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楊歧燈盞”與“寶壽生姜”

  在佛門中有副著名的對聯:“楊歧燈盞明千古,寶壽生姜辣萬年。”這副對聯來源于佛門中兩則典故:一是楊歧方會禪師節(jié)約常住燈油,不背因果的故事;一是寶壽禪師不徇私情,賣姜給方丈和尚的故事。分別介紹如下:

  楊歧方會禪師(992-1046)是臨濟門下楊歧派的創(chuàng)始人,袁州宜春人,俗姓冷,是臨濟下第八世。二十歲時,到筠州(今江西省高安縣)九峰山剃發(fā)出家。

  楊歧方會禪師為人性格耿直,公私分明。他在石霜圓會下作監(jiān)院時,由于庫房光線昏暗,白天在為寺院工作,他就點廟里的燈;一到晚上誦經參禪就點自己的油燈,生怕自己侵占了常住的利益,錯失因果。石霜和尚知道此事后,對楊歧方會說,你這樣還不算清廉,為什么呢?你看,你的燈掛在寺廟的燈的下面,寺廟的燈油滴進你的油燈里,你這不是沾了公家的光嗎?楊歧恍然大悟,趕緊把自己的油燈掛到寺廟的油燈的上面,寧可讓自己的燈油落到公家的油燈里,也絕不沾公家的便宜。他這種愛護常住物,公私分明的品格在佛門中被傳為佳話,后人就用“楊歧燈盞”為喻,頌揚楊歧方會的高尚品格光明永照,千古不滅。

  后來,楊歧方會禪師在楊歧山弘揚臨濟家風,自成一脈,被后人稱為楊歧派。

  同時,方會禪師繼承百丈祖風,對于寺院管理嚴密細致,合情合理。就是對于各殿堂的香燈以及寮房用燈的點燃、添設等也是井然有序,如佛前長明燈由香燈師精心照看,對寮房用燈則要求按時點燃與熄滅,做到合用、節(jié)約。他這種嚴持戒律,恪守清規(guī)的嘉德懿行,被后人傳為佳話。“楊歧燈盞明千古”這句話,高度贊揚了楊歧方會禪師珍惜常住之物,處處公私分明,節(jié)儉辦事的作風。

  下聯“寶壽生姜辣萬年”的典故,說的是寶壽禪師的故事。洞山寶壽禪師為人清廉,秉性正直,嚴持戒律,常修頭陀行,穿糞掃衣,他曾到五祖寺參禮戒公和尚,得到戒公的印證,從此聲名大振。寶壽禪師在五祖寺管理庫房,深愛常住之物,從不以常住之物私送人情,即使是方丈和尚也不例外。一天方丈戒公和尚患了感冒,讓侍者到庫房找寶壽禪師取一塊生姜熬湯治病。寶壽訓斥侍者說:“常住公物,哪能私用,要用就拿錢來買。”侍者回到丈室,將寶壽的話告訴了戒公。戒公就拿錢讓侍者去買,這時,寶壽才將生姜給侍者。通過這件事,戒公和尚對寶壽禪師更加器重。后來,寶壽禪師外出游方參學游至洞山。當時洞山住持聰禪師對他尤為敬重。聰禪師圓寂前曾囑托寶壽禪師繼其法席。聰禪師圓寂后,當時郡守也以書信囑托戒公,讓戒公推薦合適人選住持洞山。戒公說:“賣生姜的那位漢子可以去得。”在戒公的舉薦之下,寶壽禪師順利到洞山做了住持。后來,禪門中就流傳著“寶壽生姜辣萬年”的佳話。贊揚寶壽禪師堅持戒規(guī),不徇私情和戒公不以私利作好惡取舍的高貴品質。

  佛門中有句俗語:“寧可割肉補常住,不可私蓄肥自己。”這則俗語告訴我們,佛門中的錢米財物,來自十方施主的供養(yǎng),這些財物本為僧眾安心修道的資糧,不可私自取用,或無故濫用。若只盜取少許,也成重大罪業(yè)。寧噉身肉,終不得用三寶物。“楊歧燈盞”與“寶壽生姜”的典故正是在警示佛門弟子嚴持戒律,公私分明,不背因果。奉勸佛教信徒,在平日生活中要像愛自己眼睛一樣愛護常住的一草一木,且不可為了一己之私,隨意侵占常住。否則,因果難逃,做牛變馬也難償還。

 。ㄗ髡呦瞪虾F邔毥趟律耍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