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佛家禪語故事十二則

佛家禪語故事十二則

《途中多多珍重》

  靈訓禪師在廬山歸宗寺參學時,有一天,突然動了念頭,想下山,因此向歸宗禪師辭行。

  歸宗禪師問道:“你要到哪里去?”

  靈訓如實回答:“回嶺中去。”

  歸宗禪師關(guān)懷地說:“你在此參學13年,今天要走,我應該為你說些佛法心要,等你整理好行李,再來找我吧!”

  稍后,靈訓禪師先將整理好的行李放在門外,然后去見歸宗禪師。

  歸宗禪師招呼道:“到我前面來。”靈訓禪師依言前行,準備聆聽教誨。

  歸宗禪師輕輕說道:“天氣嚴寒,途中多多珍重。”靈訓禪師頓有所悟。

  禪意:

  “天氣嚴寒,途中珍重”,如果把“天氣嚴寒”看成是征程中的艱辛、挫折、苦惱與坎坷,那么“途中珍重”則是以平常心對待一切的一種告誡。禪是如此平常,如此簡易,一句叮嚀即可顯露出禪意。

《本分事》

  石梯禪師有一次看到侍者拿著缽盂往齋堂方向走去,就把他叫住問道:“你到什么地方去呀?”

  侍者回答道:“到齋堂去。”

  石榴禪師不以為然地斥責道:“看你手拿缽盂,我怎么會不知道你要到齋堂去。”

  侍者反問道:“禪師既然知道,那又為什么明知故問呢?”

  石榴禪師認真地辯解說:“我是問你的本分事。”

  侍者神色莊嚴地回答道:“禪師若問我的本分事,那么我實在是要到齋堂去。”

  聽到侍者如此回答,石榴禪師拍掌贊嘆道:“你實在不愧為我的侍者。”

  禪意:

  誠然,每個人都應該做好自己的本分事,很多人不能夠堅持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于是放棄、氣餒、懦弱、苦惱隨之而來;如果能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的本分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則能在那本分事上干出一番成績。

《無明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

  一個禪師在講禪,說:“禪可以斷除人的無明煩惱。”

  這時有一個人出來反駁說:“我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煩惱,請問禪師,什么叫無明?無明是怎么產(chǎn)生的?”

  禪師說:“這么簡單愚蠢的問題你也能提出來?”

  這個人立刻惱怒起來,理直氣壯地質(zhì)問:“你不回答也就算了,為什么要侮辱我呢?”

  禪師笑了一下,說:“這就是無明,無明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

  禪意:

  什么是無明?無明產(chǎn)生于愚昧,它是對佛法真理的錯誤認知,也是誘發(fā)“貪嗔癡”三毒的根源。我們往往會被憤怒、抑郁、煩擾等不良外力所壓迫,如“無明之火”等,這就源于“無明”。放下一切,不執(zhí)著于相,則能有效控制住“無明的產(chǎn)生”。

《唯我獨尊》

  有一個人來問從漪禪師:“請你告訴我,什么叫做佛呀?”

  從漪禪師說:“不指天地。”

  那人不懂,繼續(xù)問:“為什么不指天地?不是說萬物同體、天地同根嗎?”

  禪師淡然答道:“因為唯我獨尊。”

  禪意:

  佛本來是智慧、圓滿、覺者之意,而佛陀曾講“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能成佛”,也就是說,眾生只要能通過深入的修行,都能成為覺者。“唯我獨尊”不是妄語,而是注重體驗、注重過程的一種姿態(tài)。

《咸和甜》

  禪師有一個愛抱怨的弟子,一天,禪師將一把鹽放入一杯水中讓弟子喝。

  弟子說:“咸得發(fā)苦。”禪師又把更多的鹽撒進湖里,讓弟子再嘗湖水。

  弟子喝后說:“純凈甜美。”

  禪師說:“生命中的痛苦是鹽,它的咸淡取決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還是一片湖水?”

  禪意:

  人若想活的愉快,就得少煩惱,心胸就得寬廣一些,學會善待自己和容忍別人,這就叫做寬心人生,本來生活就應該從容不迫,悠然自得。

《米還是那米,你還是你》

  弟子向禪師求教:“師父,有人說我是天才,也有人罵我是笨蛋,依你看呢?”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禪師反問,弟子一臉茫然。

  “譬如一斤米,在炊婦眼中是幾碗飯,在餅家眼里是燒餅,在酒商眼中又成了酒,而米還是那米。同樣,你還是你,有多大的出息,取決于你怎么看待自己。”

  弟子豁然開朗。

  禪意:

  不要在乎別人怎么看,只在乎自己怎么做;我們無權(quán)改變他人,但有權(quán)改變自己。

《掃落葉》

  小和尚負責清掃寺廟落葉,每天要很長時間才能掃完。有人對他說:“你打掃前用力搖樹,把落葉統(tǒng)統(tǒng)搖下來,明天就不用打掃了。”

  小和尚覺得很對,就高興地照辦了,可第二天院子里如往日一樣滿地落葉。

  禪師走了過來,對小和尚說:“孩子,無論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

  禪意:

  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提前的,唯有認真的活在當下,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態(tài)度;萬事都不可急于求成,做好今天的事,就是對一生負責。

《你的苦惱困惑是誰放進去的》

  從前有一個人總是非?鄲溃犝f佛能滅除一切苦難后,就背上行囊去找佛。

  佛陀聽完他的訴說后,對他說:“真正能夠解脫你的,只有你自己。”

  “可是,心中充滿了苦惱和困惑的正是我自己啊!”那人不解地說。

  “你想一想,你心里的苦惱和困惑,是誰放進去的?”佛陀對他慈悲地微笑著說。

  這個人沉吟半晌,沒有說話。佛陀繼續(xù)開示:“是誰放進去的,就讓誰拿出來吧!”

  站在溫暖而明亮的陽光下,苦惱的人終于明白:自己的苦惱不過是自己的一種執(zhí)著,要求得解脫最終也只能靠自己。

  禪意: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在人生中,有很多煩惱和苦寂,都源于我們自身,這正如“無明之火”一般,是莫名其妙的,也是難以言表的。要去掉那些無明煩惱,還得靠我們自己,善知識的引導也只能起到一種借鑒作用。

《自傘自度》

  有一個信者在屋檐下躲雨,看見一位禪師正撐傘走過,于是就喊道:“禪師!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程如何?”

  禪師道:“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者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說道:“現(xiàn)在我也在雨中,該度我了吧!”

  禪師:“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傘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說完便走了。

  禪意:

  自己有傘,就可以不被雨淋,自己有真如佛性,應該不被魔迷。雨天不帶傘想別人助我,平時不找到真如自性,想別人度我,自家寶藏不用,專想別人的,豈能稱心滿意?自傘自度,自性自度,凡事求諸己,禪師不肯借傘,這就是禪師的大慈悲了。

《放下》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天,一位叫黑指的婆羅門前來拜見佛陀,為了顯示自己的神通,婆羅門一手拿著一個高大的花瓶要將其獻給佛,并請佛陀開示佛法。

  佛陀對黑指婆羅門說:“放下!”婆羅門把他左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

  佛陀又說:“放下!”黑指婆羅門又把右手拿的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還是對他說:“放下!”這時黑指婆羅門一臉茫然:“我已經(jīng)兩手空空,什么都放下了,請問您還叫我放下什么?”

  佛陀說:“我叫你放下的不是手中的花瓶,而是叫你放下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和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當你把這些統(tǒng)統(tǒng)放下,再沒有什么了,你才能擺脫生死桎梏。”

  黑指婆羅門拍了拍腦門,頓然開悟:“哎呀,我現(xiàn)在才明白我到這里的目的就是為了這個‘放下’,您這樣一開悟,我覺得精神上輕松多了。”說完趕緊頂禮。

  禪意:

  世人肩上的重擔、內(nèi)心無形的壓力,遠遠超過了手中花瓶的重量,正是這些重擔與壓力,使人生活過得非常艱苦。放下是一種大度,是一種徹悟,是一種靈性;懂得放下,學會放下,試著放下,才能得到自由快樂,才能真正得到解脫。

《禪師的祝!

  唐朝的龍?zhí)抖U師,他少年未出家時很貧窮,靠賣餅為生,無處棲身,所以道悟禪師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給他住。

  為了表示謝意,他每天送十個餅給道悟禪師,而道悟總是回贈一個給龍?zhí)叮⒆8Kf:“這是給你的,祝你子孫繁昌。”

  他實在不解,有一天他問何故,道悟卻說:“你送來的,我送給你有什么不對?” 龍?zhí)堵牶髲拇碎_悟出家,后來成為一代宗師。

  禪意:

  取之于人要回報于人,得之于社會要回饋社會,要我好你也好,我贏你也贏。這偉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

《有和無》

  道樹禪師建了一所寺院,與道士的廟觀為鄰,而道士心里容不下這所佛寺,因此每天變一些妖魔鬼怪來擾亂寺里的僧眾,要把他們嚇走。不是今天呼風喚雨,就是明天風馳電掣,確實將不少年輕的和尚都嚇走了,但是,道樹禪師卻在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可謂雷打不動。

  到了最后,道士所變的法術(shù)都用完了,可是道樹禪師還是不走,道士沒有辦法,只好將道觀放棄,搬到其他地方去了。

  有人問道樹禪師:“道士們法術(shù)高強,您怎能勝過他們呢?”

  道樹禪師回答:“我沒有什么能勝過他們的,勉強說,只有一個‘無’字能勝過他們。”

  “‘無’怎能戰(zhàn)勝他們呢?”那人追問道。

  道樹禪師回答:“他們有法術(shù),‘有’是有限、有盡、有量、有邊;而我無法術(shù),‘無’是無限、無盡、無量、無邊。‘無’和‘有’的關(guān)系,是以不變應萬變,我‘不變’當然勝過‘萬變’了。”

  禪意:

  “無”是一種寬容的心態(tài),是一種廣闊的胸懷,是一種氣定神閑的領(lǐng)悟,也是一種“無論境遇如何變遷,我?guī)h然不動”的境界;如果沒有那樣一種心態(tài)、胸懷、領(lǐng)悟和境界,便做不到大徹大悟,也做不到以不變應萬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