深柢固的窠臼,放下愚昧迂腐的知見,緊握無明愚癡不放,生命是一灘的死寂,勢必失卻那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源頭活水。放下處,有更寬闊的轉(zhuǎn)圜;放下時,才能有更多的拾得。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