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惟修

  禪那者,此云思惟修。故稱禪思比丘,是貴思也。經(jīng)又言:有思惟心,終不能入如來大涅槃海。又言: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是病思也。所以者何?蓋思有二:一正思惟;一邪思惟。無思之思,是正思惟也;有思之思,是邪思惟也。又思有二:一從外而思內,背塵合覺者也;一從內而思外,背覺合塵者也。從內思外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無盡而真彌遠也;從外思內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盡而還源也。由思而入無思,即念佛者由念而入無念也。

  [譯文]

  梵語禪那,華言思惟修。所以稱修禪的人為禪思比丘,這是贊揚他們善于修思的可貴。但經(jīng)中又說:“有思惟心,終不能入如來大涅槃海。”又說:“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入。”這分明又是批評“思”的弊病。為什么前后互相矛盾呢?原來思有二種:一種正思惟,一種邪思惟。無思量分別的思,是正思惟;有思量分別的思,是邪思惟。復次,思又有二種:一是把攀緣外境的思念轉來思察內心,這叫做背塵合覺;一是把思察內心的念頭移去攀緣外境,這叫做背覺合塵。由思察內心轉而思量外境,不斷地向外攀緣,這樣,思念越多,便離真心越遠。把思量外境的意念轉來觀照內心,不斷思惟,思惟到極處,便能轉迷為覺,明心見性了。這種從有思進入無思的修養(yǎng)功夫,與念佛的人由有念進入無念的工夫大意相同。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