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祗樹給孤獨園怎么讀?是什么意思?

祗樹給孤獨園怎么讀?祗樹給孤獨園什么意思?

  “祗樹給孤獨園”讀作:qí、shù、jǐ、gū、dú、yuán。祇樹給孤獨園,又稱祇園、祇園精舍。著名佛教圣地,佛陀在世時規(guī)模最大的精舍,位于古印度憍薩羅國王都舍衛(wèi)城城南門外五里,內有浮圖十二,講堂七十二,房屋三千六百,樓閣五百。始建于釋迦牟尼佛成佛后第六年,是給孤獨長者和祇陀太子共同發(fā)心建造的,故稱為“祇樹給孤獨園”,和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一道并稱于佛教最早的兩大精舍。

  佛陀在世時,摩揭陀國有一位大富長者,名為須達,因為他樂于救濟孤苦貧窮的人,大家便稱他“給孤獨長者”。

  有一天,須達聽聞佛陀說法,心生歡喜,皈依為優(yōu)婆塞,并提出供養(yǎng)一座精舍給佛陀。經過考察,須達選中了國中祇陀太子的花園,向太子提出購買。祇陀太子起初并不愿意,便向須達戲言說,除非他可以用黃金鋪滿整個花園的地面,否則就不出售。不料須達當下滿口答應,并很快運來黃金兌現(xiàn)了承諾。

  祇陀太子被須達的誠心感動,于是將花園奉獻出來,并以園中的樹作為自己的供養(yǎng)獻給佛陀。因此,精舍建成之后就稱為“祇樹給孤獨園”,意為祇陀太子之樹,給孤獨長者之園。祇樹給孤獨園后來成為佛教圣地,許多著名經典例如《佛說阿彌陀經》就是在這座精舍中宣講的。

  《佛學常見辭匯》對祇樹給孤獨園的解釋

  祇陀太子的樹林,給孤獨長者的園地,此園在古印度舍衛(wèi)國,佛陀常在那里講經說法。

  《佛學大辭典》對祇樹給孤獨園的解釋

  祇樹給孤獨園,(地名)舍衛(wèi)城有長者哀恤孤危。世人呼曰給孤獨Anātapindika,佛在摩揭陀國時,來聞法三歸為優(yōu)婆塞。后乞佛來舍衛(wèi)城度國人,以園林獻佛。佛許之。長者歸國選園林以太子誓多之園林Jetavana為第一。彌勒上生經疏上,慈恩以二人之名載園林名之因緣。曰:“地唯挾塏,泉林繁郁,壁方五里,可設伽藍。善施請買,太子不許。因戲言曰:布金滿地,厚敷五寸,時即賣之。善施許諾。(中略)太子知其情邈,自發(fā)勝心。人之所貴,莫過金寶。而彼當能傾庫買地以造僧園,我何所乏而無修建?請悔先地,長者不從。太子云:許地取金,未論林樹。地隨汝主,林屬我身。其助成功,但陳供養(yǎng)。佛后游此,告阿難曰:園地善施所買,樹林誓多所施。二人同心,共崇功德。自今已后,應謂此地為誓多林給孤獨園。”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