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寬容是最好的教育

  在佛教經(jīng)典上,有許多關于寬容的故事,告訴我們寬容別人的過錯,會收到教化并感動別人的作用。有則故事說,有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禪師,一天晚上散步歸來,看見小偷光顧自己的茅舍,但找不到任何財物,便脫下自己的外衣,站在門口等待小偷出來,他怕驚動了小偷。

  小偷出來遇到禪師,正感到驚愕之時,禪師說:「我的朋友,你走大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歸呀!夜深了,帶上這件衣服避寒吧!」

  說著,就把衣服披到小偷身上,小偷滿臉羞愧,低著頭溜走了。

  禪師望著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但愿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照亮他下山的路。」

  第二天,禪師在溫暖陽光的撫摸下睜開眼睛時,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禪師高興地說:「我終于送了他一輪明月!」

  還有一則可以稱得上異曲同工的小故事:在仙崖禪師的禪院中,有一個貪玩的學僧,因耐不住寺院的寂寞,常常在傍晚時分偷偷溜到后院高牆下,架起一張高腳凳翻牆出去玩耍。

  仙崖禪師發(fā)現(xiàn)后,沒有驚動任何人。一次,學僧又翻牆出去了,仙崖禪師隨后將凳子搬到一邊,自己坐在牆下,等那學僧歸來。夜深人靜,學僧興盡歸來,不知牆下的凳子已被搬走,從牆上翻下時,感覺到腳下的凳子變軟了,下來一看,原來是踩在仙崖禪師肩上,頓時嚇得魂飛魄散,跪在地上不敢言語。仙崖禪師把他拉起,并安慰道:「夜深露重,小心著涼,快回禪房休息吧!」

  學僧回房之后,心中忐忑不安,夜不能寐,擔心禪師會當著所有學僧的面懲處自己。但事情一天天過去,禪師從來不提此事,更無他人知曉。學僧深感慚愧,從此再也沒有私自外出,而是潛心修行,終成一代名僧。

  不僅在佛門中,就是在俗世中有關寬容的故事也比比皆是。在安徽桐城市區(qū)的西后街有個六尺巷。這個六尺巷來源于一則寬容故事:在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世居桐城,其府第與吳家宅地為鄰,兩宅之間有一片張家的空地,一直作為過往的通道。后來吳家因為建房子想將張家的空地佔為己有,張家不讓佔用,雙方隨即發(fā)生糾紛,并將官司打到縣衙。因為兩家同屬當朝顯貴望族,縣令左右為難,遲遲不予判決。張英家人見有理難爭,遂馳書京都,向張英告狀。張英閱罷來信,認為事情簡單,便提筆沾墨,在家書上批詩四句:「千里修書為堵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得詩,深感愧疚,毫不遲疑地讓出三尺地基。吳家見張家突然放棄打官司,并且讓出了這片空地。吳家覺得張家有權有勢,卻不仗勢欺人,深感不安,于是也效仿張家向后退讓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名曰「六尺巷」!噶呦铩棺鳛橐粋歷史遺跡世代留存下來,成為歷史上相互寬容的美談。

  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類似上述三種故事,當我們遇到這樣的事時,如果能夠以寬廣的胸襟,寬容別人的過錯。不僅可以挽救一個浪子,而且還能夠成就一個人。更主要的是寬容可以使可能發(fā)生的重大禍患消弭在萌芽狀態(tài)。所以,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是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