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之路
覺悟之路——心性合一
京兆府尸利禪師問石頭(希遷):“如何是學(xué)人本分亨”?頭曰:“汝何從吾覓”?曰:“不從師覓,如何即得”?石頭曰:“汝還曾失么”?師乃契會厥旨。
案釋:學(xué)人本分者謂之曰五:言行合一、知行合一、體用合一、能所合一、心性合一。夫言行合一者,君子人也;知行合一者,聰明人也;體用合一者,智慧人也;能所合一者.勤勉人也;心性合一者,佛——覺悟人也。名雖有五,實為一也。茲分述于下:
言行合一:言必信、行必果,言出必行,行必有方;言行一致,不虛妄、不鄙詐、不自卑、不傲物,克己復(fù)禮,磊落光明、此儒者忠信之行也;
知行合一:格物以致知、束身以懷刑,茍利國家,不求富貴、不避刀俎,此為儒者“戴仁而行、抱義而處”之節(jié)也;
體用合一:人之身份、素質(zhì)有別:鄙俗者恣欲而暴、僻行而詐;高雅者澡身浴德、莊敬自強(qiáng)、言行超眾、堅忍剛毅,足以儒之本體而處世立身之用也;
能所合一:博學(xué)以廣聞、程功以積事,不以己甚、不為人言,世治不輕、世亂不沮,明辨是非、深知廉恥,可親而不可劫、可殺而不可辱,此儒者之能也;故文有《正氣》之詠、史載凌煙之臣。攬占察今:臨危不懼、舍身取義、慷慨赴死、扼腕悲歌之志士仁人者,數(shù)不勝數(shù)!此儒者之圣賢所為也;
心性合一:人孰無心?心孰無念?無心無念者,必?zé)o生也。心死則神無所依止、性亂則人化物也者。故知人必為外境紛擾而起心動念,常理耳!禮記》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惑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jié)于內(nèi),知誘于外,不鬧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jié),則是物至而人化物者也,滅天理而窮人欲也”。故理智之人,須審時度勢、謹(jǐn)言慎行,所思必正、所行必端、所取必公、所施必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儒有委之以貨財、淹之于樂好,見利不虧其義;劫之以兵、沮之以眾,見死不更其守”,蜀先帝《家書》誡子孫云:“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此儒者之心志也!曩昔,予嘗為先父(諱慶燕)銘曰:“其儒行也:亮節(jié)煌煌、鐵骨錚錚;篤實剛毅、端肅恭平;恪勤恪勉、必信必誠;寬厚醇謹(jǐn)、筆耕終生。其士節(jié)也:磊落莊敬、摯愛敦仁;雅潔心志、坦蕩胸襟;輯攬古籀、博學(xué)精深;宸思峻烈、滿腹經(jīng)綸;風(fēng)神飄逸、蘊秀涵真;老驥伏櫪、著述等身;垂世楷模、澤被子孫;嘉銘遐邇、永志斯文。”于是緬懷園中,卓立豐碑;海天影里,世沐清芬!此儒者之所以為儒者也,學(xué)人宜效之:
性者,人所同焉,,方誕之時,呱呱墜地,明心性,無過失,心性如一——此為“清凈法身”;父母鞠養(yǎng)、恩師教誨,然后明理而立身——此為“圓滿報身”;方此時也,觸遇外境,感于物而心萌動也。日積月累,欲所成焉。欲有邪正之別而識有迷悟之分:正欲而致正行,邪欲而致邪行,此人所共知也。能修行(學(xué)習(xí)、實踐)正道者,必除邪而歸正;窮竭人欲以逞不悛者,必棄正而行邪,故必有強(qiáng)者脅弱、眾者暴寡、智者詐愚、勇者苦怯、驕奢淫佚、凌虐欺壓之事;然當(dāng)是時也,又必有恪守修齊、端肅恭平、仗義勇為、扶弱濟(jì)困之舉者,蓋人心紛雜、良莠不齊之故耳——此為“千百億化身”耳。《壇經(jīng)》云:“清靜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干百億化身,汝之行也”,此之謂也。
江陰祝塘抱霞樓主曰:處世之要,惟在一心;覺悟之成,總在一念。夫能除非份之欲而潔身自好者鮮矣,故圣賢者貴;獲物誘而昏憒窮欲者眾,故不肖者靡。是故先王治天下以禮樂:禮節(jié)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非干厲禁者,法本無法;端行正思者,戒外無戒。云與水、善與惡、佛與眾生、覺悟與癡迷、天堂與地獄……,盡皆在于已之作為,僅一念之差耳——此學(xué)人之本分也。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xué)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dǎo)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jì)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yán)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